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7 个结果
  • 简介:一、禅宗与水墨山水画的产生对于晚唐出现的水墨山水画,学术界大多认为是由于道家思想的影响。诚然,从唐代起青绿山水渐废而文人水墨山水肇兴,道家美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水墨作为创作的媒介,弱化色彩的作用,符合了老子“五色令人目盲”,认为色彩不是本质的思想。并且,老子对于“素”与“玄”(即白与黑)两种无彩色高度重视,《道德经》中所说“见素抱朴”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足可为证,“素”与“玄”是后世水墨依据的颜色,所以道家的色彩观对于水墨山水的产生是有很大影响的。

  • 标签: 水墨山水画 禅宗 精神 传统 道家思想 《道德经》
  • 简介:主持人语:中国人文精神是中国雕塑的灵魂。诗言志。雕塑,脱离了神与魂,不过空壳而已。中国人文精神渗透于民族深层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其核心是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将这精神概括为六个字:温良、灵敏、坚毅。它深刻地描述了在儒、释、道文化熏染下中国人的人格特征。随着时代的变迁,作为这片大地上的子孙,我们的生存、繁衍,当然地受到新基因的影响。然而,母亲那最优良的品质恰是我们做人的根本所在。一个民族的悲哀在于固步自封,然而更大的悲哀在于不能认识自身价值或否定它。

  • 标签: 中国人文精神 人格特征 雕塑 历史文化积淀 诗言志 辜鸿铭
  • 简介:本文从多维的角度探讨和分析了综合材料绘画语言的时代精神、媒介材料的文化性以及媒材精神的艺术观念在综合绘画研究中的表达.阐释了综合绘画的语言精神是穿透材料而存在的,这样材料才具有生命力,作品才能反映了艺术家审美视觉形态中所隐藏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征.当下时代,艺术材料必将产生“质”的飞跃,激活艺术家的创造力,拓展艺术语言的空间,表达艺术家与时俱进的艺术观念.综合材料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必将成为多元绘画艺术语言的精神标志,诠释着新材料赋予作品的时代意义.

  • 标签: 综合材料绘画 语言 观念 精神
  • 简介:山水题咏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文化意识,构成了我们民族形象的精神气质。人与自然的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均在其中得到了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当今至关重要的课题,珍惜、研究、借鉴山水题咏这份文化遗产,对重建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想生态模式,无疑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 标签: 山水题咏 山水精神 解读
  • 简介:宇宙洪荒.无迹可考。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在日月嬗递.气候变迁的漫长岁月中改造自然,并创造出具有形式美感的艺术作品。在那一个个威严的石狮.栩栩如生的人像.高大的骏马等雕刻艺术中.我窥见了远古文明的曙光,历史的影子朦胧浮动在眼前,仿佛使人又回到那开元盛世的大唐王朝。

  • 标签: 唐王朝 石刻艺术 “美” 精神 改造自然 气候变迁
  • 简介:传统不是单指古代,它是集过去现在未来于一身,而我们都囊括其中的时空整体。在我们才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

  • 标签: 艺术精神 传统 霍春阳 感受
  • 简介:  书法,古老而又神奇的艺术.法国总统希拉克曾说"书法,乃艺中之艺!",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她的魅力和风采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志士为之钟情而痴迷!历史长河的冲刷与沉积,到如今,很多国家的专家和学者都在研究"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所具有的广阔生命力以及对民族人文精神的影响,将其作为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桥梁.书法作为一门独到的艺术,她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一张值得骄傲的名片.……

  • 标签: 书法需要 学书法 学书感悟
  • 简介:在西方现代雕塑史中,布朗库西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在罗丹的学生当中,马约尔、布德尔、德斯比欧等都走出了自己的雕塑道路,但他们的雕塑语言和呈现方式还都没有摆脱罗丹的影子,他们只是罗丹这棵大树上长出的分枝。多数的美术史论家和雕塑家认为只有布朗库西摆脱了罗丹,在雕塑语言上最不像罗丹,开辟出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道路。

  • 标签: 布朗库 马约尔 布德尔 美术史论家 地狱之门 还都
  • 简介:艺术家最可贵的品质就是能够敏锐地感知他所处的时代,并且在他的艺术中做出回应。在整个人类群体中,艺术家是对他的生存环境反应最为敏锐的族群。虽然艺术家作为个体的人,其反应是极其个人化的,但也唯其如此,它才构成一种真实而独特的表述。当我们面对赵文华近年的作品《城市影像》、《宽景》、《天桥》系列作品时,我们深感他对城市不无忧患的阐释是紧扣着时代变迁的大命题的。都市化进程无疑是今日中国最具特征的现象。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城市像现在这样无边际地扩张,无节制地漫延。从小县城到大都市无不如此,城市周边的村落一个个被吞噬、消

  • 标签: 赵文 华近 系列作品 公共空间 悲剧意识 精神困境
  • 简介:青年画家肖蓝的艺术成熟于世纪之交的特定语境之中,这是一个空前丰富复杂的文化语境,在沉沦与上进俱在的情势中,孕育了肖蓝艺术的现代气质。

