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3 个结果
  • 简介:【成语典故篇】《孟子·公孙丑》记有这样一段故事:“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视之,苗则槁矣。”

  • 标签: 理趣 成语典故 故事 宋人
  • 简介:写下这个标题,似有痴人梦之嫌。人非天马,谁的身心能遨游无极的太空呢?

  • 标签: 随笔 杂文 杂谈 阅读知识
  • 简介:孔子诗可以“兴、观、群、怨”,有人认为这是现实主义观点,有人认为这是诗的抒情。本文不同意这些看法,认为所谓兴是断章取义,即由特定思绪触发,将诗中某一两个意象从整首诗中抽取出来并转到修身治国上去。观即观志——一人或一国之志。群是群居相切磋,达到对诗句象征的观念的认识。怨即抒发抱负,针砭时弊。这里面兴是关键,有兴才有观、群、怨,才能起孔子认为诗应起的社会作用:提高人的道德境界,使天下拨乱为治。而这些与现实主义,诗缘情不相关涉。

  • 标签: 孔子诗论 诗三百 现实主义 诗缘情 用诗 社会作用
  • 简介:在原始佛教的圣典中,不仅记载着释尊在菩提树下谛观十二缘起而成等正觉,就连过去六佛也是如此。如《杂含》:“昔者毗婆尸佛未成正觉时……于十二缘起逆顺观察,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缘生有老死,及纯大苦聚集,纯大苦聚灭。……如毗婆尸佛,尸弃佛、毗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亦如是”于此可见十二缘起在佛法中的地位!觉悟了的佛陀。

  • 标签: 佛陀 缘起说 佛法 原始佛教 聚集 时代
  • 简介:亨利·沃德·比彻还是一个小男孩时,他从学校的一堂课上获得了一个一生受用不尽、极其宝贵的教训。这天,老师把小比彻叫到讲台前.要求他将新学的课文背诵一遍。比彻是个勤奋的学生,背诵一篇课文对他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他信心满怀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清清嗓子,张口就开始了。可才背了个开头,比彻就听到身旁的老师重重地对他说了一个字——“不”。比彻停顿了几秒,心里猜测着“是不是自己背错了?”看到老师和同学没有别的反应,他犹豫着继续往下背。

  • 标签: “不” 世界 课文背诵 老师 同学 学校
  • 简介:《孟子》七篇未尝有一语提及《易》,亦未见有对《周易》经传之引用,故后儒对于孟子是否知《易》看法各异。赵岐认为孟子"通五经",程颐言"知《易》者莫如孟子",朱熹却持相反意见。程朱二可视为汉唐经学向两宋理学转型时理学家尊崇"四书"的不同表述,与赵岐在五经独尊的学术背景下言孟子"通五经"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语境截然不同,但其出发点皆为推重孟子其人其书。明末黄道周以其象数《易》学思维阐释《孟子》与《易》之关系,而刘宗周则从其心性学视阈论述之,为认识此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清儒焦循认为"孟子深于《易》",其《孟子正义》在对《孟子》语句、篇章之意蕴及赵岐传意之解读中多处以《易》解《孟》,但因其对宋明理学家解《孟》之成果一概不收,故也失去了对"《孟子》知《易》"这一学术问题进行全面梳理的可能。围绕《孟子》知《易》展开的各种讨论其实正是各个时代思潮与学者治学个性的综合体现。

  • 标签: 孟子 《周易》 四书 五经 理学 心学
  • 简介:在我的印象里,埃及人都会说几句汉语,凡是男人,见了中国人,都会笑嘻嘻地嚷道:“清凉油、清凉油。”只要碰到酒店、饭店,包括撒哈拉沙漠腹地深处的警察,我们下车解手,警察面向我们,手指贴着太阳穴叫:“清凉油、清凉油。”在埃及,清凉油就是中国人的代名词,好比古代,瓷器是中国的代称。

  • 标签: 埃及人 汉语 清凉油 中国人 沙漠腹地 代名词
  • 简介:"以正治国"见于今本《老子》第五十二章,它既是老子总结三代政治、结合所处之世提出的治国纲领,同时也是老子进行形上思考后的产物。老子强调"正"的概念,论述"正"便是"合乎道",主张"身正"方能"国正";在具体行为上,他要求"为正"就是要"知止"。在这一方面,老子与孔子的认识并无冲突,相反通过把握两者的论述,便能更好的把握"以正治国"的真义。

  • 标签: 以正治国 老子 郭店简 孔、老关系
  • 简介:南宋哲学家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体系中,多有依傍论、融汇理者在.对这部经典,陆九渊虽然没有进行系统的阐释,却以随机指点的"圆而神"的形式,发挥了许多精辟的论说."无极""太极"之辩、"乾坤易简"的原则性观念、"三才之道"的哲理内涵、二卦及"三陈九卦"的义理精蕴、经传所示社会人事观等,构成了陆九渊的最主要内容.

