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臧克家是怀着这样的艺术雄心进入诗坛的:“对于当时在诗坛上散布颓废气息的新月派、现代派诗,我看不惯,对于那些思想内容虽然很好而表现力低弱或口号化太重的诗篇,我也感到不足。”(《烙印》新序)“我想给新诗一个有力的生命。”(《烙印》再版后志)他以呕心沥血的刻苦态度实现了自己的雄心。在抒情诗的创作上,他继承和发展了“五四”以来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吸取了

  • 标签: 臧克家 绘画美 语象 现实主义传统 口号化 革命诗歌
  • 简介:文学生产与消费的辨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一项基本原则。本文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出发,指出中国古代所以缺乏长篇史诗,原因在于中国缺乏一个与古希腊相似的简单文化市场,而造成这一缺乏的根源则在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生活结构。

  • 标签: 文化消费 诗歌题材 中国 古代 长篇史诗
  • 简介:长久以来,多出包括优秀影片在内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一直是党和国家对文艺事业的要求,是人民大众对文艺界的寄望和呼唤,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身执著追求的理想和方向。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突出政治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和大格局之中,文艺创作也发生了观念的调整和题材、风格、样式的全方位突进。在电影界。

  • 标签: 文艺创作 人物形象 文艺工作者 人民大众 对文 七十年
  • 简介:《山东文学》八一年发表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与前几年相比,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明显的增加,而且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出现了一些好的和比较好的作品。但是,和广大农民的要求相比,也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下面,就以其中的部分作品为例,作一个粗略的分析。

  • 标签: 农村题材 山东文学 广度开掘
  • 简介:在纪念抗日战争六十周年暨赵一曼烈士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剧作家》杂志推出了张明媛女士的话剧《赵一曼》。《赵》剧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体察力。巧妙地运用了时空转换的手法,全景式地回顾了赵一曼烈士从韶华童真、成长觉悟、终于融人革命洪流、到英勇就义的人生历程。在有限的时空中,作者倾注了极其丰富的人性情感:从烈士对母亲、对丈夫、对祖国的挚爱;对侵略者、对汉奸、对战争的刻骨仇恨;面对惨绝人寰的酷刑侮辱,视死如归的精神境界。剧中没有轰轰烈烈的大场面,没有起伏迭宕的紧张情节,也没有气吞山河的豪言壮语,没有大悲大痛,但却无孔不入,环环递进,步步深入,又层层超越。在时空转换中,看似随意道来,却是独具匠心,剧中人物情感真切,绵密婉约,叙述简洁,描写精微,入木透骨,显现了女性作者特有的精细和执着.寄托了对烈士无限的敬仰和深切怀念。最为突出的是幕落前那一组带有血腥味的数字,是在告诫和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段历史,这也正是《赵》剧的主题意义所在。这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女性文化特征的表现方式。

  • 标签: 革命历史题材 赵一曼 话剧艺术 女性作者 抗日战争 《赵一曼》
  • 简介:  大凡搞文学创作的人,都或多或少与文学期刊有一些故事,都会留下第一次发表作品的那一刻的激动.巴金就忘不了发表他处女作的文学期刊.他在"文学生活五十年"(代序)中说:"朋友告诉我,我的小说将在上连载,说是这份杂志的代理主编叶圣陶先生看到了它,决定把它介绍给读者.是当时的一种权威杂志,它给我开了路,让我这个不懂文学的人顺利地进入了文坛."……

  • 标签: 农村题材 四川文学 少数民族农村
  • 简介:台湾日据时期来台湾的日籍作家西川满,具有作家和殖民者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他受到法国和日本现代派作家的影响,较早的将西方现代文学带到台湾文坛.其小说创作显示了现代叙事策略:法国、日本的自然主义与日本私小说的交融;原始宗教的神秘主义气氛;日本新感觉派心理分析的影子.但他始终未能摆脱异国情调笼罩下的"他者"陈述的局囿.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作家要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与批判,以批驳"日本对台殖民有功"、"日本台湾一家"的谬论.

