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砂岩透镜体油藏是岩性油气中增储上产的重要类型,但目前对其成机理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分歧。通过二维实验模拟表明:砂岩透镜体自身的物性好坏对其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所形成油藏的含油饱和度随着孔隙度、渗透率的增大而增大;油总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聚集成,势的大小决定了砂岩透镜体成的可能性。“相”和“势”相互耦合,共同控制砂岩透镜体的成,油气成动力(势)充足时成所需要的储层渗透性能下限就相应降低;相应,储集岩渗透性能好,要求的成动力条件(势)就可以适当降低。得出了实验条件下透镜体成时的“相”和“势”之间的定量模型,为预测圈闭成可能性提供了一个思路。

  • 标签: 透镜体 岩性油气藏 模拟 流体势 主控因素
  • 简介:张昌民,男,1963年生,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巾国石油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SEPM和IAS会员,《岩性油气》期刊编辑委员会委员。

  • 标签: 岩性油气藏 中国地质学会 专业委员会 主编 石油学会 矿物地球化学
  • 简介:刘树根,男,1964年生,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获得第二届(2004)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现任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油气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 标签: 岩性油气藏 成都理工大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学技术奖 油气藏地质 主编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延长组东、西部油藏分布格局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志靖—安塞地区纵向上油藏集中分布于长6段,平面上长6油层大面积连片分布;西部姬塬地区具有同一区块垂向上多油层叠合、平面上发育多个独立含油富集区的特点。分析认为,不同的运聚成模式导致了2个地区不同的油藏分布格局,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沉积规模不同。东部的志靖—安塞地区属于陕北复合三角洲的主体部分,沉积规模大于西部的姬塬地区。②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双重控制,志靖—安塞地区储层物性好于姬塬地区。③主要运移通道不同。志靖—安塞地区的主要运移通道是连通砂体,而姬塬地区主要是微裂缝。④运聚成模式不同。东部志靖—安塞地区为连通砂体侧向运移的运聚模式,西部姬塬地区为裂缝垂向多点式充注的运聚模式。明确盆地伊陕斜坡东、西成差异,总结石油运聚规律,对于指导盆地石油勘探部署及为勘探决策提供依据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成藏模式 油藏特征 异常高压 运移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近年来,按照断块油气的思路,车拐地区侏罗系油气勘探进展缓慢。通过断裂体系和沉积体系的分析,该区侏罗系具备地层岩性油气形成条件。为了更好指导该区油气勘探,深刻剖析岩性油气的主控因素,认为:古凸起高部位有利于形成地层圈闭,近东西向的断裂与南北向的沉积体系和东南倾的鼻状构造相配置,有利于形成断层-地层、断层-岩性圈闭;低位域的八道湾组和高位域的三工河组是最有利的勘探层位;坡折带之下的三角洲前缘是最有利的岩性油气发育区;疏导体系是控制古生新储型岩性油气形成的关键因素。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车拐地区 侏罗系 岩性油气藏 沉积体系 坡折带
  • 简介:针对三湖地区第四系疏松砂泥岩薄互层,着重分析了该区生物气"有储层、谁控"的勘探难点,并认为,在有利于岩性气发育的八大斜坡区寻找低饱和度岩性气,关键在于定量预测气单元及其主控因素的非均质性。文中以地震资料为核心,以测井、地质、测试动态资料为约束条件,将二维地震道网格化,并通过变差函数分析、序贯指示随机模拟方法建立岩石物理三维随机模型,从而获得对含气异常较敏感的岩石物理属性体。分析该属性体产气、产水的阈值区间以建立气水识别模式,进而对岩石物理属性三维模型进行流体置换,得到网格化的气水单元分布模型及地震成单元,最终得到生物气可能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钻探结果表明:应用地震成藏学指导下的横波岩石物理模拟技术预测天然气三维分布,效果明显,适用性强,其创新思路值得推广。

  • 标签: 地震成藏学 低饱和度岩性气藏 地震成藏单元 岩石物理模拟
  • 简介:Jabung区块位于印尼南苏门答腊盆地,区内的构造油气已基本勘探完毕,岩性油气虽有多处发现,但缺乏整体研究和规律性认识。为了进一步挖潜Jabung区块内的剩余勘探潜力,落实下一步岩性油气勘探接替领域和重点区带,在层序地层学及储层地震地层学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地质、测井和地震等资料,识别出三级层序界面,建立了古近系和新近系层序地层格架,并依据层序地层格架控制岩性油气及其疏导体系这一理论,研究了区内层序地层特征与岩性油气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Jabung区块古近系和新近系自下而上可划分为SQ1—SQ7等7个三级层序,层序演化控制着岩性油气生储盖的组合方式和发育位置;SQ1(断陷发育期)控制主力烃源岩的分布,SQ2和SQ3(断坳转换期)控制近岸水下扇等岩性体的发育,SQ4(坳陷发育早期)形成了一套浅海相的灰岩储层,SQ5(坳陷发育期)多为浅海相沉积,SQ6和SQ7(坳陷晚期)以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为主。指出了4个岩性油气勘探有利区带,为Jabung区块岩性油气勘探奠定了理论基础。

