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关系.方法:观察64例AMI患者发病24小时内的QT离散度,并观察其与两周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QT离散度较对照组增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离散度与未发生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增大对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性.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恶性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束支传导阻滞(BBB)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我院1999~2006年收治并发BBB的AMI者共24例作为研究组(A组),以同期收住的无BBB的AMI者共111例作对照组(B组),分析两组患者心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血流频谱E/A比值等超声检测指标以及两组住院间严重并发症的特点。结果A组EF、FS、二尖瓣血流频谱E/A比值均下降,泵功能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近期住院死亡率高,与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MI并BBB者心脏机械功能受损较严重,住院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近期住院死亡率较高,是临床经过凶险和预后不良的指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束支传导阻滞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病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就138例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电图改变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变化机制进行探讨.结果急性脑血管病患者78%伴有心电图改变.结论加强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分析,对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心电图分析 临床意义 心电图改变 患者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TET)阳性患者Q-T离散度(QTd)变化的意义。方法93例受试者根据TET分为阳性组(A组)38例,男/女=13/25,年龄55±8岁和阴性组(B组)55例,男/女=26/29,比较两组TET前后QTd、QTcd的变化。结果运动前QTd、QTcdA组分别为41±15ms和46±18ms,B组分别(38±14)ms和(46±16)ms,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达次极量运动时A组QTd为(51±17)ms与运动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QTcd为(79±28)ms,与运动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组QTd、QTcd分别为(37±16)ms和(51±19)ms,与运动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运动后QTd、QTcd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TET阳性与QTd之间有良好的临床相关性。可反映运动负荷造成的心肌缺血。

  • 标签: 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 Q-T离散度 心肌缺血 临床意义
  • 简介:Q—T间期是指Q波开始到T波结束的这段时间,反应心室激动到恢复的时间。因为除极时间很短,往往把Q—T间期看成心室复极的时限。Q—T间期受心律、电解质、药物、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其与心率的关系尤为密切,故需用心率校正之,一般采用Bazett公式.

  • 标签: 临床工作 心室复极 心率校正 电解质 等因素
  • 简介:QT离散度(QTd)和QTc离散度(QTcd)对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速、室颤和猝死的价值以及抗心律失药物的药效评估作用已得到公认[1].本文观察了60例负荷平板运动诱导的心肌缺血病人QTcd变化,以探讨QTcd在运动试验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负荷运动试验 心肌缺血 QTC离散度
  • 简介: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将我院5年来收治的AM重患者共240例分为AM重伴RBBB组和不伴RBBB组.根据RBBB发生的时间、持续间期以及是否合并左束支分支阻滞将前者分为新发生RBBB、陈旧性RBBB、持续性RBBB、短暂性RBBB、双束支阻滞和单纯性RBBB6个亚组,观察各组的临床经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AMI伴发RBBB26例,占10.8%,与不伴RBBB比较,其CK峰值、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显著增高(P<0.01).RBBB组高发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并非源自陈旧性RBBB和单纯性RBBB,而是来源于新发生RBBB和双束支阻滞.新发生的持续性RBBB住院病死率最高,为50%,短暂性RBBB为11.1%,而持续性RBBB的再灌注治疗率较短暂性RBBB明显降低(25%vs88.9%,P<0.05).结论AMI患者伴发RBBB提示预后不良.再灌注治疗可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右束支传导阻滞 预后 再灌注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房颤伴长R—R间距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动态心电图(13(3G)记录到的19例房颤伴长R—R间距者进行相关分析,对19倒分成平均心室率〈60次/min及≥60次/min,长R—R间距〈2.5s厦≥2.5s.长R—R间距与睡眠相关及与睡眠不相关进行比较。结果19例中长R--R间距238次,白天32次(17.7%)、夜间206次(82.3%);平均心室率〈60次/rain13倒、≥60次/rain6例;长R—R间距〈2.5s7例、≥2.5s12例;长R—R间距与睡眠相关11倒、不相关8例。19倒中6例有头晕、黑礞或晕厥病史.其平均心室率〈60次/rain,最长的R—R间距均≥2.5s,且与睡眠不相关。结论房颤伴长R—R间距多出现于夜间睡眠时,其平均心室率越慢R-R间距越长.与睡眠不相关时易发生头晕或晕厥.多为病理性房室阻滞。

