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ICU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提高应对安全隐患预见水平。方法通过对268例病人转运过程中出现的意外进行分析。结果133例病人在转运中发生意外。讨论重视转运人员的专业技术及应急能力、病人的评估、仪器设备的准备、作好转运途中的监测、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建立完善的转运规程。

  • 标签: 危重患者 病人转运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总量也在逐年扩大,其年增长速度约为8%左右,城市垃圾的产量也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而垃圾转运站处理过程中带来的二次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许多城市面临的最棘手的难题之一。

  • 标签: 转运站 环境 除臭 污水
  • 简介:摘要目的产前子痫是妊娠高血压的最严重阶段。由于该病症伴随的高危性,在现有医疗条件无法满足或确保救治的情况下,对病人进行及时有效的转运治疗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基于院内产前子痫转运实况,总结了对该病症的转运要点和体会。

  • 标签: 产前子痫 转运 体会
  • 简介:【摘要】为更好地争取抢救时间、稳定患者病情,增加后续患者急诊抢救的生存率,提高急诊救治效果,本文以危重患者转运顺序为论述顺序,依次叙述了急诊危重患者转运前准备工作、院外转运护理、优质院内转运护理,期望本文可为急诊危重患者转运护理提供参考价值,挽救更多危重患者的生命。

  • 标签: 急诊 危重 转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折叠式转运支架在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嘉兴市第一医院从急诊科转运至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按照转运时是否使用自行研制的折叠式转运支架将患者分为支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生命体征稳定率及转运时间的差异。结果共入选437例危重症患者,其中转运过程中使用折叠式转运支架转运者222例,使用普通转运转运者21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情况、病情程度等基线资料均衡。支架组患者转运过程中生命体征稳定率高于对照组(89.19%比82.33%,P<0.05),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min:6.39±1.35比7.61±1.34,P<0.01)。患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支架组低于对照组(2.25%比10.23%,P<0.01),尤其是支架组抢救用物携带不齐、仪器掉落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比2.79%,0%比2.33%,均P<0.05)。结论折叠式转运支架可降低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尤其可降低抢救用物携带不齐和仪器掉落的发生风险,规范转运仪器管理,保持患者转运中生命体征稳定,缩短转运时间,有利于高效和高质量的转运

  • 标签: 危重病 院内转运 仪器管理 患者安全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患者院前转运流程梳理及转运中的心理调适方法。方法:随机将2021年11月7日-11月17日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运转的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转运)与观察组(转运中进行心理调适),每组各4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明显更低。结论:在转运过程中加强对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心理调适,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院前转运流程 转运中心理调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院内护理转运改良流程在急性胸痛患者护理转运过程中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21年4月-2022年4月;研究对象:我院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70例。根据就诊次序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平均每组35例。对照组实施普通护理转运流程,研究组实施院内护理转运改良流程。观察两种转运护理方法效果、总满意度。结果:研究组转运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院内护理转运改良流程 急性胸痛 效果 总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化转运方案在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方法:纳入本院EICU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并予院内转运的危重症患者8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予常规转运护理,观察组44例则实施标准化转运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仪器电源不足或故障、氧气不足、药品准备不全等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转运耗时。  结果:实施标准化转运方案后,观察组患者转运过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转运耗时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标准化转运方案 危重症 院内转运 转运耗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例丙氨酰-转运RNA合成酶2(AARS2)基因突变相关脑白质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基因突变位点,以进一步提高对此种罕见病的认识。方法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20年10月确诊的1例AARS2基因突变相关脑白质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为男性,25岁,临床表现为慢性起病的运动障碍、共济失调、眼球震颤,伴银屑病。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双侧白质病变、小脑萎缩:脊柱MRI示椎体不全性融合。基因检测显示患者AARS2基因存在杂合复合突变[c.985C>T chr6:44275041(p.R329C)和c.452T>C chr6:44279256(p.M151T)]。结论AARS2基因突变相关脑白质营养不良是临床上较为罕见的一种线粒体病,可表现为进展性下肢运动障碍和共济失调,认知功能相对保留,影像学上可表现为胼胝体、双侧脑室旁脑白质对称性病变。AARS2基因杂合复合突变[c.985C>T chr6:44275041(p.R329C)和c.452T>C chr6:44279256(p.M151T)]是导致遗传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的致病因素之一。

