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郑州中康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5例中等量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男56例,女39例,年龄(60.26±3.59)岁,年龄范围为50~75岁。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开颅手术组(n=47)和神经内镜组(n=48)。开颅手术组行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骨瓣复位术,神经内镜组行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肿清除率、手术效果、神经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神经内镜组血肿清除率[(96.23±1.99)%]高于开颅手术组[(65.23±1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内镜组瞳孔恢复时间[(48.32±7.98)h]短于开颅手术组[(53.26±8.0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神经内镜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9.85±0.92)分]高于开颅手术组[(8.12±0.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和6个月神经内镜组患者NIHSS评分[(22.41±3.15)分,(14.32±2.65)分,(12.03±1.95)分]均低于开颅手术组[(25.36±4.10)分,(18.32±3.37)分,(15.52±2.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引导下前额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通过改变切口入路途径及应用神经内镜辅助降低对神经的损伤,更好地清除血肿,从而改善治疗效果,缩短瞳孔恢复时间,不会延长手术时间及增加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前额锁孔入路 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 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骨瓣复位术 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 血肿清除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抑郁小鼠前额叶皮质和海马区嘌呤2X7受体(P2X7R)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10只)和造模组(20只)。对照组小鼠群居饲养(5只/笼),造模组小鼠在出生21 d后通过断奶独居(1只/笼)饲养6周制作慢性抑郁小鼠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只制模成功小鼠分为模型组及rTMS组,每组8只小鼠。rTMS组小鼠给予10 Hz rTMS干预,每周干预5 d。于rTMS干预4周后观察各组小鼠抑郁样行为改变,并对比各组小鼠前额叶皮质和海马区P2X7R、GFAP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蔗糖偏好实验(SPT)中糖水偏好量、旷场实验(OFT)中运动距离均显著减少(P<0.05),悬尾实验(TST)中静止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5),前额叶皮质和海马区P2X7R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GFAP表达水平则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rTMS组SPT糖水偏好量[(75.11±4.58)% vs(65.14±4.87)%]、OFT运动距离[(2289.34±100.16)cm vs (2028.90±178.21)cm]均显著增加(P<0.05),TST静止不动时间[(78.11±10.89)s vs(101.39±10.38)s]明显缩短(P<0.05),前额叶皮质和海马区P2X7R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GFAP表达则显著增强(P<0.05)。结论rTMS干预能有效改善早期独居小鼠抑郁状态,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抑制前额叶皮质和海马区P2X7R表达、促进GFAP表达有关。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抑郁症 嘌呤2X7受体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社会隔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单次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对正常成年人公平决策行为的影响。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招募60名年龄在18~45周岁之间的健康被试,随机分为3组:左阳/右阴组、左阴/右阳组、假刺激组,每组20人。3组分别进行双侧背外侧前额叶脑区的左侧阳极刺激/右侧阴极刺激、左侧阴极/右侧阳极刺激和双侧对照电极(假刺激)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刺激结束后,立即依次完成最后通牒游戏任务、公平性评分问卷。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中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最后通牒游戏任务中,3组被试作为方案回应者在各公平水平的接受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分析3种刺激类型组在不同公平水平条件下,面对不同提议者("计算机"和"人")的接受率差异时发现,假刺激组对人类对手提出的极不公平方案的接受率低于计算机提出的极不公平方案[0.28 (0,0.67),0.44 (0.33,0.89),Z=-2.14,P=0.032],而在面对计算机和人类对手提出的公平或不公平方案时,接受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阴/右阳组在面对人类对手提出的不公平[0.90 (0.50,1.00),1.00 (0.70,1.00),Z=-1.90,P=0.046]或极不公平[0.44 (0,1.00),0.89 (0.50,1.00),Z=-2.73,P=0.006]方案时接受率均显著低于计算机对手,而在面对计算机和人类对手提出的公平方案时,接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阳/右阴组在面对计算机和人类对手提出的公平、不公平以及极不公平方案时,接受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公平性评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别和提议者类型交互效应不显著(F(2,54)=2.037,P=0.140),组别主效应不显著(F(1,54)=0.165,P=0.848),但提议者类型主效应显著(F(1,54)=6.363,P=0.015),对人类提议者所提方案的公平性评分低于计算机提议者(P<0.05)。