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三礼汉读、异文及其古音系统虞万里一《三礼》汉、文术语释例二《三礼》汉、文术语统计表三《三礼》汉、文之古音系统四古方音微两汉经,有古文,有今文;两汉学,有古,有今。至其傅人,清唐晏《两汉三国学案》所列己有七、八十人,实则远不止此。汉初经学守家法,门...

  • 标签: 《说文》 《古音系研究》 《三礼》 《周礼》 《礼记》 《考工记》
  • 简介:笔者从蒙古高原西北游牧民族的兴起,论述了经过了多个民族、朝代的更替,琵琶始终伴随着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民族,从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琵琶的描述与记载"枇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说明蒙古族历代音乐历史中很早就有使用琵琶的记载。清末民初以后,琵琶在内蒙古地区渐渐失传,在蒙古族音乐演奏中基本不被采用。如何摒弃歧见让琵琶这件历史上曾经被蒙古族人民所喜爱和广泛使用的乐器,为今天的蒙古族音乐所借鉴和使用,为蒙古族音乐服务,这是我们民族音乐工作者所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 标签: 琵琶 蒙古族音乐 民族 融合
  • 简介:马玉山同志在《“古音通假”商兑》一文中谈到:从时代上区分“借”与“别”,“盘桓”是后起字“徘徊”的借字。本文认为通假是得到社会公认的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与别字无关。并以此与马文商榷,同时也谈了连绵字的借字和别字的问题。

  • 标签: 通假 假借 连绵字
  • 简介:从《白虎通》声训的语音材料入手,对其古音进行考证,从而对《白虎通》声训所反映的当时的古音现象做些简单总结,考察东汉时期语音现象的某些特点,为他人的研究提供一些材料。

  • 标签: 《白虎通》 声训 语音现象
  • 简介:摘要《毛诗古音考自序》这篇文章主要是阐发了陈第的音韵思想,他说过“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每个时代的语音系统都是发展变化的,因而不同时代的语音都有所区别,每个时代的作品对应着每个时代的读音,看上去千差万别,但诗歌的用韵都是有相应韵律体系的。因此他反对叶音说,破除了自六朝以来以语音不变为基点,以“叶韵”原理来解释古今字音有歧异现象的旧观点,主张用历史的发展的语言观来看待语音发展和语言的进步。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华州方言语音与中古音作了比较并分析了其特点。通过对华州方言与中古音的历时比较,探讨其音变现象,观察华州方言的语音演变。

  • 标签: 华州方言 语音特点 中古音
  • 简介:清代小学名著《方言笺疏》中注明“某与某同声”、“某与某同韵”、“某某双声”、“某某叠韵”、“声之轻重”、“声之侈弇”的地方共59例,除叠韵外,多与古音不合,或令人不知所云。分析其原因,是对古音把握不严,概念模糊;滥用以声求义方法及缺乏历史观念诸端。

  • 标签: 《方言笺疏》 《广韵》 古同声 次清音 古音学 头音
  • 简介:“古词遗存”是指内蒙古西部方言中有些词语直接承袭中古汉语词义,但普通话中已不使用这些词语,如甚、舁、仰尘、夜来、瓯、钵等。“古音遗存”是指内蒙古西部方言中保留着大量的入声字。

  • 标签: 语言 内蒙古西部方言 古词遗存 古音遗存
  • 简介:研究语言历史的方法主要有历史比较法、内部拟测法和依据文献材料的语文学方法。历史比较法以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为前提,如果缺乏这种可资比较的材料,只能采用内部拟测法。内部拟测法根据一种语言的材料,着眼于语言结构的系统性,从共时分析中得出历时的结论。语文学方法也是只就一种语言的材料探索语言的演变过程,因而有人把它看成内部拟测法的一个变体。汉语上古音的研究,经过清儒的考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考证文献只能得出音类,要揭示音系的面貌,还得拟测出各个音类的音值。拟测上古音的工作开始于二十年代初。由于现代汉语的方言及不到上古,亲属语言没有深入研究,历史比较法用不上,因而需要把传统的语文学方法与内部拟测法结合起来,进行探索。实现这种结合的第一个人是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后来,王力、董同和、李方桂等学者又在高本汉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使上古音系的轮廓逐步明朗起来。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上古音研究中谐声原则与声母的拟测,韵尾的拟测,诗韵与主要元音的拟测等主要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和评论。

