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颅脑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方法对225例老年颅脑疾病患者进行心理状态方面的观察与分析,了解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分别针对患者个案进行有心理护理。结果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均得到良好的恢复,有效促进疾病的康复。结论注意老年颅脑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加强护理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 标签: 老年颅脑疾病患者 心理状态分析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心理干预对治疗老年疾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老年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药物治疗,观察组在传统药物治疗同时加入心理干预护理。以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作为检测依据,分别在患者入组时、入组3个月、入组6个月三个时间点进行测试。结果观察组HAMD与HAMA总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老年疾病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心理干预 老年疾病患者 焦虑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系统护理对心绞痛患者心理状态和疾病情况的影响。方法将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接受系统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心理状态。结果在护理干预的6个月内,观察组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护理后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结论系统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同时缓解患者焦虑和抑郁的负面情绪。

  • 标签: 系统护理 心绞痛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院后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择稳定期COPD患者40例运用现场指导、电话随访、个别或群体辅导等方法实施集束化理念指导下的延续性护理,主要措施包括戒烟、坚持用药、康复锻炼、长期氧疗。结果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患者存在生活方式、营养知识缺乏;心理抑郁、焦虑、紧张、悲观等不良情绪;有效的呼吸运动锻炼方法掌握不全;家庭氧疗依从性不佳。经采取相应措施后问题得以改善。结论采用延续护理的方法对稳定期的COPD患者实施干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发病次数。

  • 标签: 延续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充分掌握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手段,促进疾病早日康复。方法对患者发放症状自评量表(SCL-90),并对我院200例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症状分、抑郁因子分、焦虑因子分、躯体化因子分、强迫因子分、偏执因子分、强迫因子分和精神病性因子分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常伴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老年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老年人 心理学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以80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探究其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根据具体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方法本研究选取80例2015年6月1日~2016年6月1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所有受试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根据具体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对比分析护理前后所有受试患者的心理状况改善情况。结果研究发现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所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焦虑、强迫症状以及敌对情绪等。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后,患者的各项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与护理前相比均显著降低,护理前后评分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价值。结论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适当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护理措施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 心理问题 护理措施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在世界疾病之中具有较高死亡率,其中IHD(缺血性心脏病)、卒中为主要原因,在2013年的临床数据中平均每10万人中就有247.9人病死,据WHO的预测直至2030年其抑郁症将是心血管疾病患者致残的又一原因。基于此现状,文章针对ASCVD、精神心理方面的障碍展开了分析。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精神心理障碍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具体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进行心理健康和病耻感问卷调查,然后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调查的80例患者家属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睡眠以及病耻感问题,进一步分析造成家属病耻感的因素,其中受经济因素影响者35例,占43.75%;受精神压力因素影响者25例,占31.25%;受社会因素影响者12例,占15%;其它因素8例,占10%。结论精神病患者家属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情绪,伴焦虑情绪。这就要求在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医护人员也要及时的关注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患者家属减轻自身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 心理健康状况 病耻感 调查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部随机选取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施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更低(P<0.05),其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更高(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施行综合护理干预,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综合护理 心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社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中心里护理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社区的114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并给予不同护理。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情况对比,观察组为(15.32±3.17)分,对照组为(27.67±4.9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舒利迭吸入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有利于Borg气促指数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老年 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舒利迭吸入治疗 改善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75例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针对性的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和舒适护理,观察患者护理前后的不良心理状态发生情况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结果本次实验研究中75例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前后其抑郁、焦虑以及对事物毫无兴趣、孤独、封闭感等负性情绪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均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舒适的护理服务可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重症监护室 心理特点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在CCU接受治疗的心理特点与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35例作为分析对象,调查发现心血管病患者具有孤独压抑与心理依赖感明显等心理特点,针对心理特点给予临床护理。结果护理前SAS评分为(65.8±2.7)分,护理后为(42.4±1.2)分,护理前后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理护理可改善心血管患者的心理状态,应推广使用。

  • 标签: 心理特点 心血管疾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康复治疗对于促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提升老年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本院呼吸科进行治疗的12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干预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根据2014年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南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级,并依照指南给予药物治疗)。4周后采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对其进行心理和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SF-36健康调查量表测评显示观察组病例在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维度上的评价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康复治疗有助于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进而促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

  • 标签: 康复治疗 老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心理健康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