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若户大桥(WakatoBridge)是日本第一座大跨径钢桁架悬索桥(见图1),桥长629m,跨径分布为42m+89m+367m+89m+42m,1962年建成,每日交通量约为45000台。该桥主缆直径508mm,由55根φ61mm6根φ36mm共计61根螺旋钢绞线组成。2011年5月~2012年10月对若户大桥主缆的健全度进行检查维修,主要内容为:①拆掉主缆的缠丝进行内部现状检查;②更换劣化吊索对卸掉的吊索进行各种室内试验;③更换全部的索夹螺栓对卸掉的螺栓进行各种室内试验。

  • 标签: 健全度 主缆 检查 大桥 维修 日本
  • 简介:五龙岭隧道在运营过程中出现渗漏水、中隔墙裂缝、衬砌裂缝、衬砌后空洞等病害。病害呈不对称分布,有加速恶化的趋势,且在不良地质段落和结构薄弱环节较严重。本文从工程地质条件、设计。施工三方面分析并论述了五龙岭隧道病害的成因,据此提出了病害处治对策。

  • 标签: 病害成因 连拱隧道 偏压 处治对策
  • 简介:进行了某大桥用高性能混凝土的徐变试验,分析了徐变、徐变度徐变系数随龄期的变化关系,并采用指数衰减统计模型、非等间距GM(1,1)模型和DGM(2,1)模型对后期徐变变形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可作为徐变控制的参考依据。

  • 标签: 高性能混凝土 徐变试验 预测
  • 简介: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而高寒地区的隧道施工因其特殊的地理、地质条件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特殊性。本文就G214共和至玉树公路雁工山隧道的施工过程中易发问题处治措施做简要论述。

  • 标签: 高寒 公路隧道 施工 问题 处治措施
  • 简介:为提高江海交汇环境下大型桥梁承台混凝土的耐久性,试验测试崇启大桥承台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变形性能、氯离子扩散系数和相应胶凝材料的水化热等。研究表明,优化后的配合比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满足设计要求;掺40%~60%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28d干燥收缩率为(1.4~2.5)×10^-4,到120d趋于稳定;氯离子扩散系数随龄期的增长和掺合料的增加而降低,双掺组为单掺组的20%~30%;大掺量矿物掺合料胶凝材料的7d水化热相对未掺组降低了30%。通过优选,确定粉煤灰掺量40%、矿粉掺量20%配合比为该桥承台混凝土配合比。

  • 标签: 桥梁 承台 混凝土 力学性能 变形性能 氯离子扩散系数
  • 简介:在公路隧道供、用电设计中,由于变压器设计中考虑了远期通风用电的容量,设计了超出近期用电的变压器,使得近期隧道运营成本上升。本文就深圳市盐田至坝岗高速公路大梅沙隧道供、用电的这一具体问题进行了理论计算,成本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 标签: 公路隧道 隧道供用电系统 变压器设计 运营成本
  • 简介:针对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工作的实际,提出监控量测方案的定量化设计动态修正方法,即依据规范确定初步监测断面总体分布范围、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优化监测断面位置、根据中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结果动态修正关键监测断面的方法,通过实际工程实践说明本文方法的实施过程技术合理性。

  • 标签: 隧道施工 监控量测 定量化设计 动态修正
  • 简介:1概述1872年,英国北威尔士露天页岩矿首次采用锚杆加固。1912年,德国谢列兹矿最先用锚杆支护井下巷道。不久以后,这种方法在美国的矿山巷道工程中得到了推广应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前苏联、法国、西德、荷兰、印度等国家也得到了发展,并逐步从矿山巷道工程扩展到其他地下工程。我国在矿山巷道工程中使用锚杆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才在其它地下工程开始应用。

  • 标签: 锚杆轴力 机理研究 分布型式 力学 隧道 巷道工程
  • 简介: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介绍了107国道槐河大桥桥台盖梁裂缝的分布情况,深入分析了裂缝形成原因,并阐述了该桥的加固方案和施工方法。