  • 标签: 三级层序 岩性油气藏 Jabung区块 南苏门答腊盆地
  • 简介:输导体系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对油气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潍北凹陷断层及其活动、沉积体系与不整合面特征等的分析,提出研究区存在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等多种输导体系要素,并组成断层-不整合及断层-不整合-砂体等复合输导体系.潍北凹陷主要有2个供烃区,发育于北部洼陷带和灶户断鼻带;灶户断鼻带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北部洼陷带断裂构造较少;潍北凹陷主要发育6个不整合面,其中Ng/Es4(Ng/Ek1)及Ek2下/Ek3为区域性不整合面,它们均导致不同地区的输导体系类型及分布有所不同.通过对潍北凹陷油气类型和输导体系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不同输导体系类型对油气成的控制作用.潍北凹陷砂体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岩性尖灭油气和砂岩透镜体油气;断层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地层不整合-断层油气、断块油气和构造-岩性油气;断层-不整合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断块油气、岩性油气及断层-岩性油气;断层-不整合-砂体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岩性尖灭油气、地层不整合油气、断块油气和断层-岩性油气.该研究结果对明确输导体系控模式和指导潍北凹陷油气勘探均具有借鉴作用.

  • 标签: 输导体系 砂体 断层 不整合面 油气藏 潍北凹陷
  • 简介:姬塬油田长9油层组是滚动勘探的有利接替层位,在不同地区其成条件和油藏富集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样品测试及相关模拟实验。从烃源岩、储集体及其之间的通道、距离和动力等方面对比分析了姬塬油田红井子、胡尖山及罗庞塬地区长9油层组油气聚集成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红井子地区紧邻生烃中心.储层物性好,源储压差大,油气富集程度高;胡尖山地区储集物性较好.但距离生烃灶较远,源储压差较小,油气富集程度一般;罗庞塬地区源储压差较小,裂缝不发育,储集物性差,油气富集程度较差。

  • 标签: 成藏条件 主控因素 差异性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沉积后发生短暂暴露,形成了古喀斯特地貌,岩溶古河道有利于形成高产油气,但其复杂性带来了较高的勘探风险。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优化古河道河床侵蚀深度自动识别、RGB混频三原色、振幅属性提取及地震反射结构分析技术,在该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中识别出6组明河河道和47条暗河河道。研究认为,储层发育与暗河系统类型关系密切,哈拉哈塘地区发育流入型、流出型和含水层洞穴型等3种类型的暗河系统,以流入型和流出型暗河河道系统为主,该类暗河系统是大规模缝洞体储层形成的主要方式,也是大规模油气富集区形成的基础,该类成因的储层成为勘探开发的重点目标。该套碳酸盐岩岩溶古河道识别方法对喀斯特地区有利储层预测、油气富集区优选及勘探开发均具有示范意义。

  • 标签: 碳酸盐岩油气藏 岩溶古河道 奥陶系 哈拉哈塘地区
  • 简介:针对陕北中生界延长组岩性油气的主控因素,依据黄土塬地区地震弯曲测线,充分利用有效的地震信息对目的层开展地震储层横向预测,在剖面上对渗透性砂岩展布的识别总结出5种方法,并且在平面上编制渗透性砂岩展布范围图,为探井井位部署提供了一定的依据;通过后期完钻井检查,其渗透性砂层厚度预测符合率达80%以上。

  • 标签: 岩性油气藏 渗透性砂岩 波阻抗 密度 神经网络法 考核精度
  • 简介: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古生代"地块-海槽"和中、新生代"盆地-造山带"演化旋回,发育了石炭系海陆过渡相、侏罗系湖沼相、第三系咸化湖相、第四系盐湖相4套不同类型的烃源岩,形成了"多源-多凹-多灶"的复合油气系统,具有"多因素联合控、多期油气充注、多层系和多类型圈闭成"的"复式成"特征。通过深化盆地油气成规律认识,提出了"源外成与源外找油、斜坡成与下坡找油、晚期成与源上找油、动态成与深层找气"等新的地质认识,有效指导了盆地油气勘探部署,实现了油气勘探新突破和新进展。

