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德国作曲家格鲁克(1714-1787)与意大利剧本作家卡尔扎比吉(1714-1795)合作创作了在西方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西》(OrfeoedEuridice)。该剧1762年10月5日首演于维也纳霍夫堡宫廷剧院,在当时乃至整个西方音乐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期望从音乐美学视角,分析题材内容、音乐语言、音乐风格、

  • 标签: 格鲁克 奥菲 西方音乐史 美学视角 德国作曲家 尤里
  • 简介:胡琴与交响乐队是杨立先生热衰于创作实践的体裁形式,本文选择作曲家公开出版的三部同类作品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其管弦乐语言变迁的过程与创作经验,探讨作品渗透出的"现代中国之声"的手法与技术。

  • 标签: 体裁 胡琴 管弦语言 不协和节奏 织体肌理
  • 简介:前不久看到中国文联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再次推出“百花芬芳——走进民族宫、走近民族文化京昆系列演出季”的演出,特别是第四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演出,心里有一种久违的激动,这使我回想起1998年12月第一、二届研究生们,在北京进行的12场教学汇报演出,那时候首都的京剧舞台为此着实热闹了一番。当时我就产生了作一期有关研究生班特别节目的想法。

  • 标签: 中国京剧 专题节目 访谈录 创作 广播 民族文化
  • 简介:西琴(AlfredWestharp,1882-卒年不详),又名卫中,美籍德国人。卫西琴不仅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在欧洲音乐如暴风般席卷中国乃至东方的二十世纪初期,卫西琴作为一个欧洲人却极力倡导东方音乐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兴趣。

  • 标签: 音乐教育观 音乐审美观 二十世纪初 欧洲音乐 德国人
  • 简介:西麟的作品饱含强烈情感.在表现情感的过程中他成熟的复调思维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其室内乐(Op.30)作为研究对象,剖析其运用的复调技法及表现的情感意义,并以此为契机试图寻找作者力图在古老的民乐、现代创作技法和现代人的情感三者间建立起来的合理的联系.

  • 标签: 复调 帕萨卡利亚 固定音型 情感
  • 简介:本文对杨立的中胡与交响乐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试图从乐曲的结构、音高组织、中胡的演奏特色和音色的表现意义等多个层面上,抽象出该作品在创作观念、美学思想和创作技法等方面的表现特征.

  • 标签: 杨立青 《荒漠暮色》 中胡 结构 音高 特殊奏法
  • 简介:"眼望无际的黄沙,弹响我久违的吉他,心儿随着琴声飞远,去看望亲爱的妈妈……"这优美流畅的旋律,深情的演绎,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大漠深处,那高耸的钻塔,那无际的黄沙,红柳旁,年轻的石油工人眺望着远方,把心中的歌儿唱给千里之外的妈妈。

  • 标签: 长庆油田 中国石油 作曲家 音乐创作 石油系统 音乐系
  • 简介:2014年1月5日,《琴童》社区音乐会进驻北京市东城区崇外街道办事处崇西社区。本次音乐会是由《琴童》杂志社与北京市东城区崇外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崇西社区联合主办的社区音乐会,得到了东城区文委街道及社区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崇西社区党委书记马秀峰先生出席了音乐会并发表讲话,对各位参演小朋友进行鼓励,同时表示欢迎更多的小朋友来到崇西社区,为社区的居民,特别是社区的小

  • 标签: 北京市东城区 《琴童》 音乐会 社区 街道办事处 服务中心
  • 简介:法籍华人陈艳霞所著《华乐西传法兰西》是中国人开始关注中国音乐西传的较早著述之一,1998年其中文版在国内出版,是目前国内此方面研究比较权威的史料。笔者(2007—2010年)在法国求学期间,从里昂图书馆找到法语原著及一些相关资料,发现了此书的一些问题和错误及其中文版中的一些疏失,如:被印反的谱例和“被遗忘的调号”等,由此种种问题,引起了相关研究的一些困惑。

  • 标签: 《华乐西传法兰西》 中乐西传 《柳叶锦》 钱德明 杜郝德 中西音乐交流
  • 简介:艺术歌曲这一声乐体裁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是随着我国专业音乐创作队伍的形成而兴起的.它继承了德奥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同时又结合了我国传统音乐特点与语言特征的产物,是二十世纪初期,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后所产生的独特的艺术成果.我国早期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无论在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均取得了比较高的艺术成就,他们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对这一西方声乐艺术体裁在我国的传播、发展和壮大积累了宝贵的创作实践经验.所以说,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占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主的艺术歌曲创作于1920年,20年代末正式发表,'这首作品也可说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以古诗词谱曲艺术歌曲的代表作.'①它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地位表现为,它既是中国新音乐中的第一首艺术歌曲,同时也是这一声乐艺术体裁的精品之一.这首作品在被大家所喜爱的同时,也为艺术歌曲这一外来的音乐体裁在中国的发展和壮大做了一个很好的开端.本文试图通过对这首作品的音乐学分析,进一步认识艺术歌曲这一西方声乐艺术体裁在我国的最初创作因由,以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征.

