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血管病中常见的最重要的一种,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目前临床常用的调血脂药物包括调血脂类药物、抗氧化剂、多烯脂肪酸类药物等。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是出生后,可以在机体内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的一种前体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多种伴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疾病都可引起外周血EPCs数量变化。有研究显示EPCs参与炎性损伤修复,EPCs通过动员、迁移、归巢和分化等步骤修复内皮,而各种炎症因子通过影响EPCs的增殖、粘附和迁移,使EPCs修复内皮的过程发生变化,并且外周血EPCs数量与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和疾病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炎症引起内皮祖细胞损伤的同时又激发其动员和迁移,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索平台。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祖细胞 炎症
  • 简介:摘要超声技术不仅可以看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形态、大小、结构和回声特征等,还可以了解管腔狭窄程度、斑块的走向和速度,以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超声技术具有无创、安全、快捷等优点,因此广泛运用于心血管类疾病,尤其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分析和研究。随着临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的侧重点和需求不同,新式的超声技术也在不断的运用于临床,用来评估和诊断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但新式的超声技术,因其存在时间较短,缺乏一定的参考标准,所以还需要后期的不断研究。

  • 标签: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检查 诊断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颈动脉硬化的超声表现,测量血管内-中膜厚度,观察有无斑块及斑块性质,彩色血流变化,血流多普勒频谱形态及性质。结果100例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93例,表现为血管内-中膜增厚,可见斑块形成,动脉狭窄处血流色彩明亮,血流束变细。结论超声检查可直观地显示颈动脉的内部结构,观察有无斑块及斑块的性质,了解管腔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资料。

  • 标签: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诊断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血管疾病,表现为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并伴有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血浓度的升高,ADMA可能是一种重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因子。ADMA通过抑制一氧化氮合酶(NOS)、致炎与诱导氧化应激等机制影响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及血小板等多种细胞功能,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

  • 标签: 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 动脉粥样硬化 一氧化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灸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临床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近年来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病因病机研究的相关文献,并收集整理针灸治疗实验与临床应用。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与肝脾肾虚损及痰浊瘀血热毒等致病因素密不可分。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中发现针灸针对本病病程进展的干预多数从调整血脂、减轻炎症和控制斑块面积的角度出发且应用广泛。结论:动物实验的结果丰富了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且在临床治疗中针灸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证明。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胸痹 针灸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50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其中冠心病组260例,非冠心病组90例;依据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患者进行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113例,双支病变组89例,三支病变组58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统计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Gensini积分分别为(1.37±0.23)、(5.37±3.98)、(23.32±7.33),均高于非冠心病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的斑块检出率为79.8%和81.0%,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IMT分别为(1.31±0.21)mm和(1.37±0.27)mm,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与颈动脉IMT值均高于单支病变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冠状动脉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疾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关性
  • 简介: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发生在内膜,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侧端居首位,故对我国动脉粥样硬化高(北京),低(南京,宁波渔区)发区327例意外死亡年轻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侧端做了多参数形态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高,低发区同龄年轻人冠状动脉管壁结构重塑的差异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发现北京年轻人冠状动脉管壁结构重塑改变早,进展快,各项指标明显高于低发区同龄年轻人,其中35-39岁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检出率达10.7%,与动脉粥样硬化中,晚期病变的高检出率相符;宁波渔区居民总趋势与北京相似,但管腔狭窄检出率4.7%;南宁年轻人管壁结构重塑晚于北京两个年龄组,程度轻,进展慢,管腔狭窄检出率1.8%。说明三地区同龄年轻人在增龄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冠状动脉管壁结构的重塑存在明显差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标签: 血管壁结构重塑 动脉粥样硬化 形态定量 青年 冠心病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复杂,在我国,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与未来的心血管事件相关。炎症相关生化标记物如血清淀粉蛋白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中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血清淀粉蛋白A(serumamyloidAprotein,SAA)合成、代谢、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了解近年来SAA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 标签: 血清淀粉样蛋白A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IMT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危险评估,为早期防治动脉硬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部位一般分为3个位点,即颈总动脉(CCA)的远端颈内动脉超始部和颈动脉分叉处,同时检测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可分别检出各部位的颈动脉中膜厚度(IMT),管腔内径、血管壁形态、组织结构及相对应的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观察IMT对反映颈动脉硬化狭窄和斑块特点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MT在动脉粥样硬化评估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标签: IMT 动脉硬化 危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合并指动脉粥样硬化断指再植的治疗过程并总结经验,提高再植成活率。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我们共收治合并指动脉粥样硬化的断指患者6例8指,术中均在显微镜视下发现指动脉斑块形成,进行断指再植,术后积极治疗相关内科疾病。结果本组8指中,7指再植术后完全存活,1指术后坏死并行残端修整术。术后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6个月。存活手指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功能:优5指,良1指,可1指。结论对合并指动脉粥样硬化断指进行再植,手术风险大,难度高,术中周密安排,术后积极治疗,控制相关基础疾病,仍有较高的成活率,不应轻易放弃再植。

