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对冲性前额脑挫伤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颅脑损伤,其具有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因患者早期意识障碍较轻,未引起重视,一旦病情恶化,抢救不及时易导致严重后果,因此临床上要密切观察跟踪病情的变化,监测颅内压和定时复查动态头颅CT,掌握好手术指征,及时进行开颅清除坏死脑组织和去骨瓣减压,挽救患者生命。

  • 标签: 前额叶 对冲性脑挫伤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前额对冲性脑挫裂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在1999年7月至2002年6月我们治疗的22例前额对冲性脑挫裂伤患者,其中13例行手术治疗,9例保守治疗。结果在13例手术治疗病人中,8例恢复良好,中残3例,重残2例;而保守治疗的9例中,死亡5例,残疾2例,恢复好2例。结论对伴有昏迷的前额对冲性脑挫裂伤的患者应尽早确诊,及时手术治疗。

  • 标签: 前额叶对冲性脑挫裂伤 临床特点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CT检查
  • 简介:摘要临床发现耳鸣患者常伴有认知和情感功能障碍,而认知和情感障碍也会导致甚至加重耳鸣。耳鸣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涉及认知和情感功能的非听觉相关脑区在耳鸣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前额皮层作为中枢"感觉门控"的一部分,参与高级认知功能并对脑的感觉信息实施调控。本文就前额皮层在耳鸣中枢机制中的调控作用作一综述,以期为耳鸣治疗提供新方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额脑挫裂伤并发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2009—2012年来43例前额脑挫裂伤后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阳性精神症状35例,其中7例表现为躁狂型,阴性症状8例,全部恢复良好。结论前额脑挫裂伤后出现精神障碍患者予即时、有效、个体化的抗精神药物或镇静治疗是必要的,通过一段时间的有效治疗,随着颅内血肿的吸收,脑挫伤、脑水肿的减轻,患者精神症状消除,能很好的回归社会。

  • 标签: 额叶脑挫裂伤 精神障碍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前额皮质NR2B(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R2B亚单位)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药物戒断后学习记忆损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加针刺组(针刺组)及模型加电针组(电针组),每组各9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逐日增量法背部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末次注射后3h给予纳络酮快速戒断,建立吗啡戒断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选取双侧"肾俞""足三里"穴,分别采用针刺及电针方法治疗,15min/次,1次/日,连续6d。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应用WesternBlot及RT-PCR测定前额皮质NR2B蛋白与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水迷宫定位航行测试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及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与针刺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空间探索测试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及电针组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穿越平台次数增多(P〈0.05),电针组显著增多(P〈0.01)。前额皮质NR2B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蛋白表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电针组蛋白均升高(P〈0.01),电针组表达高于针刺组(P〈0.01)。前额皮质NR2BmRNA表达,戒断后大鼠表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表达上调(P〈0.05),针刺组上调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和电针均可以改善戒断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且电针效果优于针刺治疗,其机制可能与对前额皮质脑区NR2B表达的调节有关。

  • 标签: 电针 吗啡戒断 水迷宫 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R2B亚单位 蛋白印迹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背景:精神分裂症主要是通过症候学的方法进行诊断,近年来通过神经影像技术与模式识别的结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进行鉴别的研究已经引起人们的兴趣。目的:利用模式识别的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的大脑前额多通道近红外光谱信号数据进行分类鉴别,验证其可行性。方法:使用言语流畅性测验作为激活任务,采集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的大脑前额的近红外光谱信号数据。对采集数据进行预处理后计算各通道均值作为特征,计算接收者操作特征的曲线下方面积对通道特征进行分类性能排序,使用支持向量机按性能排序的特征组合做分类,然后用留一验证法计算分类性能指标,验证分类能力。结果与结论:研究发现特征性能排序前8位的特征组合的准确度最高达到95.24%,并且这8个通道都位于右侧前额。推断右侧前额区域可能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脑区,因此根据结果可以推断出近红外光谱数据通过与模式识别方法的结合可以成为辅助诊断精神分裂症病患者的一种手段。