结论单次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经颅直流电刺激虽然对公平决策整体接受率无明显影响,但影响了面对人或计算机提出的不公平分配方案的决策。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公平决策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最后通牒游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对其图片命名速度、图片命名正确率和音位流畅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2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2例。2组患者均进行语言训练和图片命名训练,观察组在图片命名训练的同时给予左侧背外侧前额叶tDCS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2周。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假tDC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对患者进行图片命名速度和正确率,以及音位流畅性测试。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高频词的准确数和反应时间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2周后高频词的反应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低频词的反应时间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音位流畅性为[7.50(4.50,8.75)]个,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2周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左侧背外侧前额叶进行tDCS,可以促进其大脑网络词汇检索的处理,加强患者的执行控制功能。

  • 标签: 经颅直流电 背外侧前额叶 失语症 音位流畅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发育期大鼠神经病理性痛诱发远期认知功能障碍时大脑前额叶皮层葡萄糖代谢的变化。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周龄,体重80~100 g,釆用坐骨神经选择性损伤法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分别于造模前1 d(T0)和造模后1、3、7、14、28、42、56 d(T1~7)时测定术侧足机械缩足反应阈(MWT)。根据T5时与T0时MWT比较的结果,将大鼠分为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和非神经病理性痛组(NNP组)。T7时行旷场实验和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大鼠焦虑样行为和认知功能,采用PET/CT检测大脑前额叶皮层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标准摄取值,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前额叶皮层葡萄糖转运蛋白3表达水平。结果与T0时比较,NNP组T1~2时MWT降低,NP组T1~7时MWT降低(P<0.05)。与NNP组比较,NP组T1~7时MWT降低,T7时中央区停留时间缩短,新物体探索时间百分比降低,前额叶皮层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标准摄取值降低,葡萄糖转运蛋白3表达下调(P<0.05)。结论发育期大鼠神经病理性痛诱发远期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大脑前额叶皮层葡萄糖代谢降低有关。

  • 标签: 神经痛 认知功能障碍 额叶前皮质 葡萄糖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与患者前额叶皮层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站精神科2011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照其临床症状分为阴性组(n=20)及阳性组(n=20),并选取同期2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正常组,对比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NAA、胆碱复合物(Cho)及肌酸复合物(Cr)变化与正常组检测值,分析阴性精神分裂症与NAA含量的关系。结果阴性组治疗前前额叶皮层NAA/Cr明显低于阳性组及正常组(p<0.05),Cho/Cr无明显差异;阴性组治疗后前额叶皮层NAA/Cr明显上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ho/Cr均无明显变化(p>0.05),且NAA/Cr及Cho/Cr水平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别(p>0.05);阴性组治疗前PANNS评分总分(88.3±10.6)分,治疗后降至(45.2±5.3)分,显著下降(p<0.05);阳性组治疗前PANNS评分总分(89.2±11.4)分,治疗后降至(44.3±4.9)分,显著下降(p<0.05)。两组患者组间及治疗前后PANNS评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阴性组左侧前额叶皮层NAA/Cr值与PANNS总分及阴性症状值呈负相关(p<0.05),右侧前额叶皮层NAA/Cr值及阳性组双侧NAA/Cr值均与PANN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与患者前额叶皮层NAA含量呈负相关,其左侧前额叶皮层NSS降低则提示患者为阴性症状,且NAA值越低则临床症状越严重,与患者左侧前额叶神经元损害有关。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阴性症状 磁共振波谱 前额叶皮层 N-乙酰天门冬氨酸 含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精神分裂症患者顽固性幻听的临床治疗中双背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期间,我院精神病科接受诊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伴顽固性幻听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设定为对照组,双号设定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应用伪刺激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应用真刺激进行刺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幻听相关症状的评分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幻听症状以及精神病理症状相关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伴顽固性幻听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双背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幻听治疗效果,还能改善患者的情绪状况,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双背侧 前额叶 重复经颅磁刺激 精神分裂症 顽固性幻听
