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2 个结果
  • 简介:对于显公平的制度构成,《民法总则》第151条采纳了“双重要件说”,还原了制度的原貌。由于新近出现弱化主观要件的倾向,为了发挥制度的规范功能,显公平规则在未来的法律适用中应充分重视这种变化。鉴于显公平规则之正当性在于自由价值与公平价值的相互协力,在解释论上应采取更具弹性评价的“动态体系论”。显公平规则背后存在自治原理与给付均衡原理两大要素。在法律条文的解释上应充分结合其规范目的予以考察。在法律效果的评价上应重视自治原理与给付均衡原理的协动作用,通过两大要素协作与互补的作用机制灵活、弹性地适用显公平规则,实现法效果的妥当性。

  • 标签: 显失公平 双重要件说 自治原理 给付均衡原理 动态体系论
  • 简介:有效辩护的保障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多主体、多维度的问题。文章从被追诉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平衡、绝望的被追诉人及律师、律师的独立诉讼地位、辩护资源获得中的信息与能力的不对称等方面,分析有效辩护中多方博弈中的利益异化。基于有效辩护的实现并不可能有标准的样本抑或规范,即使有在实现过程当中也非可以一蹴而就等因素考虑,有效辩护实现的个别进路——现今最具可操作性的做法为:个别问题个别解决,并最终通过多个个别进路的累加,实现有效辩护的终极目标。此外,从公权力机关保障角度,有效辩护是国家义务;从辩护人的努力角度,应摒弃主观不能与客观不能;从被追诉人觉醒角度,则应谨慎选择辩护人。

  • 标签: 有效辩护 失范 进路
  • 简介:2001年婚姻法的修改对于完善我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在禁止家庭暴力、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夫妻应当相互忠实、婚姻无效和可撤销、法定离婚理由等方面还留有不足,应该继续完善。

  • 标签: 修改 不足 完善 婚姻法
  • 简介:因契约而形成的契约精神渗进刑事司法而演变成种种典型或非典型性刑事契约,形成了所谓协商司法。这是公法的私法化或者说私法的公法化,本质上是一种平等的契约精神,意在实现刑事解纷机制的民间化。协商司法把现代社会的信用机制和法律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它与传统裁判司法一道充分体现了控制犯罪、刑事司法一体化和追求刑事司法和谐的思想,共同致力于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图景。

  • 标签: 契约精神 协商型司法 和谐社会
  • 简介:透视近几年司法机关查处的共同受贿案件,情人共同受贿犯罪已经成为当前受贿犯罪的一个新动向,特别是在高级干部受贿案件中占有较大比例。据统计,上千例发生在近二十年的腐败犯罪案例,在男性贪官的犯罪过程中,竞有九成以上搅和着一些不干净的女人。“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贪官与情妇现象,再一次印证了这句古语,也对我们反腐倡廉,建设和谐社会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本文试结合有关刑法理论和当前的司法实践,从情人共同受贿犯罪的概念、特点、犯罪认定及其类型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粗浅的分析探讨。

  • 标签: 受贿犯罪 情人 受贿案件 司法机关 高级干部 腐败犯罪
  • 简介:受“半统制半市场化”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传统金融刑法立法表现出了压制法的典型特征,其强调对国家金融管理秩序的维护,却相对忽视了对投资者利益的平等保护和对金融市场发展的回应。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鼓励金融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金融刑法立法应该从压制法的范式转换成回应法的范式。在立法层面,“回应”金融刑法的具体实现,有赖于国家本位向社会本位的立场转变、秩序维护到个人利益保护的目的重塑、“冒进”到“理性”的技术矫正以及过度依赖到消极介入的功能修正。

  • 标签: 金融刑法 范式转换 压制型法 回应型法 立法实现
  • 简介:刑事诉讼中证人因被告人的恶行在出庭作证有危险的情况下,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由此产生的庭外陈述具有证据能力。被告人因自己的恶行而实际上放弃了对质权,国家、受害人不能因被告人的恶行而受到损害,庭外陈述仍具有证据能力,具有可采性。但被告人恶行应限制在能使证人产生恐惧心理的绑架、威胁、谋杀等类似行为范围之内。

  • 标签: 恶行 失权 证人不出庭
  • 简介:人权保障和宪政制度的建构及其运行,依赖于政治统治模式的选择和变迁。在支配社会学的理论视域中,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宪政结构中的统治支配模式,呈现出法理支配初建、卡理斯玛支配兴起和法理支配重构的脉络。与此相应,新中国人权事业也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历程。以理性为基础的法理支配与执政党的宗旨和理念存在内在的统一性。因此,社会主义法理政治统治和人权保障在我国的最终建构是历史的必然。