  • 标签: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精神分裂症 近红外光谱 支持向量机 曲线下方面积
  • 简介:摘要慢性疼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临床常面临止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耐受度差等挑战。研究认为,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涉及多个脑区的变化,中枢调控机制,尤其是前额皮质及其相关脑区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慢性疼痛的非药物治疗,例如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重复磁刺激、认知行为疗法等,近年来逐渐成为极具潜力的有效治疗手段。文章将针对慢性疼痛非药物治疗的前额相关神经调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关注这些治疗方法产生的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进一步探索脑功能调控慢性疼痛的机制,为慢性疼痛非药物治疗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慢性疼痛 非药物治疗 前额叶皮质 神经调控
  • 简介:摘要: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病理机制主要涉及“前额-边缘系统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抑郁症的神经机制,聚焦于“前额-边缘系统网络”的异常。通过详细分析前额、边缘系统及其子结构在抑郁症中的作用,特别关注杏仁核、前扣带回等,强调了额叶-边缘系统网络在情绪调控中的关键性。基于这一理论基础,探讨了针对该网络的治疗方法,包括前额的头针疗法和边缘系统的腹针疗法。通过整合现有研究支持,提出了治疗潜在机制和效果。这一初步探索为未来更深入、全面研究抑郁症治疗提供了启示,为基于“前额-边缘系统网络”的针刺治疗开辟新途径。

  • 标签: 抑郁症 前额叶 边缘系统 针刺
  • 简介:摘要: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病理机制主要涉及“前额-边缘系统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抑郁症的神经机制,聚焦于“前额-边缘系统网络”的异常。通过详细分析前额、边缘系统及其子结构在抑郁症中的作用,特别关注杏仁核、前扣带回等,强调了额叶-边缘系统网络在情绪调控中的关键性。基于这一理论基础,探讨了针对该网络的治疗方法,包括前额的头针疗法和边缘系统的腹针疗法。通过整合现有研究支持,提出了治疗潜在机制和效果。这一初步探索为未来更深入、全面研究抑郁症治疗提供了启示,为基于“前额-边缘系统网络”的针刺治疗开辟新途径。

  • 标签: 抑郁症 前额叶 边缘系统 针刺
  • 简介:摘要: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病理机制主要涉及“前额-边缘系统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抑郁症的神经机制,聚焦于“前额-边缘系统网络”的异常。通过详细分析前额、边缘系统及其子结构在抑郁症中的作用,特别关注杏仁核、前扣带回等,强调了额叶-边缘系统网络在情绪调控中的关键性。基于这一理论基础,探讨了针对该网络的治疗方法,包括前额的头针疗法和边缘系统的腹针疗法。通过整合现有研究支持,提出了治疗潜在机制和效果。这一初步探索为未来更深入、全面研究抑郁症治疗提供了启示,为基于“前额-边缘系统网络”的针刺治疗开辟新途径。

  • 标签: 抑郁症 前额叶 边缘系统 针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单相抑郁(unipolar depression)和双相抑郁(bipolar depression)患者前额激活特点。方法通过近红外光脑成像(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技术采集并比较69例单相抑郁患者(单相抑郁组)和68例双相抑郁患者(双相抑郁组)在言语流畅任务下前额的含氧血红蛋白浓度变化,采用偏相关分析法分析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总分及各因子分与受试者前额激活的相关性。结果单相抑郁组和双相抑郁组患者在左侧前额背外侧区、双侧前额腹外侧区和眶额皮质区检测通道的含氧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右侧前额背外侧区含氧血红蛋白浓度变化与双相抑郁和单相抑郁组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P<0.05),而左侧前额背外侧区含氧血红蛋白浓度变化与单相抑郁组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P<0.05)。结论双相抑郁患者和单相抑郁患者在前额外侧区和眶额皮质的激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双相抑郁患者左侧前额背外侧和右侧前额背外侧的激活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存在差异。

  • 标签: 谱学,近红外线 抑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任务态功能性磁共振(fMRI)技术观察老年人的吞咽活动和认知网络,分析两者关系。方法选取13名健康老年人,年龄61~82岁,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26分,吞咽造影检查(VFSS)显示吞咽时无渗漏、误吸,行吞咽和认知任务态fMRI,分析两任务的激活脑区。结果吞咽和认知任务存在共同的激活脑区,即双侧小脑、枕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额中回、下顶叶等。吞咽任务中右侧前额正激活,左侧前额大部分为负激活,而认知任务中双侧前额均为正激活,且吞咽任务感觉区的激活范围大于运动区。结论老年人吞咽活动中右侧前额更具优势,右侧前额为吞咽和认知活动共同的神经节点。

