学科分类
/ 16
317 个结果
  • 简介:中国自然资源物权流转市场欠发达,自然资源使用权再次流转受到限制,不利于自然资源有效利用及其价值的实现,也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量日益增长的形势。应当明确自然资源的物权性,全面推行有偿使用原则,完善登记制度,严格法律责任,为自然资源物权流转扫清立法障碍。

  • 标签: 自然资源 物权 流转
  • 简介: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日益关注,有关水资源的保护问题也日渐凸显,而运用刑事措施对水资源进行强有力的保护则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刑法还没有针对水资源保护的明确条文规定,致使水资源缺乏了来自刑法切实有力的保护,因此,我们应当强化对水资源的刑事立法保护,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完善。

  • 标签: 水资源 刑事立法保护 实害犯 罪名模式
  • 简介:运动式治理与治理制度化是我国的社会治理反复摇摆、纠结的悖论式命题。从现有的实践来看,一旦一种运动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社会治理者就会审时度势进行策略变化。这导致治理制度化的程度始终受制于运动式治理的政治表达和短期目标的实现。只有当执政者无法单纯依靠强制来维系治理权力的有效性,转而需要借助法律媒介获得普遍化的合法性效力时,法院才有可能完成由“刀把子”向“裁判者”的功能转换。

  • 标签: 政治动员 弥散性惩罚 科层制 常态社会 合法性
  • 简介:在传统思维当中,人们从情感逻辑出发,只看到犯罪对社会的严重破坏,至于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则完全被忽视。应当说,这是一种单向、片面的认识。事实上,犯罪的功能具有多重性:犯罪在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造成侵害或威胁的同时,也在宏观上伴生社会代谢、促进社会发展。这就要求人们重现审视和分析传统思维定势,全面理解和认识犯罪功能的多重性,避免绝对主义的犯罪功能观。

  • 标签: 犯罪的侵害性 犯罪的促进功能 犯罪观
  • 简介:本文认为当前各种关于正义的规范理论都借用了程序正义的正义界定功能。这一正义界定功能有别于程序正义这一广义概念所具有的其他功能。文章通过罗尔斯和哈贝马斯的正义理论例示了对正义界定功能的运用。文章的主旨认为,惟有对公平三个要素进行补充论证,对正义界定功能的运用才具有说服力。而从这一点着眼,各种正义理论常常是有缺陷的。

  • 标签: 程序正义 正义理论 正义界定功能 术语 契约论 对话理论
  • 简介:分配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也是一个法律概念。分配作为不同社会主体对特定社会财富和利益的占有和支配关系,必然需要法律的积极作用和影响。经济法在调整分配关系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于民法和行政法,它具有再分配功能,是在民法、行政法等基础上对社会利益和资源的再分配法。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理论,是对前人关于经济法是分配法理论的深化,有助于深入理解经济法作为国家调节经济之法的本质。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在市场障碍排除法、宏观调控法和国家投资经营法三个经济法子部门中均有充分体现。

  • 标签: 分配 经济法 再分配功能 国家调节说
  • 简介:激励功能是法律制度的主要功能之一。对于该主题的探索有助于深入研究并建立激发活力和创造力的法律机制,实现科学立法。在探索法律制度激励功能的进程中,存在经济学与心理学两条不同的学科进路与基本模型,结合这两种进路和模型,产生了学术研究上不同的理论进路。立足于法学的学科特点,总结并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一种跨学科的综合分析模式被提出来,用以全面展现法律制度激励功能的完整运作过程。

  • 标签: 法律制度 激励理论 运作模式
  • 简介:正确把握庭前会议的功能是准确适用的前提。我国刑事庭前会议旨在为法庭审理做准备,主要解决程序性问题,具有明晰诉争观点,提升法庭审理效率的功能。我国刑事庭前会议的特点是在启动上凸显了职权主义色彩,听取控辩双方意见的方式有别于证据开示,产生的结果不具有强制性,规范公诉权行使的有限性,程序适用的选择性。

  • 标签: 刑事庭前会议 功能 特点
  • 简介:运动式治理与治理制度化是我国的社会治理反复摇摆、纠结的悖论式命题。从现有的实践来看,一旦一种运动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社会治理者就会审时度势进行策略变化。这导致治理制度化的程度始终受制于运动式治理的政治表达和短期目标的实现。只有当执政者无法单纯依靠强制来维系治理权力的有效性,转而需要借助法律媒介获得普遍化的合法性效力时,法院才有可能完成由“刀把子”向“裁判者”的功能转换。

