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随着电动工具的广泛使用,伴有骨质外露的严重手外伤越来越多,其中拇指的处理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参考文献完成带筋膜蒂逆行大鱼际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端桡缺损1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岛状皮瓣修复 大鱼际 拇指 缺损 指端 电动工具
  • 简介:特发性脊柱凸(idiopathicscoliosis,IS)的手术矫形,可选择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等几种入路。由于后路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效果较好,一直被视为金标准。然而,作为后路手术的一项重要的补充,前路矫形在减少融合节段、防止曲轴现象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 标签: 脊柱侧凸 胸腔镜检查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采用中指尺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用带中指尺指动、静脉及神经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端软组织缺损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17~45岁,平均28岁。损伤面积2cm×3cm~4cm×4.5cm不等,合并指骨末节骨折5例。损伤时间2~7h。取同手中指尺远端指间关节近,不超过远指间关节,掌、背一般不超过中线,将中指尺血管神经束皮瓣分离至拇指掌指关节近端平面,注意防止蒂根部在掌心处转弯时过急,以免影响蒂部皮瓣血运。在皮瓣底部保留0.5~0.8cm的筋膜。结果本组23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手指皮瓣颜色、皮瓣质地、耐磨性及满意度良好;供区明显线形瘢痕及凹陷瘢痕;受区皮瓣感觉良好,供区两点辨识觉差;23例屈伸功能均正常,3例极度外展活动受限。结论中指尺岛状皮瓣血供可靠,外形不臃肿,感觉恢复良好,痛觉、温度觉感觉好,供区与受区颜色接近正常,是理想的修复皮瓣。

  • 标签: 拇指 中指尺侧 岛状皮瓣 指腹缺损
  • 简介:胫骨平台C型骨折指胫骨双髁骨折合并胫骨干骺端骨折的严重骨折类型,治疗复杂,预后差[1].我院自1993年3月~1999年12月,用超长单外固定架与T型单外固定交替治疗胫骨平台C型骨折1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胫骨平台C型骨折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 交替治疗
  • 简介:鉴于男性特发性脊柱凸的外科治疗报道不多,仅有1篇针对特发性脊柱凸男性和女性手术治疗效果的差异性研究,本文在多中心研究的基础上对照男性和女性特发性脊柱凸X线片表现以及围手术期治疗结果。作者收集了8个独立的脊柱外科中心相关资料,包括需要手术干预的男性和女性特发性脊柱凸患者X线片表现、围手术期以及肺功能变化,

  • 标签: 特发性脊柱侧凸 女性手术 治疗效果 外科治疗 男性 围手术期治疗
  • 简介:笔者于2008年9月28日收治1例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的患者,急诊手术术后渐进发生了双股部巨大骨化性肌炎,临床上比较罕见,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36岁。因腰背部外伤,剧痛、双下肢感觉、运动丧失1h入院。当时于门诊行CT检查示:T12椎体压缩骨折,T12椎板骨折,脊髓损伤。

  • 标签: 骨化性肌炎 脊髓损伤 股部 双侧 椎体压缩骨折 腰背部外伤
  • 简介:肱骨干中下部骨折手术内固定,传统手术入路多采用上臂外侧、前外侧切口,因过度牵拉造成桡神经麻痹、损伤,内固定不牢靠造成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临床并不少见,自1998年~2000年3年间,我们采用上臂后入路(Henry1966)治疗肱骨干下2/3骨折,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上臂后侧入路 治疗 胫骨干下2/3 肱骨骨折
  • 简介:脊柱凸是由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引起的脊柱三维平面的畸形,该疾病不仅在冠状面表现为脊柱的侧向弯曲,而且往往合并矢状面生理曲度的异常及横断面上椎体的旋转。由于病理解剖特点,脊柱在凸后和行矫治术后的生物力学变化较正常生理曲度的脊柱复杂得多。有限元法是继机械法、电测法和光弹法等传统的实验生物力学测试技术之后的一种新的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属于计算生物力学测试技术的范畴。Brekelmans等学者和Rybicki等同时首次将该法用于骨的应力分析,Viviani等最早将有限元方法应用在脊柱凸领域。这种计算机三维有限元方法的引入开拓了脊柱凸生物力学研究的新思路。

