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众所周知,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解决了联合国建立的主要问题。美国总统罗斯福将会议提案称为“国际政治合作的奠基石”,苏联大元帅斯大林认为这次会议是“联合国家战线的鲜明标志”。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4年8月21日至9月28日,美英苏三国参加,就战后联合国的组织机构基本达成协议;第二阶段从1944年9月29日至10月7日,中美英三国参加,就联合国组织问题作了进一步讨论。本组史料为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顾维钧在会后向国民政府外交部呈报的《参加国际和平安全机构会议代表团报告书》,详细描述了会议的经过、会议讨论的要点及其结果。

  • 标签: 敦巴顿 顾维钧 国际和平安全机构会议 报告书
  • 简介:东亚和平是这个地区所有人憧憬和追求的最大目标。日美同盟升级,日本国会通过安保相关法案,东亚地区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变数。此外,美国推行"重返亚洲"战略以来,南海问题也备受关注。在这种背景下,中日韩合作对维护东亚和平稳定尤为重要。

  • 标签: 日美同盟 南海问题 日本国会 力量对比 国际格局 中韩
  • 简介:国际体系的稳定关键在于其结构层面。一个体系是否稳定,体系中主要行为体的数量、主要行为体间力量对比关系、国际体系的调节机制等因素具有密切的联系。体系的变革既有体系内主要行为体力量发展不平衡、力量组合关系发生变动、主要行为体的对外战略发生重大调整等内在动因,也有全球化趋势发展等外在因素的催化作用。中国的和平发展并没有产生变革国际体系的要件,中国的和平发展并不会导致国际体系的剧烈动荡,而是将推动整个国际体系和平、渐进、稳定的转型。

  • 标签: 结构主义 国际体系 稳定 变革
  • 简介:主持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胜利纪念日前后,我们举行系列纪念活动,就是要牢记中国人民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

  • 标签: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和平发展 维护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秩序 战后
  • 简介:国际舞台上,非政府组织即NGO,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以来愈发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那么,NGO在国际和平安全领域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它又遭遇着哪些不可抗拒的阻碍?本文通过对相关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分析,以浅识并解答上述的问题。

  • 标签: NGO 和平与安全 作用 阻碍
  • 简介:国际法是以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的国际法律体系。实现和平的使命是国际法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重视国际法的制度和组织建设,但忽视了实现和平的心理因素。深受康德永久和平思想影响的现代国际法体系也偏重于法律制度和国际组织的建设,对人类内心和平的建设重视不足。虽然一些国际法律文件和个别国际组织已经意识到了内心和平对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并做出了积极努力,但显然还是很不够的。真正的永久和平只能从人的内心开始实现。国际法应该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现有国际法制度和国际组织建设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人类内心和平的宣传和建设。这是国际法的新使命。

  • 标签: 国际法 和平 内心和平
  • 简介: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美国、欧洲和日本拥有绝对的力量.是国际制度的制定者和规划者.但是国际上还存在着除欧、美、日以外的五类国家,分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俄罗斯、伊斯兰国家、失败国家和反美国家。国际格局未来的发展取决于西方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是否达成妥协.以及双方之间是否有效的处理关系。当前世界的基本态势是.非传统大国崛起.多极化趋势明显。

  • 标签: 国际战略格局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和平发展 中国 国际格局 伊斯兰国家
  • 简介:以乔治·莫德尔斯基、罗伯特·吉尔平和马克·布罗利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学派认定,在“国际政治周期性规律”作用下,新兴大国霸权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引发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新时期这种论点的盛行旨在为“中国威胁论”张目。现实的国际政治中,全球化、非传统安全国际机制将增加新兴大国霸权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扩大其利益面.从而消解这种“规律”,使新兴大国霸权国家的关系走出历史的循环。中国是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历史上,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内敛型国家,现在选择的是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共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实现崛起的终极目标。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对“国际政治周期性规律”的有力破除。

  • 标签: 国际政治 “周期性规律” 中国 和平崛起 和谐世界
  • 简介:纪念服务和军事游行在北京举行的2015年9月3日标记的区别7oth庆典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高层领导人参加了活动。参与者还包括负责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和那些谁参加了在中国的战争努力的个人或家庭。

