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开放性骨折伤口分泌物的细菌培养结果及抗生素敏感性,以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感染。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80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清创前及清创后进行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对主要致病菌进行总结,并采用纸片扩散法及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药敏实验。结果80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清创后培养出的菌株阳性率显著低于清创前(P<0.01)。在伤口分泌物标本中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主要致病菌对万古霉素、头孢他定等抗生素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开放性骨折伤口分泌物培养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且及时的清创对于降低感染率有积极意义。临床应参考药敏实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 标签: 开放性骨折 伤口分泌物 细菌培养 抗生素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膜炎患者胸水两种方法培养结核分枝杆菌的效果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患者胸水分别采用BacT/ALERT@3D系统和罗氏法进行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及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183例胸膜炎胸水两种方法共38例培养阳性,总阳性率20.8%,3D法优于罗氏法(P<0.05),25株菌株药敏测定结果有3株出现耐药,耐药率为12%。结论虽然3D法在胸水培养方面优于罗氏法,但两种方法相互结合更能提高其检出率。胸水结核菌培养和药敏实验可为临床诊断和指导用药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胸水 结核分枝杆菌 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场磁敏感成像对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将本院诊治的78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接受高场磁敏感成像检测,观察SWI扫描病灶检测情况。结果SWI扫描可清晰显示处平扫T1WI、T2WI无法显示的病变;SWI病灶检出率高达96.69%,病灶平均面积为(3.35±0.99)cm2。结论高场磁敏感成像对诊断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具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高场磁敏感成像 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持续时间睡眠剥夺(SD)致小鼠痛阈、阿司匹林敏感性变化与血液PH变化的相关性问题。方法采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建立睡眠剥夺模型,以正常组(CC)作为对照,使用热板法测量不同持续时间睡眠剥夺对小鼠痛阈以及注射阿司匹林后的痛阈值,采用PH仪测量小鼠血液的PH。结果与CC组相比,SD1、SD2痛阈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SD3组痛阈值升高(P<0.05),睡眠剥夺组对阿司匹林敏感性发生改变(P<0.05),SD1组PH降低(P<0.05)、SD2与SD3组PH显著升高(P<0.01)。与SD1组相比,SD2、SD3组痛阈升高(P<0.05、P<0.01),PH显著升高(P<0.01)。结论长时间睡眠剥夺可导致痛阈升高,且其变化与PH的变化相关,并随着睡眠剥夺的时间延长、相关性越明显。

  • 标签: 睡眠剥夺 痛阈 阿司匹林 敏感性 PH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在伽玛刀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术前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5T磁共振磁敏感序列,并与磁共振常规T1WI,T2WI序列相结合,进行伽玛刀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术前对照定位扫描。结果12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采用1.5T磁共振T2WI序列共检出病灶13个,SWI序列检出16个。对相同层面同时显示的13个病灶的面积进行测量。T2WI平均1.8cm2,SWI平均2.2cm2。结论磁敏感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敏感性高,用于伽玛刀治疗该病的术前定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于制定伽玛刀治疗计划中确定靶区的范围,有重要参考意义。

  • 标签: 伽玛刀 磁共振 磁敏感 海绵状血管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组织ABCG2mRNA的表达水平与抗肿瘤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30例乳腺癌患者,采用TE方案化疗(多西他赛+表柔比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BCG2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相对定量表达,明确ABCG2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结果30例乳腺癌患者经3个周期化疗后CR3例,PR18例,总有效率为70%(21/30)。30例乳腺癌患者中化疗前ABCG2mRNA阳性表达率为63.33%;化疗后阳性表达为33.33%;根据化疗结果将30例乳腺癌患者分为有效组21例与无效组9例,比较两组ABCG2mRNA阳性表达结果显示,有效组ABCG2mRNA阳性表达11例,阳性表达率为52.38%,无效组ABCG2mRNA阳性表达8例,阳性表达率为88.89%,两组阳性率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G2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二线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对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期间,我院收集的86株进行分析。将所有的标准进行分离培养,确定为耐多药的结核分支杆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按照结核病操作技术,对进行药敏感测定。结果86株中,有27株为初治结核患者,59株为复治肺结核患者。对5种二线药物的总耐药率为74.4(64/86)。初治耐药率为59.3%(16/27)。复治耐药率为71.2%(42/59)。86株对常见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均比较高,按照从低到高进行排列,分别是。特别是对的耐药率非常高,达到了60%以上。根据药敏实验,针对不同的二线抗结核药物或者其组合,86株对其产生的耐药率也有差异的。结论本地区中外来肺结核患者的对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状况很严重。在治疗肺结核病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合理用药。在此基础上,减少的产生。