  • 标签: 脊柱侧凸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 简介:目前,胸椎凸前路矫形手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传统后路矫形手术相比,前路矫形手术的矫形力可直接作用于侧方移位和/或旋转的椎体,拥有力学的优势,可获得更好的畸形矫正和平衡重建.前路矫形手术的融合节段可明显缩短,保留更多的活动节段,且无需剥离腰背部肌肉,因此可能降低远期下腰部退变、失代偿以及腰痛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年龄较小、仍有较大生长潜能的青少年,前路矫形手术切除了椎体生长的软骨板,可消除单纯后路矫形手术后远期可能出现畸形加重的"曲轴效应".另外,前路矫形手术是通过缩短而不是延长脊柱来矫正凸,减少了因牵拉脊髓而致神经损伤的可能性.对于儿童和体瘦的患者,前路矫形手术还可以避免后路手术的内固定隆起和迟发性感染发生率较高的缺点.

  • 标签: 矫形手术 前路 椎体 后路 入路选择 特发性胸椎侧凸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隐窝狭窄67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经半椎板切除,23例行开窗式手术,12例行全椎板切除,摘除椎间盘,扩大隐窝,彻底松解神经根.结果术后患者经过平均1.8a随访,优良率91%.结论手术治疗除摘除突出的椎间盘外,更重要的是应施行隐窝扩大减压术.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合并症 侧隐窝狭窄 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 简介:本文报告了单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在生物力学上的测试情况;介绍了单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在治疗骨折中的载荷,强度,以及刚度,稳定性和固定螺钉的抗拔力等实验结果。证实了该支架及配套螺钉具有高强度,高刚度,高抗拔力,稳定性好的特点,是一种治疗骨折的先进器械。通过1990年8月至1993年1月的1000例各类骨折治疗实践证明,使用该支架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早,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骨折治疗器械。

  • 标签: 外固定支架 生物力学 骨折愈合
  • 简介:先天性脊柱畸形是椎体先天发育异常引起脊柱在冠状面上的不平衡生长而导致的脊柱畸形[1]。而半椎体畸形作为椎体形成障碍中的一种,是先天性脊柱凸最常见的原因,约占先天性脊柱凸的46%[2]。目前,国内外已有较多关于半椎体导致的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手术治疗的报道[3-7],但以单发半椎体畸形居多,多发半椎体畸形的手术治疗报道相对较少。本院于2015年8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多发半椎体畸形脊柱凸1例,现将诊疗过程报告如下。

  • 标签: 脊柱侧凸 骨疾病 发育性 矫形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对特发性脊柱凸两椎旁肌肌纤维分布进行比较,并探讨其与脊柱凸病因学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本实验分三组,特发性脊柱凸组:20例,平均年龄15.3岁,平均Cobb角为56.8°,顶椎位于T7~12°其中Cobb角>50°11例,Cobb角≤50°9例.先天性脊柱凸组:11例,平均年龄13.9岁,平均Cobb角为66.7°,顶椎位于T7~12°对照组:取10例非脊柱凸病例作为对照.特发性脊柱凸和先天性脊柱凸组取顶椎区两椎旁肌,对照组取非病变区两椎旁肌,进行病理分析.结果特发性脊柱凸和先天性脊柱凸组凸椎旁肌Ⅰ型肌纤维含量和横截面积均显著大于凹(P<0.05),对照组两无显著差异(P>0.05),特发性脊柱凸组中Cobb角>50°的病例凸Ⅰ型肌纤维含量显著高于Cobb角≤50°的病例(P<0.05).结论脊柱凸两椎旁肌肌纤维分布不对称系继发性改变.

  • 标签: 椎旁肌 COBB角 特发性脊柱侧凸 肌纤维 对照组 先天性脊柱侧凸
  • 简介:椎弓根螺钉技术在脊柱凸矫治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应用于腰椎.胸椎凸由于其解剖结构复杂又毗邻重要组织,使得椎弓根螺钉的置入难度较大、危险性较高.尤其对青少年脊柱凸患者,胸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应用尚存在争议.我科2002年7月~2004年1月对14例青少年脊柱凸患者胸椎全部应用胸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并与全部应用椎板构、椎弓根钩及部分应用椎弓根螺钉的对照组进行比较,以评价其矫形效果.