  • 标签: 西川满 日本作家 台湾题材 叙事策略 现代性 他者性
  • 简介:<正>前几年,文艺理论界出现了一种否定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贬低解放区文学的现象.解放区小说和“赵树理方向”,更是某些人贬低和攻击的重点.有人认为: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小说“倘从小说发展的主流着眼,则不能不指出这是一股‘逆流’.它使已经由传统的单一故事框架逐步向多样化结构发展的现代小说重又发生逆转,向传统回归,愈来愈背离整个世界文学的发展潮流,最后走进了封闭性的死胡同.”这种观点,是对赵树理个

  • 标签: 解放区小说 中国解放区文学 小说创作 儿童题材 论解 兼评
  • 简介:近些年来,以反腐败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成为文坛创作与图书市场的热点之一,张平的《天网》、《十面埋伏》、《抉择》,刘平的《陷阱》、《廉署档案》、《走私档案》,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大雪无痕》,张宏森的《大法官》,周梅森的《至高利益》,张欣的《浮华背后》,毕四海的《财富与人性》,杨文彬的《省委书记》,穆宜林的《生死门》,老丘的《省上来人》等,都以直面生活的态度、仗义执言的勇气,以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官场的贪污腐化的揭露针砭为题材,体现出作家们敏锐的创作视角与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社会使命感。这些作品不少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从而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反贪题材作品的火爆,一方面反映出

  • 标签: 反腐倡廉题材 文艺作品 长篇小说 文学写作 人物形象
  • 简介:古往今来,优秀的戏剧作品都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杰出的成就,栩栩如生,熠熠闪光。对于戏剧现代戏来说,除了使人物形象生动感人,还要求贴近生活,有一种亲近感。此可以看作特殊题材戏剧作品的特殊性。用这标准来审视第五届全国剧本评奖的现代题材戏曲、歌剧作品(含提名表彰的作品),我们会感到认识的深化,思想、艺术水平的普遍提高。为了行文的方便,把反映在辛亥革命前夕的《膏药章》亦归入此类叙述评议。

  • 标签: 戏剧作品 人物形象塑造 歌剧作品 现代题材 熠熠闪光 生动感人
  • 简介: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高兴回到长沙来跟大家聊天.离开广州之前,朱训德院长给我出了个题目,让我回来谈谈"中国文化与中国绘画".这是一个大题目.

  • 标签: 中国文化 中国绘画 文化中国
  • 简介:<正>在西方二十世纪文学艺术中,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之间的比较研究无疑是一个急待发掘的领域。二十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成为时代潮流,涉及各个艺术领域,特别是在戏剧和绘画方面掀起轩然大波,是德文学艺术的一大奇观。表现主义艺术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外部原因,如欧洲背景下的文化思想,文学传统等;内部原因,如德国乃至北欧日耳曼民族的文化特征,文学传统等。由于篇幅有限,本文着重论述戏剧和绘画所由产生的德国社会特征及文化背景,然后比较两者(戏剧和绘画)美学观的异同,进一步探讨它们所由产生的美学原因。

  • 标签: 美学观念 戏剧家 文化思想 文学传统 德国表现主义 新浪漫主义
  • 简介:上篇:"红色创业史"的小主题与大主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红色小说中,许多农民英雄身上都流淌着纯正的革命血液,柳青曾经是土改时期民兵队长的共产党员梁生宝;浩然中退伍军人、坚定的共产党员萧长春,都是战争年代的红色武装人员,接受过革命战争的熏陶和考验.这种出身对于表现这些农民革命新人的政治坚定性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不过,另一批出身于战争、土改年代的"老干部"则相反,他们在农村新的革命过程中并不能保持足够的革命干劲,而是"退坡"了.赵树理中的农村干部范登高、柳青中的代表主任郭振山,在土改后,由于缺乏政治热情,享受了土改的成果,却走发家道路,竞蜕变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对立面.

  • 标签: 小说 《创业史》 柳青 浩然 战争年代 革命
  • 简介:《刘恪山绘画、书法、篆刻、摄影作品集》即将出版问世,作为他的老朋友,我感到十分高兴,并由衷地向他表示祝贺。因为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画册,而是一册全面展示他从艺四十余年来多科艺术创作成果的结集,也是一册寄托他的理想愿望和追求美、创造美的形象记录。同时,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我国50年代成

  • 标签: 《刘恪山绘画、书法、篆刻、摄影作品集》 审美意识 艺术风格 传统文化
  • 简介:漫谈裘沙王伟君及其画集《鲁迅之世界》“?”与“0”———漫议裘沙王伟君夫妇及其绘画《鲁迅之世界》●王乾坤1因为人有自由意志,所以只有人才有“问”。问,是人的一个规定,甚至可以说人人是“问”的动物。从构形上看,人的脑袋就像一个大问号,不知这个符号的创制...

  • 标签: 鲁迅思想 绘画 “立人”思想 画集 漫议 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