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5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自始至终测定了在若干不同CO2浓度增加实验中的6种陆生植物和2种水生植物的群重和干重,还从文献中摘录了另外18种植物的鲜、干重资料。一般说来,CO2浓度增加对植物干物质含量百分比几乎没有影响,除在有利于叶子中淀粉积累的情况下,那么它导致干物质含量百分比的增加。

  • 标签: 大气 二氧化碳 植物 干物质 鲜重 淀粉
  • 简介:中国水泥行业生产了全球水泥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能耗和CO2排放仅次于电力行业.通过国际比较和宏观经济驱动力分析,预估了水泥产量在2010-2030年间3种可能的发展趋势.采用基于工艺流程的自底向上核算方法,评估了每种产量趋势下中国水泥行业在2010-2030年间的节能潜力和CO2减排潜力.结果显示,相比基准情景,在最佳技术情景下,水泥行业存在13.4%~14.6%的节能潜力和15.3%~16.3%的CO2减排潜力,分别带来平均4.2亿t标煤的累积节能量和37.2亿t的累积CO2减排量.总体上,燃料和熟料替代措施的节能减排效应要优于能效提高措施.在3种CO2排放源中,过程减排约贡献了总减排量的42%,其次是燃烧减排(36%)和电力减排(22%).

  • 标签: 节能潜力 CO2减排潜力 中国 水泥行业 碳减排措施
  • 简介:在一个城市的森林地点(Namsan)和在汉城的一个城市的居住区域(Boramae)上的CO2集中和流动,朝鲜在非成长的季节(2011年3月24日)期间,成长季节(10122011年6月),并且迟了成长的季节(22242011年9月)被分析。二个地点的CO2集中将近显示出一样日报变化与发生在夜里期间的最大的价值和发生在白天,以及一样的季节的变化期间的最小的价值,在成长季节(夏天)期间在非成长的季节(早春)和最小的价值期间与最大值珍视。在城市的森林上的CO2流动没显示出任何东西典型日报变化在非成长的季节期间,但是确实出现了日报有小积极价值的变化在夜里和大否定价值期间在在在城市的森林里由于光合作用成长和迟了成长的季节的白天期间。在城市的居住区域上的CO2流动为所有时期显示出积极每天吝啬的价值,与在非成长的季节期间的大价值和在成长季节期间的小价值,并且它也出现了日报有在06001000LST和18002400LST的二最大值的变化,并且在0300-0600LST和1100-1500LST的二最小,并且强烈为由包围房子煮并且加热与液化天然气的使用被相关。

  • 标签: 大气CO2浓度 韩国 居民区 CO2通量 生长季节 城市森林
  • 简介:宝鸡市是我省重要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市区工厂林立,人口密集,大气污染问题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大气污染程度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同样的污染源在不同气象条件下所造成的地面污染程度千差万别。因此,研究分析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稀释规律,寻找地面污染物浓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对防止和控制污染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宝鸡市区 SO2 气象条件分析 浓度值 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程度
  • 简介:利用国外较为成熟的气候与经济综合评估模型(DICE/RICE),通过调整CO2排放控制率,对我国2000--2050年的若干CO2排放情景进行了设定,在保证大气CO2总量稳定的前提下开展了若干c02减排方案下我国CO2排放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用水平的影响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若干CO2减排方案都可以使未来200年的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增量控制在3.2℃的气候安全阂值范围内,都可以有效地保护全球气候安全。当我国到2050年的CO2排放量从2000年的253%控制为50%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下降幅度从0.33%增加到12.22%,相对应的效用值的下降幅度从0.00422增加到0.09946,其下降幅度都随CO2减排额度的加大而增加。为此,我国将要追加621.96亿~13784.73亿美元的气候投资,占GDP的0.19%~10.5%。因此,从最大程度地减少实施减排所需要的气候投资和对我国经济影响的角度出发,我国应该优先选择到2050年CO2排放量控制为2000年的253%这个方案。