  • 标签: 功能磁共振 吞咽 认知 前额叶
  • 简介:目的:观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的活化在脊髓损伤引起抑郁中的作用。方法:应用Westernblot和行为药理学方法,观察脊髓损伤后(SCI)大鼠内侧前额皮质内(mPFC)ERK1/2及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情况及ERK1/2磷酸化抑制剂U0126对抑郁样行为的影响。结果:脊髓损伤后的第2天到第8周,SCI模型大鼠的BBB评分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8周-12周,SCI模型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缩短,mPFC内pERK1/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总ERK1/2的蛋白水平则未见组间差异,而给予U0126的大鼠的不动时间与给药之前相比明显延长增加,mPFC内pERK1/2蛋白表达水平较SCI模型大鼠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侧前额皮质内ERK1/2的激活参与了脊髓损伤后引起的突触可塑性,在相关的抑郁样行为的产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内侧前额叶皮质 脊髓损伤 抑郁
  • 作者: 陈志璐 阎锐 田水 王强 朱荣鑫 王旭苗 赵帅 汤浩 卢青 姚志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15
  • 出处:《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心境障碍科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心境障碍科 210029;南京大学医学院 210093,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南京 210096;东南大学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6,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医学心理科 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心境障碍科 210029;南京大学医学院 210093;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南京 21009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睡眠质量对抑郁症患者脑局部自发神经活动的改变及其与记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招募58例抑郁症患者和58例性别、年龄及受教育年限均匹配的健康对照,进行3.0 T静息态磁共振扫描,并使用韦氏记忆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被试进行评估。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得分,将患者分为低睡眠质量组(n=38)、高睡眠质量组(n=20)。比较三组受试记忆功能及脑区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值,在方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所得差异脑区ALFF值与两患者组韦氏记忆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三组受试韦氏记忆商数存在差异(F=14.163,P<0.01),低睡眠质量患者组分值最低;左内侧额上回(MNI:x=-10,y=30,z=58;K=56),右眶部额下回(MNI:x=26,y=20,z=-26;K=24),左侧额中回(MNI:x=-40 y=32,z=42;K=25)的ALFF值在三组间存在差异(体素水平P<0.001,团块水平P<0.05,GRF矫正)。与高睡眠质量患者组相比,低睡眠质量患者组左内侧额上回ALFF值升高,且与低睡眠质量组的韦氏记忆商数(r=-0.327,P=0.045)和短时记忆(r=-0.388,P=0.016)呈负相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低睡眠质量患者组左内侧额上回、左额中回ALFF值升高;高睡眠质量组右眶部额下回ALFF值升高。结论低睡眠质量抑郁症患者记忆功能受损更为严重,前额活动异常升高,与记忆功能存在一定相关性,可能与抑郁症患者长期的睡眠问题导致前额神经可塑性及突触改变有关。

