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各个部门相互协调的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区就是指结合当前现有的社会环境、经济状况、人文教育、社会保障制度等方而来建设农村.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区成为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区。

  • 标签: 社会主义新农村 和谐社区 统计评价 沿海地区 社会保障制度 生产发展
  • 简介: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贫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后,我国的反贫困行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解决了2忆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元人减少到1998年的4200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从30.7%下降到4.6%,国定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206元提高到1998年的1318元,贫困地区的生产共修建基本农田8800亩,解决了6200多万人和7500多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新修公路35万多公里,乡通公路率从83.9%上升到97.6%,架设输变电线路近40万公里,乡通电率由77.8%上升到97%,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年的11.5‰,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适龄儿童辍学率下降到6.9%,百分之九十八的乡有了卫生院,缺医少药的的状况得到缓解,一些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整区等革命老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老区百色经过十多年的扶贫开发,贫困人口从1985年的232万人降到1998年的19.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8%下降到5.96%,农民人均收入由136元上升到1848元,实现了村村通车,通电,通广播电视,提前上完成八七扶贫攻坚目标,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一是我国的贫困人口仍较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深山,石山区,地方病高发区和水库移民区,以及黄土高原的荒区,这些地方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人均耕地少,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二是人的思想意识差,贫困人口很大程度上聚居于“老,少,边,山”地区,普遍缺乏获取学习,就用和交流知识的能力,劳动素质较低,科技意识差,在思想上存在“等,靠,要”和安贫乐道,听天由命,无所作为的�

  • 标签: 百色地区 贫困地区 西部开发 经济发展 对策 中国
  • 简介:南宁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如久旱逢甘霖般发展起来,已经成为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寻找南宁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中,谈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的问题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

  • 标签: 南宁地区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发展 调查
  • 简介:"十二五"时期是海东地区落实全省东部城市群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农业进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全区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客观分析和评价全区经济发展现况,认清地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对"十二五"期间充分把握经济发展机遇,提升地区经济综合实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地区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地区经济运行 经济发展机遇 经济综合实力 经济运行质量
  • 简介:人社部劳动工资所近日发布《薪酬发展报告(2013—2014)》指出,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地区间收入差距呈逐步缩小的态势。报告娩示,到2008年,地区工资差距为2.69倍,绝对额相差高达35565元。2010年,地区间平均工资高低倍数下降到2.38倍,2012年继续下降到2.33倍。

  • 标签: 劳动工资 地区间 差距缩小 薪酬 东北老工业基地 西部大开发战略
  • 简介:今年以来,全区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线,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为重点,紧紧围绕抗旱春播总体部署,切实抓好各项备耕春播工作,确保农业”十二五”规划第一年开好头、起好步。一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085万元,按现价计算,增长24.42%。

  • 标签: 农业生产 海东地区 农林牧渔业 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发展方式
  • 简介:构建特色经济增长极的优势攀西经济区矿产、水能、农业资源高度富集,是我国少有的资源富集型区域。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攀西经济区资源开发就纳入国家建设计划,经历“三线建设”、与改革开放30多年的开发,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钒钛产业基地、水电基地,

  • 标签: 经济增长极 攀西地区 四川 钢铁生产基地 资源富集 资源开发
  • 简介:资本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较大,根据中国各地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综合分析各地区资本流动风险水平,利用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综合反映地区资本流动性,可以通过GDP来反映区域经济差异化。因此,可以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分析地区经济差异的资本流动因素。研究发现:固定资本投资和银行储蓄并不是造成地区引资能力差异的重要因素,各省银行存贷差和财政转移支付是各个地区间资本流动风险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资本要素 资本流动风险 经济差异
  • 简介:2009年青海省实施多项支持农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力度,农牧区面貌呈现新变化,贫困地区农牧民生活呈现新面貌。

  • 标签: 贫困地区 农牧民 青海省 生活 农牧区经济 2009年
  • 简介: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化生产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期间,海东地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十二五”期间,随着东部城市群战略的实施,

  • 标签: 海东地区 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 经济发展水平 城乡和谐发展 第三产业
  • 简介:为传达贯彻全省统计法制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全区2009年统计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毕节地区于6月1日召开了全区统计法制工作会议。会议由地区统计局副局长廖昌昕主持,局长王允铎出席会议并讲话。总统计师王彦及局各科、室、中心领导,各县市统计局、百管委调查队分管法规工作的同志及法规工作人员40多人参加了会议。

  • 标签: 统计法制工作 毕节地区 依法治理工作 法规工作 工作人员 统计局
  • 简介:医疗卫生是与国民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所以医疗卫生服务的生产效率如何倍受人们的关注。运用DEA模型可以对中国各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生产效率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地区效率高低的原因。结果显示,虽然总体上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生产效率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但地区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并且地区间即便都是高效率或者低效率的地区,其投入和产出水平也不尽相同。

  • 标签: 数据包络分析(DEA) 医疗卫生服务 生产效率
  • 简介:从收入结构变化的角度来解释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在1995年以后并没有延续之前持续扩大的趋势的原因,通过对1995—2007年间农村地区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的变化进行分解,研究发现:1995年以后,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没有进一步扩大的原因在于,经营性收入差距下降的同时伴随着其收入占比的持续下降。同时,工资性收入差距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农村居民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进一步地分析发现,未来减轻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地区差距的主要方向是进一步降低工资性收入的地区差距。

  • 标签: 农村居民 地区差距 收入结构 基尼系数
  • 简介:本文采用1994-2004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检验了绝对收入消费理论和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消费理论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解释力,且实证分析了物价、地区效应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作用。结论如下: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消费理论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即表明农村居民已经过渡为前瞻性的消费者;物价上涨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加,侧面反映了真实利率与农村居民实际消费的反向关系;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地区效应显著,表现为各省份之间、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消费差异。

  • 标签: Panel—Data 物价 地区效应 农村居民消费
  • 简介:地区产业结构的状况,不仅决定了某一地区的区域分工中的相对地位,而且对地区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分析比较各地区产业结构的相对优势和劣势,以及现有产业结构对各地区影响,对于各地区正确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文将运用国际上常用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 标签: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江苏 偏离-份额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