  • 标签: 指损伤 动脉粥样硬化 再植术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慢性渐进性动脉疾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病因。中药在抗AS方面表现出多机制途径、不良反应少的优点。中药抗AS机制主要有调节脂质代谢、抗脂质过氧化、抗炎、抗凝,以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中药抗AS作用机制方面仍有待于系统研究,发挥作用的化学成分尚需进一步明确。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中药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综述
  • 简介:摘要正气亏虚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病基础,主要涉及心、脾、肾亏虚;痰瘀互结、痹阻脉道是AS斑块形成的病机关键。临床从“虚-痰瘀”论治AS,可以“痰瘀并重,补虚为要”为治疗原则,运用益气活血化痰法,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补肾化痰活血法等治疗方法,多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部分炎症反应相关指标,调节脂质代谢,抑制斑块生长。另外,还可尝试从补虚角度对本病进行防治。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痰瘀 正气 中医药疗法
  • 简介: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一方面可造成原位管腔狭窄,阻碍血运,而具有溃疡、出血等特点的不稳定硬化斑块更是脑栓塞的重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各种影像学手段,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超声、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它们各有其特点,对于管腔狭窄和不稳定斑块的检测有着不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临床医生应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检测方式,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水平。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DSA CTA MRA 分子影像学
  • 简介:摘要SAP能与体内运输胆固醇的HDL通过Ca2+依赖性结合,同时HDL被认为具有抗硬化的作用,且SAP与HDL在体内呈负相关。目前的临床研究表明盐酸苄丝肼对于脑膜炎或合并脑动脉硬化的效果比较好,推测盐酸苄丝肼同样能够作用于血管的硬化,故而对实验小鼠进行腹腔给药。本实验通过对小鼠胸主动脉血管切片的油红O染色来观察动脉血管壁的斑块情况,结合Q-PCR技术来检测SAP的mRNA在体内的转录水平以及运用ELISA法测定不同组别小鼠体内的SAP含量,结果表明,盐酸苄丝肼是可以下调SAP的基因转录寄表达。

  • 标签: SAP 抗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
  •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是构成人体微生态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随增龄肠道菌群的相对含量及多样性也随之发生改变。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发现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联系。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老年性疾病,衰老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脂质代谢紊乱、平滑肌细胞改变及斑块破损,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危险因素。目前许多研究致力于探讨肠道菌群与老年人疾病和健康的潜在关系,本文将从衰老、肠道菌群及动脉粥样硬化3个方面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未来预防和治疗衰老相关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 标签: 衰老 动脉粥样硬化 肠道病毒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atherosclerosis)中常见的类型,为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动脉硬化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的总称,常见的有①动脉粥样硬化;②动脉中层钙化;③小动脉硬化三种。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