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环氧复合材料横管作为天线结构的一部分,在进行第60次展开试验的过程中发生了开裂。通过弯曲试验、宏观观察、微观观察及金相分析等手段,对横管的破坏模式、失效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后续解决措施建议。结果表明:横管的破坏形式为弯曲破坏,其在收拢、展开过程中受反复加载的压缩-弯曲载荷的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在变形集中区缺陷发生扩展并逐步形成分层开裂损伤,使局部区域刚度下降,在后续使用中分层开裂损伤进一步加剧,导致横管的整体刚度逐渐下降,最终在第60次展开试验中发生弯曲失稳破坏。

  • 标签: 碳/环氧复合材料 横管 弯曲破坏 分层开裂
  • 简介:采用EBSD技术研究Al-(Mn)-Fe-Si合金等温退火后的再结晶晶粒结构。统计研究表明,在无沉淀反应条件下,在大于临界直径(约1.1μm)的颗粒相周围形成P取向({011}?566?)晶粒的频率约为2%。晶粒总数量密度与P、立方取向({001}?100?)晶粒的数量成线性关系。再结晶晶粒的总数量密度及典型取向(P、ND旋转立方{001}?310?、立方)晶粒的数量密度随轧制应变量增加而增加,并服从指数规律。

  • 标签: 再结晶织构 铝合金 颗粒激发形核 EBSD
  • 简介:尽管外界认为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坎昆会议成果有限,但中美双方依然有望就一些核心问题达成一致。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表示,中国希望在减排的监测监督和核查(MRV)方面取得成果。

  • 标签: 碳减排 中国代表团 监查 气候变化 国家发改委 监测监督
  • 简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含有砷、硒、碲、钴或镍等杂质的黄铁矿的结构和电子性质,并采用前线轨道理论讨论含杂质黄铁矿与氧气和黄药的反应活性。杂质的存在使黄铁矿晶胞体积膨胀。钴和镍主要对费米能级附近的能带产生影响,而砷杂质主要对黄铁矿浅部和深部价带产生影响,硒和碲主要影响深部价带。电荷密度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的杂质原子都与其周围的原子形成较强的共价相互作用。前线轨道计算表明,砷、钴和镍杂质对黄铁矿的HOMO和LUMO的影响比硒和碲杂质大。此外,含砷、钴或镍的黄铁矿比含硒或碲的黄铁矿更容易被氧气氧化,而含钴或镍的黄铁矿与黄药捕收剂的作用更强。计算结果与观察到的黄铁矿实际情况相符。更多还原

  • 标签: 黄铁矿 杂质 密度泛函理论 电子性质 反应活性
  • 简介:本文根据作者和相关文献的部分数据,探索和分析Cu-Sn-Ti三元合金和Cu-Ni-Mn三元合金对材料的若干行为。三元合金远比二元合金复杂,中文所例举的实验数据会使人们发现一些有益的、规律性的东西。

  • 标签: 三元合金 碳材料 金属间化合物 铜合金 金刚石磨具 粘结剂
  • 简介:本文是对部分二元铜合金粘结和润湿材料行为的综述,对按相图划分的三类二元铜合金钻结和润湿材料的行为作为定性的讨论,着重对Cu-Cr,Cu-Ti,Cu-V三种合金进行了量化讨论,并对W,Mo,Ti进行了重点评述,文中也就试验结果发生的合金金属学和热力学方面作了初步的描述。

  • 标签: 二元铜合金 润湿 表面张力 内界面张力 粘结强度 表面吸附
  • 简介:本文从我国高速发展的超硬材料的代表——金刚石(含装备、控制系统、产品系列化,产量绝对比、质量先进规范化)人手,阐述了其必然替代普通磨料。同时从金刚石的工程性作用,全方位阐述了它在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方面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从金刚石的功能性作用,阐述了金刚石的半导体性质在光伏效应、光伏电源的作用。这些都是确保低经济的极为重要的基本措施。

  • 标签: 超硬材料装备与控制系统产品系列化产量与质量低碳能源光伏效应
  • 简介:目前高密度电阻率法所采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主要是将地质结构体视为二度体进行二维处理,因而二维数据资料处理结果只是一种近似解释,其计算精度与反演效果达不到精确反演的要求。设计两种典型的电阻率异常地质体模型,利用有限单元法进行正演计算。为更真实地模拟实测数据并分析二维、三维反演算法对噪声的敏感度,在正演剖面中加入1%的高斯随机误差,然后再分别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高密度电阻率法二维、三维反演。对比二维和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反演水平切片及垂直切片图可知,三维反演受高斯随机误差的影响更小,反演结果在模型异常位置、形态和电阻率特性反映上都比二维反演的效果更好,与实际地质模型更接近。

  • 标签: 高密度电阻率法 有限单元法 正演模拟 最小二乘反演 二维反演 三维反演
  • 简介:研究了硫酸浸出德昌稀土与天青石共伴生矿的焙烧矿过程。考查粒度、搅拌速度、硫酸浓度和温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并对稀土的浸出动力学进行分析。在选定的浸出条件下:粒径0.074~0.100mm、硫酸浓度1.5mol/L、液固比8:1、搅拌速度500r/min,稀土浸出反应受内扩散控制,表观活化能为9.977kJ/mol。

