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结直肠普通型腺瘤、锯齿状病变/息肉、炎性病变相关息肉和错构瘤息肉系列介绍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结直肠炎症肠病相关良性病变和息肉病进行阐述。结合原来分类,根据病变的组织形态学、发生机制和相关遗传学特征不同,建议将结直肠非浸润上皮性病变分为6类病理组织学类型。对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和黏膜内癌的相关概念及进展进行讨论。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乳腺浸润导管癌组织HER2基因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IHC)、FISH方法对117例乳腺浸润导管癌组织的HER2基因进行检测。结果IHC-、1+、2+、3+与FISH结果符合率分为100%、2.9%、25%、90.3%。结论FISH是一种准确可靠的HER2基因检测方法。

  • 标签: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HER2 免疫组化 荧光原位杂交
  • 简介:摘要膀胱癌是最常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膀胱尿路上皮癌可分为肌层浸润癌与非肌层浸润癌,其中非肌层浸润癌占绝大部分。近年来膀胱癌全球新发病例逐渐增多,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医疗水平的整体提高,针对膀胱癌的治疗方式也逐渐改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总结非肌层浸润膀胱癌的治疗方法研究进展,为膀胱癌今后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膀胱肿瘤 膀胱切除术 化学治疗 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月牙征对纯磨玻璃结节(pGGN)肺腺癌浸润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7月到2018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的316例患者(320个pGGN)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依据病理结果将pGGN分为浸润前病变组148个和浸润病变组172个。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GGN浸润的危险因素,并对各危险因素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浸润前病变组出现月牙征24个(16.2%),浸润病变组出现月牙征49个(2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6.804,P=0.009);浸润前病变组和浸润病变组患者年龄、病灶大小、形态、分叶征、血管牵拉征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以病变大小10.5 mm为临界值,鉴别诊断浸润前病变和浸润病变的灵敏度为65.7%,特异度为61.5%, 曲线下面积为0.666。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灶最大径≥10.5 mm、不规则形态、月牙征、血管牵拉征是pGGN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95%CI)分别为3.192(1.981~5.144)、3.672(1.545~8.725)、1.972(1.104~3.521)、2.026(1.087~3.777)。根据上述4个独立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11(95%CI 0.655~0.768)。结论月牙征能有效地反映pGGN的浸润。病灶最大径≥10.5 mm、不规则形态、月牙征、血管牵拉征均是预测pGGN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占女性肿瘤的第2位。在乳腺癌的病理学种类中,浸润导管癌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45%左右。其中54.6%的浸润导管癌是由x线钼靶检查发现,但预后较差,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现将北京民航总医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乳腺浸润导管癌的x线表现总结如下,其中12例行超声检查,以提高其早期诊断率。

  • 标签: 导管 乳腺 乳房X线摄影术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乳腺浸润微乳头状黏液癌的临床病理分析。方法 在2019年6月~2020年6月对80例乳腺侵润导管癌患者分析临床病例特点,分离出40例明确为乳腺浸润微乳头状黏液癌,分析临床病例特征和综合治疗。结果 使用光镜以及免疫组化

  • 标签:
  • 简介:摘要 : 目的 : 将粟粒肺结核与浸润肺结核患者临床特点进行比较。 方法 :选取分析 2019 年 6 月 ~2020 年 6 月为选择期间 ,回顾分析我院呼吸科 40 例数粟粒肺结核和 40 例浸润肺结核患者病例,将两者进行情况分析和实验室指标检测。 结果 : 粟粒肺结核出现 31 例较为严重的指数,比例为 77.5% ,而浸润肺结核出现 27 例较为严重的指数,因此两者差异性较大 ( P>0.05 )。 结论 :。粟粒肺结核患者一般相比于浸润肺结核患者来说病情严重 ,主要体现在临床如发热和肝肾功能等一系列症状方面,因此在临床加强抗结核药物使用是有必要的。

