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1960年,我从淮阴中学考取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在校期间,我认真学习,只想毕业后早点工作,能减少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没想到1965年全国开展了“社教”运动,接着又是“文化大革命”,我滞留学校四五年后才分配工作。在清华我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标签: 清华大学 “文革” “文化大革命” 在校期间 经济负担 农村家庭
  • 简介:解放西北风扫残云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指挥下,开始了解放大西北的战争。蒋介石自知大势已去,就密令胡宗南部放弃西安,退守秦岭、汉中,以防被歼灭。5月18日,我军兵不血刃解放西安。坐镇西宁的马步芳怕解放军乘胜进攻其盘踞了40年的青海和陇西,就坐飞机飞到台湾面见蒋介石,不自量力地向蒋提出欲担任西北军政长官,并索要巨额军费,以带领“马家军”与共产党军队对抗。蒋介石大喜过望,当即任命马步芳为西北军政长官,拨给军费8000万美金用来扩充军队购买枪炮。于是,马步芳在巴基斯坦花钱购买了大量枪炮,新组建了一支骑兵军一支步兵军。

  • 标签: 建国初期 青海 人民解放军 平叛 1949年 西北风
  • 简介:台湾文化协进会(文协)作为台湾光复初期最著名的文化团体,是民间和官方、外省来台和本省文化人士合力推动的结果,具有相当广泛的代表性。文协形式上有官方色彩,实际活动由民间推动,其宗旨固然推重三民主义,重点却是"建设民主的台湾新文化"。文协举办的讲演会、系列讲座、恳谈研讨会、演出展览等文化活动,和出版的《台湾文化》等刊物,都着力于文化的民主化和大众化。受"二二八事件"冲击,文协活跃性锐减,勉强维持。国民党中央机关退到台湾前后,"民主的台湾新文化"已为时势所不容,文协名存实亡。

  • 标签: 台湾光复 文化重建 台湾文化协进会(文协)
  • 简介:<正>一我是1980年3月调到中共应山县委党校做理论教员的。当时县委党校在十里同兴店东南约5里地的殷家大屋。殷家大屋也叫殷家新屋,是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一座建筑,由99间半房间、12个天井小院组成。相传是外地一殷姓高官发了大财之后,来到此地买田置地大兴土木,建造了这"大户豪宅"。整座建筑原设计建造100间房宅,但几年施工,最后半间总是不得成功,只得以99间半竣工告终。但这并不影响这座建筑气势宏大、构筑精细的特色。它高墙厚壁,青砖灰瓦,层层院落错落有致,殿、堂、厅、室排列精巧,排水、通风、采光、遮阳布局得当。正堂侧厅均由一人合抱粗的杉木立柱

  • 标签: 理论教员 同治年间 党员干部 “左”的错误 学习小组 露天电影
  • 简介:作为为革命流血的女界第一人,秋瑾遗作在其身后也得到了迅速流传。尽管学界已确认1907年于日本东京印行的《秋瑾诗词》最早行世,但由于初期版本难得一见,故其间尚有不少情节值得考索。本文聚焦于1907至1912年编印的三种秋瑾诗词集,主要讨论各本的成书及编者情况,尤其关注三个文本之间的关联以及秋瑾遗稿的来龙去脉,并借以观照各本背后所隐含的社会思潮变迁。

  • 标签: 秋瑾诗词集 何震 陶成章 龚宝铨 王时泽
  • 简介:<正>从1979年到1988年11月间,我作为土生土长的保康人亲身经历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保康的10年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20余年,但现在回顾那一段经历,很多事情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1979年,保康改革开放正当时,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县域经济逐渐实现了"三龙"发展战略的调整,这项重要的举措,对推动保康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然而,这样一项举措是来之不易的,是在不断解放思想和