  • 标签: 丙氨酸tRNA连接酶 脑白质营养不良 磁共振成像 AARS2基因 突变
  • 简介: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1(ABCAl)是位于细胞膜上的一种重要的TC流出调节蛋白(CERP),其重要功能之一是将细胞内的TC转运到细胞外,再经HDL—C运送至肝脏,经一系列代谢转化为胆汁酸,排入肠道,从而完成TC的代谢。因此,ABCAl介导的细胞内TC流出,是TC逆向转运的起始环节。

  • 标签: ATP结合盒转运蛋白 基因多态性 三磷酸腺苷 启动子区 高血压 血脂
  • 简介:摘要:遗传学研究生物的遗传、变异及其规律;人类对遗传的研究从性状开始的,遗传因子的发现到证明遗传密码的存在并破译遗传密码的过程是人们认识遗传的物质基础并揭示遗传规律的过程,在此过程当中遗传基因这个抽象的概念在思维上和实质上逐渐接近染色体、DNA;然后科学家们证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从此基因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以后人们又发现性状的表达离不开蛋白质(酶)合成,于是科学家们推测并证明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于是最终孟德尔的假设得到了科学解释。人民对遗传学的研究是实质上揭示基因表达的过程,这是生物学史上的重大发现。

  • 标签: 性状 基因 基因的表达 启动 结构基因 基因表达的调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及转运效率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未实施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前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113例设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实施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后该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104例设为管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内转运,管理组采用预警分级管理方案进行转运。调查收集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事件及护护合作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管理组转运中不良事件总发生率(2.88%)明显低于对照组(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组患者平均转运时间〔(12.4±5.3)min〕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转运时间〔(18.4±8.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组护士的护护合作水平总分〔(105.86±8.7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0.78±7.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中,可以有效降低转运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转运事件,并提高护护合作水平,从而提高了运转治疗及运转效率。

  • 标签: 预警分级管理 急诊危重症 转运质量 转运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自制简易高危儿转运车在高危新生儿院内转运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分娩的新生儿,并因其病情危重,需院内紧急转运至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184例新生儿。将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所转运的新生儿设为传统转运组(新生儿93例),2019年1~5月所转运患儿设为转运车组(新生儿91例),比较两种转运方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传统转运组与转运车组转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车组转运所需医务人员数量较传统转运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车组出现1例新生儿死亡,其余新生儿均存活;转运车组NICU住院时间与传统转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转运生理稳定指数(TRIP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疾病〔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溶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比传统转运,自制新生儿转运车安全有效,减少了同行医务人员数量,同时不改变新生儿病情及并发症等情况。

  • 标签: 新生儿转运 高危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主要对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护理的危重患者80例,根据所有患者入院的编号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安全运转模式护理。结果通过调查和观察,发现实验组在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等方面均要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安全运转护理对于急诊科危重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有利于降低运转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的质量,增加医院的美誉度。

  • 标签: 安全转运护理模式 急诊科 危重患者 院内转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院内转运时急诊科危重的患者采用安全转运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急诊科危重患者为对象,平均分成两组,即参照组、研究组,各组患者共计40例,转运方式不同,分别是常规转运、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对于风险事件发生率,研究组更低(P

  • 标签: 急诊科危重患者 院内转运 安全转运护理模式 风险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优化转运流程在发热门诊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21.04月~2022.03月期间选择18例在我院治疗的急危重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优化转运流程进行院内转运,分析转运效果。结果:患者已全部安全转运,患者满意度94.44%(17/18)。结论:优化转运流程在发热门诊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提升了转运工作效率,能够有效的保障患者安全转运,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运用。

  • 标签: 急危重患者 急危重患者 发热门诊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危重症转运风险评估单在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并降低不良转运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将改良后的急诊危重症转运风险评估单应用于急诊危重病人评价,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科室满意度。结果:使用后,副反应较使用前明显减少,科室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将重急诊危重症转运风险评估单应用于院内转运中,有助于提高医院重症患者的安全性。

  • 标签: 转运风险评估单 急诊 危重病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安全转运护理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及转接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1-2023.5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8例急诊危重患者作为分析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安全转运护理方法)与对照组(常规护送方法),每组14例。分析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和转接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出现不良事件概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转接质量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安全转运护理急诊危重患者,有利于降低转运不良事件,提升转接质量,值得在临床应用。

  • 标签: 安全转运护理 急诊危重患者 转运不良事件 转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