  • 标签: 氟碳铈矿 稀土 焙烧矿 浸出 动力学
  • 简介:称取0.5g金属铪样品置于瓷坩埚中,加入0.3g纯铁和1.5g钨锡粒助熔剂,设定高频燃烧红外分析功率为80%,吹扫和延迟时间均为10s,比较水平为2,以钢铁标准物质样单点校准设备,绘制校准曲线,并用标准物质验证曲线准确性,建立金属铪中含量的测定方法,测量范围为0.001%~0.040%。采用该方法对2个厂家的金属铪中含量进行测定,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8%,在2个金属铪样品中加入钢铁标样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在85%~106%之间。

  • 标签: 金属铪 高频燃烧感应 红外吸收法
  • 简介:为了破坏冶炼废水中重金属有机螯合物,例如Cu-EDTA配离子废水,研究一种破络并预处理的新方法。该方法基于铁微电解反应原理,.OH在酸性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产生,并在铁表面攻击吸附的有机基团导致螯合物的破坏,从而使铜离子将从有机物中剥离下来,然而EDTA将被.OH降解。研究pH值、温度、微电解反应时间、Fe/C质量比对铜离子脱除率及总有机(TOC)残余含量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能谱分析(EDS)、红外光谱分析(FTIR)研究处理前、后样品的表面官能团变化及形貌推断铁微电解反应的机理。并进行工业条件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pH值为2,温度为常温,Fe/C质量比≥0.02,时间为60min,有氧气存在。在该条件下TOC浓度为200mg/L、铜离子浓度为60mg/L的废水反应完成后TOC和Cu残余浓度分别减低到40.66和1.718mg/L;羟基自由基降解反应机理合理解释了该实验现象。

  • 标签: 微电解 羟基自由基 EDTA 废水
  • 简介:本文采用粉末冶金铁基触媒合成金刚石,匹配不同厚度的片以及采用不同的合成时间,探讨片厚度及合成时间对金刚石合成效果的影响。实验发现,适当增加片与触媒的厚度比和延长合成时间可以使金刚石的单产率、粒度、晶形和抗压强度等各项性能指标有所提高。

  • 标签: 碳片厚度 合成时间 铁基触媒 金刚石
  • 简介:采用真空高温裂解聚硅烷法制备β-SiC陶瓷粉末,并对热解产物进行TGA/DSC、XRD和拉曼光谱表征。通过矩形波导法测量β-SiC陶瓷粉末与石蜡复合材料在8.2-18GHz下的复介电常数来研究其介电性能。结果表明:复介电常数的实部与虚部均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高温下产生的石墨引起的电子松弛极化及电导损耗是复介电常数的实部与虚部增大的主要原因。

  • 标签: SIC陶瓷 聚碳硅烷转化SiC 介电性能 热解温度 自由碳 复介电常数
  • 简介:为了定性评价商用管材级聚乙烯样品并有可能证实在聚乙烯管材内含有再生的聚乙烯,需要开发一种简便、快速、可靠的方法,为此,已经采用了多种聚合物特征表述技术和不同的老化方法。本文已经比较了所用不同技术的结果,评论了用它们证实不同的高密度聚乙烯样品(包括未用过的高密度聚乙烯新料、用高密度聚乙烯新料生产的高密度聚乙烯管材和可能含有再生的高密度聚乙烯的高密度聚乙烯管材)的降解速率的能力。研究发现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解重量分析TGA、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均不适合此项目的,相比之下,发现样品如果已经用适宜的组合条件(高温、氧气、机械应力和混合时间)进行老化,那么,熔体流动指数(MFI)测量具有足够的灵敏度来证实不同的降解速率。

  • 标签: 再生聚乙烯 降解速率 熔体流动指数 氧化降解 抗氧化指数
  • 简介:采用热解处理已合成的聚吡咯纳米线实现一维纳米纤维的有效合成。在KOH的活化作用下,原始的纤维结构发生变化,获得带状纳米结构。对所合成的纳米线及纳米带进行形貌及结构表征。测试这两种一维纳米材料应于于锂离子电池中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一维纳米线及一维纳米带均表现出较优的循环性能及良好的倍率性能。纳米线材料在循环50次后仍保持530mA·h/g的可逆容量。在前23次充放电循环中,纳米带的可逆容量均高于850mA·h/g,充放电循环到第23次的容量保持率为86%。

  • 标签: 碳纳米纤维 碳纳米带 热解 KOH活化 锂离子电池
  • 简介:利用PVA碳源包覆、HF酸刻蚀和沥青二次包覆方法制备多孔珊瑚状硅/复合负极材料,得到沥青含量分别为30%、40%和50%(质量分数)的3种硅/复合材料样品。采用XRD和SEM分别对复合材料的组成和形貌进行表征,并采用电化学测试手段对其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经二次沥青包覆后,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当二次包覆的沥青含量为40%时,在100mA/g的电流密度下,该样品第二次充放电循环的放电容量达到773mA·h/g,经6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仍然保持在669mA·h/g,其容量损失率仅为0.23%/cycle。因此,调整二次包覆含量可明显改善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 标签: 硅/碳复合材料 二次包覆 珊瑚状结构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 简介:利用PVA碳源包覆、HF酸刻蚀和沥青二次包覆方法制备多孔珊瑚状硅/复合负极材料,得到沥青含量分别为30%、40%和50%(质量分数)的3种硅/复合材料样品。采用XRD和SEM分别对复合材料的组成和形貌进行表征,并采用电化学测试手段对其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经二次沥青包覆后,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当二次包覆的沥青含量为40%时,在100mA/g的电流密度下,该样品第二次充放电循环的放电容量达到773mA·h/g,经6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仍然保持在669mA·h/g,其容量损失率仅为0.23%/cycle。因此,调整二次包覆含量可明显改善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 标签: 硅/碳复合材料 二次包覆 珊瑚状结构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