  • 标签: 高本汉 内部拟测法 汉语上古音 上古音系 历史比较法 元音
  • 简介:古汉语中绝大部分字,一个字相当于一个词。汉字具有稳定性的特点,而词则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当一个词的意义发生变化,起初,仍由原来的字兼任。随后逐渐发生音变,产生新词,即音变构词。音变构词有多种方式,且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把古音韵的研究视野,扩大到音变构词,将是一个十分广阔的空间。

  • 标签: 音变构词 音变方式 音变规律 扩大古音韵研究视野
  • 简介:传统古音研究的实践中具有很严密的结构分析法,与此相应,传统音韵很早就具有系统的观点。前贤的结构分析法和系统观运用于等韵、今音以及古音;不但用来分析共时语音系统,还用来研究历史音变。

  • 标签: 古音学 方法论 系统 历史音变
  • 简介:安远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东南部,地处闽、赣、粤三省交汇处,是一个纯客县,其方言属于客家话于信片。本文依据上古音对安远话声母系统进行分辨,发现它含有一些明显的上古音特征遗存,如: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娘日归泥、晓匣归见溪群等。

  • 标签: 安远方言 声母系统 上古音 遗存
  • 简介:上古韵部划分是上古音研究的核心部分,韵部划分至清代虽已渐臻完备,但学界对韵部进行再划分的工作一直未断。李新魁先生在二十九部基础上分出祭、废、至、队、曷、桓、戈七部,将上古韵部分为三十六部,其分部的依据不合理,故不必立祭、废、至、队、曷、桓、戈七部。

  • 标签: 祭部 废部 至部 队部 曷部 桓部
  • 简介:《上古音研究》中,李方桂认为r介音对后面的主元音有一种中央化的作用。我们全面考察了李先生自己的音变体系。认为r介音央化说值得商榷:从音变形式看.不是简单的央化。从音变动因看,不是单纯的r介音作用。

  • 标签: 介音 音变 上古音 变体 元音 札记
  • 简介:黄永镇著《古韵源流》于1934年出版,书中在黄侃古韵28部的基础上提出了肃部(即幽部人声)独立说,早于王力1957年提出的觉部独立说23年。在汉语音韵史上功不可没。

  • 标签: 黄永镇 黄侃 王力 肃部 觉部
  • 简介:本文结合今汉语方言的实际情况,总结了目前对中古韵图四等格局的理解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韵图分等的目的、条件和步骤重新进行了思考,并对如何理解内外转以及声类在各等字前有分类趋势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四等 汉语方言 中古音韵 内外转
  • 简介:历史语言著作中所讲的音变方式主要是两种:合并(merger)与分化(split).其实王力还提到一种无变化的方式,我们称为直承式.以往都是用文字叙述说明音变方式,我们尝试采用数字对比表示法:“1对1”表示直承式,“1对2”表示分化式,“2对1”表示合并式,这种方法能更直观地说明问题.

  • 标签: 音变方式 直承式 分化式 合并式 数字对比法
  • 简介:凉州方言属西北方言兰银官话河西片。凉州方言有27个声母,29个韵母,3个调类。凉州方言与中古音系、北京话音系有对应关系。

  • 标签: 凉州方言声韵调 中古音 北京话
  • 简介: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六册《荆轲刺秦王》中特别注明,樊於期的"於要读wu.各类参辅教材也很强调这类古音异读字,意谓其来历久远,读古音能给人一种"保真"的感觉.

  • 标签: 古音异读字 “樊於期” “商於地” 古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