  • 标签: 桥台 裂缝 原因分析 桥梁加固
  • 简介:为研究采用不同组合抗震措施时,在防止连续梁桥梁体碰撞和落梁方面的抗震效果,以2联5×3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为背景,分别采用伸缩装置(无阻尼)、伸缩装置(有阻尼)、伸缩装置(有阻尼)+限位装置、伸缩装置(有阻尼)+限位装置+连梁装置作为抗震措施,运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全桥模型,比较分析超越概率水平为63.2%、10%、2%的地震波下结构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对桥梁结构逐步增设有阻尼伸缩装置、限位装置连梁装置,可有效减小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过大位移,防止相邻梁桥碰撞,同时能够提高结构整体刚度、合理分配地震荷载。

  • 标签: 连续梁桥 抗震措施 伸缩装置 限位装置 连梁装置 位移
  • 简介:公路隧道工程地应力测试的目的在于查勘隧道整体的地应力状态。相关规程对于地应力勘测工作量和布置均未作规定。相对于整个隧道长度,每个测孔所得应力结果仅相当于一个点。因此,为了最大限度获得地应力信息,测试方法选择、测孔和测点布置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地应力测试布置应力场评估论述和应用实例,对隧道工程中地应力勘察工作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公路隧道工程 地质勘察 地应力测试 钻孔布置 测点布置
  • 简介:矮寨大桥为(242+1176+116)m的单跨钢桁梁悬索桥,主梁全长1000.5m。主梁两侧与桥塔间无吊索区长度分别为95m和109.5m,在较长无吊索区加1根辅助竖拉杆,可使无吊索区主桁受力明显改善。主缆矢跨比为1/9.6,单根主缆由169根通长索股组成,单根索股由1275.25mm镀锌平行钢丝组成。采用骑跨式钢丝绳吊索,索夹采用铸钢铸造,左右对合型,两半索夹用螺杆连接夹紧,接缝处嵌填橡胶防水条。主索鞍采用铸焊结合型结构,由鞍头和鞍身组成,鞍头具有与索股形状相吻合的槽路,鞍身由2道纵肋和多道横肋组成。散索鞍为摆轴式,鞍体采用铸焊结合的结构,为适应主缆散索的需要,鞍槽在竖向以及水平向均为曲线。

  • 标签: 悬索桥 加劲梁 主缆 吊索 主索鞍 散索鞍
  • 简介:本文以重庆两江大桥渝中连接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渝中连接隧道的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该方法对类似隧道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标签: 公路隧道 连拱隧道 监控量测 数值模拟
  • 简介:为研究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温度场的分布规律,了解冷却水管的具体降温效果以及相关参数对降温效果的影响,以某大跨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承台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承台实体模型,模拟混凝土水化热温度场,分析冷却水管的质量流率和初始温度等参数对混凝土水化热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浇筑后的水化热温度场总体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一般浇筑后2-3d达到温度峰值;布置冷却水管后,混凝土水化热的温度峰值降低了7%-31%,混凝土内总热量减少了约50%;改变冷却水管的质量流率对水化热温度场升温阶段的影响很小,对降温阶段的影响比升温阶段有所增大;降低冷却水初始温度可以加快水化热冷却速率,实际工程中,不必将冷却水温降得过低,保持在环境温度左右即可达到良好的冷却效果。

  • 标签: 桥梁工程 承台 大体积混凝土 水化热 温度 冷却水管
  • 简介:为研究运营桥梁抬桩加固施工引起的既有桩基础扰动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以沪渝高速(G50)太湖大桥抬桩加固施工为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桥墩和基础(一半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抬桩施工过程桥墩位移规律和既有基桩弯矩;抬桩施工过程中,基于现有流体静力水准系统(HLS),在墩身内侧布置2个监测点,进行墩身沉降在线监测。结果表明:抬桩施工过程对既有桩基础沉降无影响,承台扩大后改善了既有基桩抗弯性能;监测期间,施工和车辆荷载对既有桩基础(桥墩)沉降的影响表现为数据整体平稳基础上的波动,无施工车流量小的夜间,消除弹性变形(沉降)后的最终平均沉降约1.2mm;采用高精度的HLS可实现施工过程中桥墩(基础)沉降的在线监测,提高了效率,综合保障了运营桥梁的安全。

