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实用简单的口腔种植模板制作方法,用于指导牙种植手术,以获得准确的定位和修复效果。方法:首先制取缺牙区牙列模型,排牙,制作透明树脂模板,在石膏模型上选取植入点,然后按照预计种植方向放置导向用套管,光固化树脂固定,患者戴入口内后拍摄CT,根据三维CT信息计算是否需要修改以及修改的量,然后对导向套管进行修改使之成为最终种植模板,以此模板进行种植手术。结果:以三维CT信息引导下的种植模板为种植体的植入和修复提供了客观依据,取得了较好的种植效果。结论:含有三维CT信息的口腔种植模板制作简单,定位精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三维CT 种植模板 制作 应用
  • 简介:牙缺失是口腔临床工作中的常见病,口腔种植义齿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已成为牙缺失的主要修复治疗方式之一。然而,伴随着口腔种植的广泛开展,出现了一些神经及血管损伤并发症,甚至出现在曾被认为较安全的区域—下颌骨前部。因此,种植术前获取精确的解剖信息是必要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X射线的进步,锥形束CT可以实现口腔精细结构的三维重建。本文就锥形束CT在种植术前对下牙槽神经前袢诊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口腔种植 下牙槽神经前袢 锥形束CT
  • 简介:目的:比较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和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的CT表现特点。方法:对2005—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11例和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8例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病变髁突大小、病变范围以及病变周围软硬组织改变。结果:11例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病例CT显示肿瘤与病变髁突无明显分界(8/11)或与患侧髁突有蒂相连(3/11);肿瘤骨皮质及骨髓腔均与患侧髁突相续,瘤体表面均有特征性薄层软骨帽覆盖,瘤体外周密度通常高于中心;瘤体周围均有薄层软组织包绕。患侧颞骨关节面表面均有明显矿化,且因受瘤体压迫改建而较对侧平坦,患侧关节上、下腔间隙较对侧明显变窄;肿瘤生长方向不尽相同。8例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病例CT显示髁突颈部和(或)下颌支延长,髁突形状改变;增生的髁突外周骨皮质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化,硬化层厚度较对侧大;骨髓腔密度较不均匀。结论:CT检查能有效提供病变髁突及其周围软硬组织情况,为鉴别诊断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和单侧下颌骨髁突增生提供良好的依据。

  • 标签: 髁突 骨软骨瘤 增生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颌骨畸形
  • 简介:目的:为临床上颌骨大型缺损后颧颊翼种植体义颌修复的种植床提供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通过对50例正常单侧颧骨体(男性26例,女性24例)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的观察和测量,测量颧骨体的高度和四个不同高度层面骨质前后径和内外径即粗度.结果:颧骨体最小高度是21.67mm、最大为37.31mm、平均高度为26.22mm.颧骨体1/4高度层面的前后径最小,平均为9.15mm;最高层面的内外径最小,平均为10.73mm3/4高层面的前后径和内外径最大,均值分别为12.32mm和15.25mm.所有观察对象前后径和内外径的最小测量值分别为6.15mm和6.54mm.结论:在上颌骨大型缺损腔周围,颧骨体是唯一骨量丰厚的种植床,而上颌骨缺损腔周围其他骨质均非常薄,远远不能满足普通种植的条件.颧骨体的高度大于粗度,呈长柱形,在口内颧区垂直向上植入种植体比在缺损腔内近于水平向植入种植体更能利用其丰厚骨量,最适宜于颧区种植.一般颧区种植采用直径4mm、长度20mm的种植体是可行的,也是安全可靠的.