  • 标签: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 二线抗结核药物 药敏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患者的病原体进行检测并对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泌尿科100例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患者尿道分泌物中的病原菌进行培养检测。PCR方法检测UU、CT、MH、MG和HSV。结果UU的检出率为25%,CT的检出率为20%,MG的检出率为5%,CT+UU的检出率为17%,CT+MG的检出率为6%,HSV+UU的检出率为3%,HSG+CT的检出率为1%。结论研究结果显示CT和UU为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与男性慢性前列腺炎,女性子宫颈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 标签: 非淋球菌性尿道炎 病原体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LISA、TPPA、RPR等检测方法用于梅毒不同时期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将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收治确诊为梅毒的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者67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ELISA、TPPA、RPR进行检测,观察三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ELISA检出率为96.08%,TPPA为98.04%,RPR为88.24%,ELISA和TPPA的敏感性高于RP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检测方法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LISA和TPPA检测方法相对于RPR检测不同时期梅毒患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是ELISA操作简单,成本便宜,可作为临床筛查和诊断梅毒的首选方案。

  • 标签: 梅毒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 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 敏感性 特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麻醉患者术前疼痛敏感度与术中创伤性应激反应强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开腹直肠癌根治术(手术切口≥15cm)的女性患者50例,ASA分级I-Ⅱ级,年龄35~65岁。术前1d测定患者的痛阈和耐痛阈。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异丙酚-瑞芬太尼-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于人室后平静l0min时(基础状态)、气管插管前即刻、插管后1分钟、插管后10min、切皮前即刻、切皮后1分钟、术中30min、1h、2h及关腹时、术毕11个时间点记录MAP和HR,并于相应时点抽取动脉血样,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A)、人皮质醇(CO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计算相应时间点前后MAP、HR及血浆NE浓度的差值。术前痛阈、耐痛阈与各相应时间点前后MAP、HR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A)、人皮质醇(CO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浓度的差值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各相应时间点前后的MAP、HR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A)、人皮质醇(CO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浓度的差值与痛阈无相关性(P>0.05)。气管插管前后、切皮前后和关腹前后MAP的差值(r=-0.714,r=-0.641,r=-0.741,P<0.05),HR的差值(r=-0.558,r=-0.708,r=-0.628,P<0.05),血浆NA的差值(r=-0.794,r=-0.720,r=-0.676,P<0.05)与耐痛阈呈负相关;与基础值比较,术中半小时、术中1小时和术中2小时血浆COR浓度的差值(r=-0.757,r=-0.858,r=-0.747,P<0.05)与耐痛阈呈负相关;与基础值比较,术中1小时、术中2小时血浆SOD的差值(r=-0.591,r=-0.768,P<0.05)),MDA浓度的差值(r=-0.786,r=-0.671,P<0.05)与耐痛阈呈负相关。结论全身麻醉患者术前耐痛阈与术中创伤性刺激所引起的应激反应强度呈显著负相关;痛阈与术中创伤性刺激所引起的应激反应强度无相关。

