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抗战胜利后初期,国民党内主政的政学系,为维护国民党的执政地位,主张以和平方式处理国共关系,策划和参与了国共重庆谈判、停战谈判达成协议、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等重大事件,使全国范围的国共军事冲突暂时得以平息。这顺应了战后国内人心望治、反对内战、和平建国的历史趋势。但政学系最终屈服于国民党内顽固派的压力,从以和平方式处理国共关系的立场全面后退。随后,内战全面爆发。

  • 标签: 抗日战争后初期 国民党 政学系 国共关系 和平方式
  • 简介:<正>二次大战中,中日两国经济均遭巨大破坏。战后初期,两国均谋求经济发展,致力于扩大对外贸易,以恢复国力,因此,中日贸易开放在当时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敏感性问题。中国希望能遏制日本的对外贸易,防止其军国主义复活和经济重新振兴,而日本则希望扩大对外贸易,以解燃眉之急。美国出于其自身利益的需要,在其控制下,中日贸易于1947年8月15日实行部分开放,这对日本的经济恢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于中国,尽管国内反对意见甚众,但南京国民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同意开放,使中国经济发展处于不利地位。

  • 标签: 中日贸易 日本政府 对日贸易 战后初期 进出口贸易 南京国民政府
  • 简介:东欧作为战后初期东西方冷战的焦点,是苏联对外战略制定者们倾心关注的重要地区。为了巩固二战的胜利成果,确保东欧安全屏障,从苏联红军踏入东欧土地的那一刻起,苏联便从各个方面对东欧施加了自己的影响,并在同西方的斗争中,成功地粉碎了西方在东欧重修防疫地带的计...

  • 标签: 苏联模式 战后初期 斯大林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东欧国家 共产党
  • 简介:战后初期,菲华社会内部冲突激烈。冲突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认同与政治取向的分歧,二是对华社名利的争夺。具体表现在社团与社团之间以及社团内部领导人之间斗争十分激烈。内部冲突加剧了华社的困境,原为华社最高机构的马尼拉中华商会走向分裂,新的最高机构菲华商联总会成立之后则与马尼拉中华商会陷入长期纷争。

  • 标签: 战后 菲华社会 内部冲突
  • 简介:二战之后,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断调整其对华政策,以此来实现自己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但华盛顿方面调整的基点始终是支持亲美的国民党政府。由亍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加之中国内战形势的不断变化,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在中美两国交往的历史上压碾出一条明晰的辙痕来。深入分析这些,有助于加深认识美国在该时期的对华政策,从而把握战后初期中美两国外交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

  • 标签: 积极调停 扶蒋反共 “脱身” 意识形态
  • 简介:在荷兰对印尼群岛的殖民统治及欧亚文化交流过程中,印尼形成一个新的族群——欧亚裔印尼人,他们在法律上一直处于比较特殊的地位。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成立初期出台了一系列国籍法,对欧洲外侨人籍采取主动制原则,但多数欧亚裔并不愿意加入印尼国籍,这有其深刻的原因所在,本文试图就此做一浅要分析。

  • 标签: 战后初期 欧亚裔印尼人 国籍 选择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通货膨胀和海峡两岸经济危机等连动因素制约了台湾的经济发展,因此,探讨该时期影响深远的恶性通货膨胀,应有特别的意义与高度的学术价值。本文采用历史学研究方法,在回顾已发表之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描述了战后初期台湾通货膨胀的概况,并进一步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与相关治理政策。主要原因包括货币发行暴增、物资生产锐减、金融管理紊乱、公营事业营运恶化、人口递增、粮食恐慌与中国大陆经济情势急速恶化的影响等。而面对通货膨胀的棘手问题,当时所实行的对策主要为币制改革、利率政策、外汇政策、所得政策、农产品与公营事业的价格政策等。因行政管理失序、各项政策之搭配缺乏整体性与一贯性以及战后大环境巨变后的调适困难,这些对策的效果不彰,回顾当时发生的问题与对策,实值得当代引以为戒。

