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6 个结果
  • 简介:相对于众多其他合金,铝合金时效硬化模型经过近几十年发展已日趋成熟。利用现有模型可以计算球形、片状和针状析出相尺寸及体积分数与合金成分、时效时间及时效温度关系,从而可以研究铝合金屈服强度在时效过程中演变规律,对铝合金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文详细地介绍铝合金时效硬化模型发展,并指出了现有模型不足之处,对模型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标签: 铝合金 屈服强度 力学模型 时效硬化
  • 简介:采用钢纤维作增强纤维相、MoS2作润滑相,酚醛树脂为粘接相,并加入各种填料配制成一种树脂基半金属复合摩擦材料,将该材料与灰铸铁组成摩擦副,用D—MS定速摩擦试验机测定摩擦副在不同温度下摩擦磨损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磨屑形貌,探讨该复合材料磨损主要控制机制。结果表明,摩擦副摩擦因数在0.35~0.40之间,比较稳定;低温磨损较小,但高温磨损较大且伴随有较强烈振动和噪声。研究结果还表明:低温磨损主要由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所控制,前者产生磨屑颗粒较大,而后者磨屑颗粒则很细小;中温、高温磨损主要由有机物热分解和摩擦表面膜破裂、脱落所引起,磨屑多呈薄片状,MoS2高温氧化可能是增大复合材料磨损重要因素。

  • 标签: 复合材料 树脂基摩擦材料 磨损机理 形貌
  • 简介:金属钨属于难熔金属,具有高强度和硬度,同时具有良好化学稳定性,不易受到腐蚀,但其昂贵价格及难加工特性限制其应用,因此,用金属钨作为涂层材料来改善基体材料性能,引起了众多研究者关注。该文综述纯金属钨涂层几种重要制备方法,包括:熔盐电镀法,等离子喷涂法,爆炸喷涂法,气相沉积法等。等离子喷涂是钨涂层制备中最为成熟1种方法,基体材料不受限制,涂层厚度容易控制。熔盐电镀法能够通过电化学反应从化合物中一步获得厚度均匀金属钨涂层,并且可避免引入氧和碳等杂质。化学气相沉积法获得钨涂层致密度高;物理气相沉积法可以在任意基材上获得钨涂层。同时介绍这些方法各自技术特点和目前研究现状,并对金属钨涂层制备方法进行展望。

  • 标签: 钨涂层 电镀 喷涂 气相沉积 制备
  • 简介:采用复合包渗法在C103铌合金基体上制备硅化物涂层,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能谱分析(EDS)等检测手段对涂层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重点采用TEM分析涂层与基体界面区微观结构。结果表明:涂层是以MoSi2为主体层多相复合结构;涂层与基体界面处存在NbSi2过渡层;由外向内,过渡层形貌发生明显改变,逐渐由细小等轴晶组织过渡为规整柱状晶组织。

  • 标签: 铌合金 硅化物涂层 界面结构 等轴晶 柱状晶
  • 简介:以纳米氧化铟锡(ITO)粉末为原料,采用离心喷雾造粒技术制备高性能ITO造粒粉体,通过SEM、激光粒度仪及松装密度仪等手段研究浆料固相含量、粘结剂含量及雾化器转速对干燥粉体形貌、粒径分布、流动性和松装密度影响。结果表明:当浆料固相含量为50%、粘结剂为1%、雾化器转速为10800r/min时,喷雾造粒得到ITO粉体成球率较高、粒径分布均匀、松装密度和流动性显著提高。用该ITO造粒粉末经冷等静压成形制坯和常压烧结制备靶材,压坯和烧结坯致密度可达到61.7%和99.27%。

  • 标签: 离心喷雾干燥 ITO粉造粒 成球率 松装密度 相对密度
  • 简介:本文介绍国家“八五”课题“超细WC粉及超细硬质合金研究”研究工作,解决制取超细合金两大关键:优质超细WC粉制取;有效地阻止或限制WC晶粒在烧结过程中长大。全面达到了课题预期目标。本成果整体技术水平国内领先,达到或超过了国外同类合金先进水平。在ZK10UF、ZUM103超细合金应用实例中,显示超细合金优异性能。

  • 标签: 超细硬质合金 研究 应用
  • 简介:为防止PW-EVA-HDPE蜡基粘结剂在使用中因氧化而导致性能下降,作者研究抗氧剂BHT,金属离子钝化剂DTD加入对蜡基粘结剂抗氧化性能影响.经过对比实验发现BHT和DTD加入能显著地提高蜡基粘结剂抗氧化能力,保证蜡基粘结剂热稳定性能.