  • 标签: 人权保障 宪政 支配社会学 法理型支配 卡理斯玛型支配
  • 简介: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贸仲委)副主任兼秘书长于龙于2007年4月22日在北京出席了环太平洋律师协会(Inter—PacificBarAssociation)第十七届年度大会,并作为发言人参加了该协会争议解决委员会的题为“中国争议解决的现实问题”的专题讨论。

  • 标签: 律师协会 环太平洋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 秘书长 副主任 年会
  • 简介:本产品主要用于公安、海关、边防等部门的执法人员在现场初步鉴定非法贩运鸦片、海洛因、吗啡、可卡因、大麻等麻醉毒品。.检测方法包括荧光反应、化学反应和薄层检验3种,具有灵敏、准确和快速等特点。使用毒检管能在2~3分钟内预测有无上述麻醉毒品存在。如出现阳性反应可

  • 标签: 现场检验 荧光反应 在现场 阳性反应 紫外荧光灯 卫协
  • 简介:在我国法院里从事审判工作的人员,以前为了表示其是人民的勤务员、公仆,而不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官僚,称“审判员”,而不称“××官”。后来为了与世界上的先进理念接轨,表示审判人员之间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制定了《法官法》,将原来的“审判员”改称为“法官”,并在法律上将法官分为若干等级。

  • 标签: 《法官法》 审判员 人民 审判人员 审判工作 公仆
  • 简介:MN血型抗原物质在许多特性上类似于ABH血型物质,同为脂溶性的红细胞膜抗原,对酸、碱、高温等均有较强的抵抗力。经本室实验研究,血痕中的MN血型物质的检测同ABH血型物质一样,其抗原、抗体的吸收反应可发生于固相与液相界面间,即该反应为一种界面现象。界面发生的反应是很快的,据此提出一种快速检验法:以氨水浸出血痕制膜(固相),可迅速吸收抗体(液相),然后用热解离法定型。

  • 标签: 离法 血型物质 界面现象 血型抗原 膜抗原 检验法
  • 简介:持有犯罪是一个在刑法理论上备受关注的问题,学者也有许多争议,例如,如何界定"持有"的行为属性,持有犯罪的定义、范围等.但是,从立法意图、规范角度如何评价持有犯罪,持有犯罪范围是否应该扩大,学者关注不多,文章通过分析论证,指出持有犯罪立法意蕴存在偏差,罪刑规范设计存在缺陷,持有犯罪立法不应扩张,我国刑法典不应过多规定持有犯罪.

  • 标签: 持有型犯罪 立法 刑法 量刑
  • 简介:我国没有在《继承法》中规定遗嘱执行人的权责,导致实践中即使立遗嘱人指定了遗嘱执行人,其亦无法完成遗嘱所指定的执行任务。学界多主张赋予遗嘱执行人管理遗产的权利,英美法赋予遗嘱执行人以管理清算权责;大陆法系的法国仅赋予监督保全之权责;采当然继承模式的日本法建立了以管理清算为核心的遗嘱执行人的权责,却在实践中引发了与继承人管理清算权责的冲突。我国在遗嘱执行人权责内容的立法选择上,应注意避免日本法上的问题,可由立遗嘱人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赋予遗嘱执行人管理清算抑或监督保全之权责;在立遗嘱人未予明确时,法定遗嘱执行人的权责为监督保全,以避免和继承人的权责发生冲突。

  • 标签: 遗嘱执行人权责 遗产管理人 管理清算模式 监督保全模式
  • 简介:对于社会组织的管理,最重要的是转换管理思维,从控制管理向服务管理转变,努力为社会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方面要促进社会组织行为公开透明,积极发挥社会监督的力量;另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门的重点应转移到事后监管上。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持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释放社会活力。

  • 标签: 服务型管理 社会组织 控制型管理 政府管理部门 管理思维 良好环境
  • 简介:1949年以来,中国司法经历了某种范式性转变。法理学教材中的法律适用理论为这种转变奠定了最一般的理论基础,从而可以将中国司法理论的转变概括为从强制司法到权威司法的转变。强制司法的母体是20世纪40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法律适用理论,中国法理学在继承这一理论母体的基础上,形成了强制司法,它具有强制性、工具性和阶级性。从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强制司法逐渐演变为权威司法。权威司法具有权威性、目的性和专业性。当前,权威司法仍面临着一些需要解答的问题,因而也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 标签: 法律适用 强制型 权威型 司法 法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