  • 标签: 战后初期 恶性通货膨胀 台湾经济 中国经济圈
  • 简介: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宣读了一篇特别咨文,他宣称:希腊和十耳其正处在共产化的危机之中,为防止这一危机,他要求4亿美元的财政支出,并派美国军事人员前往那里执行任务,杜鲁门在解释这篇咨文时说:“这就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同答”。

  • 标签: 美国 前苏联 冷战 日本 外交政策 杜鲁门主义
  • 简介:摘要战后初期,绝大多数东南亚华侨陆续加入居住国国籍,其政治认同相应发生变化。究其政治认同的转变动因有东南亚各国为了巩固政治上的独立,维护国家的统一;新中国希望与东南亚国家建立友好睦邻关系,同时关注华侨在侨居国的生存和发展;战后出现冷战格局,美国关注华侨的政治效忠问题,忌惮庞大的华侨群体帮助共产主义向东南亚“扩张”。

  • 标签: 战后 东南亚华侨 政治认同 转变动因
  • 简介:由于抗战期间的破坏,上海市流浪儿童问题在抗战胜利后十分严重,而当时上海的慈善界在流浪儿童救助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各儿童救助机构尽全力为流浪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并且注重对儿童实施教育,引导儿童学习多项社会技能,通过这些措施使流浪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但是,由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战后上海各流浪儿童救助机构的建设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 标签: 战后 上海 流浪儿童 救助
  • 简介:战后初期,美国在战时为印度支那所设计的非殖民化之路逐渐被现实政治所吞没.1945-1954年,美国一直试图解决该地区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的冲突,寻找可以替代法国殖民主义的非共产主义方案.然而,法国作为美国主要盟友在西欧的战略地位,胡志明所具有的共产主义特征以及印度支那在遏制共产主义向东南亚扩张方面所处的关键地位,使美国暂时容忍了法国殖民主义在该地区的存在.

  • 标签: 美国 印度支那 东南亚 非殖民化 反殖民主义
  • 简介:为了解决巴尔干各国之间的民族纠纷和冲突,共产国际在20年代曾号召巴尔干各国共产党人,建立巴尔干联邦。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南共及其武装力量成为巴尔干地区抗击德意法西斯势力的主体,因此,铁托就开始将南斯拉夫作为巴尔干各国的中心,并建立巴尔干联邦(也称为南斯拉夫联邦)。虽然巴尔干联邦方案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流产,但却反映了战后初期南斯拉夫对外政策的扩张性。

  • 标签: 巴尔干联邦 马其顿 国际法主体 国家实体 希腊民主军
  • 简介:摘要:在传统授课模式中,老师往往是居于主导地位,教学效果欠佳。随着课程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更新,老师可以通过课前课中组织活动及实施方案的巧妙设计,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优势互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加有效达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战后国际关系史》课程运用了该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赋予其自主学习更大的灵活性,教学效果有效提升。本文以战后初期美苏之间战略分歧为例,尝试将师生互动融入现实教学,并对实践情况及改进措施提出几点思考。

  • 标签: 师生互动 问题导向 课程教学 战后国际关系史
  • 简介:战后初期,波兰社会党提倡"第三条道路",推崇多党制和多元经济,崇尚民主和自由,主张以议会民主的渐进途径实现社会主义,其实质是在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西欧社会民主党的社会改良主义之间寻求一条中间偏左的道路,这条道路既有民主社会主义的特点,又有社会民主主义的色彩。

  • 标签: 波兰社会党 第三条道路 民主社会主义
  • 简介:<正>在法西斯德国的沉重打击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失去了它的大国地位.处理法国同德国的关系,在战后法国对外政策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由肢解和削弱德国的政策转变到与德国和解和合作的政策,乃是战后初期国际政治局势下法国对德政策的必然结果.法德和解对战后的西欧以及对当代世界的国际关系,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企图利用法德合作其谋欧洲霸权的法国,最终也不得不站到反霸权力量的一边.虽然直到六十年代初法德和解始告最后完成,但在五十年代末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宣告结束之前,法德和解的所有重大障碍几乎已被全部排除,法德和解事实上已经基本文实现.关于战后的法德和解及其有关问题,国内与国

