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对连州市人民医院近两年布鲁氏菌病病例的感染情况的分析及文献复习,为各类涉及人员更好的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及有效防控总结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以期更加科学的规避风险。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市确诊为布鲁氏菌病6例患者感染情况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在6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养殖户是主要的易感者,患者临床表现多有畏寒、发热、乏力、腰痛等症状,也有没有任何症状处于潜伏期的。 结论:布鲁菌是危害人及动物健康的重要致病菌,引起的布鲁菌病是乙类传染病,是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安全问题。通过了解病原体及其感染疾病的特点、评估相关的生物安全风险因素,有针对性的给易感人群如临床及科研工作者提出科学的生物安全防护,并且根据其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症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的防止疫情的发生,降低其危害。

  • 标签: 布鲁菌 布鲁菌病 气溶胶 生物安全 防控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高血压患者的身体及心理健康问题,探究全科护理工作的价值作用。方法 从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患者中抽选出80例,以临床对照观察的方式,根据患者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情况,找出传统护理和全科护理工作的差异。结果 采用全科护理模式后,患者的临床恢复效果有显著的提升,患者满意度达到了97.5%,各项参数均优于采用传统护理模式的小组。结论 全科护理在卫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诊疗工作中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全体医护人员深入学习。

  • 标签: 全科护理 卫生院 高血压 健康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医护一化模式在重症医学科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挑选院内2020年1月-2022年1月救治的100例重症病患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50例。研究组运用医护一化莫忽视,参照组则运用传统教学模式,观察对比两组病患知识掌握状况。结果 研究组病患知识掌握水准相较于参照组更加优异,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医学科护理教学查房中运用医护一化模式,能够协助病患丰富自身对病症的认知,提高护理整体效果,病患从而获得更加规范化的护理操作,对于护理的认可程度尽可能提高,整体护理操作流程病患与亲属的认可度更突出,值得临床广泛运用与推广。

  • 标签: 医护一体化模式   重症医学科   护理教学查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重点研究急诊科在病床边检测血浆中D-二聚水平对胸痛患者病情的判断,以警惕胸痛患者D-二聚阳性的危险信号。方法:此次研究对象均是莆田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多发性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椎后凸成形术的效果。方法:在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多发性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患者中选取7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保守治疗,研究组行椎后凸成形术,对比临床效果。结果:经治疗,患者痛感均有所减轻,且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经治疗,患者脊柱指标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高度幅度大于对照组;经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所提升,且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

  • 标签: 多发性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 疼痛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前急救护理流程优化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救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5月-2022年4月间我院急诊科接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94例,随机分组,包括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47)。对照组给予常规前急救护理流程干预,观察组给予前急救护理流程优化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效率及预后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前延迟时间、转至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入院时的NIHSS评分、Barthel评分,均相当,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后1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可提升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效率,显著改善其远期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院前急救护理 流程优化 急性脑卒中 急救效率 预后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次根管疗法与一次性根管治疗牙牙髓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21年4月-2021年11月收治的70例牙牙髓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各35例。A组采用多次根管治疗,B组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观察两组患者VAS评分,治疗时间比较,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结果:B组患者VAS评分,治疗时间均少于A组(P

  • 标签: 一次性 多次 根管疗法 牙体牙髓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脑损伤患者初级创伤救治时应用急救护理,对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取2014~2020年本中心收治的50例急性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常规护理对照组,观察组应用前急救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前急救反应时间、接诊时间、急救科抢救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还是那个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急救效果显著强于对照组。结论:为初级创伤急性脑损伤患者应用前急救护理,利于提高急救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急救效果。

  • 标签: 初级创伤救治 院前救治护理 急性脑损伤患者 预后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脑损伤患者初级创伤救治时应用急救护理,对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取2014~2020年本中心收治的50例急性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常规护理对照组,观察组应用前急救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前急救反应时间、接诊时间、急救科抢救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还是那个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急救效果显著强于对照组。结论:为初级创伤急性脑损伤患者应用前急救护理,利于提高急救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急救效果。

  • 标签: 初级创伤救治 院前救治护理 急性脑损伤患者 预后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医护驾共同配合”的团队管理模式对前急救的影响。方法  选取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团队管理模式实施时间进行分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实施后,n=18)与对照组(实施前,n=18)。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诊断、急救用时以及转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前急救中,“医护驾共同配合”的团队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抢救质量。

