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为了克服网络虚拟性的影响,网络商铺往往通过提升网站临场感以弥补购物体验不足的问题。那么.网站临场感是否会对女性消费者这一细分群体产生影响呢?本研究从网站临场感的视角出发,以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服装网站为实验材料,采用实验法研究了网站临场感对女性网络购买意愿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研究发现:网站临场感对女性网络购买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网站临场感可以通过风险感知和沉醉感的中介作用对女性网络购买意愿产生影响,且该中介作用包含了三条路径,即风险感知的中介作用、沉醉感的中介作用以及风险感知和沉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 标签: 网站临场感 风险感知 沉醉感 网络购买意愿
  • 简介:以往关于内偏私的研究大多采用社会认同理论(socialidentitytheory)做解释。近期,自我锚定(self-anchoringprinciple)原理被证实可用于解释内偏私的原因。基于中国人及美国人在内偏私的目的、方法上的不同,我们采用最小群体范式,验证这两种理论在中国大学生上的适用性。410名大学生(其中前测94名)在互联网上完成以认知能力评估为名的实验,实验控制反馈类型,要求参与者对自身、内及外在不同维度上评分。实验证明内偏私存在;分化理论成立;采用演绎策略时,个体评价与内评价的差异显著小于个体采用归纳策略时两者的差异,符合社会认同理论的假设。

  • 标签: 内群偏私 社会认同理论 自我锚定 最小群体范式
  • 简介:在写作《1912:中国宪政年》、《中国水泥史话》以及《千秋功过袁世凯》过程中,发现在近代史上,有那么一人,他们的关系错综复杂,有着各种姻缘或血缘关系,梳理着他们的关系,心底充满无限的温暖与感动一他们是怎样的一人?他们是谁呢?严复,清末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他自1880年来津,出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开始,在天津生活工作了二十多年,其间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翻译,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 标签: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中国近代史 中国宪政 北洋水师学堂 生物进化理论 西方国家
  • 简介:为探讨社交网站使用、线上积极反馈、友谊质量和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采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问卷、线上积极反馈问卷、友谊质量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53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社交网站使用与线上积极反馈和友谊质量都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线上积极反馈与友谊质量显著正相关,而且两者都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2)社交网站使用对孤独感没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但能通过两条路径的间接作用影响青少年孤独感:通过线上积极反馈的中介作用:通过线上积极反馈和友谊质量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能为网络时代的青少年降低孤独感提供有益启示。

  • 标签: 社交网站使用 孤独感 线上积极反馈 友谊质量 青少年
  • 简介:在社会比较的视角下探讨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建构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消极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和社交焦虑的调节作用。采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问卷、消极社会比较问卷、社交焦虑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79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社交网站使用通过消极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青少年的幸福感;(2)该间接效应受到社交焦虑的调节,相对于低社交焦虑的青少年,高社交焦虑青少年的社交网站使用诱发更多的消极社会比较。

  • 标签: 社交网站使用 消极社会比较 社交焦虑 幸福感 青少年
  • 简介:社会认知理论表明,元刻板印象是影响际关系的重要变量,元刻板印象威胁对际关系具有破坏作用,且际焦虑是元刻板印象威胁和际关系之间的重要中介变量。因此,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探讨元刻板印象威胁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将47名医生和58名患者随机分配到元刻板印象威胁组和无元刻板印象威胁组。结果表明:威胁组被试的际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无威胁组,医患关系评价显著低于无威胁组;医生群体对医患关系的评价显著低于患者;际焦虑在元刻板印象与医患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 标签: 医患关系 元刻板 印象威胁 群际焦虑
  • 简介:际接触理论指出,群体间的互动和接触能够显著影响际信任。本文假设就医形式影响医患之间的际接触有效性,进而影响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水平。因此,基于CGSS2011调查数据,本文探查了不同就医形式如何影响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水平,以及媒体传播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有住院就医经历的被试比没有住院就医经历的被试具有更高的对医信任水平;(2)在只有门诊就医经历的被试中,门诊就医(西医)经历越频繁,对医信任水平越低,而门诊就医(中医)经历对对医信任水平无显著预测作用;(3)媒体传播对有住院经历和只有门诊就医经历(西医)被试的对医信任水平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只有门诊就医经历(中医)的被试具有显著影响。

  • 标签: 群际接触 就医形式 媒体传播 对医信任
  • 简介:为探讨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积极反馈、人际不确定性与青少年友谊质量的关系。采用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问卷、社交网站积极反馈问卷、人际不确定性问卷以及青少年友谊质量问卷对937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社交网站积极反馈和友谊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人际不确定性呈显著负相关;积极反馈与人际不确定性呈显著负相关.与友谊质量呈显著正相关;人际不确定性与友谊质量呈显著负相关:(2)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友谊质量具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且能够通过社交网站积极反馈以及人际不确定性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交网站积极反馈人际不确定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对青少年友谊质量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友谊质量的作用机制,对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社交网站发展良好的友谊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标签: 社交网站 积极反馈 人际不确定性 友谊质量 青少年
  • 简介:本文旨在研究政治效能感的内在机制及文化特异性,并探讨社会个体化在中西文化共生背景下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本文首先就'个体化倾向'对'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建构出以'政治认知'为中介变量的模型,并对中西文化下的'政治认知'及其与'政治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关假设;最后对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N=10771)中的18~70岁的成年人样本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社会个体化直接或间接地对'政治效能感'特别是'内政治效能感'产生影响,两种政治认知——'情理型政治认知'与'法权型政治认知'——在其中起中介作用。这一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中政治参与的复杂性。

  • 标签: 社会个体化 政治认知 政治效能感 群己关系 中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