  • 标签: 法国经济 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煤钢联营 法国对德政策 欧洲联合 和解
  • 简介:一战末期伊拉克库尔德人向英国提出了自治诉求并被接受。一战结束后.英国政府便派遣爱德华·诺尔在南库尔德斯坦支持马哈茂德建立自治政府,推行间接统治。阿诺德·威尔逊主政巴格达后,寻求在南库尔德斯坦建立直接统治。从间接统治到直接统治,战后初期英国对伊拉克库尔德人的政策经历了根本性的转折,除了与马哈茂德自身的政治野心以及权力欲的膨胀存在一定关联之外,中东地缘政治环境的剧变、南库尔德斯坦极端重要的政治、经济与战略地位、高级专员公署对库尔德人的态度变化、伊拉克库尔德人的独立倾向与英国的战略规划存在冲突等因素都加剧了英国政策调整的步伐。从本质上来说,英国对伊拉克库尔德人政策的变化是其战时不成熟中东政策的延续,同时也是英国在印度西北曾经实施的部落政策在中东的再现与翻版,最终旨在服务于战后英国在中东的国家战略利益需求。

  • 标签: 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英帝国 伊拉克 库尔德人
  • 简介:我们台湾也需要有一个新的五四运动,把已往所受的日本毒素全部肃清,同时提倡民主,发扬科学,于五四时代的运动目标以外,还要提倡实践道德.发扬民族主义。

  • 标签: “五四” 战后初期 实践 台湾地区 魏建功 许寿裳
  • 简介:冷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之一。虽然冷战已结束近十年了,但是作为一种影响世界历史进程近半个世纪之久的特殊历史现象,却一直是国际关系学界研究的重点。研究冷战史,一个不可回避和必须首先加以面对的问题就是冷战的起源。从40年代末冷战爆发以来,关于冷战起源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论文、教材和专著颇丰。特别是1991年以来,随着俄罗斯和东欧国家部

  • 标签: 冷战起源 对外政策 论战 国际关系学 战后初期 回避
  • 简介:战后初期,从1945年到1949年,短短四年时间,是台湾文学史发展过程中,少见洋溢“左翼思潮”的时光,同时也是“台湾文学”与“民国文学”初相会的时期。本文带入民国历史文化语境,指出在民国机制下“登台”的左翼文学,是战后首波“横的移植”,为台湾注入富于五四与鲁迅经验的“三民主义现实主义”以及“新现实主义”思潮;同时也将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争议转嫁来台,因此台湾《新生报》“桥”副刊上的“新现实主义文学论争”,实质上正是民国机制的问题另辟台湾战地的讨论。同时,“台湾文学”自身也有对日治时期文学发展的“纵的继承”,因而与民国文学呈现出的左翼/异关怀,已有“阶级与省籍”“理论与实务”的分化。战后初期台湾文学与民国文学交锋的结果,实是二者各行其道,无论是合纵抑或连横,皆不可得。不过,“民国视野”至少为既有的台湾文学研究带来了三项新的可能:一是重新看待“桥副刊论争”的方法;二是关于省籍的问题,并非“本省/外省”的“人”的问题,而是更大的“台湾/民国”的“机制”碰撞结果;三是关于“中国”,因此有“民国/共和国”的区隔,以及深化讨论的可能。

  • 标签: 战后初期 台湾文学 民国文学 现实主义 横的移植
  • 简介:二战结束后初期,中国国内并没有即刻实现和平。在对华问题上,英国先是准备积极返华,企图恢复在华利益并重建战前英国在华优势地位。但是,由于遭受二战重创后英国实力的相对衰落,美国的刻意排斥,以及国民政府执行排英亲美政策等诸多的原因,最终使英国在返华的实践中遭受重挫。出于利益因素考虑,英国适时地调整其对华策略,主动接受在华屈居美国之后的配角地位,在对华政策上逐渐倾向于执行“不干涉”政策。马歇尔调停失败后,英国原则上完成了对华政策转轨,英国以对华武器禁运的方式向美苏宣告了其“不干涉中国内政”的对华态度。

  • 标签: 英国对华政策 积极返华 不干涉 国共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