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前几天曾两度参加追思礼拜,一次的死者年龄仪为35岁,遗下幼小的一子一女,家人痛不欲生,他的妻子哭得数度昏厥,整场礼拜都被沉重的悲痛所笼罩.另一次的亡者为81岁,家人心平气和,面带微笑,追思礼拜搞得肃穆隆重.然而,在这两次完全不同气氛的丧事聚会中,我的脑海里却一直飘荡着相同的一句经文"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回家翻开圣经查看,不料下面还有一句与之相关的经文:"智慧人的,在遭丧之家;愚昧人的,在快乐之家."(传7:2;4)放眼至此,不禁掩卷深思.

  • 标签: 基督教 教义思想 生命价值 人格精神
  • 简介:初夏的一个清晨,天空湛蓝,阳光柔和,浙江温州大罗山山林中,花蕊吐秀,清泉淙淙,万木葱茏,天地万物都在对大自然感恩赞咏,到处都焕发着勃勃生机。我们一行人在能显法师的带领下立脚点往弘一大师曾经驻锡的圣寿禅寺的下院——伏虎寺。

  • 标签: 佛教 伏虎寺 浙江 释能显法师 成长历程 佛法
  • 简介:玄的三圣圆融一般是指文殊、普贤、佛三位一体,相互融通,不可分割;从整个《新华严经论》看来,三圣圆融是一种表法,其所表示的佛法具有灵活性,即不只是用来说明三圣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圆融的思想所表示的种种佛法都是的体现,即法不自生,因而起,生则种种法生,灭则种种法灭。所以本文认为,李玄的三圣圆融思想的实质是的圆融。

  • 标签: 李通玄 三圣圆融思想 佛教文化 心性论
  • 简介:玄是唐代华严一大家。关于他的生平与事迹,一直是学术界值得清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对李玄的籍贯、著作与安葬处作了讨论,认为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李玄是太原人。他的著作除了著名的《华严新论》之外,还有一些序跋中所提到一些书名可以考虑。其安葬处除了寿阳之外,在盂县也有灵骨安葬处。

  • 标签: 李通玄 籍贯 华严著作 孟县灵骨
  • 简介:1991年3月6日,一代名尼愿法师辞世。初闻愿法师之名,确曾有过孤陋惶恐的感觉,其传奇的身世与淡泊的一生常令人思无所依,欲说还休。愿法师俗姓翟,名尧臣,世居山东。祖上并不富裕,其祖父曾以钉鞋为业,膝下子女八人,风雨飘摇,嗷嗷待哺。因山东土地贫瘠,只好拖儿带女,来到黑龙江双城县。其父为长子,名文选,字羲人。自幼聪颖好学,常于砍柴卖菜贴补家用之暇,在本地白财主家的私塾窗外听讲,后为教师周先生发现,见其悟性颇高,孺子可教,便以自己的薪金来供其上学。翟文选果然不负众望,勤苦求学,考中举人。袁世凯时为议员。因不满其窃国专权行为,

  • 标签: 慈舟 尼师 比丘尼戒 僧团 聪颖好学 隆莲法师
  • 简介:唐皇室子、太原人李玄大居士(635—730),留情《易》道,倾注《华严》,由五台山大华严寺转而隐于寿阳方山寺造论,其40卷《新华严经论》,成为佛教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典范,被后人编在一起的《华严经合论》也流布较广,在海内外佛教界和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长期受到人们赞颂,现辑录部分如下:

  • 标签: 学者 佛教理论 文化融合 中国传统 《易》 五台山
  • 简介:2004年6月13日上午,厦门岛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由南普陀寺方丈圣辉法师率领的59名南普陀寺法师和6名护法,从厦门和平码头搭乘厦金班轮“同安”号直航金门,参加在金门举行的“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消灾祈福水陆大法会”。这也是南普陀寺法师第一次直航金门。上午10:45分,

  • 标签: 法会 方丈 圣辉法师 宗教 护法 祈祷
  • 简介:玄华严思想研究近年来颇受重视,但对其华严思想的传播影响则较少探讨。通过对宋代材料的梳理,从李《论》入藏、义天来华、禅僧与文人以及民间信众对其思想的充分肯定等角度力图证明,宋代华严学发展中,李玄华严思想无论在上层文人、还是世俗民众中都是最具影响力的。

  • 标签: 李通玄 华严合论 义天来华 《周易》
  • 简介:2006年11月16日,苏州重元寺召开了五大宗教和谐论坛,来自苏州地区的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人士,以及各地宗教局领导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围绕“盛世和谐与相通”的主题作了讨论,认为讲社会和谐,首先应该是人类的和谐,人类的和谐,应该是文明的和谐,文明的和谐,应该是宗教的和谐,宗教的和谐,

  • 标签: 宗教和谐 盛世 论坛 苏州地区 伊斯兰教 社会和谐
  • 简介:11月6日,湖州市万寿禅寺隆重举行道场山千佛院佛像开光暨法心心明禅师方丈升座大典。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普陀山佛协会长兼全山方丈戒忍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灵岩山寺方丈明学法师,江浙沪皖地区有关寺院的诸山长老、法师,湖州市的各级领导,以及四众弟子三千余人参加了法会活动。这是湖州市五十年来第一次方丈升座活动。

