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一个艺术家的艺术轨迹几乎就是一部微缩的、从特定且相对独立的角度关照社会的艺术史,个体在特定的时空维度中受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大背景影响,个人艺术的呈现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形态和思想形态的载体。当代艺术在过度的求新求变的过程中停留在没有思辨的"新"的程度,如何上升到足够"深度"的思辨表达是艺术生效的拐点,超越了个人性精神层面的界定,智慧的、思辨的方法论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做客本期"对画、对话"栏目的是孙建平、王明贤、徐唯辛三位先生。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孙建平与徐唯辛都是学院出身、担任美术学院领导的工作,孙建平曾担任天津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的副院长,徐唯辛是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常务副院长,但在艺术上却都是从学院艺术转向当代艺术。他们采用巨大的尺幅、不约而同的选择肖像作为思辨的表述通道,作品中所蕴藏的思想和方法论各不相同。王明贤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研究所的副所长,中国"文革"美术专家,多年研究"文革"时期的美术。三个看似相关又似无关的个体由各自的艺术经历谈起,话题涉及从学院艺术到当代艺术,特殊时代与独特的艺术遗产,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绘画,艺术家的方法论与艺术语言四方面问题,试图通过对话来探讨当代艺术中个体艺术如何对社会产生效应以及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责任思考和所应当承担期的文化责任。

  • 标签: 文化责任 知识分子 天津美术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当代艺术 社会政治
  • 简介:明末清初的山水画坛有一个极有趣的现象,几位以书名世的大书法家如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璐,以余兴随意点染,或清奇古拙,或刚冷严正,皆不同流俗,别有意味,成为当时山水画坛一道奇异的景观。与其异曲同工,以篆刻见长的徽派大家程邃,用枯淡中锋之笔作山水,荒拙茂朴,极具金石趣,自谓“镌刻之暇,随意挥之,以泄胸中意态”,在当时自成一家,风格独具。

  • 标签: 山水画 倪元璐 篆刻 黄道周 王铎 书法家
  • 简介:<正>与稚儒相识,纯系“金石缘”。1998年金秋,“西泠印社首届国际篆刻书法作品大展”在杭州开幕,稚儒以一幅铁线篆而获“西泠印社奖”。我亦有幸忝列其末,就这样,我们在西子湖畔邂逅了。不料一见如故,同为前贤往哲的遗闻佚事和流风余韵而心醉,确有相见恨晚之感。此后彼此间有了频繁的信函往来和电话联系,从而我对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 标签: 铁线篆 西泠印社 流风余韵 书法作品 就这样 忝列
  • 简介:孙:一部水墨艺术的历史可以说是知识分子绘画的历史。谁在画水墨?这是对水墨创作主体的提问,更准确地说,是对当下水墨创作主体的提问。在今天,谁在画水墨?水墨画创作中的知识分子的传统何在?水墨艺术中的知识分子性在当代有多大的保留?这是我们思考当代水墨创作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切入口。

  • 标签: “知识分子水墨” 水墨画创作 中国 绘画评论
  • 简介:非常有幸和大家一起讨论黄宾虹。关于黄宾虹,是一个巨大的学术研究课题库,但是在目前,这项研究并不平衡。大量的讨论研究,是在不断重复提示黄宾虹是如何伟大,如何了不起。

  • 标签: 黄宾虹 笔墨技巧 分子 现代 学术研究 课题库
  • 简介:马忠贤1955年生于安徽宿州,现为苏州科技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1998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随国画系研究生班。2001年由国家教育部、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1985年,中国画《三顾茅庐》入选全国青年美术展。1989年,中国画《远古的幽灵在呼唤》入选第七届垒国美术展。1992年,中国画《鸿门宴》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展。1993年,中国画《徽乡遗韵》荣获全国首届山水画展银奖。1993年,于香港举办个人画展,并出版《马忠贤国画选》。

  • 标签: 美术展 全国模范教师 国画系 《鸿门宴》 学术委员会 美术学院院长
  • 简介:审美心灵的诞生,在忘我无欲的刹那。这一刹那的心态特征,古代美学理论用“虚静”二字概括。千百年来这一审美理论,不仅作为中国艺术的主导精神之一被延续,且作为一种审美人格学对艺术家的治学态度与胸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古语云:“佛心静似山玉,文气清如水养鱼。”这是指人的一种心态。

  • 标签: 绘画艺术 审美理论 心态特征 “虚静” 美学理论 主导精神
  • 简介:言恭达生于江苏,1998年成为第二任沧浪书社社长。师法沙曼翁,继承了沙曼老章法上的疏朗明净,用笔上的缓行逆推涩进,并于艰难探索中形成自家面目。

  • 标签: 春雨 世界 书法 1998年 章法 用笔
  • 简介: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的政治主张和民主自由的政治环境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奔赴延安。这些知识分子来到延安后相继参与到了边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中,为边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陕甘宁边区的农民的文化层次与认知水平与自身存在着较大的落差的情况下,延安知识分子如何引导民众们参与到边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中?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又是如何建构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社会与农民形象的?本文以延安时期木刻版画为切入点,从启蒙、代言、想象三个层面探索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构建农村的几种叙述方式。

  • 标签: 延安时期 知识分子 叙述方式 木刻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