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保护性价值观(protectedvalues,PVs)是这样的一种观念:它拒绝与其他任何价值相互交易,尤其拒绝与经济价值进行交易[1].本文对国内外有关保护性价值观及其对决策行为的影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尽考察和评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管理领域保护性价值观研究的设想.

  • 标签: 保护性价值观 决策 忽略偏差 框架效应
  • 简介: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以它自身的特点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国内外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该文从心理和行为两个维度阐述了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负面影响的对策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标签: 互联网 大学生 心理素质 网络文化
  • 简介:本研究分析探讨了成就动机、成就目标与学业冒险行为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我国小学生倾向于回避中等水平的学业冒险活动,而选择稍稍低于自身能力水平的学习任务。2.不同成就动机特点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业冒险行为水平,个我取向成就动机水平越高,学生的学业冒险行为水平也越高。3.从成就目标的影响看,定向于以强调提高自身知识与能力水平为主的掌握目标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定向于成绩目标的学生则表现出回避学业冒险行为的倾向。4.反馈对学业冒险行为水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成功信息的反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冒险行为水平;社会取向成就动机支配下的学生得到结果反馈后,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业冒险行为水平。

  • 标签: 成就动机 成就目标 学业冒险行为 中等冒险水平 反馈
  • 简介:3-9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调查李俊北京市丰台区教育科研所一、目的攻击性行为是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者感兴趣的课题。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从为攻击性行为下定义、分析其生物起源、社会影响因素、情境变量到对攻击性行为的控制和改进技术的讨论,业已形成了几种影响颇...

  • 标签: 攻击性行为 儿童 影响因素 工具性攻击 同伴关系 主因素
  • 简介:对120名5~7岁儿童的角色采择能力与分享行为、捐献行为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年龄儿童的角色采择能力有显著差异;(2)幼儿的角色采择能力与其分享行为之间的相关没有显著意义;(3)角色采择能力与其捐献行为有一定相关,角色采择能力强的被试有更多的捐献行为

  • 标签: 角色采择能力 利他行为 分享 捐献 相关研究
  • 简介:人格的行为遗传学研究,是以研究遗传和环境的差异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的程度为目的。为探讨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该文以天性和教养为突破口,紧紧围绕行为遗传学在人格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遗传力、环境、特定基因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在个体人格发展过程中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的关系。

  • 标签: 行为遗传学 人格 遗传 环境 基因
  • 简介:通过开放式问卷,自我评价等方法对小学、初中儿童心目中的友好行为及其年龄发展趋势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关系的纳入在儿童儿目中的友好行为中占主导地位,达54.14%,通常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只占20.24%,将友好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区分开来是非常必要的。友好行为的年龄发展趋势:从4年级到6年级,三类友好行为的自评分数均呈上升趋势,从6年级到8年级呈下降趋势。

  • 标签: 儿童 友好行为 亲社会行为 儿童 关系纳入 年龄发展趋势
  • 简介:<正>人的一生几乎都在这样或那样的集体中生活、学习和工作。所谓集体意指一群人(至少两个以上)在共同的规范和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在任何集体中,各个成员所发生的影响并不是同等的;我们经常看到,其间某一个人往往比其他成员肩负着更多和更大的诸如组织、协调、规划与决策等方面的责任。所以,"领导人"这一术语最常用的定义是"集体中对其他集体成员最有影响的一员。"从这个观点出发,某

  • 标签: 领导人物 领导作风 集体 情境 领导行为 有效能
  • 简介:以131名3—6岁的儿童为被试,探讨了不同层次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厦其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儿童的表情识别、情绪解码和二级情绪理解能力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在总体上,儿童的情绪解码能力和亲社会行为能显著地预测其同伴接纳;情绪理解和亲社会行为对儿童同伴接纳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年龄效应,情绪解码能力是年幼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亲社会行为则是年长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

  • 标签: 情绪理解 亲社会行为 同伴接纳
  • 简介:本研究以文化水平较低的男性民工、文化水平较高的男性公司职员和未工作的男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影响利用权力进行性骚扰行为的若干因素进行测查。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男性都表现出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达到接近女性的目的的倾向;个体的性格特点、文化教育水平、发生性骚扰行为后给个体造成的损失及在示爱过程中所受的挫折程度都会影响个体利用权力进行性骚扰的行为倾向。

  • 标签: 性骚扰行为 权力 文化教育水平 性格特点 挫折程度
  • 简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断乳”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精力旺盛,求知欲强,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道德行为习惯开始形成。在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都很大,其中又以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尤为直接。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200位初中学生,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青少年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父母严厉的教养方式、不良的学校环境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有相关关系,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则不显著。本文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的建议。

  • 标签: 父母 教养方式 青少年行为 反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家庭教育
  • 简介:研究通过采用家庭情绪表露问卷、表情辨识程序和幼儿社会行为教师评估问卷,对82名3~4岁幼儿的家庭情绪表露气氛、情绪认知和社会行为表现进行测查,并分析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幼儿的情绪认知与其亲社会行为和退缩行为显著相关;(2)家庭情绪表露与幼儿情绪认知发展显著相关;(3)家庭情绪表露可能通过影响幼儿的情绪认知发展,进而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表现。

