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各行业工作人员承受工作压力也与日俱增。对于医务工作者而言,由于工作本身高负荷、高风险等特点,其身心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特别是在防疫期间,医务人员承受着来自环境、工作、个人等多方面的压力。本文通过研究了解医务人员压力现状,探讨社会工作介入空间,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 标签: 医务人员 压力现状 社会工作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社区护理教学中采用网络空间教学空间建设方式与教学效果。方法根据教学需要及大纲要求,进行空间教学设计,在网络空间实现课堂再现、情景布置、提出问题、自我学习、在线互助、学习讨论、在线测评、知识回顾等。结果对860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采集数据,然后对空间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论空间里知识全面、信息量大、互动气氛良好,有利于学生学习社区护理这门实践性很强学科。

  • 标签: 社区护理 空间教学
  • 简介:目的探讨旋转DSA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3DDSA)对观察血管空间解剖关系价值。方法69例患者同时进行了常规DSA和3DDSA检查。常规DSA后进行旋转DSA检查,对旋转DSA采集数据进行容积三维重建。由2位工作经验丰富阅片者采用双盲法对2DDSA和3DDSA图像进行分析。结果69例患者中,常规DSA诊断阳性病例65例(阳性率94.20%),3DDSA诊断阳性病例62例(阳性率为89.86%)。在常规DSA和3DDSA中,分别有44例(67.69%)阳性病例和62例(100%)阳性病例病变周围血管关系显示清晰满意。结论3DDSA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血管及其与相邻血管间关系,尤其对血管性病变具有重要价值,是对常规血管造影重要补充。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放射学 介入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在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应用空间流行病学作用。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选自我市某小区居民,共计800例,时间2020年2月到2021年2月,按照双盲法对其进行分组。其中实施常规预防控制措施400例为参照组,根据空间流行病学理念实施常规预防控制措施400例为研究组,观察两组传染性疾病发生率。结果 比较两组传染性疾病发生率,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确认,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应用空间流行病学理念有着极为确切作用,能够对传染性疾病起到很好预防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传染性疾病 预防与控制 空间流行病学 应用效果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训练疗法在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4月至2012年4月间于我院诊治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42例,按其诊治顺序进行编号并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传统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强制性运动疗法,观察两组患者各运动功能指标并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MAS量表(仰卧-健侧卧、仰卧-坐床、坐位、坐位-站立、上肢功能、手部功能、手精细功能、步行)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评分、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相应指标,组间差异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治疗中,强制性运动训练疗法疗效确认、安全、有效,有利于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预后及转归,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及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 单侧空间忽略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颅磁刺激对于脑卒中患者单侧空间忽略程度与运动功能恢复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50例患者入院后均应用常规康复治疗与行为学治疗,观察组25例联合应用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单侧空间忽略与运动功能康复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单侧空间忽略与运动能力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指标之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应用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单侧空间忽略程度,促进运动功能康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普及。

  • 标签: 经颅磁刺激 卒中患者 单侧空间忽略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为了加强对血吸虫病有效预防,需要在地理空间等多种因素出发,在空间流行病学基础上,通过对地理和空间信息整合,实现对相关数据处理。同时,还要分析影响疾病因素,通过对自然环境因素有效应用,实现对血吸虫流行病学特征深入研究。

  • 标签: 空间流行病学 血吸虫病 防控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偏侧空间忽略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60例卒中后偏侧空间忽略患者展开分析,根据治疗方式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单纯重复经颅磁刺激,研究组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单侧忽略成套测验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研究组单侧忽略成套测验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显著。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中医特色疗法(针灸)可改善卒中患者偏侧空间忽略症状,提倡临床深入开展应用。

  • 标签: []针灸 重复经颅磁刺激 卒中 偏侧空间忽略
  • 简介:目的了解神经内镜经鼻入路至颅底中线区及鞍上区内镜解剖特点,以及颅底中线区可暴露面积和鞍上区可操作空间,探讨该入路临床应用可行性和适用范围。方法2013年9月—2014年9月选用新鲜成人尸头10具,红色与蓝色明胶分别灌注动、静脉血管,75%医用乙醇浸泡保存5d,经CT薄层扫描和重建影像资料输入神经导航系统。应用直径4mm,长度18cm0。和30。硬质内镜,在神经导航辅助下模拟手术过程,采用双鼻孔扩大经鼻入路对尸头进行颅底中线区及鞍上区内镜下解剖,重点观察该入路中重要解剖结构及其位置关系,以及颅底可暴露面积及鞍上区手术可操作空间。结果内镜经鼻入路可以安全、清晰地暴露前颅底面积平均(6.43±0.7)cm2,中颅底面积平均(3.43±0.5)cm2,后颅底面积平均(8.31±1.1)cm2;由于脑池提供了自然空间,因而可以充分地暴露鞍上区,并具有较宽裕手术操作空间。结论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可较广泛地暴露颅底中线区,为鞍上区手术操作提供了宽广、清晰、多角度手术视野和空间。内镜经鼻入路不仅是临床治疗颅底中线区和鞍上区病变一种安全、可行微侵袭手术方法,而且是具有发展前景且不可替代手术方式。

  • 标签: 神经解剖学 神经内窥镜 颅底 鞍上区 经鼻手术入路
  • 简介:由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专业委员会外固定工作委员会(筹)主办、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医院协办、天津市新中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承办“第一届全国计算机辅助下三维空间外固定架(泰勒架)操作与应用专题学习班”拟定于2014年8月29-31日在北京市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召开。

  • 标签: 计算机辅助 三维空间 学习班 专题 应用 操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