  • 标签: 肺结核比较 粟粒性肺结核 浸润性肺结核 临床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多排螺旋CT对浸润肺腺癌与浸润前病变的CT鉴别诊断。方法选择在2011年5月—2014年3月期间诊治的135例浸润肺腺癌和浸润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所有患者在开展手术之前均实施多排螺旋CT扫描。结果病灶形态包有76个表现为不规则形,另外59个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本组患者的病灶边缘情况为有89个为分叶,另外46个为毛刺;患者的病灶内部结构有38个为空泡征,有35个为支气管征;邻近结构有49个为血管集束,65个为胸膜凹陷,另外21个为血管增粗。浸润腺癌与浸润前病变在CT征象以及病灶直径方面通过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浸润前病变和浸润肺腺癌的实部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前病变在纯磨玻璃结节中大约占据了66.78%,混合密度磨玻璃结节在浸润腺癌中的比例为91.67%,病灶直径最小为浸润前,最大为浸润腺癌,并呈现递增的势态发展。结论多排螺旋CT能够比较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浸润肺腺癌与浸润前病变。

  • 标签: 多排螺旋CT 浸润性肺腺癌 浸润前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微浸润腺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20例肺微浸润腺癌患者,对其相关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以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20例肺微浸润腺癌患者中有6例为男性患者(不吸烟者),14例为女性患者。通过观察发现肺微浸润腺癌边缘界限清晰呈灰褐色以及灰白色结节,其直径范围为0.5至2.0cm。肿瘤细胞主要于肺泡壁处生长,浸润的病灶最大直径为0.5cm,并且其病灶呈现多种形状,其中表现为微乳头状以及乳头状。结论肺微浸润腺癌为孤立小腺癌(<3cm),微浸润灶的直径最大在0.5cm,未出现血管、胸膜以及间质侵犯现象。

  • 标签: 肺微浸润性腺癌 病理特点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对浸润肺腺癌与浸润前病变的CT鉴别诊断。方法整群收集该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期间诊治的135例浸润肺腺癌和浸润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所有患者在开展手术之前均实施多排螺旋CT扫描。结果病灶形态包有76个表现为不规则形,另外59个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本组患者的病灶边缘情况为有89个为分叶,另外46个为毛刺;患者的病灶内部结构有38个为空泡征,有35个为支气管征;邻近结构有49个为血管集束,65个为胸膜凹陷,另外21个为血管增粗。浸润腺癌与浸润前病变在CT征象以及病灶直径方面通过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浸润前病变和浸润肺腺癌的实部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前病变在纯磨玻璃结节中大约占据了66.78%,混合密度磨玻璃结节在浸润腺癌中的比例为91.67%,病灶直径最小为浸润前,最大为浸润腺癌,并呈现递增的势态发展。结论多排螺旋CT能够比较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浸润肺腺癌与浸润前病变。

  • 标签: 多排螺旋CT 浸润性肺腺癌 浸润前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乳腺MRI联合腋窝超声预测乳腺浸润导管癌脉管侵犯(LVI)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就诊的160例乳腺浸润导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前影像学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5~74(49±10)岁。依据术后大体病理标本确定的LVI状态分为LVI阳性组56例,LVI阴性组104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比较LVI阳性组与LVI阴性组的临床指标、病理特征及影像学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LV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估模型预测LVI的效能,用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的校准度。结果LVI阳性组与LVI阴性组患者的年龄、绝经状态、雌激素受体状态、孕激素受体状态、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状态、Ki67及分子亚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VI阳性组与LVI阴性组患者的肿瘤最大径、瘤周水肿、周围血管征、多灶或多中心、瘤周最大表观扩散系数(ADC)、瘤周-肿瘤ADC比值、MRI腋窝淋巴结阳性及超声腋窝淋巴结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瘤周水肿(OR=3.367,95%CI 1.382~8.201,P=0.008)、多灶或多中心(OR=4.026,95%CI 1.268~12.776,P=0.018)、瘤周-肿瘤ADC比值高(OR=7.321,95%CI 2.226~24.079,P=0.001)及超声腋窝淋巴结阳性(OR=6.779,95%CI 2.819~16.303,P<0.001)为LVI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述4项指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ROC显示该模型预测LVI的曲线下面积为0.882,优于其中任何单一指标(P<0.05);其预测LVI的灵敏度为80.36%,特异度为84.62%。Hosmer-Lemeshow检验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能力(P=0.503)。结论术前乳腺MRI联合腋窝超声构建的预测模型有助于预测乳腺浸润导管癌LVI状态。