  • 标签: 幼儿情绪 教师评估 亲社会行为 退缩行为 关键词 认知发展
  • 简介:本研究考察了个体早期自主位移运动———爬行经验与母婴社会性情绪互动的关系。对79名8、9个月婴儿的母亲进行访谈,结果发现,在8个月婴儿中,婴儿会爬与否对母婴社会性情绪互动行为有一定作用,但这种作用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在9个月时,婴儿是否会爬则对母婴社会性情绪互动行为有显著影响,表明爬行经验对母婴社会性情绪互动行为的影响存在累积效应与年龄特异性。

  • 标签: 婴儿 运动经验 社会性情绪互动行为
  • 简介:通过在一个幼儿园中班开展为期一年的社会戏剧性游戏的实验研究,发现不论用间接故事法,还是用情境观察法测定,实验班幼儿的分享、谦让、合作和互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都优于控制班,表明社会戏剧性游戏能够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标签: 社会戏剧性游戏 分享 谦让 合作 互助
  • 简介:大学生目前普遍表现出一种回归现象,即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和身份不相称的幼稚行为。这是一个有趣而又值得探讨的社会现象,应该辨证的看待大学生的这种回归行为。大学生要在成长中接受各种洗礼,成为健康的,有健全人格的优秀青年。

  • 标签: 大学生 “回归”行为 心理学分析 表现形式 心理疾病 预防措施
  • 简介:采用自我控制量表(self-controlscale)和越轨行为量表(delinquencyscale)对651名大学生(319名就读于美国,332名就读于中国)的自我控制越轨行为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中美两国大学生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他们对这两个量表的反映有极其显著的差异,中国大学生在自我控制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美国大学生,而在越轨行为量表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美国大学生;同一性别的中美大学生对这两个量表的反映也均有显著差异,中国女生在自我控制量表上的得分高于美国女生,中国男女生在越轨行为量表上的得分低于美国男女生。

  • 标签: 中国 美国 大学生 自我控制 越轨行为 比较研究
  • 简介:采用实验法和结构访谈法,考察66名5~6岁儿童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公平分配玩具行为的心理机制.结果发现:(1)根据在幼儿因分配玩具的过程中的表现,可以把儿童分为三类:公平型儿童、不公平型和不稳定型,每类儿童的自我评价各不相同;(2)对自己做出的公平行为能做出准确的自我评价,而且对假想的不公平行为也能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这是形成稳定的公平行为的重要心理机制,自我概念、自我形象在道德准则的内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心理机制 儿童 自我形象 自我评价 道德准则 心理研究
  • 简介:本研究采用家庭录像观察,考察了53名4岁儿童及其父母在自然的家庭环境中的两个情境--自由游戏和完成拼图任务的智力游戏情境中儿童与其父母交往的行为特征和互动类型.结果发现:(1)在儿童4岁时,在家庭自由游戏情境中母亲的各种行为均显著多于父亲的各种行为,这表明在游戏过程中,母亲是儿童主要的交往对象.在拼图游戏情境中,除了父亲和母亲在商量和交流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之外,母亲的其他行为显著多于父亲的其他行为.儿童在这两个游戏情境中均表现出较多的顺从行为.(2)在自由游戏情境中,亲子互动类型包括四种:父母交流-儿童不交流型、母亲高控-儿童顺从型、父亲控制-儿童不顺从型和母亲不交流-儿童交流型.拼图游戏情境中,亲子互动类型有四种:父母放任-儿童独立型、父母控制-儿童顺从型、母子交流型和父亲控制-儿童顺从型.

  • 标签: 自由游戏 情境 交流 父母 父亲 拼图游戏
  • 简介:<正>一、研究的目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在小学,要为培养四有人才打好基础,重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人们常说:“察其言,观其行。”言和行,重在行。小学生的品德,总是以道德行为来表现的,所以,训练他们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更为重要。习惯成自然,习惯是教育训练出来的。我们根据一九八七年国家教委提出的关于“小学生行为规范实施细则”(草案)意见,为了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新一代,寻求小学生道

  • 标签: 道德品质教育 思想教育 打好基础 培养学生 国家教委 道德行为习惯
  • 简介:本研究调查了13个企业共218位员工,探讨了支持型领导行为在角色冲突、人际冲突、缺乏成就与发展(压力源)和工作满意感、工作焦虑(压力反应)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支持型领导行为对工作满意感和工作焦虑有主效应,但是由于逆向缓冲的存在,支持型领导行为的主效应并不总是对的,我们必须在更大的范围中考虑领导行为的效应;(2)缓冲效应的六个假设只有一个被证明,但是方向相反,即支持型领导行为加剧了由人际冲突造成的工作不满意感;(3)两个中介模型的部分关系被证明,但是我们很难确定是支持型领导行为的弱化效应还是评价作用.为了更好地说明因果关系,在将来的研究中纵向研究设计被认为更为恰当.

  • 标签: 支持型领导行为 工作压力模型 作用机制 企业 角色冲突 人际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