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7 个结果
  • 简介: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深入发展,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对于断肢无再植条件,而另一肢体有毁损性严重挫伤的病例,为了恢复部分功能,可以施行异位再植手术。2011年3月我院收治了1例外伤患者,并为其做了异位移植手术,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填补了我省下肢断肢再植手术的空白,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标签: 术后护理 外伤患者 异位移植 断肢再植手术 左小腿 右小腿
  • 简介: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评价左室心肌纵向收缩时心肌运动速度和位移的变化特点.方法36例健康成人获取心尖左室长轴切面、心尖四腔切面和心尖两腔切面,应用QTVI和组织追踪(TT)测定左室各节段长轴方向收缩时的心肌速度和位移.结果同一室壁各节段收缩期峰值速度和位移从心底部到心尖部呈逐渐递减(P<0.001);同水平节段各室壁收缩期的运动速度和位移不相同;各节段心肌纵向收缩速度和位移的相关性良好(r=0.75~0.86,P<0.01).结论QTVI和TT对评价左室纵向心肌的运动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是一种定量定位检测心肌运动的新方法.

  • 标签: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组织追踪法 左心室 心肌收缩
  • 简介:摘要沥青混凝土搅拌站烘干滚筒是用以对加工骨料进行加热烘干的装置,而在对烘干滚筒进行使用时,还要特别注意对烘干滚筒的维护工作,每次使用前都必须要调整好烘干滚筒,检查滚筒的结构、功能上是否正常,只有做好了这些工作才能够保证好沥青混凝土的安全生产,才能够保障生产出的沥青混合料的质量。而对烘干滚筒轴向位移的调整是维护滚筒正常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详细介绍了烘干滚筒轴向位移出现的原因以及对相应的调整方法的分析。

  • 标签: 沥青混凝土 搅拌站烘干 滚筒轴向位移调整
  • 简介:摘要全站仪自由设站法因为能够在任意点设站,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下进行常规的观测的特点,可以应用在环境复杂的施工现场。自由设站法位移观测所获得的数据处理更是直接关乎测量成果的好坏,本文简要使用间接平差的方法对其观测数据进行平差处理,进行了精度评定的方法。

  • 标签: 间接平差 数据处理 自由设站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牙槽骨垂直牵引成骨种植术对于改善种植区域骨量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重度牙槽突垂直向骨缺损患者20例,全部患者均给予牙槽骨垂直牵引成骨种植术治疗,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全部20例患者中,完成种植体上部结构修复的患者共12例,5例患者植入种植体,但是上部修复并没有完成,共植入68例种植体。20例患者经牵引成骨种植术治疗,新骨形成比较理想,新生骨平均高度为(12.1±0.9)mm;3例患者发生牵引区意外骨折,分别有1例患者发生种植体植入感染和牵引区感染。结论应用牙槽骨垂直牵引成骨种植术能对重度骨量不足进行有效解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牙槽骨 垂直牵引 成骨种植术
  •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下切牙生理性调整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不同垂直骨面型拔牙矫治病例,治疗初半年内先行远中移动下尖牙,下切牙进行生理性调整,调整前、调整三个月、调整六个月拍头颅侧位片,取阶段模,统计分析由SPSS10.0完成.结果半年自行调整后,高角组L1-MP角由96.7°调整为89.6°,均角组由100.2°调整为93.7°,低角组由106.3°调整为99.5°,但三组间下切牙生理性调整的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切牙生理性调整的量值与垂直骨面型未见相关,下切牙生理性调整后的位置与垂直骨面型相关.

  • 标签: 下切牙 生理性调整 垂直骨面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斜肌后固定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轻度非共同性垂直斜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2月至2020年3月轻度垂直斜视17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伴有单眼下斜肌+1级~+3级功能亢进。所有患者均接受下斜肌后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分析手术后垂直斜视度、下斜肌功能及黄斑视盘夹角(FDA)的变化。结果手术后垂直斜视度由手术前(5.76±1.71)PD改善为(0.12±0.49)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91, P<0.001);下斜肌功能分级由(1.82±0.64)级减少为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23, P<0.001);手术后FDA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9, P=0.199)。随访期间下斜肌亢进、垂直斜视度、代偿头位均改善,无过矫。结论下斜肌后固定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轻度垂直斜视安全而有效。