  • 标签: 应激反应 疼痛敏感度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西安市结核病医院2012年全院肺结核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236例患者,对其进行痰普通菌培养或真菌培养,共培养致病菌262株,并对致病菌菌株的分布情况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研究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探讨痰菌检测及药敏试验的重要性,为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12年我院出院的9464结核病人中,痰普通菌送检1152人,送检找到病原菌的病人236例,共培养致病菌262株并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对菌株分布和药敏试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62株致病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占86%,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18.7%、铜绿假单胞菌14%、大肠埃希菌11.8%,白色念珠菌12.6%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5%。结论本资料中,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真菌其次,这与临床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有直接关系。故病人入院后,进行痰致病菌检测及药敏试验,判断致病菌种,合理选用抗生素,是防止耐药的重要手段。呼吁在社区医院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在社会层面上,提高大众对滥用抗生素危害性的认识,形成慎重使用抗生素,严格管控抗生素,杜绝乱用抗生素的社会习惯,才能逐步减少抗生素的耐药性。

  • 标签: 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 致病菌株 痰菌培养 药敏试验 敏感性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在ICU护士工作期间实施三级护理质控目标管理模式,探析实施效果。方法本次探究需要利用自愿参与原则自我院就职的ICU护士中选取54名作为样本人群,在2014年11月-2015年10月工作期间应用常规护理模式,作为对照组;在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工作期间应用三级护理质控目标管理模式,作为研究组。结果研究组护士离职率、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院内压疮发生率以及住院患者身体约束率、插管患者非计划拔管发生率、ICU患者尿路感染率、ICU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率、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显著性更佳,对比对照组而言,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在ICU护士工作期间实施三级护理质控目标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ICU 护士 三级护理质控目标管理模式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培菲康双歧三联活菌制剂中三株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本文对培菲康双歧三联活菌制剂中的三株菌应用微量稀释法以及琼脂扩散法进行检测,分析其对抗菌药物(苯唑西林、青霉素G、哌拉西林、亚胺培南和头孢曲松)的敏感性。结果经过检测可知,三株菌对大部分的抗菌药物皆存在敏感性,只有少数的抗菌药物表现为耐受性,且三株菌与临床菌株和国际的参考菌株之间对比没有发现任何明显的耐药变异。结论虽然培菲康双歧三联活菌制剂中三株菌不会使得耐药性扩散,但是由于培菲康双歧三联活菌制剂中的三株菌对大部分的抗菌药物皆存在敏感性,因此在临床应用培菲康双歧三联活菌制剂时应该将其与抗菌药物分开使用,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 标签: 培菲康双歧三联活菌制剂 三株菌 抗菌药物 敏感性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钆塞酸二钠增强核磁检查和256排增强CT检查对小肝癌诊断敏感性的比较。方法选取临床或影像学疑似的小肝细胞癌病人120人(总共149个结节),结节直径均<3cm,所有患者均行钆塞酸二钠核磁增强检查及256排螺旋CT增强检查,对二者进行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的评估。结果钆塞酸二钠核磁增强检查相对于256排增强CT检查诊断小肝癌的敏感性更高(82.93%,60.98%,χ2=8.94,P<0.01)。两种检查方法对结合时,对于结节直径小于2cm者,灵敏度提高到93.5%。结论钆塞酸二钠增强核磁相对于256多层螺旋CT对小肝癌对诊断敏感性较高,同时两者结合是诊断肝细胞小肝癌的更好的选择。

  • 标签: 钆塞酸二钠 核磁 CT 小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磁共振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技术评估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80例脑梗死急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疗程2周,治疗前后行磁共振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SC-PWI)检查,计算脑血流灌注参数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脑血流量(CBF)比值rCBV、脑血容量(CBV)比值rCBF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平均通过时间(MTT)比值rMTT和达峰时间(TTP)比值rTTP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DSC-PWI成像技术是临床评估脑缺血灌注的重要方式,也可为评估药物疗效提供影像学依据。

  • 标签: 脑梗死 磁共振灌注成像 丁苯酞注射液 脑血流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