  • 标签: 《大江东去》 艺术歌曲 中国 青主 钢琴织体 通谱歌
  • 简介:在中国当代新音乐的主流语境中,杨立和他的创作显然具有特殊的“意味”。就师承和代际而言,他晚于朱践耳、金湘等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专业作曲家,但又早于叶小钢、谭盾、朱世瑞等改革开放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脱颖而出的那一代“新人”。

  • 标签: 大提琴协奏曲 杨立青 音乐风格 木卡姆 20世纪80年代 演绎
  • 简介:戏剧性往往源于紧张、深刻的矛盾冲突,西方交响音乐体裁在表现戏剧性方面颇具优势,中国传统音乐中戏曲音乐在戏剧性的表现方面相对较为突出。王西麟作为长于将中西方核心创作思维相互交融渗透的作曲家,其《铜琴协奏曲》的创作正是通过将这二者有机结合来表现戏剧性的。该作品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结构、旋律、织体、音响等方面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扩展中国音乐的表现力,使该作品表现出强烈的戏剧性,并为西方交响音乐体裁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作出贡献。

  • 标签: 戏剧性 王西麟《钢琴协奏曲》 交响性
  • 简介:为不断推出相声新作力作。发现和培养相声新人,鼓励和推动相声创作,促进相声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中国曲艺家协会、辽宁省曲艺家协会、大连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大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连市西岗区人民政府将于2013年共同举办第七届“西岗杯”全国相声新人新作推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 标签: 相声 大连市 广播影视 人民政府 曲艺家 辽宁省
  • 简介:2005年5月30日下午,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亲临川音视察,并与该院及四川省音乐界的专家代表举行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座谈.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学忠,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张中伟全程陪同李岚清同志视察.

  • 标签: 李岚清 四川音乐学院 中国 音乐美学 审美价值
  • 简介:古希腊悲剧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与重要遗产之一,也是古希腊社会与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在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悲剧中,音乐占有重要的成分与地位,悲剧作家本人也是作曲家。这种诗歌、戏剧、音乐、舞蹈融合的艺术观念对后世西方歌剧的产生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文章结合希腊古典时期(尤其是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的社会文化背景,根据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思想家有关悲剧的理论,对三位悲剧大师的代表性作品中音乐的使用状况及其功能进行初步述评,并试图对悲剧中的音乐实践与古典时代晚期音乐观念之间的关系加以探讨。

  • 标签: 古希腊悲剧 古典时期 音乐 音乐观念
  • 简介:张继,著名昆剧演员,是江苏省昆剧院的主演,1983年来北京演出时,她正好四十五岁,是这届“梅花奖”获得者中年龄最长的一位。她出生在昆曲发祥地苏州的一个演员家庭。1952年十四岁时,踏入艺苑,至今从事戏曲事业已有三十多年。她是第五、第

  • 标签: 张继青 江苏省昆剧院 昆曲艺术 沈传芷 俞锡侯 朱买臣休妻
  • 简介:1966年"巴斯音乐节"(TheBathFestival)上,印度著名西塔尔演奏家拉维·香卡(RaviShankar)与世界小提琴大师耶胡迪·梅纽因(yehudimenuhin)合作,共同表演的西塔尔与小提琴二重奏《斯瓦拉·卡卡利》(Swara-Kakali)在西方乐坛上引起极大反响。同年,他们共同录制了第一张唱片《东方相遇西方之一》(WestMeetsEastNo.1),二重奏作品《斯瓦拉·卡卡利》被收录到该唱片中。本文是想借助于音乐学、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对印度古典音乐家拉维·香卡艺术实践中将印度与西方音乐文化交融的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笔者通过对该作品的记谱②、音乐本体分析,总结印度与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相互交融的特征以及对印度传统器乐音乐拉格结构的阐释。

  • 标签: 西塔尔 拉格 传统音乐 二重奏 印西交融音乐
  • 简介:目前学界对王西麟音乐创作的研究,更多着眼于他的交响乐作品。这部酝酿于1984年、完成于2000年的《小提琴协奏曲》,历时十六载,无论是从作曲技法还是精神内涵等方面都不逊色于他的交响乐作品,到目前为止,它也是王西麟创作的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更是我国当代小提琴的优秀作品之一,但迄今未见对其详尽地分析与研究。本文从这部作品的重要特征——对民间音乐语汇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术地创造性运用来分析这部作品,以期丰富对王西麟音乐创作的研究,并推动中国当代小提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奏。

  • 标签: 王西麟 《小提琴协奏曲》 民间音乐语汇 西方现代作曲技术
  • 简介:比赛开幕式后的宴会上,我正好坐在钢琴大师魏森伯格(AlexisWeissnberg)旁边。席间有几位显然不是选手的年轻人绕过了所有的中外评委,径直走到魏森伯格身边。他们手持比赛纪念册及魏大师录制的CD请他签名。魏森伯格是外国评委中最早一个到达北京的,一下飞机就宣布要连睡54个小时来倒时差。果然他一连数日足不出户,但直至比赛开始后的若干天里,他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似乎还是不太好。我和周广仁先生暗暗发愁,这种状态怎么访谈?周先生为难地说:“他讲话的声音这么小,讲话又快,我简直听不清他说话。连他的‘大师班’我都怕翻不出来呢。”12月9日,评委集体游览长城,魏大师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那天天气晴朗,阳

  • 标签: 保加利亚 钢琴家 魏森伯格 访谈录 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