  • 标签: 作品解读 精神 消解 诗意 文化语境 青年画家
  • 简介:许多年里,阎秉会的作品震撼着批评家们的感觉,又令批评家们难以把握,主要是难以对他的艺术作出归纳性的表述。他的画是显然离开了传统水墨的范畴,因此,在传统绘画理论体系中找不到对应他艺术的术语。

  • 标签: 现代水墨 绘画理论 批评家 艺术传统 阎秉会
  • 简介:我们生活的这一片神奇的土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在诗中写道“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并将此地视为第二故乡。近代美术名家徐悲鸿,钱松虽、吴大羽、尹瘦石、吴冠中均是从宜兴这片故土走出去的。因此.我们依托耕读传家的民风和学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展游戏精神观照下的幼儿水墨课程研究,用顺应童心童趣的水墨表达艺术形式,用幼儿自己喜爱的方式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理解意义,在游戏化的情境中感悟水与墨的冲撞、融合,感受墨色在宣纸这种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上产生的特殊韵味.体验水墨活动的快乐。

  • 标签: 游戏 幼儿水墨 童趣
  • 简介:在中国绘画史的发展历程中,山水画是最能代表民族文化精神的画科而蔚为大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也是中国古代最高的人文理想。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宣扬“老、庄”思想的玄言诗发展到一定程度已成为政治说教,变革势在必然。于是,自宋初谢灵运始,由玄言诗转为山水诗。所谓“宋初文咏,体有因革,老庄告退,山水方滋”,文人士大夫们为追求像“老庄”哲学那样的超脱红尘、净化心灵,

  • 标签: 玄言诗 山水诗 谢灵运 文人士大夫 超脱 为政
  • 简介:清人方亨咸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绘画,清事也、韵事也,胸中无几卷书,笔下有一点尘,便穷年累月,刻画镂研.终一匠作耳,何用乎?”纵观中国绘画史,古代的绘画大师.哪一个是仅靠笔墨技巧而获得成就的?哪一个不是饱学之士?但是.当今画界却是鱼目混杂不学无术者有之.仅靠玩弄笔墨而大呼“已达文人画至高之境”者有之,一知半解者有之,投机取巧者有之……虽然中国画讲究笔墨,

  • 标签: 中国画 精神内涵 文化修养 中国绘画史 笔墨技巧 文人画
  • 简介:油画风景画属于题材内容的学术划分,在油画史上其最为重要的时期,或者说具有划时代的学派意义的时代当数法国的“巴比松画派”,这是欧洲油画作为一个具有学科确立的“艺术史时间”(风景画在艺术史上的确立)之始。在此之后,欧洲的法国又出现了印象派绘画的运动,印象派绘画的开山之作——莫奈的《日出。印象》是一幅风景题材的作品,以莫奈的“我画的不过印象而已”非正式的命名,使“印象派”登堂入室。

  • 标签: 当代油画 风景画 绘画语言 风景写生 作品 太行山
  • 简介:'三种目光'是三位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艺术家李士进、孙纲、王焕青三人联展的题目,为什么是'三种目光'呢?隐藏在'三种目光'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文化语义呢?'三种目光'究竟给我们带来哪些启迪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近了'三种目光'中的三位艺术家。'三种目光'呈现的是:李士进以他精擅的油画静物,以一种'无言的对话'方式讲述着他的心理诉求和艺术追求;孙纲则以一种'优雅的叙事'描述了都市化一种

  • 标签: 目光孙纲 精神风景 风景目光
  • 简介:泰戈尔在《飞鸟集》里写道:“世界上的一队小小的漂泊者呀,请留下你们的足印在我的文字里。”我常想着把我的痕迹留在一幅幅画面中。绘画可以说植根于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环境之中,是对自己的生存方式及文化类型的视觉语言的思考和回应。我选择了这一技术和材料语言来传达和表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齐人记载的百工之事的史籍《考工记》中,就揭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为良”的艺术创作规律和美学原理。

  • 标签: 飞鸟集 齐人记 漂泊者 材料语言 《考工记》 美学原理
  • 简介:  笔墨语言作为中国写意画形式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写意画兴起至今,一直为众多画家孜孜以求,反复探索.究其原因,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巨大的表现潜力,独特的民族审美特点及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

  • 标签: 中笔墨 中国写意画 写意画中
  • 简介:人物画创作历来是画家表现人民生活、反映时代精神、歌颂英雄、鞭挞丑恶的有力画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武器。多少年来,进步的画家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创作出众多的感染力强、形象逼真、脍炙人口的生动形象,在人类社会的长河中,永远起着鼓舞、感化、教育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历史和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 标签: 人物画 画家 鼓舞 画种 创作 时代精神
  • 简介:明代中期兴起的阳明心学,将“天理”拉回到人心,认为人的道德实践不应由超验的天理进行强制性的推行而应出于人的内在自觉,因此,“心”与“理”相结合的“良知”被提出来了。《明史·儒林传》日:“时天下言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独守程、朱不变者,惟槽与罗钦顺云。”虽然,阳明心学不仅未得到明代官方的认可,还遭到了批判与排斥,但这并未阻止它在士人、民间的传播与影响。

  • 标签: 书法美学 精神 雅俗 晚明 雅言 阳明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