  • 标签: 运营桥梁 抬桩加固 桩基础 桥墩 沉降 有限元法
  • 简介:为解决板梁桥单板受力加固需要中断交通施工问题,以及为加固后效果评价提供依据,介绍一种不中断交通加固单板受力桥梁施工工艺——铰缝注胶加固法,并提出铰缝注胶加固效果评价指标。采用跨中最大挠度来表征板梁挠度指标,结合挠度规范限值,定义绝对挠度减小率、相对挠度减小率、挠度损伤度等加固效果评价指标,并结合一座6×25m单板受力的空心板梁桥工程实例进行铰缝注胶加固效果评价。结果表明:铰缝注胶加固法具有很好的时效性,桥梁加固后梁板挠度明显减小,桥梁刚度提高,基本消除了安全隐患,达到了很好的加固效果,实现了不中断交通加固单板受力桥梁的目的。

  • 标签: 板梁桥 单板受力 铰缝注胶 不中断交通 评价指标 挠度
  • 简介:为研究单索面斜拉桥的受力特性,以东水门长江大桥(采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单索面斜拉桥)为背景,采用ANSYS软件建立全桥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上、下层桥面沿纵向和横向的轴力、剪力弯矩分布规律,分析上、下层桥面腹杆的最大、最小主应力。结果表明:上层桥面沿纵向轴力和剪力在斜拉索桥塔处取得极值,沿横向轴力变化不大,剪力和弯矩在中纵梁处取得最大值;下层桥面沿纵向轴力在跨中桥塔处取得极值,沿横向轴力变化不大,剪力和弯矩分别在桥面中部和侧边取得最大值;受斜拉索索力影响,上层桥面锚箱附近易发生应力集中,应力向两侧均匀传递,下层桥面荷载主要通过腹杆内、外侧进行传递,腹杆应力峰值在其两端与节点板连接处。

  • 标签: 斜拉桥 单索面 钢桁梁 内力 荷载传递机理 应力集中
  • 简介:文章以杭州市紫之隧道群1号隧道与2号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FLUENT流体计算软件,模拟在不同横向自然风风速下,隧道出口污染物扩散对相邻隧道下游隧道进口通风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在元自然风条件下,采取增大隧道出口风速、增加上下游隧道间距措施后的影响变化。经过分析,通过提高隧道出口风速来降低交叉污染程度可行性差,通过线形优化增加隧道纵向间距也难以实现。为解决交叉污染问题,本工程在隧道出口洞段设置排风通道,将污染空气集中排放。

  • 标签: 隧道群 交叉污染 数值分析
  • 简介:长(沙)益(阳)高速公路1998年建成通车,2009年对沿线的中小桥梁进行了病害调查,发现由于桥面排水不畅且未设计防水层,设计时未考虑混凝土耐久性问题,在超重车辆荷载长期作用下,空心板桥的铰接缝出现渗水、破碎、填缝料脱落,板梁受拉区出现混凝土开裂、露筋;桥台台帽和桥墩盖梁出现渗水、混凝土剥落、露筋;桥面出现破损、坑槽.桥台(墩)桩柱在干湿交替变化污水电化学腐蚀作用下出现冲刷磨损、颈缩.采用施加横向预应力的方法对空心板桥进行加固,加固后的桥梁静载试验表明,加固后的空心板整体性增强,桥梁的横向稳定性得到提高.采用粘贴碳纤维布的方法对腐蚀严重的桥台(墩)桩柱进行加固.

  • 标签: 高速公路桥梁 病害调查 加固措施 空心板桥 混凝土开裂 粘贴碳纤维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