  • 标签: 医护驾配合 团队管理模式 院前急救抢救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梗三项与D-二聚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同时期进入我院体检的4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针对研究对象心梗三项与D-二聚进行联合检测,并对比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组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D-二聚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心肌梗死疑似患者实施心梗三项与D-二聚联合检测,能够比较准确地诊断心肌梗死。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梗三项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规范的前急救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医院收治的1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护理措施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68例,对照组患者未实施规范的前急救流程,研究组患者实施规范的前急救流程。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并发症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和预后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7,P<0.05)。研究组气道阻塞、脑疝、中枢性发热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38,P<0.05)。研究组患者的到达急诊科时间、送至专科治疗时间及初步处理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83、3.140、3.178,P<0.05)。研究组患者的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下肢FAM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6、3.860、4.142,P<0.05)。结论:予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规范的前急救流程干预效果确切,能提升其救治成功率,改善其近期预后,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再发,缩短其住院时间,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 标签: 规范的院前急救流程 心脑血管疾病 应用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乡卫生全科医师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乡卫生收治的162例糖尿病患者给予全科医师健康教育,对比教育前后患者血糖水平、健康行为。结果 教育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低于教育前(P<0.05);教育后患者规律生活起居、饮食搭配、合理运动、戒烟限酒、规范用药、血糖监测等健康行为占比均高于教育前(P<0.05)。结论 乡卫生全科医师健康教育利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提高健康行为。

  • 标签: 糖尿病 全科医师 健康教育 健康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颈动脉瘤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21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9例颈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超声征象以及肿瘤供血情况。结果:本组9例患者共发现颈动脉瘤10个,单发8例,多发1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全部检出,诊断颈动脉瘤9个,神经鞘瘤1个,诊断符合率为(90.00%)。病灶主要位于颈总动脉分叉(90.00%),边界清晰(90.00 %),形态规则(90.00 %),内部主要为不均匀低回声,()颈动脉夹角增宽,呈“七弦竖琴征”(Lyre征)、有压迫表现(80.00 %),穿过病灶内部(70.00%),颈动脉分叉处狭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受压两侧移位,可见条状、条带状、棒状、网状不规则丰富血流,颈外动脉分支为瘤的主要供血动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瘤诊断能力较强,可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标签: 颈动脉体瘤 超声 超声征象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颈动脉瘤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21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9例颈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超声征象以及肿瘤供血情况。结果:本组9例患者共发现颈动脉瘤10个,单发8例,多发1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全部检出,诊断颈动脉瘤9个,神经鞘瘤1个,诊断符合率为(90.00%)。病灶主要位于颈总动脉分叉(90.00%),边界清晰(90.00 %),形态规则(90.00 %),内部主要为不均匀低回声,()颈动脉夹角增宽,呈“七弦竖琴征”(Lyre征)、有压迫表现(80.00 %),穿过病灶内部(70.00%),颈动脉分叉处狭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受压两侧移位,可见条状、条带状、棒状、网状不规则丰富血流,颈外动脉分支为瘤的主要供血动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瘤诊断能力较强,可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标签: 颈动脉体瘤 超声 超声征象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颈动脉瘤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21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9例颈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超声征象以及肿瘤供血情况。结果:本组9例患者共发现颈动脉瘤10个,单发8例,多发1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全部检出,诊断颈动脉瘤9个,神经鞘瘤1个,诊断符合率为(90.00%)。病灶主要位于颈总动脉分叉(90.00%),边界清晰(90.00 %),形态规则(90.00 %),内部主要为不均匀低回声,()颈动脉夹角增宽,呈“七弦竖琴征”(Lyre征)、有压迫表现(80.00 %),穿过病灶内部(70.00%),颈动脉分叉处狭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受压两侧移位,可见条状、条带状、棒状、网状不规则丰富血流,颈外动脉分支为瘤的主要供血动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瘤诊断能力较强,可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标签: 颈动脉体瘤 超声 超声征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急危重症患者前急救护理中采取急救知识宣教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危重症患者中抽选59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接受常规前急救护理,实验组30例,在前急救护理的基础上加以采取急救知识宣教,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急救知识认知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急救知识认知度(93.33%)、抢救成功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72.41%、79.31%),并发症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20.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84、4.248、4.248,P

  • 标签: 急救知识宣教 急危重症 院前急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医护一化急诊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具体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 年1月到 2022 年1月期间的 6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采取计算机表法对其进行研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患者,研究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医护一化急诊急救护理流程,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流程。结果:研究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抢救成功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医护一体化 急诊急救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抢救成功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外泌对糖尿病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5 只,分别为:对照组,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组(DM+MCAO)和外泌组(EX)。对照组进行尾静脉注射PBS处理;DM+MCAO组需先构建糖尿病模型和MCAO缺血2h再灌注模型,并尾静脉注射PBS;EX组即在构建DM和MCAO缺血2h再灌注模型后,并尾静脉注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外泌。在术后24h进行神经功能评估(5分法),并进行数据分析。利用TTC染色实验评估各组脑梗死情况。结果 EX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较DM+MCAO组和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糖尿病 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外泌体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