  • 标签: 《易》 陆九渊 《周易》 易简 心学 哲学家
  • 简介:四谛是原始佛教的总纲,佛教各宗皆奉之为根本教义。如《中论疏》云:“如来一期出世,初后不同,同明四谛云,所以初后皆明四谛者,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则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是故始终皆明四谛。”所以四谛是三乘共通之教理,非唯声闻之法。

  • 标签: 原始佛教 教理 教义 出世 总纲
  • 简介:这篇文稿摘自《掌中解脱——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题目是编者加的。《菩提道次第论》是西藏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公元1417—1478年)论述显宗修学次第的名著。《掌中解脱》是西藏当代杰出的大师帕绷喀仁波切(公元1878--1941年)讲《菩提道次第论》的法要,墀江仁波切(公元1900--1981年)以清晰易懂的笔法,做了记录,这部书也是两位大师的实证经验。此书问世以来,深受信众的喜爱,近年来已有两个英文译本及其他文本流通于世。然颇为遗憾的是无中文本行世,仁钦曲札有鉴于此.依据几种藏文版本译成了中文,亦佛法宏传之一大因缘也!

  • 标签: 佛法 信众 宗喀巴 大师 解脱 格鲁派
  • 简介:《周易》成词例(三)徐传武三十一、咸卦咸,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其义为感应、感化。《咸·》:“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因以“咸感”为阴阳相感,夫妇相和。唐杨钜《册淑妃何氏为皇后文》:“观柔刚咸...

  • 标签: 《周易》 六十四卦 孔颖达 损上益下 羝羊触藩 家人卦
  • 简介:随着释尊的人灭,弟子将其四十九年(有说是四十五年)所宣讲的教法结集成四《阿含》或五《尼柯耶》,名“经藏”;将释尊所有教示重颂及教规编辑成所谓的“达磨”、“毗奈耶”,此包含了早期佛教的精髓。释尊的说法,是针对不同对象的,所以都很简短和片断,对当时的弟子来讲,是能够接受的,但对于后来的弟子,释尊的教理就不容易领悟,便有了阐述的必要。(关于阿毗达磨的起源与成立的经过,可

  • 标签: 缘起说 弟子 教理 教规 佛教 对象
  • 简介:推恩说是孟子实现其"仁政"理想的主要措施,它与孟子"爱有等差"的思想并不矛盾。推恩具有可能性是因为孟子将血缘情感赋予自然的、本能的含义,同时强调这种血缘情感又具有高于自然的理性自觉。孟子以"孝"为"仁"的起点,实质是强调"仁"以人的自然性为起点,这使孟子的"仁"学具有高扬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的内容;同时孟子并不局限于自然因素,他所强调的只是仁义礼智等社会道德需要奠基在人的自然而真实的情感之上,否则会导致虚伪的道德、导致对人性的扭曲。"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仁"的自然性起点并不意味着对理性自觉的否定。

  • 标签: 孟子 推恩 血缘情感
  • 简介:人类的原祖亚当厄娃幸福地生活在天主为他们安排的无忧无惧的伊甸园里,但在他们进入天国之前,天主要让他们运用天主赐给他们的自由意志先立下功劳,而后才能进入天国,因为没有功劳是不能白白地进入天国的。圣经记载,天主只向他下了一道命令:“乐园中各树上的果子,你都可吃,只有知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那一天你吃了,必定要死”(创2:16一17)。知善恶树上的果子,称为“禁果”,不让吃禁果的规定,显示出宇宙最高主宰的存在及其命令不可侵犯。

  • 标签: 天主 福音 仁慈 自由意志 伊甸园 天国
  • 简介:三士始自世亲,或更早,但将其彰显并赋予它以道次第意义的却是阿底峡.此后,噶当和他派有缘大德补阿底峡之不足,充实或调整了三士修行内容.宗喀巴则集三士之大成,力倡'共道'之说.继之而起的格鲁派后学著作不辍,又从不同侧面丰富和发展了三士.

  • 标签: 三士说 藏传佛教 阿底峡 噶当派 格鲁派
  • 简介:“神道设教”学说滥觞于远古时代,殷周之际人们开始对宗教祭祀的教化功能进行思考。至春秋时代逐渐酝酿成熟,战国时期方提出了“神道设教”这一命题。从而消解了敬天尊祖的传统宗教与自然哲学的紧张。它具有陶冶百姓,凝聚人心,纯洁风俗,稳定秩序。传承文明的重要作用,影响深远。

  • 标签: 周易 神道设教 宗法等级制 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