  • 标签: 政治动员 弥散性惩罚 科层制 常态社会 合法性
  • 简介:通过对德日、法、美、英等国临时性救济程序的研究,认为临时性救济分两个功能层次,第二层次突破了传统临时性救济的"附属性"特征,具有确保现在利益与暂时实现权利的功能、证据保全功能、纠纷解决功能得以实现的作用。程序设置上的"两造对立辩论或陈述意见"确保上述功能的实现,这样裁定具有既判力效力。

  • 标签: 临时性救济 第二层次功能 程序保障 既判力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2005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了《人民检察院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讯问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试行)》,决定从2006年3月1日起在全国检察机关推行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严格依法办案确保办理死刑案件质量的意见》,其第11条规定,讯问可能判处死刑的犯罪嫌疑人时,

  • 标签: 同步录音录像 讯问 录像证据 最高人民检察院 主观化 职务犯罪案件
  • 简介: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律的效力已经不能单纯的依靠国家强制力去实现,法院的权威也不能仅仅依靠国家“暴力”机器去维护,随着法治现代化的进一步深入,法律得以良性运转的成本也不断攀升。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司法的公开和透明,预示着司法将走下供奉的神坛,走入千家万户,从“以力服人,,走向“以理服人”。修辞应用到判决中则不仅是一种说服手段,更是一种展现真理的事实力量。通过修辞方法的正确运用可以更好地使判决的合法性、合理性得以充分显现,在司法公开的大环境下更具有生命力。

  • 标签: 判决修辞 法律论证 裁判合理性
  • 简介:作为司法救济补充手段的信访制度,因其简便、经济、有效、全面的特点,被群众普遍认为是优于司法救济的一种特殊权利救济方式,并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权利救济期许,但由于当前信访制度自身存在的种种缺陷,信访工作经常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必须对现存信访制度进行适当改革,完善与其相配套的运行机制,构建多元化的权利救济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信访制度在保护公民个人权利中的作用。

  • 标签: 信访制度 权利救济 法治
  • 简介:<正>犯罪构成不仅是认定犯罪的规格和标准,同时还是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根据。研究任何一类犯罪或者任何一种具体的犯罪,如果离开了犯罪构成,那么一切便无从谈起。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作为我国刑法中规定的一类新型的犯罪,要使之在理论研究与司法适用两方面均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我们就有必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更深层的探讨。

  • 标签: 构成特征 环境资源保护 环境犯罪 司法适用 危害环境 犯罪构成
  • 简介:资源分配及利用的前提是水资源所有权的证成。当今绝大多数立法例都将水资源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相分离,作为独立的所有权客体归于国家、州或全民所有,而非私人所有。水资源负载价值的多重性使其与私人所有物不同,属于公共用物的范围。作为公共用物的水资源理应属于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共同所有,即全民所有。水资源全民所有与民法上的共有及合有不同,而仅具有'类似总有'的性质。水资源全民所有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法学概念,需要过渡到宪法上国家所有权以获得法律保护,再进而转化为民法上国家所有权并为水权的设置提供可能,从而使水资源效用得以最大发挥。民法上水资源国家所有权基础理论的证成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 标签: 水资源所有权 公共用物 总有 全民所有 国家所有权
  • 简介:<正>引言2011年10月10日,国务院公布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并于11月1日起实施。此次修改的核心内容是将石油和天然气的资源税计征办法由原来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在经济效应上属于"增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通过增加资源性生产企业的成本,有利于提高开采利用效率、节约能源以及保护环境。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来看,此次资源税暂行条例的修改仅仅是资源税法的"小改",而资源税制改革的大幕

  • 标签: 资源税法 资源税改革 税收法定主义 从价计征 资源税制 从量计征
  • 简介:教学资源库的课程建设要根据专业领域及课程特点,对课程内容、知识结构和资源属性进行整体设计,将丰富的教学素材开发为有效实用的教学资源.课程设计围绕职业岗位展开,素材(资源)制作考虑应用效果,要统一建设标准,加强过程管理.建设过程预想应用效果,应用过程完善建设成果,借助资源库实现翻转课堂,满足教师、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使教学资源库真正发挥“能学”“辅教”的作用.

  • 标签: 教学资源库课程 建设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