  • 标签: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超声检查 脉管侵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子分型对可手术浸润乳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2018年在河南省肿瘤医院确诊的接受手术治疗的7 869例浸润乳腺癌病例,依据激素受体(HR)和HER2状态将患者分为HR+/HER2-、HR+/HER2+、HR-/HER2+和HR-/HER2- 4组,分别用Kaplan-Meier曲线法和COX回归分析各组患者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的差异。结果在7 869例乳腺癌患者中,HR+/HER2-、HR+/HER2+、HR-/HER2+和HR-/HER2-组患者分别占52.9%、17.5%、14.1%和15.5%。总人群的5年DFS和OS分别为86.30%和94.29%。HR+/HER2-组的5年DFS(88.12%)高于HR+/HER2+组(84.67%)(P=0.026)、HR-/HER2+组(84.19%)(P<0.001)和HR-/HER2-组(83.70%)(P<0.001)。HR+/HER2-组和HR+/HER2+组的5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38%比95.17%,P=0.187),高于HR-/HER2+组(92.26%),(P<0.001)和HR-/HER2-组(91.69%),(P<0.001)。用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手术方式、Ki67及手术年份进行多因素校正后,分子分型依然是D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HER2+组与HR+/HER2-组的D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57、0.511),而HR-/HER2+组和HR-/HER2-组的DFS和OS均差于HR+/HER2-组(均P<0.05)。结论乳腺癌分子分型是D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HER2-和HR+/HER2+乳腺癌具有相似的预后,优于HR-/HER2+和HR-/HER2-乳腺癌的预后,而HR-/HER2+和HR-/HER2-乳腺癌的预后相同。

  • 标签: 乳腺肿瘤 预后 分子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浸润复层产黏液癌(invasive 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carcinoma,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病理科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间诊断的10例宫颈ISMC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患者年龄范围26~59岁,平均年龄46岁。大部分患者有阴道流血、阴道流液或下腹坠胀等临床症状,少部分患者经体检发现。6例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分期:ⅠB1期3例,ⅠB2期1例,ⅢC1期1例,ⅢC2期1例。形态上,10例均可见假复层的柱状细胞形成侵袭的巢团结构,周围肿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可见数量可变含胞质内黏液的肿瘤细胞,凋亡小体和有丝分裂象易见;也可见其他的结构特征,如假腺腔、乳头及实片状不伴周围的栅栏状排列。细胞形态上可见如嗜酸性细胞质、透明细胞质、组织细胞样及鳞状分化细胞。4例伴原位腺癌和/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和/或复层产黏液上皮内病变。手术切除的6例,均为Silva C型浸润模式,3例纯ISMC(3/6),2例混合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相关普通型腺癌,1例混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淋巴结转移2例(2/6)。所有病例均弥漫强阳性表达p16,Ki-67阳性指数50%~90%。不同比例的肿瘤细胞过碘酸雪夫染色及阿辛蓝染色阳性。结论ISMC属于HPV相关宫颈腺癌,相对少见。ISMC具有广泛的形态学谱系,近半数病例为混合ISMC,易误诊为宫颈的其他恶性肿瘤。与其他腺癌相比,ISMC更常表现出破坏间质浸润及淋巴结转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浸润乳腺癌超声弹性成像的特征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针对我院于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证实(病理学检查)为浸润乳腺癌患者57例作为本次观察的对象,手术前常规对57例浸润乳腺癌患者实施相应的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对患者的病灶进行观察,分析不同弹性成像特征之间患者浸润病灶的具体情况,分析超声弹性成像特征与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弹性成像特征之间对比的病灶大小、脉管侵犯状态、淋巴结状态、Ki67与Her-2表达等指标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评分与指标呈现正相关关系,与Ki67阳性呈现正相关关系。结论采用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若存在硬度较高的乳腺癌现象,则病理学上预后较差,治疗难度较大。

  • 标签: 浸润性乳腺癌 超声弹性成像 特征 病理
  • 简介:目的观察乳腺浸润导管癌患者外周血中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CEAmRNA)的表达情况,从而探讨其在乳腺癌诊治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别检测48例乳腺浸润导管癌患者、28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浸润导管癌组患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表达率(18/48)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疾病组(2/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0=8.40,P〈0.05)。各分期乳腺浸润导管癌患者外周血中均有CEAmRNA阳性表达,II期和III期患者的CEAmRNA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I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74,P〈0.05)。结论外周血中CEAmRNA的联合检测,可提高乳腺浸润导管癌的检出率,有助于判断患者发生微转移的风险.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 标签: 乳腺肿瘤 癌胚抗原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循环肿瘤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