  • 标签: 后固定术,下斜肌 垂直斜视,轻度 功能亢进,下斜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垂直和平行双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针对38名老年肱骨远端骨折病人进行研究。将他们分到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9名病人。其中对照组采用垂直双钢板疗法,研究组采用平行双钢板疗法。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关节活动范围。结果:研究组在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方面就要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和对照组在病人术后关节活动范围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垂直双钢板 平行双钢板 老年肱骨远端骨折
  • 简介:目的模拟手术辅助腭扩展术,分析上颌骨复合体应力分布与位移趋势.方法在力学相似性较高的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上,模拟第一磨牙处颊侧骨皮质切开辅助腭扩展术,计算各标志点的应力及位移,所得结果与常规腭扩展相比较.结果颊侧骨皮质切开术辅助腭扩展开展牙弓,可有效增加横向扩展的位移,尤其在尖牙和前磨牙区.同时鼻腔和腭盖下降,有助于降低通气阻力.结论颊侧骨皮质切开辅助腭扩展的方法效果确切.

  • 标签: 应力分布 模拟手术 上颌复合体 位移 骨皮质切开术 上颌骨复合体
  • 简介:颅骨成形术(cranioplasty)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印加入(Inca)用金、银片修补环钻术后的颅骨缺损可能是人类最早尝试的颅骨成形术。Petronius于1565年首先详细描述了采用异质材料(金)进行的颅骨成形术。1670年,VanMeeken尝试用动物颅骨为1例颅骨缺损患者施行修补,但是因当时宗教的反对,被迫取出。广泛的颅骨成形手术开展于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所用修补材料亦从异体骨、自体骨、

  • 标签: 颅骨缺损 修补材料 自体骨 原位移植 骨瓣保存 颅骨成形术
  • 简介:目的:探讨双髂骨瓣转位移植在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疾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们自1998年5月~1999年2月对应用双蒂髂骨瓣移位移植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28侧32髋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根据王岩等制定的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10例,良14例,可2例,差2例。结论:双蒂髂骨瓣转位移植可改善股骨头的血运。促进坏死区的修复与重建,具有可靠的疗效。

  • 标签: 双蒂髂骨瓣转位移植术 治疗 股骨头坏死 手术 临床资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厚皮原位移植修复全头皮撕脱伤的疗效体会。方法对10例全头皮撕脱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一期愈合7例;3例颅骨外露处皮片坏死,经换药后生长肉芽组织后再Ⅱ期刃厚皮片移植后创面愈合。随访6个月~2年,修复的头皮区皮片成活良好,效果满意。结论中厚皮片原位移植修复完全头皮撕脱伤简便易行,皮片成活率高,值得推荐应用,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开展。

  • 标签: 中厚皮原位移植 修复 全头皮撕脱伤
  • 简介:我院自1993年6月开展自体颅骨瓣保存后原位移植修补颅骨缺损手术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性研究,并取得一定临床疗效。到目前为止,共对468例患者施行自体颅骨瓣原位移植修补颅骨缺损手术,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笔者拟就骨膜保留、骨瓣钻孔、骨质吸收和固定材料等问题谈几点体会,供同道参酌。

  • 标签: 自体颅骨瓣 颅骨缺损 原位移植 骨瓣保存 修补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显微镜下建立一种能很好模拟人体内生物学行为的胃癌裸小鼠原位移植和转移模型。方法采用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在裸鼠皮下反复传5代形成实体瘤,显微镜下将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块种植于裸小鼠胃壁,建立胃癌裸小鼠原位移植和转移模型16个,观察建立的模型肿瘤生长状况、移植成功率和自发转移的发生率,常规HE染色,观察胃癌原位移植瘤、胃癌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的病理切片,电镜下观察肿瘤超微结构。结果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原位移植的原位成瘤率达100%(16/16),淋巴结广泛转移率为87.5%(14/16),肝转移发生率为75%(12/16),腹水形成率为12.5%(2/16)。结论显微镜下建立原位移植和转移模型成功率高,且具有人胃癌自然生长过程的特点和生物学活性。

  • 标签: 胃肿瘤 肿瘤细胞 原位移植 疾病模型 裸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自体结膜瓣转位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90眼)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40例(44眼),给予同侧眼上方游离结膜瓣移植术治疗,观察组40例(46眼),给予自体结膜瓣转位移植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患者实施为期1年的随访调查,统计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愈30眼,显效13眼,整体治疗有效率高达9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半年复发3例,3眼,占6.5%,一年复发4例,5眼,占10.9%,观察组半年及一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自体结膜瓣转位移植术操作相对简单,疗效显著,且患者术后复发率较低,值得推广。