  • 标签: CO2减排 情景分析 经济 中国
  • 简介:在大气扩散试验工作中,经常需放飞平衡球,把该球看成空间一质点,用双经纬仪观测其空间位置,则可画出该时该地的低层空气流场分布。按照一定的比例灌注CO2和H2制作平衡球,可较长时间悬浮空中,基本按照空气流场飘浮。据有关单位的多次试验和计算,最

  • 标签: 双经纬仪观测 CO2 可行性分析 流场分布 扩散试验 阿伏伽德罗定律
  • 简介:由于CO2的放射的强迫的新评价用CO2和一个高分辨率的放射的转移模型的更新的集中数据被计算。同温层(ARF)调整放射的强迫由于从到2010的更新的年的一年1750的CO2被发现增加了到1.95Wm2,它是17%比IPCC的大第4评价报告因为CO2集中的快速的增加自从2005。一个新公式被建议精确地描述在CO2和它的集中的ARF之间的关系。根据在ARF和表面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而且,在平衡表面温度的可能的变化在情形下面被估计CO2的集中在一年2008增加到乘集中的的1.5,2,2.5,3,3.5和4。结果是+2.2的价值

  • 标签: 全球温度变化 辐射强迫 CO2 估计 二氧化碳浓度 地表
  • 简介:THE-DNUMERICALSTUDYONTHEPRINCIPLESOFRAIN-ENHANCEMENTANDHAIL-SUPPRESSIONINCONVECTIVECLOUDSMaoYuhua(毛玉华)andHuZhijin(胡志晋)THE-D...

  • 标签:
  • 简介:2次全球降水观测计划(GPM)亚洲工作组会议2008年6月2~4日在日本滨松市举行。会议由日本宇宙和航空局(JAXA)及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主办,参会人员是JAXA和NASA的GPM项目经理等管理人员,以及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科研人员。

  • 标签: 观测计划 全球降水 工作组 会议简介 亚洲 美国航空航天局
  • 简介:分析了2012年2—3月异常连阴雨天气的环流背景、副热带西风急流、低层热力场特征及水汽输送,结果表明:1)500hPa在乌拉尔山以东地区为稳定的高压脊区,东西两路冷空气从高压脊两侧的低槽分裂南下交替影响;华西低槽稳定维持,西北太平洋高度场偏高,形成西低东高环流特征。2)200hPa西风急流位置比常年偏北。3)850hPa在西南地区东部有冷温槽,在江南地区有明显的锋区维持。4)低层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南海。5)连阴雨期间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中存在一支强劲的西南风低空急流。

  • 标签: 连阴雨 环流特征 水汽输送 区域性暴雨
  • 简介:整理DSC2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在业务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DSC2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存在的采集器连接、量筒内壁粘雪、小雨时的缺测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提高DSC2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运行稳定性的方法,提升其监测的准确性、时效性;提高观测数据的可用性的相应建议。

  • 标签: 称重式降水传感器 问题分析 对策
  • 简介:根据东亚地区工业SO排放资料和硫化物输送模式模拟得到的SO-4气溶胶的区域分布状况,计算了SO-4对地气系统的直接辐射强迫作用,并用能量平衡模式模拟了其对东亚和我国温度变化的影响。模拟结果和资料分析表明,80年代以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特别是日最高温度和白天温度)普遍下降。工业SO排放引起的大气中SO-4含量的增加可能是引起降温的主要原因之一

  • 标签: 二氧化硫 硫酸盐气溶胶 辐射强迫 温度变化
  • 简介:1会议概况1.1会议背景和目标由世界气象组织和法国气象局共同举办的第2次国际多灾种早期预警专家研讨会于2009年5月5~7日在法国图卢兹召开。上海市气象局局长汤绪、上海市气象局气候中心副主任穆海振、上海市应急办管理协调处副处长邹勇杰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本次会议以2006年第1次国际多灾种早期预警专家研讨会的成果为基础,

  • 标签: 早期预警 多灾种 专家 国际 世界气象组织 气象局
  • 简介:高分辨率传播(HITRAN)的线转变参数2008数据库相对以前的版本被更新了。到在用从HITRAN2004和HITRAN2008数据库的行参数的CO2集中的变化的传播系列和敏感与相比在二氧化碳的检索上评估数据库更改的效果从在红外线附近的反映的日光的垂直的列。这比较被做在三光谱盖住2.06-,1.61-,和1.58-的区域吗??