  • 标签: 高原复合盆地 多源生烃 复式成藏 勘探理论
  • 简介:由于南堡油田的发现,使黄骅坳陷的石油勘探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根据坳陷深部地壳构造特征,中、下地壳有低速层,其深度分别为15km和20km。中地壳低速层富含气体(如CO2,CO,H2等),在合适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这些气体可合成甲烷及其它烃类化合物。坳陷的地幔流体活动(如碱交代,Mg^2+交代等)以及幔源CO2,CH4和He气体(港151井)都表明了它们均来自深部热液流体。黄骅坳陷发育多个潜山构造带(沈青庄、孔店、北大港、南大港、羊三木等),按照油气无机成因的假说,深部潜山带(而不是在第三系砂岩)中可望找到几个大型油气田(如千米桥潜山油气田)。

  • 标签: 低速层 中地壳 地幔流体 无机烃 潜山油气藏 黄骅坳陷
  • 简介:四川盆地西部油气地质条件优越,已发现了多个海相气或含气构造,是一个具备天然气勘探潜力的领域。但近20多年来,由于勘探投入不够,海相碳酸盐岩勘探未取得大的突破,勘探程度仍然很低。文中在分别对川西坳陷西缘北、中、南3段典型构造(气)剖析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川西坳陷西缘中下三叠统油气成主控因素为:滩相优质储层的发育是油气成的基础;保存条件是油气成的关键。

  • 标签: 油气成藏 主控因素 中下三叠统 川西坳陷
  • 简介:通过对东海丽水—椒江凹陷的构造、沉积地层和成要素的分析,系统阐述了其成条件。结果表明:丽水—椒江凹陷古新世主断陷期分为4幕断陷,其中初始断陷Ⅰ幕以湖相沉积环境为主,之后过渡为海相沉积环境,该凹陷存在3组烃源岩及3套储盖组合,其中下古新统月桂峰组湖相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高,且其类型以Ⅱ型为主,生烃潜力良好,为该区主力烃源岩;古新统储集层以砂岩为主,其中灵峰组和月桂峰组砂岩为Ⅲ—Ⅳ类储层,明月峰组砂岩为Ⅲa—Ⅱb类储层,物性受凹陷内顶封型异常高压系统改造优化。断陷早期的(扇)三角洲、滨湖、滨海砂体和上灵峰组上部及明月峰组下部的浅海泥构成的下储盖组合靠近主力烃源岩层,且异常高压系统增储滞排,因此储盖配置条件良好,勘探前景佳。预测凹陷内洼槽带生烃中心上方、灵峰潜山两侧及丽西次凹西斜坡的优势成构造带是研究区内有利的远景勘探区带,并识别划分出三大类共11个有利构造带。

  • 标签: 油气成藏条件 叠合断陷盆地 勘探方向 丽水—椒江凹陷
  • 简介:辽河坳陷西部凹陷作为我国东部典型的富油气凹陷,勘探程度较高。深部的地层岩性油气是西部凹陷下一步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其中西部凹陷沙三段是非常有利的岩性油气发育层位。研究认为,西部凹陷岩性油气的分布主要受有效烃源岩分布、浊积砂体展布和油气运移3个因素的控制。在成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了西部凹陷中深部沙三段岩性油气的有利分布区,其最有利的勘探区域为清水洼陷及周边地区。

  • 标签: 岩性油气藏 沙三段 西部凹陷 辽河坳陷
  • 简介: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经过多年的勘探实践,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陆相生油”、“源控论”为代表的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从最初的背斜油气勘探到现今的隐蔽油气勘探,中国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经历了以下历程:在大庆油田发现的基础上总结出来“源控论”(20世纪60-70年代);在以渤海湾盆地为代表的陆相断陷盆地勘探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20世纪80年代);胜利油田地质工作者在东营凹陷的勘探过程中总结的“环洼聚油”理论(20世纪90年代);在对二连盆地的隐蔽油气形成及分布特征研究时提出的“互补性”特征(2003年)、“优势论”特征(2005年)以及“多元控油-主元成”新观点(2006年)。这一系列认识和新观点不仅在指导我国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勘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大大丰富了我国以陆相生油为主线的石油地质理论。

  • 标签: 陆相断陷盆地 油气分布规律 源控论 复式油气聚集带 “互补性”特征 “优势性”特征
  • 简介:川中蓬莱地区须二段显示出了良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但由于储层孔隙结构和测井响应特征较为复杂,直接影响了其勘探开发效果。为了寻找须二段天然气有利聚集区,综合利用钻井岩心和薄片等资料,对成要素,即生、储、盖、运、圈、保的自身条件及其匹配关系等进行了探讨与总结,并对有利含气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须二段气具有充足的油气来源,且位于油气运移的有利方向,上覆的须三段泥岩为其有效区域盖层;具有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及良好的保存条件;研究区总体位于有利的构造-沉积相带,沉积作用是储层发育的基础,成岩作用是决定储层质量的关键,裂缝是决定储层产能的重要条件。对须二段有利含气区的预测研究可为其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同时也有助于类似气藏有利含气区预测的研究。

  • 标签: 气藏特征 有利含气区 成岩作用 须二段 蓬莱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