  • 标签: 保康 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放思想 湖北省委书记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通货膨胀和海峡两岸经济危机等连动因素制约了台湾的经济发展,因此,探讨该时期影响深远的恶性通货膨胀,应有特别的意义与高度的学术价值。本文采用历史学研究方法,在回顾已发表之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描述了战后初期台湾通货膨胀的概况,并进一步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与相关治理政策。主要原因包括货币发行暴增、物资生产锐减、金融管理紊乱、公营事业营运恶化、人口递增、粮食恐慌与中国大陆经济情势急速恶化的影响等。而面对通货膨胀的棘手问题,当时所实行的对策主要为币制改革、利率政策、外汇政策、所得政策、农产品与公营事业的价格政策等。因行政管理失序、各项政策之搭配缺乏整体性与一贯性以及战后大环境巨变后的调适困难,这些对策的效果不彰,回顾当时发生的问题与对策,实值得当代引以为戒。

  • 标签: 战后初期 恶性通货膨胀 台湾经济 中国经济圈
  • 简介:解放初期,政和县的群众文化活动十分活跃。究其原因首先是广大劳动人民刚从“三座大山”压迫下解放出来.民间文艺活动是人民群众抒发翻身做主人心情的好形式;其次,解放初,百废待兴,文艺正是教育人民、凝聚民心的一种重要手段;第三,大批南下干部和外地教师带来了新思想、新文化,诸如话剧、歌剧、活报剧及秧歌、腰鼓等相继传人政和。本文根据笔者的一些回忆及考证部分史料,对上世纪50年代政和县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过程及特点作简略介绍。

  • 标签: 群众文化活动 解放初期 政和县 人民群众 文艺活动 劳动人民
  • 简介:美国革命后,印刷文化得到极大发展,各类印刷品的发行和流通遍及城乡各地。其间妇女话题的不断出现、女性读者的迅速增长以及女性作者的积极参与,成为这一时期印刷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妇女在印刷文化中的参与不仅体现出社会上新的妇女观念的出现,更表明女性开始从传统的私人领域走向开放的公共领域,从而使这一时期美国的公共生活呈现出新的面貌。

  • 标签: 印刷文化 美国妇女 公共生活
  • 简介:联庄会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河北省沦陷区的联庄会是日伪拼凑的乡村“群众自卫组织”,是“乡村协同体”建设的重要形式.实质上河北沦陷区联庄会是日伪对付中共领导的敌后人民抗日战争而精心组建的伪组织.中国共产党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为指导,对联庄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争取工作.探讨河北省沦陷区联庄会的建立和主要活动,以及中共争取联庄会的斗争,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华北沦陷区日伪统治和华北沦陷区抗日活动的研究.

  • 标签: 抗日战争 河北省 沦陷区 联庄会
  • 简介:本文将以天命初期爱新国对明关系的历史记事为中心,系统对勘《满文原档》《满文老档》《武皇帝实录》满汉文本、康熙重修本《高皇帝实录净汉文稿本与定本、乾隆修订本《高皇帝实录》满蒙汉文本、《满洲实录》满蒙汉文本及《皇清开国方略》汉文本,考察其书写、改写及最终凝成的过程,并讨论各史籍间的承继关系及其史料学性质。

  • 标签: 爱新国 清代官书 满文原档 满洲实录 太祖实录
  • 简介:本文是近代学者许宝蘅先生(字季湘,1875—1960)的未刊文稿。季湘先生出身世家,清末以举人充军机章京,熟悉清代掌故和档案文献;民国后又在北洋政府和故宫博物院任职。1954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档案教学组年轻教师韦庆远,经叶恭绰先生介绍,拜访季湘先生,请教清季和北洋政府时期中央政府机构的档案情况。

  • 标签: 北洋政府时期 中央机构 档案文献 清代 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
  • 简介:“加州学派”将中国西北与江南之间巨大的地理差异,作为江南未能走向近代化的关键原因,并将英国煤炭偶然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做是导致中西分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这不但忽略了江南及其临近地区的煤炭储量及开发情况,更试图从纯粹地理环境的角度去看待这一重大命题,简化了近代早期江南与英国在燃料利用方面的深层差别。通过对近代早期英国与江南及其临近地区煤炭业的比较,可发现两地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在燃料利用结构、矿业政策、开采技术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致使煤炭业在两地趋向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为批判地回应“加州学派”有关中西分流“偶然论”的观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标签: 加州学派 大分流偶然论近代早期 江南 煤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