  • 标签: 抑郁症 睡眠质量 低频振幅 记忆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单一延长刺激+足部电击法制作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小鼠内侧前额皮质(mPFC)椎体神经元树突、MEF2A的变化及其潜在功能。方法C57BL/6N小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模型组小鼠采用单一延长刺激+足部电击法制作PTSD模型,对照组小鼠在造模过程中断食断水,无其他应激处理。造模后14 d取2组小鼠各10只,采用旷场实验及高架十字实验检测小鼠的行为学表现,高尔基染色检测小鼠mPFC神经元形态、树突总长度及树突棘密度。造模后1 d、4 d、7 d、14 d每组取5只小鼠,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mPFC中Arc及SynGAP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小鼠mPFC中肌细胞增强因子2A(MEF2A)、P38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进入中央区域的次数、运动总距离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进入开臂区域的次数、在开臂区域的时间占比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mPFC中神经元的树突总长度较短、树突棘密度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造模后1 d、4 d、7 d、14 d模型组小鼠mPFC中SynGAP、Arc mRNA,磷酸化MEF2A、P38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4 d及7 d模型组小鼠mPFC中SynGAP、Arc mRNA高于造模后1 d、14 d,,造模后4 d及14 d模型组小鼠mPFC中磷酸化MEF2A蛋白的表达高于造模后1 d、7 d,造模后7 d及14 d模型组小鼠mPFC中磷酸化P38蛋白的表达高于造模后1 d、4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TSD小鼠模型中,MEF2A的转录激活参与了mPFC椎体神经元树突棘数目的减少。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 内侧前额叶皮质 肌细胞增强因子2A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前额皮层(PFC)内部功能连接(FC)的异常情况,探讨OAB的中枢发病机制。方法2020年8—12月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OAB患者(OAB组)和同期健康受试者(HC组)进行研究。OAB组纳入标准:符合国际尿控协会(ICS)OAB诊断标准,症状持续时间≥3个月;排除标准:有其他引起下尿路症状的明确原因(如反复泌尿系感染、膀胱结石、膀胱肿瘤、外科手术史、前列腺增生、神经系统疾病等),尿潴留(残余尿量>150 ml),妊娠或哺乳期,各系统重大疾病(如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存在认知障碍不能配合者。HC组纳入标准:无下尿路症状,记录3 d排尿日记(每次排尿量200~400 ml),24 h排尿量1500~3000 ml,24 h排尿次数<8次,夜尿次数≤1次,无漏尿;排除标准:有神经系统及泌尿系统相关疾病,全身各系统重大疾病(如心脏病、肿瘤、糖尿病及呼吸系统疾病),口服药物或尿路感染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妊娠期或月经期。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前额静息态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rs-fNIRS)扫描同步尿动力学监测,分别在膀胱空虚状态和强烈尿意/尿动力学检查提示逼尿肌过度活动(DO)时进行两次rs-fNIRS扫描。计算22个通道时间序列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r值)做为脑功能连接(FC)值,得到每例受试者的22×22 FC矩阵。比较HC组膀胱空虚与强烈尿意时的FC值差异,以及HC组与OAB组FC值的差异。结果本研究OAB组纳入7例患者,男1例,女6例;平均年龄(47.6±16.0)岁;均为右利手;受教育年限(11.9±3.2)年;3 d排尿日记中24 h排尿次数11(9~21)次,次均排尿量(172.6±83.4)ml,24h尿失禁次数1(0~5.3)次,24 h尿急次数7(4~20)次,残余尿量<10 ml;OABSS 10(8~12)分;尿动力检查中初感尿意膀胱容量(127.7±52.4)ml,最大膀胱测压容量(192.0±93.8)ml,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32(17~95)cmH2O(1 cmH2O=0.098 kPa);第2次扫描时尿急程度评分(8.1±0.7)分。HC组纳入13例健康人,男3例,女10例;平均年龄(49.9±9.2)岁;均为右利手;受教育年限(10.4±3.4)年;3 d排尿日记中24 h排尿次数6(5~7)次,次均排尿量(373.5±41.7)ml,24 h尿失禁次数0次,24 h尿急次数0次,残余尿量<10 ml;OABSS 0分;尿动力检查初感尿意膀胱容量(209.9±44.1)ml,最大膀胱测压容量(432.6±76.5)ml,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5(2~13)cmH2O;第2次扫描时尿急程度评分(7.9±0.9)分。两组的年龄、性别、教育年限、利手、第2次扫描时尿急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AB组的OABSS、3 d排尿日记参数(排尿次数/24h、尿失禁次数/24h、尿急次数/24h)和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均显著大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AB组的次均排尿量、初感尿意膀胱容量和最大膀胱测压容量均显著小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膀胱充盈至强烈尿意过程中,HC组尿动力学监测显示逼尿肌压力平稳,未出现DO,OAB组6例出现DO。与膀胱空虚状态相比,HC组强烈尿意时PFC内部的FC显著增强的范围涉及5个Brodmann脑区(BA)和13条边,分别为BA9[左侧背外侧前额(DLPFC)和右侧DLPFC]、BA10(左侧额极和右侧额极)、BA44(左侧布洛卡区岛盖部)、BA45(左侧三角部)、BA46(左侧DLPFC:);FC显著减弱的区域涉及3个BA和2条边,分别为BA9(左侧DLPFC)、BA10(左侧额极和右侧额极)、BA46(右侧DLPFC)。膀胱空虚状态下,OAB组和HC组间PFC内部的F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烈尿意状态下,OAB组PFC内部的FC矩阵有显著异常(P<0.05)。与HC组相比,OAB组PFC内部的FC显著增强的范围涉及4个BA和4条边,分别为BA9(右侧DLPFC和左侧DLPFC)、BA10(右侧额极)、BA45(左侧三角部)、BA46(右侧DLPFC);FC显著减弱的区域涉及3个BA和4条边,分别为BA9(右侧DLPFC和左侧DLPFC)、BA10(左侧额极)和BA46(左侧DLPFC)。结论OAB患者的PFC内部的FC与健康人群相比有显著异常,这可能引起PFC内部功能"协同失调",导致额叶功能障碍,累及感觉整合、动机驱动、情绪控制以及决策是否排尿等方面,从而导致尿控功能障碍,表现为尿急、尿频甚至急迫性尿失禁等OAB的典型临床症状。