  • 标签: 心房颤动 长R—R间距 动态心电图
  • 简介: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CHD患者78例,测定其血浆Hcy,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此外选非冠心病患者29例测定血浆Hcy作为对照。结果:CHD患者的血浆Hcy水平较非冠心病者的血浆Hcy水平明显升高[(14.56±6.15)μmol/L:(9.89±3.98)μmol/L.P〈0.01]。急性心肌梗塞(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血浆Hcy水平皆较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的明显升高[(16.69±7.20)μmol/L、(14.70±5.21)μmol/Lvs.(11.59±4.81)μmol/L,P分别〈0.01、0.05].AMI患者与UAP患者的血浆Hcy水平无差异(P〉0.05)。3支血管病变较1支、2支血管病变患者血浆Hcy明显升高[(18.14±7.14)μmol/Lvs.(il.14±4.99)μmol/L、(i3.43±3.51)μmol/L.P皆〈0.01]。2支血管病变与i支血管病变患血浆Hcy无明显差别(P〉0.05)。血浆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呈轻度正相关(r=0.375.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越高,提示其冠状动脉病变越重、病变范围越广。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半胱氨酸 冠状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架置入术(CASI)后心理疏导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12月于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行急诊CAS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72例设为CASI组,选择同期冠心病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采用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干预治疗,治疗前后应用SAS焦虑问卷(Self-RatingAnxietyScale)、抑郁自评量表(SDS)等方法采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ASI组行SAS焦虑问卷、抑郁量表评分异常,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者,焦虑及中重度抑郁的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心理疏导治疗3个月后复测上述量表,可以看到CASI组患者抑郁、焦虑情况得到明显改善,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效的心理疏导可以明显改善CASI术后患者出现的焦虑、抑郁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并对延缓疾病的进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精神心理状态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观察心肺运动试验中的氧摄取动力学、无氧阈及心肺储备功能指标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8例胸痛患者行心肺运动试验,彩色心超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冠心病造影,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成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进行组间二氧化碳呼吸当量、氧摄取动力学及无氧阈、LVEF等的比较。结果: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组中的VO2peak[(20.67±6.01)vs(26.63±4.51)ml/kg/min,P〈0.001]、VCO2[(1.34±0.52)vs(1.72±0.49)l/min,P〈0.01]、AT[(1.21±0.36)vs(1.48±0.32)l/min,P〈0.01]、O2pulsepeak[(10.39±3.04)vs(12.33±2.53)ml/beat,P〈0.01]、VT[(1.37±0.43)vs(1.56±0.32)L,P〈0.05]、VE/VCO2@AT[(31.18±4.79)vs(28.88±4.04),P〈0.05]都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在VO2peak、AT、O2pulsepeak等心肺运动的相关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

  • 标签: 心肺运动试验 冠心病 氧脉率
  • 简介:目的观察普罗帕酮对生理状态下兔心肌心室间复极异质性的影响。从动作电位时程(actionpotentialduration,APD)的角度探讨临床应用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药理学机制。方法采用膜片钳技术,观察在不同刺激频率[即基础循环周长(basiccyclelength,BCL)=2000、1000、500及250ms]下,不同浓度普罗帕酮(对照组,1μmol/L普罗帕酮组,6μmol/L普罗帕酮组,10μmol/L普罗帕酮组)对正常心肌左右心室内膜APD的影响。结果普罗帕酮由低浓度(1μmol/L)至超治疗浓度(10μmol/L)呈非浓度依赖性地减少室间离散;左右心室内膜APD和室间离散在不同浓度的普罗帕酮干预下仍呈慢频率依赖性特点(P<0.05),且这种特点对普罗帕酮呈非浓度依赖性。结论生理状态的心肌左右心室间存在复极离散。普罗帕酮可减少这种复极异质性,这可能是其对无缺血心肌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作用的电药理学机制之一。

  • 标签: 普罗帕酮 心室 动作电位 药理学 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68例老年首次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病灶范围及转归分组,另选30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3)、甲状腺素(Tr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飓)、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n)和促甲状腺素(TSI-I)水平的变化。结果脑梗死组吗、Fr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皿、TS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玛、Fr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T4、TS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较非大面积脑梗死组’IT3、Fr3水平下降更为显著(P〈0.01);脑梗死好转组及预后不良组TB、F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SH水平低于对照组(P〈O.05),预后不良组较好转组TB、兀j水平下降更为显著(P〈0.01)。结论老年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病情程度及预后的评估方法之一。

  • 标签: 脑梗死 非甲状腺性的病态综合征 病情评估
  • 简介:慢性肺心病(chronicpulmonaryheartdisease,CPHD)是呼吸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多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阻塞性肺疾病,国内相关研究报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s,COPD)约25%的患者最终发展成CPHD[1]。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肺心病 血清淀粉样物质A B型钠尿肽
  • 简介: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证实心脏室壁心肌具有电异质性,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产生的一个正常存在的电生理现象,并且发现异常增大的跨壁复极离散度是多种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源性猝死)发生的主要基质,也是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指标[1]。T波峰-末间期(Tp-e)已证实可作为反映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的量化指标[2]。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临床意义 比值变化 跨壁复极离散度 室性心律失常 T波峰-末间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在桥本甲状腺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56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64例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60例体检健康者,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血清TGAb、TPOAb的水平。结果桥本甲状腺炎和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的TGAb、TPOAb水平均高于健康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TGAb、TPOAb水平高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自身抗体中抗甲状腺蛋白抗体(TGAb)和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对于桥本甲状腺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甲状腺自身抗体 TGAb TPOAb 桥本甲状腺炎
  • 简介:预激综合征的诊断和旁路定位主要依据初始向量(δ波),近年来,预激综合征对终末向量的影响已引起关注,但终末向量变化在预激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尚少见报道。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显性预激综合征RFCA术前、术后心电图,观察术前QRSv1呈rSr′型在预激综合征中的诊断意义

  • 标签: 预激综合征 心电描记术 旁路定位
  •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电生理对室上性心动过速(SVT)诊断及分型的准确性.方法收集近两年经射频消融治疗的SVT病例,选择其中食管电生理和心内电生理资料完整的41例,将两种电生理检查对SVT诊断及分型比较,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种电生理检查诊断房室结双径路(DAVNP)、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常见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食管电生理对房室旁路(AP)的粗略定位准确性较高,但对快慢型AVNRT、慢AP参于的AVRT与房性心动过速不易辨别.结论食管电生理虽不易辨别少见型SVT,但诊断常见型SVT及分型准确性方面与心内电生理有相似的价值,且具有无创、简便、费用低等优点.

  • 标签: 食管电生理 心动过速 室上性 心内电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