  • 标签: 胸椎 椎弓根螺钉技术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患者 矫治术 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双C4,5节段椎间孔切开对颈椎后路手术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预防作用。方法2003-2007年,共75例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男42例,女33例,平均年龄为57岁。其中单纯全椎板切除减压41例(A组),全椎板切除并C4,5双椎间孔切开34例(B组),分析A、B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结果乎均随访19个月,75例患者中有5例(6.67%)出现了C5神经根麻痹症状,A组患者4例(发生率为9.76%),B组1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概率(2.94%)远低于A组患者(P〈0.05)。末次随访时,4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1例(A组)肌力恢复至4级。结论C4,5节段双的椎间孔切开扩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

  • 标签: 颈椎 椎板切除术 减压术 外科 内固定器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临床上很常见。近年来,前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因其有减压彻底、融合率高、符合脊柱生物力学及内固定不易失败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骨科医生所接受。本院2005年7月~2009年6月采用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1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胸椎 腰椎 内固定器 减压术 外科 骨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经单、双椎弓根途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4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单或双椎弓根途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单组25例51个椎体(T1111个、T1216个、L115个、L29个),男10例,女15例,年龄56~77岁,平均66.9岁。双组22例45个椎体(T1110个、T1213个、L113个、L29个),男8例,女14例,年龄57~80岁,平均68.7岁。随访1年,观察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SF.36评分、椎体平均高度变化及骨水泥渗漏。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无肺栓塞、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单穿刺组每个椎体的手术时间为27~46min,平均36min。每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3—5mL,平均3.8mL。双穿刺组每个椎体的手术时间为48~89min,平均69min。每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4~7mL,平均5.9mL。单穿刺组51个椎体中10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19.6%),双穿刺组45个椎体中17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37.8%),两组骨水泥渗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SF-36评分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d及术后1年两组VAS评分、sF一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前后椎体平均高度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单、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可取得同样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单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手术时间、安全性上更具优势,更适合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普及。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Ehlers—Danlos综合征为一组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及结缔组织弹性过度增加。根据遗传、临床表现及生化改变可将其分为8种类型,其中Ⅵ型主要表现为皮肤弹性增大、关节过度活动,部分患者合并脊柱凸及眼球病变。该病十分罕见,其中Ⅵ型发病率低于1/50000。我们于1997年1月~2004年6月发现2例,均为Ⅵ型。其中1例行凸矫正脊柱融合术,随访3年。本文对2例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Ehlers—Danlos综合征合并脊柱凸的外科治疗策略。

  • 标签: Ehlers—Danlos综合征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凸患者后路髂棘处取骨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1999~2002年201例后路取髂骨行脊柱植骨融合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凸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85例患者获得随访,最短随访时间为2年.结果住院期间有2例发生局部感染,通过灌洗引流和清创得到恢复.1例发生髂骨内板穿透,未引起临床症状.3例发生持续性疼痛,1例发生麻木.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5%.在随访的85例患者中,21例(24.7%)有髂棘取骨处疼痛,其中13例(15.3%)影响日常生活.7例(8.2%)需要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以缓解取骨部位疼痛.6例(7.1%)瘢痕周围的皮肤感觉过敏,15例(17.6%)有瘢痕周围皮肤麻木.结论尽管青少年脊柱凸患者住院期间髂棘取骨处并发症较低,但经过长期随访,疼痛及麻木的并发症明显增高,应值得更多关注.

  • 标签: 并发症 患者 后路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麻木 疼痛
  • 简介:马凡综合征(Marfansyndrome,MFS)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常染色体显性结缔组织遗传病,临床上以骨骼、心血管、眼组织、肺部、皮肤及硬脊膜病变为主要表现,其发病率占普通人群1/5000~1/3000[1~3].约63%的MFS患者合并>10°的脊柱弯畸形.MFS患者脊柱手术后常并发心血管疾病[4~7],而术后并发自发性气胸国内罕有报道.我科于2003年9月治疗1例MFS脊柱弯,术后早期发生自发性气胸,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自发性气胸 术后早期 马凡综合征 脊柱侧弯畸形 患者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