  • 标签: 膀胱,过度活动性 大脑-膀胱控制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 尿动力学检查 排尿 中枢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额皮质区小胶质细胞活化对卒中后抑郁小鼠远期空间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取48只C57BL/6雄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卒中组、卒中后抑郁组和抑郁组,另取36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溶剂组、恩诺沙星组和米诺环素组,每组12只。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方法建立卒中模型,强迫游泳方法建立抑郁模型,卒中后抑郁模型小鼠先进行MCAO,卒中后第4天进行强迫游泳建模。恩诺沙星组和米诺环素组小鼠分别于卒中后第5天连续14 d通过注射恩诺沙星和米诺环素治疗。利用强迫游泳与糖水偏爱实验评估各组小鼠的抑郁情况,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小鼠的空间记忆功能,尼氏染色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神经元功能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数量和类型,并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炎性因子IL-6和IL-1β的表达。采用GraphPad Prism 8.0.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1)假手术组、卒中组、卒中后抑郁组和抑郁组4组小鼠抑郁、学习记忆、神经元损伤、小胶质细胞活化、炎性因子等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58~255.70,均P<0.05)。与卒中组比较,卒中后抑郁组小鼠漂浮不动时间长[(222.70±29.12)s,(79.25±46.78)s,P<0.05],糖水偏爱率明显低[(49.44±6.19)%,(84.49±4.73)%,P<0.05],校正后站台接近估计平均值高[(125.00±9.95)mm,(96.79±12.57)mm,P<0.05],尼氏小体表达量少[(53.50±15.78)个/mm2,(85.67±17.52)个/mm2,P<0.05],神经元NeuN阳性表达率低[(29.78±3.70)%,(45.73±4.51)%,P<0.05],M1型小胶质细胞数量百分比高[(75.55±8.84)%,(58.19±5.69)%,P<0.05],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百分比低[(43.46±5.11)%,(57.14±5.40)%,P<0.05],IL-6 [(1.14±0.03),(0.94±0.05),P<0.05]和IL-1β[(1.17±0.03),(0.56±0.04),P<0.05]表达量均显著上调。(2)溶剂组、恩诺沙星组和米诺环素组3组小鼠抑郁、学习记忆、神经元损伤、小胶质细胞活化、炎性因子等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3~94.35,均P<0.05)。与恩诺沙星组小鼠比较,米诺环素组小鼠漂浮不动时间短[(169.30±13.04)s,(224.30±22.60)s,P<0.05],糖水偏爱率高[(62.81±7.75)%,(47.71±8.11)%,P<0.05],水迷宫校正后站台接近估计平均值低[(97.66±14.56)mm,(120.20±12.08)mm,P<0.05],尼氏小体表达量多[(80.17±10.55)个/mm2,(52.00±8.94)个/mm2,P<0.05],神经元NeuN阳性表达率高[(45.04±3.62)%,(28.88±4.50)%,P<0.05],Iba-1表达量低[(97.33±10.67)个/mm2,(112.50±6.54)个/mm2,P<0.05],M1型小胶质细胞数量百分比低[(54.43±5.22)%,(73.82±6.88)%,P<0.05],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百分比高[(51.86±6.22)%,(36.30±5.72)%,P<0.05],IL-6[(0.75±0.06),(1.21±0.07),P<0.05]和IL-1β[(0.61±0.06),(1.09±0.09),P<0.05]表达量均较低。结论卒中后抑郁小鼠远期空间记忆能力受损加重,可能与PFC区M1型小胶质细胞活化增加造成的神经元受损相关,米诺环素通过抑制M1型小胶质细胞能有效改善小鼠的空间记忆能力。

  • 标签: 卒中 抑郁 前额叶皮质 小胶质细胞 空间记忆能力 小鼠
  • 作者: 唐苏 王袁 喻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遵义 563000 遵义医科大学 贵州省麻醉与器官保护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遵义 563000,遵义医科大学 贵州省麻醉与器官保护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遵义 563000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认知控制(cognitivecontrol)即是根据目标和计划对任务无关信息及相应加工活动加以控制的能力,这种控制过程保证符合目的或计划的任务相关信息得到顺利加工。其中ACC与PFC成为了相关认知控制研究中很热门的一个研究点。

  • 标签: 认知控制 ACC P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