  • 标签: 金属注射成形(MIM) 蜡基粘结剂 抗氧化 表面质量
  • 简介:采用化学镀法对TiH2粉末表面镀Ni,制备Ni/TiH2复合粉末。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及差热分析(DSC/TG)对Ni/TiH2复合粉末进行表征,探索Ni镀层生长及作用机理,建立镀层在粉末表面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施镀温度为85℃时Ni/TiH2复合粉末表面Ni层包覆完整,镀层均匀致密,Ni层厚度约为1.0~2.0μm;施镀温度低于65℃时施镀几乎无法进行,而施镀温度高于95℃时,镀层很不均匀,且容易脱落;镀层生长机制遵循奥斯特瓦尔德(Ostwaldripening)机制;与包覆前TiH2粉末相比,Ni/TiH2复合粉末释氢反应开始温度由450℃上升至540℃。包覆层可降低TiH2粉末和熔融铝温度梯度,从而推迟开始释氢时间。

  • 标签: 化学镀 NI TiH2复合粉末 形核长大机制 释氢性能
  • 简介:以密度分别为0.92,1.10和1.46g/cm3多孔C/C材料为坯体,采用熔融渗硅法获得密度分别为1.94,1.86和1.79g/cm3C/C-SiC复合材料A、B和C。将C/C-SiC复合材料与40Cr钢配副进行滑动摩擦实验,研究其摩擦磨损行为。结果表明:随载荷增加,坯体密度为1.83g/cm3材料B摩擦因数较稳定,基本围绕0.60波动,波动幅度0.2。材料A摩擦因数波动幅度为0.3,而材料C摩擦因数呈直线下降,降幅最大达0.5。但随时间延长,在试验载荷下,材料A摩擦因数稳定性最好,波动幅度为0.07。SEM形貌表明,低载荷下,C/C-SiC复合材料陶瓷相磨屑易聚集在摩擦膜边缘,而高载荷下磨屑分布较均匀,但摩擦表面都较粗糙,未形成完整、致密摩擦膜。

  • 标签: C/C-SIC复合材料 C/C坯体 摩擦磨损
  • 简介:在M-2000型摩擦磨损实验机上,以GH4169合金环为配副,对以粗糙层/光滑层/树脂炭(RL/SL/RC)为基体炭C/C复合材料和拟用作航空发动机轴间密封环高强石墨滑动摩擦磨损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延长,C/C复合材料摩擦表面逐渐形成完整、致密摩擦膜,因而摩擦因数逐渐降低,趋于平稳,在60~180N载荷下,摩擦因数仅为0.11~0.18;而石墨材料摩擦因数在试验开始后迅速上升,达到动态平衡后保持小幅度增长趋势,在60~180N载荷下其摩擦因数为0.23~0.28。与高强石墨相比,C/C复合材料还具有更小体积磨损,更适用于发动机轴间密封环材料。

  • 标签: C/C复合材料 高强石墨 密封环 摩擦磨损
  • 简介:研究乳酸直接缩聚制备聚乳酸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在常压和无催化剂条件下,当温度达到124℃时,乳酸单体开始缩聚,在反应程度为14.15%-62.75%范围内缩聚反应符合3级反应,其动力学方程式为-d[COOH]/dt=1.057×10^-5[COOH]^3。还计算了在不同温度下反应速率常数k,并根据ARRHENNIS公式求得反应活化能E=4.34kJ·mol^-1。最后,比较理论计算与实际测量数均分子量与时间关系。

  • 标签: 聚乳酸 直接缩聚 动力学 反应平衡常数
  • 简介:采用Ag-Cu-Ti钎料连接C/C复合材料,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等分析连接层微观结构与相组成,并测试连接层剪切强度。结果表明:C/C复合材料连接层剪切强度跟连接温度与保温时间有关;在850℃、保温30min条件下获得连接层剪切强度最高,达到26.7MPa;同时连接层与基体材料形成机械嵌合,界面发生元素扩散和冶金反应。钎焊连接层形成固溶体和化合物,包括Ag(s.s)、Cu(s.s)、Cu4Ti3和TiC。剪切断口形貌表明钎焊层与C/C坯体之间结合较好,具有一定连接强度。

  • 标签: 炭/炭复合材料 AgCuTi 钎焊连接 组织结构
  • 简介:在分析和讨论钨合金砧块与基座几种联结方式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联结方式——Ⅴ型压配合联结,该联结方式在电热镦粗过程中,始终保持砧块与基座有较大接触面与紧密接触效果,具有良好导电性与散热性能,比其它几种联结方式具有更好使用效果,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