  • 简介:摘要目的在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双背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探究分析该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在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从我院选取50例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双背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效果以及安全性。结果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的幻听评分、阳性症状以及PNASS总评分均较低,其中治疗前PNASS总评分为(83.42±18.58)分,治疗后PNASS总评分为(75.68±22.36)分(P<0.05);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的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评分、GI评分明显较高(P<0.05);采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评估后,出现头晕、头疼的患者有2例。结论在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双背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双背侧前额叶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精神分裂症 顽固性幻听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敲除腺苷A2A受体基因对慢性低O2高CO2模型小鼠前额叶皮质细胞凋亡以及磷酸化p38丝裂原活性蛋白激酶(p-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只腺苷A2A受体野生型(+/+)小鼠和16只腺苷A2A受体基因敲除型(-/-)小鼠各分为2个亚组,分别是对照-野生基因组、4周低O2高CO2-野生基因组(简称模型-野生基因组)、对照-基因敲除组、4周低O2高CO2-基因敲除组(简称模型-基因敲除组),每组各8只小鼠。将模型-野生基因组、模型-基因敲除组小鼠置于常压低O2高CO2动物舱内,舱内O2浓度维持在9%~11%水平,CO2浓度维持在5.5%~6.5%水平,每天干预8 h,每周干预6 d,持续干预4周。于4周制模结束后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各组小鼠前额叶皮质细胞凋亡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前额叶皮质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两模型亚组前额叶皮质凋亡细胞数量均较相应的对照亚组明显增加(P<0.05),并且模型-野生基因组皮质凋亡情况较模型-基因敲除组更显著(P<0.05);两模型亚组前额叶皮质p-p38MAPK蛋白表达均较相应的对照亚组明显上调(P<0.05),并且模型-野生基因组p-p38MAPK蛋白表达上调幅度较模型-基因敲除组更显著(P<0.05)。结论敲除腺苷A2A受体基因能抑制慢性低O2高CO2模型小鼠前额叶皮质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活化,减少前额叶皮质神经细胞凋亡,为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认知功能提供更多实验依据。

  • 标签: 腺苷A2A受体 低氧 高碳酸血症 细胞凋亡 p38MAPK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1,SOD1)的两种突变类型G41S和G41D对小鼠认知行为的影响。方法构建过表达人源性SOD1WT、SOD1G41S、SOD1G41D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rAAV)及不携带目的基因的空白病毒,立体定位注射到小鼠的双侧内侧前额叶皮层(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根据注射病毒的不同,分为CONTROL组、SOD1WT组、SOD1G41S组及SOD1G41D组(均n=16)。1个月后,对小鼠进行旷场实验、Y迷宫自发交替实验、三箱社交实验、追踪条件恐惧实验,观察突变基因对小鼠认知行为的影响。结果在旷场实验中,SOD1WT组[(39.67±6.04)m]的运动路程明显多于SOD1G41D组[(28.47±6.92)m,P=0.034];在Y迷宫自发交替实验中,SOD1WT组[(40.56±10.12)次,(32.63±8.19)次]及SOD1G41S组[(36.75±9.43)次,(29.06±8.32)次]的总进臂数和实际交替进臂数明显高于SOD1G41D组[(24.50±11.30)次,(18.38±9.09)次,均P<0.05];在三箱社交实验中,SOD1G41D组在含有老鼠的区域停留时间[(279.08±134.94)s]和对侧空金属笼子区域[(218.54±125.63)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3,P=0.199),SOD1WT组及SOD1G41S组在陌生鼠1[(253.07±55.60)s,(253.20±57.61)s]及陌生鼠2[(243.44±55.33)s,(239.76±67.49)s]所在区域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D1WT组、SOD1G41S组表现为社交趋新障碍;在追踪条件恐惧实验的测试阶段,SOD1G41S组的僵直时间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和CONTROL组(P<0.05)。结论SOD1G41S和SOD1G41D对小鼠的认知行为产生了明显的改变,相同位点上的两种突变类型产生的认知行为改变存在明显差异。

  • 标签: 超氧化物歧化酶1 基因突变 内侧前额叶皮层 认知障碍 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