  • 标签: 世界和平 历史 维护 抗日战争 中国人 国际组织
  • 简介:2004年11月21-24日,“和平工具?——宗教在冲突中的角色”国际宗教间和平会议在瑞典南部城市Soederkoeping召开。来自欧洲、美洲、亚洲及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103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同时,为配合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妇女、和平安全问题”的决议,以及关于“为世界儿童建设非暴力和平文化国际十年”(2001-2010)的决议,主办方还鼓励女性代表青年代表积极参与此次会议。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

  • 标签: 宗教事业 暴力冲突 和平工具 国际宗教间和平会议 瑞典
  • 简介:"和平发展"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战略选择.冷战后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带来了三大机遇:一是当前的国际和平环境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二是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三是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市场机遇.只要我们能够清醒认识到当前世界政治、科技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把握好本世纪头20年由此带来的三大机遇,中国就能成功地坚持和平发展之路.

  • 标签: 中国的和平发展 国际和平环境 新科技革命 经济全球化 机遇
  • 简介:1987年12月1~3日,纽约'国际和平学会'、曼谷'安全国际问题研究所'、雅加达'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在曼谷联合主办国际讨论会,讨论题为《迎接90年代的挑战:东南亚西南太平洋的和平安全》。与会者有来自东盟六国、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西德、日本、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18个国家和联合国系统的代表36人,以及观察员5人。泰国外长西提致开幕词,泰前副总理兼外长他纳·科曼到会演说。现将该会分发的论文题目译载如下:

  • 标签: 国际问题研究 西南太平洋 联合国系统 他纳 政治系 科曼
  • 简介:近年来,国际安全形势一直处于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状态。在国际格局转变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多数国家都在寻求和平、发展合作,推动建立有利于世界持久和平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国际新秩序。特别是大国互利合作关系持续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外交途径和政治对话解决争端,已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

  • 标签: 互利合作关系 世界和平 维护 中欧 国际安全形势 经济全球化
  • 简介:9月6日.巴基斯坦16岁女孩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在荷兰获颁:2013年国际儿童和平奖.以表彰她“为世界上所有的儿童获得教育”而做出的努力。

  • 标签: 巴基斯坦 儿童 和平 国际 女孩 教育
  • 简介:中国文化是长期存在没有中断的一种东方文化。在中国强盛的时代,声教文物。远播四方。使四邻国家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历史上我国的对外交往。源远流长。主要有陆路海路两条路线。其中又分为南北两道。由张骞开端而逐渐形成的陆上“丝绸之路”。在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海路方面。我国人民很早就同亚非人民经由海上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早在西汉时期,中国的使者就乘船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用丝织换取珍珠、琉璃和其他一些奇石异物。

  • 标签: 东方文化 文明交流 使者 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 国际
  • 简介:70年前,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一起,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这场持续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付出了3,500万军民伤亡的代价,在同盟国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战后,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越来越重视以法治保障人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为国际人权和平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 标签: 和平权 人权 中国 反法西斯战争
  • 简介: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国际法中的基本原则之一,各国有采取非武力措施和平解决各项争端的义务。这项原则形成已久,特别是自1945年《联合国宪章》颁布之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否认此原则。但这并不等同于国际社会已就该原则的内容达成共识。1970年联合国大会《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之宣言》中,提到了该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其中有些内容已得到高度认同并被公认为国际惯例。然而部分内容依然存在争论。深入研究解决国际争端中的和平原则以及有争议的观点,探讨越中在和平解决南海争端过程中已达成的一些协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国际争端 和平原则 南海 国际法 越中南海争端
  • 简介:近期,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丧心病狂地宣布拍卖被他们绑架的挪威籍和中国籍人质,到朝鲜半岛发生的"8月危机",再到愈演愈烈的欧洲"难民危机",令人忧心。这些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再次敲响了国际和平安全的警钟,也警醒国际社会必须进一步加大反恐合作的力度。

  • 标签: 中国籍 朝鲜半岛 伊斯兰国家 国际社会 令人 恶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