  • 标签: 钨合金砧块 基座 电热镦粗 压配合
  • 简介:超细粉体随其颗粒粒度减小,自发团聚趋势更加明显。改善粉体分散性是实现超细粉体分级前提,也是实现工业化应用关键。论文作者探讨了粉体团聚和分散作用机理,分析、比较超细粉体在空气中和液相中分散方法及适用范围,认为对于粒径≤2μm超细粉体,因颗粒间范德华引力比重力大几百倍,因而不会因重力而分离,只宜采用在液相中分散方法使之分散,其分散途径有:通过改变分散相与分散介质性质来调控HAMAKER常数,使其值变小,颗粒间吸引力下降;调节电解质及定位离子浓度,促使双电层厚度增加,增大颗粒问捧斥力;选用与分散颗粒和分散介质均具有较强亲和力聚合物电解质,通过空间位阻和静电协同作用来达到优异分散效果。

  • 标签: 超细粉体 分散 团聚
  • 简介:金属基固体自润滑材料是材料科学研究领域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因其在特殊条件下具有优良摩擦学特性而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为促进该类材料研究与应用,作者综述某些金属基固体自润滑材料研究概况,重点介绍其摩擦学特性或相关物理机械性能,并提出了该类材料几个值得重视发展趋势。

  • 标签: 金属基固体自润滑材料 摩擦学 固体润滑剂
  • 简介:对石蜡-油-聚烯烃粘结剂溶剂脱脂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包括溶剂和聚合物种类对脱脂过程影响,以及脱脂坯强度、脱脂后干燥、溶剂回收等,结果表明:用二氯甲烷作溶剂,脱脂速率高于三氯甲烷;温度升高,溶剂脱脂速率增加,脱脂速率可达到2mm/h;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作聚合物组分,溶剂脱脂后开裂,这与EVA在溶剂中溶胀率较大有关;坯块强度随脱脂进行而降低;石蜡-油在溶剂中累积使脱速率有所降低,可通过蒸馏方法使溶剂回收,回收率可超过95%(质量分数)。

  • 标签: 粉末注射成形 粘结剂 溶剂脱脂
  • 简介:针对国内对高性能隔热材料广泛需求,以炭纤维毡为预制体、热固性树脂为先驱体,采用浸渍-固化-炭化方法制备新型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研究浸渍液浓度、树脂和毡体类型、层间粘接剂浓度和类型、固化时所加外部压力等因素对材料密度影响,并借助扫锚电镜观察、分析样品微观结构。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长纤维毡作预制体、呋喃树脂作先驱体,浸渍液浓度为8%,层间粘接剂选用环氧树脂,固化压力为1200MPa时,炭/炭复合材料密度为0.17g/cm^3,热导率为0.19W/(m·K)。

  • 标签: 隔热材料 炭/炭复合材料 低密度 影响因素
  • 简介:铝电解用连接导杆是连接阳极和电源关键部件,在高温电解条件下起承载阳极作用和承担大电流导通任务,其原材料必须是导电、有一定强度和高致密度。该文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Cu-Ni-Fe-Co合金材料,研究烧结温度对其密度及力学性能影响,进而确定制备高致密度导杆合金材料最佳烧结工艺。结果表明:该合金相对密度随烧结温度提高提高,当烧结温度为1250℃时能获得综合性能较好、相对密度为95.2%、晶粒尺寸为20-30μmCu-Ni-Fe-Co合金材料,其性能完全满足制作铝电解连接导杆要求。

  • 标签: 粉末冶金 Cu基连杆 烧结 致密化
  • 简介:引入“固态扩渗+轧制”表面改性方式,即在研究镁合金薄板表面改性方法及工艺基础上,采用固态粉末包覆热扩渗方法,对AZ31镁合金薄板进行表面改性处理,获得研究目标材料;借助有限元软件Ls—DYNA模拟其冷轧过程,获得最优轧制工艺参数并进行轧制实验,通过x.射线衍射(xRD)、金相显微镜、布氏硬度测量计、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和CorrTest腐蚀电化学测试系统检测材料表面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轧制变形后表面组织晶粒更加细小、均匀;耐磨性有所改善,表面硬度由HB61.4提高至HB63.5,摩擦因数由0.52变为0.6,表面摩擦磨损质量损失由0.33mg降低至0.26mg;表面耐腐蚀性能显著提高,其开路电位由-1.594V变为-1.574V,自腐蚀电位由-1.574V变为-1.38V,自腐蚀电流密度由6.2×10-3mA/cm2变为7.0×10-4mA/cm2。

  • 标签: 轧制 固态扩渗 镁合金 表面性能 LS-DYNA
  • 简介:聚乳酸-乙交酯(PLGA)因具有优良可降解性而在医用生物材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其表面缺乏细胞识别位点,以及存在亲水性和细胞亲和性不足等缺点,影响了细胞在其表面的粘附生长。为了得到生物功能和亲水性均较理想聚乳酸类生物降解高分子,通过物理或者化学方法在材料中引入胶原或多肽对其进行改性,赋予材料生物信号,以提高其生物功能,使其在组织工程支架研究和临床应用更加广泛。该文主要对PLGA仿生改性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 降解聚合物 亲水性 仿生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