  • 标签: 颧骨体 颧区 骨内种植体 螺旋CT 三维测量 冠状位
  • 简介:目的通过测量中国成人正常颌骨微螺钉种植体植入的不同位点处皮质骨厚度,为临床植入部位的选择提供参考,以提高正畸支抗的成功率。材料和方法采用螺旋CT对30例18-40岁正常颌中国成人颅颌面进行扫描并重建,测量适合微螺钉种植体植入处的皮质骨厚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8个测量项目中,均值从1.73mm至10.67mm不等,最小值仅0.8mm。除前鼻嵴和下颌11牙尖隙外,46个左右对称的测量项目(左右各23个)中,34处左右对应指标相互比较均无差异(P〉0.05),另有12处测量位点左右配对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提供了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常见植入位点处皮质骨厚度参考值范围的数据库。下颌前牙根尖间隙,植入微螺钉种植体时应更加小心;上下颌磨牙牙尖隙处,植入相对安全。不同成人的皮质骨厚度差异较大,提示临床工作者最好能先根据病员的CT片测出相应植入位点处皮质骨厚度,再确定微螺钉种植体的植入部位与方向。

  • 标签: 微螺钉种植体 颌骨 皮质厚度测量 CT
  • 简介: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用于颌骨内埋伏牙定位的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13'腔医院诊治的,用常规口腔全景片和定位片无法清楚判断埋伏牙形态、大小及与邻牙位置关系的颌骨内埋伏牙患者28例。所有患者行CBCT扫描,对所得数据处理后获得牙体表面三维立体图像及任意平面图像和任意曲面断层图像。结果CBCT从多个角度完整清晰地显示埋伏牙的形态、大小、萌出方向、唇腭侧位置及与邻牙位置的关系。根据CBCT图像,18例26颗埋伏牙采用相应的手术进路拔除,10例10颗形态正常且非倒置的埋伏牙采用去骨开窗正畸治疗。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前诊断与术中判断完全一致,准确率为100%。术后创口均I期愈合,无感染、邻牙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CBCT可直接、准确地反映埋伏多生牙的位置,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 标签: 埋伏牙 锥形束CT 全景断层摄影 三维成像
  • 简介:近年来,为减少正畸患者的射线暴露并出于对放射安全的考量,正畸医生已经逐渐运用颈椎骨代替手腕骨作为判断骨龄的参考依据。随着锥形束CT在口腔正畸学中的运用,利用锥形束CT检测颈椎骨龄逐步得到应用。本文就基于锥形束CT数据重建颈椎二维图像的矢状面与水平面断层图像分析方法、基于锥形束CT数据重建颈椎三维图像的椎体体积与骨密度分析方法、基于颈椎的锥形束CT数据判断骨龄的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 标签: 颈椎 骨龄 锥形束CT
  • 简介: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和曲面体层片对正畸患者上颌窦异常的检出率进行研究。方法筛查2016年8月至2016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影像资料,共纳入480例同日拍摄曲面体层片与CBCT患者的影像资料。分别测量和评估曲面体层片及CBCT图像中上颌窦异常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一致性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曲面体层与CBCT对上颌窦异常的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χ^2=346.32,P=0.000)。在纳入的480例、960侧上颌窦CBCT图像中,40.8%有上颌窦异常。其中,潴留性囊肿的检出率最高(18.2%),其次为黏膜增厚(15.1%)。男性与女性上颌窦异常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4.98,P=0.000)。青少年组与成年人组上颌窦异常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26,P=0.612)。结论对于上颌窦异常情况,CBCT检出率明显高于曲面体层片。在正畸人群中上颌窦异常较为常见,且以潴留性囊肿最为多见,患者的性别对上颌窦异常有影响,而年龄对上颌窦异常无影响。

  • 标签: 正畸治疗 上颌窦异常 锥形束CT 曲面体层
  • 简介: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学分析,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尖牙区牙槽骨形态结构的差异,为正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正畸治疗前病例84例,以FMA角(眶耳平面一下颌平面角)大小为分组标准:FMA〉32°为高角型.FMA〈22°为低角型.FMA在22°-32°为均角型,通过CBCT获得颅颌面三维影像,测量右侧上下尖牙的牙槽骨高度、厚度及旋转角度,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尖牙牙轴与腭侧骨皮质的夹角、上尖牙根尖至腭侧骨皮质的距离、上尖牙旋转角度以及移动距离在三种垂直骨面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尖牙牙轴与骨皮质的夹角及距离、下尖牙颊腭侧牙槽骨高度、下尖牙腭侧旋转角度和总旋转角度、下尖牙移动距离在三种垂直骨面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尖牙区的牙槽骨高度、厚度及旋转角度存在差异。