  • 标签: 湖州市 方丈 道场 中国佛教协会 戒忍法师 浙江
  • 简介: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其在当代的意义,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往日文人的所谓晴窗幽趣、遣怀消日被代之以视觉冲击、笔墨游戏以及形形色色的功利主义艺术行为。于是,作为文化的书法被消解,作为心性开启的书法被异化,这固然是时代潮流的必然,但它带来的后果是,书法放弃了其由来已久的文化品质,转而成为了大众消费时代人们视觉盛宴上的一盘充饥的菜肴。

  • 标签: 书法篆刻 中国传统文化 风雅 视觉冲击 艺术行为 功利主义
  • 简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浙江省委委员、政协第十二届鄞县副主席、宁波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鄞县第十四届人大代表、中国佛协常务理事、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鄞县佛协副会长、阿育王寺住持一大和尚,因病医治无效,于2000年11月25日凌晨二时零五分,在阿育王寺丈室圆寂,享年75岁。

  • 标签: 人大代表 委员 省委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政协 无效
  • 简介:高丽义在中国天台宗行将中绝的五代之末,自三韩来至吴越,挺志修学天台教观。他上承螺溪义寂,下启法智、慈云,使天台教观在将绝之际勃然中兴。天台后人尊其为十六祖,称其为“师翁”。本文脱出纯粹思想史或哲学史的研究框架,从宋初天台宗复兴的角度对义的历史贡献作了梳理,认为法智知礼与慈云遵式的所言所行,是“接着”义的所言所行而加以发扬光大的;他们所成就的,正是义未竟之事业。义寂、义、知礼三世相承,由时势之不同而各有所侧重,最终成就天台中兴之全功。

  • 标签: 义通 天台 宋初 中兴
  • 简介:赵朴初认为中日佛教友好关系,是中日友好非常重要的一环,是中日民间友好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维系中日友好的一条"黄金纽带",对于维系和发展两国和平友好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他与日本椎尾弁匡、大西良庆、山田惠谛、庭野日敬、水谷幸正等日本佛教界友人结下深厚友谊,共同推动了迄今举行了三次"中国韩国日本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及其后的十九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

  • 标签: 人的交流 赵朴初 东北亚和平
  • 简介:鸠摩罗什译《维摩诘经》中直心、深和菩提心等概念,主要出现在关于净土和道场的论述中。就含义来看,它们都表示实现或成就果德之诸行。就次序来看,它们或并列,或有其次第顺序。其内容和顺序在不同译本间有一定的差别。各注释在诠解三在净土与道场中的修行意义时,既说明了其次序关系,也有极鲜明的自宗特色,如慧远将此地与地论思想的对应,智顗约教释、观释的解经方法以及依圆教义的分析等。此外,吉藏对慧远注疏的吸收也值得注意。

  • 标签: 维摩诘经 直心 深心 菩提心
  • 简介:新近发生的两起“法轮功”痴迷者在天安门自焚事件说明,一个人要是被邪教所精神控制,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据自焚者的亲属和同事介绍,自焚者王进东、郝惠君和刘春玲原本都是正常的人,都是好人。郝惠君还是学校不可缺少的骨干教师。她工作积极,性格开朗,能歌善舞,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自从练了“法轮功”后,他们都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工作消极,精神恍惚,萎靡不振,冷漠、孤僻,最后走上了绝路。、

  • 标签: “法轮功” 邪教组织 科学理性 精神控制 价值观念
  • 简介:“大足石刻”诞生于9至13世纪。1999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宝顶山摩岩造像是其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极具代表性的一处,建于1174—1252年间,主持者赵智凤属密宗僧侣。其佛学思想是以金刚界义理为法统,同时兼融显教主要义理,儒家伦理,理学心性,道家方术,涉世重人伦,修持重心法。造像本于经而不泥于经,自成系统。大足石刻表现心法明显而集中者有:一、“六道轮回图”以大量的文字和图像表述“六趣唯心”、“贪爱作业”、“生死轮回”等沉重的生死命题,使人感知“”的存在和作用之巨大。二、“缚猿锁六耗图”,揭示“天堂及地狱,一切由造”,要求“牢缚猿脚,壮锁六贼根”使六根清净,“莫染一物”,“戒心以律”,明白“净心即佛”令人了识自。三、“牧牛图”,以牛喻,以牧人喻修行者,以驯牛喻调伏心意的过程。四、“祖师颂与维摩殿”祖师颂“一二三三,四五六六,日心心,大事足足”是对密宗心法高度抽像,极度概括的表述。宝顶造像心法从摩维诘到赵智凤可谓是法脉相通,圆融各宗,自成一统。

  • 标签: 大足石刻 宝顶造像 心法
  • 简介:优素福·西巴伊(1917—1978年)是埃及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生于一个文学世家,父亲穆罕默德·西巴伊被认为是埃及新文学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他自1955年还在学校读书时就已经开始发表文章。1957年于军事学院毕业后,曾任军事院校教官、军事博物馆馆长。1952年获埃及开罗大学新闻系毕业证书,“七·二三”革命时是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成员之一。

  • 标签: 埃及 作家 毕业证书 军事博物馆 浪漫主义 文学世家
  • 简介:“文学是人学,佛学也是入学。文学探究人的心灵,佛学让心灵有所皈依,皆是以心传。文学的归宿应当是宗教,宗教的温度应当是文学。我用文学的热血供奉宗教,又用宗教的虔诚追随文学。我的兰花指属于文学,我的拈花指属于宗教。”

  • 标签: 文学是人学 菩提 文字 法师 作家 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