  • 标签: 翼状胬肉 自体结膜瓣转位移植术 疗效 复发
  • 简介:目的探讨静力位正常骨盆在垂直载荷下的生物力学情况,为骨盆骨折各种生物力学测试提供生物力学参数。方法5具骨盆标本应用应变电测法,在不同载荷作用下对正常国人骨盆应变分布、刚度及位移进行测定,采集8个反复1500N载荷情况下骨盆的各个部位的应变值进行比较。结果骶髂关节处应变最大,骨盆能承受2000N以上的载荷,在8次1500N的反复载荷下,骨盆的刚度和应变未出现明显改变。结论垂直载荷下,骶髂关节处应变最大,为骨折的好发部位,正常骨盆的极限失效点在2000N以上,1500N的垂直载荷位于骨盆的弹性区间之内。

  • 标签: 骨盆 生物力学 静力位 应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缝合技术在垂直切口乳房上提固定术的价值及手术效果。方法2010年4月至2020年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科接受单纯垂直切口矫正乳房下垂术患者47例,年龄18~51岁,平均38.2岁,术中用预缝合技术进行多余皮肤去除量设计及切除。47例患者均为乳房中、重度下垂。结果术后2~3 d拔除引流管,12~14 d拆除伤口缝线。术后乳房下垂得到矫正,乳房紧实呈前凸形态,下极轮廓侧观弧线自然;患者对术后效果均满意。术后无患者出现乳头乳晕复合体坏死、皮肤坏死、伤口愈合不良、乳头乳晕感觉异常等早期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未出现乳房下垂复发、乳头乳晕形态不佳、瘢痕增宽及增生等远期并发症。结论预缝合技术用于垂直切口乳房上提固定术中,可简单且准确地确定皮肤去除量,能有效避免皮肤切除量不足或过量,并使垂直切口线限制在乳房下皱襞以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乳房 预缝合 垂直切口 乳房上提固定术 乳房下垂
  • 简介:锁骨骨折比较常见,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4%。根据患者年龄、骨折部位和骨折类型,其治疗方法也不相同。对于儿童或老年人一般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而对于成年人锁骨骨折,为了恢复解剖对位,缩短外固定时间,争取尽早恢复工作能力,近年多

  • 标签: 锁骨骨折 环扎术 垂直交叉 钢丝捆扎 钢丝环扎 手术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垂直低切迹双钢板(DPO)治疗锁骨远端Neer ⅡB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6月— 2017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1例锁骨远端Neer ⅡB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45~76岁,平均61.8岁。左侧24例,右侧7例。7例采用锁骨钩钢板(HPO)治疗(HPO组),13例采用锁骨远端锁定钢板(LPO)治疗(LPO组), 11例用垂直低切迹双钢板(DPO)治疗(DPO组)。比较各组术后肩关节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锁骨喙突间距(CCD)、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局部皮肤激惹等指标。结果31例患者均获随访10~27个月,平均15.1个月。末次随访HPO组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为(84.3±13.2)分,LPO组为(93.8±5.1)分,DPO组为(94.8±5.8)分;与HPO组比较,LPO组和DP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PO组与DP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O组1例、LPO组5例、DPO组3例出现CCD增加(P>0.05)。各组均未发生内固定断裂或切口感染。HPO组1例骨折不愈合;LPO组1例斜方韧带骨性止点畸形愈合;DPO组骨折全部愈合(P>0.05)。HPO组2例单纯肩峰下骨质侵蚀,1例外侧骨折端骨质吸收;LPO组和DPO组均未出现骨质吸收及骨质侵蚀(P<0.05)。HPO组3例出现肩部皮肤激惹不适;LPO组6例出现肩部皮肤激惹不适;DPO组未出现皮肤激惹不适(P<0.05)。结论垂直低切迹DPO治疗锁骨远端Neer ⅡB型骨折具有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及局部皮肤激惹少等优点,可作为治疗锁骨远端Neer ⅡB型骨折的良好选择。

  • 标签: 锁骨 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内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比较面神经垂直段CT定位和解剖定位。方法15例开颅取脑后的颅底标本,对面神经管垂直段至外耳道后壁、外耳门后缘、颈静脉窝外侧壁与前壁水平之间距离进行直接测量,并与64层螺旋CT测量进行比较。结果尸骨直接测量与CT测量结果分别是(3.01±0.65)mm与(3.09±0.68)mm,(10.98±1.72)mm与(10.98±1.64)mm,(3.99±1.23)mm与(3.91±1.17)mm,(8.32±1.86)mm与(8.24±1.92)mm;两种方法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测量方法可靠,测得值可信。CT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

  • 标签: 面神经管 计算机断层摄影 人体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