  • 标签: 垂直骨面型 尖牙 牙槽骨测量 锥形束CT
  • 简介:目的评价锥形束CT(CB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处理钙化根管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诊治的钙化根管患牙,采用CBCT扫描,处理所得数据,获得牙体和根管的三维立体图像以及任意平面图像,确定根管形态、根管钙化段的位置、钙化长度等,在牙科显微镜引导下使用超声器械疏通根管.统计成功率。结果CBCT从多个角度完整清晰地显示根管形态及走向、钙化部位、钙化部分的长度及变化趋势:36例钙化根管中,成功疏通的根管有34例,成功率为94.4%:另有2例为根管全段钙化。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根管治疗,术前诊断与术中判断完全一致。准确率为100%。结论CBCT可直观准确地反映钙化根管的位置,根管形态及走向,为根管治疗提供可靠信息。CB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是处理钙化根管行之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根管钙化:锥形束CT 牙科显微镜
  • 简介:目的:研究锥形束CT(CBCT)测量青少年患者腭部不同区域骨厚度的差异,分析在腭部相同区域中Ⅰ、Ⅱ、Ⅲ类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骨厚度的差异,为临床腭种植支抗的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90例垂直骨面型为均角的12~16岁青少年患者,依照矢状骨面型分为Ⅰ、Ⅱ、Ⅲ类三组,每组男女各15例,进行CBCT扫描。以切牙孔后缘与后鼻棘点连线作为水平基准平面,在切牙孔后4.0、8.0、12.0、16.0、20.0、24.0mm冠状向截面上,距腭中线0.0、2.0、4.0、6.0mm矢状向截面上,测量两基准线的24个交点的垂直骨厚度。结果(1)腭部骨厚度在腭中缝处由前往后逐渐增加,在腭侧区及腭旁区由前往后逐渐减少(P<0.05);(2)腭部骨厚度在前份区域从腭中缝往两侧逐渐增加,在中份及后份区域由腭中缝往两侧逐渐减少(P<0.05);(3)在腭部的相同区域中,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腭中缝前份、腭中缝中份、腭中缝后份、腭侧区前份、腭旁区前份区域中,Ⅰ、Ⅱ类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大于Ⅲ类青少年患者;腭侧区中份、腭侧区后份、腭旁区中份、腭旁区后份区域中,仅Ⅱ类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大于Ⅲ类青少年患者。结论(1)腭部微种植支抗的最佳植入部位为腭旁区前份;(2)在相同腭部植入区域中,Ⅲ类青少年患者骨厚度小,穿通鼻底风险更大,建议Ⅲ类青少年患者选择更短的腭种植支抗。

  • 标签: 锥形束CT 矢状骨面型 腭部 骨质厚度
  • 简介:2010年4月12日,第2届中国口腔颌面锥体束CT(CBCT)论坛在四川成都世纪城娇子国际会议中心蜀风厅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CBCT,应用技术与影像网络管理”。论坛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和医讯医学科技发展中心主办,四川省口腔医学会以及来自中国西部的25所知名口腔医学院协办,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种植科刘福祥教授主持了本次论坛。

  • 标签: 口腔颌面 中国西部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锥体束 论坛 CT
  • 简介:目的:应用螺旋CT对单侧唇裂和唇腭裂患者畸形鼻进行初步测量分析。方法:采用螺旋CT三维重建后.应用Amira软件对30例单侧唇裂和唇腭裂患者的畸形鼻定点,并进行线距及角度测量。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对17个标记点共19项测量项目进行测量标记,并对其中7项指标进行了患、健侧比较。结果.单侧唇裂和唇腭裂患者双侧鼻翼发育程度不一致,患侧较健侧发育不全;鼻尖位置偏健侧,导致患侧鼻尖下点到鼻翼基底点的距离大于健侧;鼻梁多偏斜,表现为骨性及软组织共同偏斜;鼻面角小于正常人;患侧鼻孔宽度较健侧大;鼻小柱向健侧偏斜;鼻孔不同程度不对称。结论:应用螺旋CT及重建、测量软件能精确测量外鼻。并可以明确外鼻的畸形程度,患、健侧组织不对称程度及评价手术疗效。

