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僧肇将认识主体分为人与圣人,二者都有能动的构造观念的能力,他们的差别在于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常人只能认识“相”,而圣人却能认识到“实相”。“相”相当于现象,“实相”相当于本质,它们是一物之两面。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随认识层次的深入可分为三个阶段:主客二分、主客统一、主客同一。在主客同一阶段主体与客体的差别消失了,人达到了“物我俱一”的境界。

  • 标签: 僧肇 圣人 实相 主体 客体
  • 简介:新浪网友:教育重在培因!希望杂志社提出时下孩子们普遍的社会问题,如电脑游戏类、如何成绩与品质两不误,如果扛得住林林总总的教育问题。

  • 标签: 读者互动 成长 故事 妈妈 上期 教育问题
  • 简介:四千年的中国镜文化蕴涵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心灵历程。此间,佛教文化东传入华,对我国镜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季羡林先生说过:“如果没有佛教的传入,从汉代、或者从魏晋开始,我们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就会是另一个样子,宗教就更不一样了。”的确,镜文化与佛教文化系统,一个基于物质载体而沿续并不断充入新的文化内涵,一个本于纯粹思想理念,需要通过物质生活中的事物强化其传播接受,二者因惊人相似的同构关系而形成互动

  • 标签: 佛教文化 传入 事物 哲学 宗教 纯粹
  • 简介:“我出家的时候,并没有决定要做慈善。是在得知了不少法师的故事之后,感到很受鼓舞,就和我的师父说了我想做慈善的想法。”这位老修行给了广普法师这样一句话“我不认识字,你是大学生,你要做众生的眼睛。”

  • 标签: 法师 面对面 大学生 慈善 修行
  • 简介:早在1925年8月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上,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邀请包括回族在内的各族代表参加,共商民族教育大计。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成为陶行知推行"平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陶行知与中国伊斯兰教界真正较深入的接触,或许是在30年代初的南京。1932年,南京回族富商、慈善家陈经畲将陶行知创办的和平门小学复办,扩大为南京和平门清真小学,并聘请陶行知为名誉校长。

  • 标签: 中国伊斯兰教 抗战初期 少数民族教育 名誉校长 平民教育 成达师范学校
  • 简介:数字"七"是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不同地区、不同族群青睐的圣数之一。在伊斯兰教语境下,圣数"七"皆自天启经典而来,带有浓郁的宗教特征。对于儒家而言,圣数"七"则被赋予更多人文特征。清人刘智所著的《天方性理》中,对圣数"七"的不同赋意成为伊斯兰教与儒家思想互通的载体,更在跨文化交流背景下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 标签: 圣数“七” 伊斯兰教 儒家 象征意义 《天方性理》
  • 简介:伊斯兰教自唐朝时期传人中国以来,经过唐、宋、元、明、清100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逐步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相适应,在中国广袤的地域和众多民族中扎根、成长和发展,进而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意识形态和一种民族性积淀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 标签: 伊斯兰教 中国 传统文化 社会制度 宗教信仰 宗教观念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3年8月、11月、12月与2014年2月所作的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以及2013年11月下旬在山东视察时所作的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再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明确地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 标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继承 和平 交流 中国共产党
  • 简介:以空间的生产与文化权力互动为研究视域,审视城镇化的演进历程,其实为以自然空间为壳、以抽象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生产为核的文化权力的互动。在壳与核的格局互动中,实现了空间的生产和文化权力的再分配。间或其中,城镇发展要素重新分布,文化权力重新配置,城镇格局不断变迁,城镇化进程不断演进。夏河拉卜楞属于围寺而城,其演进实证了空间的生产与文化权力互动中的城镇化历程。这是认知城镇化文化和文化城镇化的视域之一。

  • 标签: 壳与核 空间与权力 城镇演进
  • 简介:宗教研究大致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取径展开.一种是对义理层面的思辨,它注重教理、教义和教派,精致地分析、比较精英人物的理论体系,关注教理教义的纯正性与正确性这样的问题.这种研究预设了一个"全真"的认知彼岸世界,所有研究都是为了证明某一教理教义及其理解是符合还是违离这一认知的彼岸世界,这可以称为神学取径的宗教学研究.另一种是对具体宗教实践的探究,它注重现实社会中展开的宗教实践的具体过程,分析这一过程中诸种权力的博弈与诉求,神学意义上教理教义的真确性这类问题在被"悬置起来"(bracketitout),而代之以追问宗教实践的现场各种权力与各类资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可以称之为现象学取径(approachofphenomenology)的宗教研究.段玉明教授的新著①(以下简称)无疑采用了后一种研究取径.

  • 标签: 宗教实践 权力 神圣 帝国 唐宋 现场
  • 简介:佛陀创教,戒律以金口所宣,成为教团和合之内在基因。制戒十利标识了戒律制定之原由,略带头陀行色彩的苦修思想成为弥漫于僧团的普遍氛围。严持净戒,自求证果,是根本佛教时期的修行特征。然至佛陀灭度,因弟子赴各地传教之需求,一味之戒律有所改变,“小小戒可舍”成为戒律改革的先声。至部派佛教时期,各部律本产生,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结果。大乘佛教兴起,与小乘各执其律,印度佛教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佛教初传中国,其所遭遇到的最大阻力或责难在理论层面上便是伦理观念,而具体呈现出的实践层面便是可闻可见的戒律制度。印度戒律中许多戒条并不符合中土风俗,随后历代僧制的产生,律宗三家的成立,以及百丈清规的确立,皆是对印度戒律的变革,是依据当时僧团的实际理地而创制的。日本佛教自鉴真东渡而有戒法弘传。但至平安时代,最澄施行僧团戒律改革,弃舍小乘戒律,首次建立纯大乘菩萨圆顿戒,于戒法别具匠心。到缣仓佛教,有道元、日莲分别开展的单受菩萨戒传统,又有亲鸾所立“无戒之戒”的修行法门,突破了大乘圆顿戒传统。此后,日本佛教无戒之戒风行草偃,为教团与社会民众所接受。对印中日戒律观演变进行考察,其演绎流变乃是基于时代的选择与历史的必然。印中日佛教发展演进的历程所昭示的是佛教的应世性与圆融性,最大限度地适应本土社会现实是其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需求、时代精神将最终成为佛教戒律观演进的仲裁者。佛教与社会的和谐互动才是“正法久住”的根本基础。

  • 标签: 随方毗尼 戒律观
  • 简介:本文着重阐述了在现代化的中国处境中,宣道者在宣讲信息时应注意在“解经”、“释经”、实际的与听众的心灵交通等方面,都要实现处境化的“传道人一经文一听众”互动关联模式,即实现从圣经世界到现今世界的跨越。

  • 标签: 处境化 讲道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