  • 标签: 数据库更新 近红外光谱 大气CO2 反演 透射光谱 二氧化碳
  • 简介:利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综合政策评价模型(IPAC模型),对中国未来中长期的能源需求与CO2排放情景进行了分析,对该情景的主要参数和结果进行了介绍,并对模型中的政策评价进行了介绍。同时报告了实现减排所需的技术。结果显示:未来中国经济将快速增长,能源需求和相应的CO2排放也将明显快速增加,与2005年相比,2030年能源需求可能增加1.4倍,2050年可能增加1.9倍。但中国也有较大的机会在2020年之后将能源需求量的增加幅度明显减小,将CO2排放控制住,使之不再出现明显增长,甚至有可能在2030年之后下降。

  • 标签: 排放情景 能源 气候变化 模型
  • 简介:1气候概况评述①2008年1月福建省基本气候概况是:全省气温正常;降水量大部偏多~显著偏多;日照正常~偏少。2月的基本气候概况是:全省气温偏低~显著偏低;降水量大部偏少~显著偏少;日照正常。

  • 标签: 气候概况 福建省 天气过程 气温偏低 降水量 日照
  • 简介:应用一个嵌套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太平洋环流碳循环模式,分析了1960~2000年太平洋不同海区海气碳通量随时间的变化。模拟结果显示,赤道太平洋为大气CO2的排放区,南、北太平洋(南、北纬15°至模式计算区域南、北边界)为吸收区。3个海区海气碳通量随时间均存在显著的波动,其中赤道太平洋海气碳通量年际波动最显著。3个海区海气碳通量年际波动对气候事件的响应并不一致,在ElNio年赤道太平洋冷舌的强度和总溶解无机碳(DIC)的浓度以及输出生产力均会受到上升流减弱的影响而降低,LaNia年这些海气碳通量控制要素的分布情况则正好相反,但在南北太平洋副热带以及高纬度海区,ElNio和LaNia对这些要素带来的影响却并不一定相反,对输出生产力的影响甚至是一致的。以海表温度(SST)为例考察海气碳通量与物理场之间的关系表明,在赤道太平洋上升流对DIC的影响是控制海气碳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在其他海区,尤其是副热带海区,由于垂直运动的年际变化较小,且生物生产力水平较低,SST的波动对海气碳通量年际变化的影响更加重要。

  • 标签: 太平洋 海气碳通量 波动 海表温度 总溶解无机碳
  • 简介:采用正交小波分解研究了近2ka来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记录的气温和冰川积累量演变多尺度特征,得到了与构成序列中主要气候事件对应的尺度分量。用130a尺度以上分量几乎可以重建冰芯记录中的主要冷暖或干湿气候事件。平均而言,温度和冰川积累量配置在大多数时间尺度上都呈正相关,即暖湿/冷干配置,但在130a尺度上是负相关,即冷湿/暖干配置。20世纪以来的快速增暖增湿发生在260a尺度上。线性增暖趋势和千年尺度分量都是暖湿/冷干配置并占有较大的方差,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百年尺度上的温湿配置。二者的结合直接导致千年尺度上温湿配置在8世纪出现由冷湿/暖干向暖湿/冷干气候型的转变。

  • 标签: 古里雅冰芯 正交小波分解 温度和冰川积累量 配置 多时间尺度 非平稳性
  • 简介:应越南河内自然资源与环境高等学校副校长范文谦的邀请,以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副主任刘国平为团长,人事处副处长周殿珍、科技培训部副教授熊廷南、远程培训部副研究馆员高婕、国际培训部副主任范红为成员的培训中心第2次教育培训代表团一行5人,于2006年2月16日至26日赴河内自然资源与环境部自然资源与环境高等学校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讲学和访问。本次访问是根据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关于请执行《中越气象科技合作联合工作组第7次会议会谈纪要》的通知”(气外函[2005]74号)要求,

  • 标签: 中国气象局 教育培训 代表团 资源与环境 高等学校 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