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高迁移率蛋白1(HMGB1)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23例AMI患者、3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2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和30名健康查体者的血清HMGB1含量,并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AP组、UAP组和AMI组血清HMGB1和hs—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而UAP组和AMI组显著高于SAP组(P〈0.01),AMI组显著高于SAP组(P〈0.01),表明冠心病患者病情越重,血清HMGB1和hs—CRP升高越明显(均P〈0.01),且UAP、SAP和AMI组血清HMGB1和hs—CRP均分别呈正相关(r=0.4532、0.3247、0.4557,均P〈0.05)。结论血清HMGB1可能参与了AMI的发生发展过程,可用于冠心病患者严重程度的判断。

  • 标签: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 心肌梗死 高敏C-反应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内蒙古准格尔旗≥35岁人群的卒中患病情况和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内蒙古准格尔旗常住居民,进行统一体格检查、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收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2007年4-12月本次流行病学研究共计调查72350人,应答率为88.7%,其中非卒中69762人,卒中2588例,卒中患病率为3.58%.②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和≥75岁年龄组卒中患病率分别为0.46%、1.46%、4.68%、7.35%和6.28%,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75岁组略为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脑梗死(x2=448.361,P<0.01)、脑出血(x2=105.243,P<0.01)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45~54岁年龄组男性脑梗死患病率(1.27%)高于女性(0.96%);55~64岁年龄组男性脑出血患病率(1.35%)高于女性(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女性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的平均值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5岁年龄组女性TC、TG水平高于同年龄段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脑梗死发生率均随TC、TG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与正常水平组比较,其相对危险性亦升高(均P<0.01).TC≥5.68mmol/L患者的脑出血发生率高于TC正常水平者,相对危险性亦提高(P<0.01).结论内蒙古准格尔旗≥35岁人群卒中患病率为3.58%,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在45~54岁、55~64岁年龄段的脑梗死、脑出血患病率高于同年龄段的女性;>55岁年龄组女性的TC、TG水平高于同年龄段男性;脑梗死发生率均随TC、TG水平的升高而增加.

  • 标签: 总胆固醇 三酰甘油 卒中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由脑静脉闭塞导致的局灶性脑缺血远远少于动脉闭塞所导致的脑缺血,但随着神经系统影像学的飞速发展,神经介入理论的普及和提高,以脑静脉血栓形成为常见的脑静脉系统疾病逐渐被临床所重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密切,尤其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在缺血后的脑损伤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上矢状窦闭塞模型 蒙古沙土鼠 实验性 局灶性脑缺血 脑静脉系统疾病
  • 简介:目的通过对农村地区蒙、汉两成年人群缺血性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为缺血性卒中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制定统一的调查问卷,按标准化调查方法,由培训过的医师进行人户询问、血压测量及资料收集。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辽宁省阜新农村地区的7个乡镇〉135岁30214名农村常驻(〉15年)成年人进行性别、民族、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史、吸烟、嗜酒及饮食情况等方面调查。结果辽宁省农村蒙族居民缺血性卒中患病率为2.36%,标化率为2.48%;汉族为1.73%,标化率1、78%。随着年龄或高血压级数的增高,卒中患病率呈明显的增高趋势。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及高血压家族史等因素是蒙、汉两患病的相同危险因素,同时文化水平对汉族居民卒中的患病率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高血压人群患卒中的危险性是非高血压人群的5~8倍。结论辽宁省阜新农村蒙族居民患病率高于汉族居民,可能与其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有关。高血压患者对自己的保护意识较弱。应提高农村居民对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和相关知识的认识,以减少卒中的患病率。

  • 标签: 中风 缺血性 农村人口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