  • 标签: 三维CT 外鼻 测量
  • 简介:窦型慢性根尖脓肿的窦道口大多数位于患牙根尖部相对应的唇、颊侧或舌、腭侧牙龈表面,但偶尔也可见开口偏离患牙的情况,

  • 标签: 窦型慢性根尖脓肿 锥形束CT
  • 简介:目的探讨健康成年人开闭口位颞下颌关节(TMJ)上腔造影螺旋CT扫描图像的三维断面形态。方法选择5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左侧TMJ上腔行76%泛影葡胺造影,在开闭口位行螺旋CT扫描,分别截取经关节窝顶点的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以及关节窝高度中点的横断面图像,并与3具TMJ局部解剖标本进行对照,分析关节上腔形态与下颌运动的关系。结果健康成年人闭口位关节上腔造影的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图像分别为"S形"、"半圆弧形"和"圆环形";开口位关节上腔造影的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图像分别为"月牙形"、中间部分扩张的"S形"和"半圆形";关节上腔形态能反映关节盘在开闭口运动中的位置变化和颞骨关节面的形态。结论健康TMJ上腔造影经螺旋CT扫描的图像能综合反映关节上腔及其毗邻组织在开闭口位的形态和结构,为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提供正常对照资料,为TMJ的生理运动和临床诊断研究提供依据。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关节造影术 计算机体层摄影
  • 简介:目的探讨锥形束CT三维颈椎测量项目的可重复性,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颈椎骨龄定量分期的常用参数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根据二维的颈椎标志点及相关测量项目,定义基于锥形束CT的41个三维颈椎标志点和91项三维颈椎测量项目.由3名正畸学专业研究生分别对30名正常(牙合)受试者的锥形束CT资料进行颈椎标志点定点,应用SimPlant软件输出颈椎各测量项目.结果通过对颈椎各测量项目进行组内相关系数分析和配对t检验,共筛选出可靠性较高的75项颈椎测量项目.结论高可靠性颈椎标志点和相关测量项目的确定,为进一步确定最具代表性的颈椎骨龄定量分期参数奠定了基础.

  • 标签: 锥形束CT 颈椎 三维测量 可重复性
  • 简介:目的探讨锥形束CT三维图像中标志点定位的可靠性,以期为建立基于锥形束CT的三维头影测量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二维头影测量中常用的39个标志点,4名正畸学专业研究生分别对18例正畸患者的锥形束CT资料进行标志点定位,使用SimPlant软件输出每个标志点的三维坐标,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correlationcoefficients,ICC)计算每个标志点在每个维度的可靠性.结果32个标志点三维方向的ICC>0.9,7个标志点有一个维度0.8<ICC<0.9,其他两个维度的ICC>0.9.结论本项研究测量的39个标志点中,32个标志点三维方向可靠性高,可以根据这些标志点来进行三维头影测量.

  • 标签: 锥形束CT 三维头影测量 标志点 可靠性
  • 简介:目的研究中国东北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自我评价与临床检查指标之间的关系,探讨口腔自评作为治疗需要指标的可行性。方法抽取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的方法对东北三省1084名老年人(65~74岁)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问卷调查。被检查者应用LIKERT三分量表法(好、中、差)分别对自己的口腔健康状况,包括牙齿、牙龈和口腔卫生状况进行评价。临床检查指标:龋病情况,包括开放龋的牙数、缺失的牙数;牙周情况,包括牙龈出血的牙数、牙周袋深度≥4mm的牙数、附着丧失≥4mm的牙数。采用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口腔临床检查与老年人自我评价之间的关系。结果调整协变量后,口腔中开放龋的牙数、缺失的牙数与口腔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有关。自评牙龈和口腔卫生状况“好”的老年人,临床检查中牙龈出血的牙数较少。结论口腔状况的自我评价与一临床检查的结果显著相关,自我评价是反映口腔健康状况的较好指标,可以作为衡量中国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的筛查指标。

  • 标签: 自我评价 老年人 口腔健康
  • 简介: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测量分析单侧唇腭裂继发鼻畸形患者鼻翼基底软、硬组织的对称性。方法:对101例单侧唇腭裂术后鼻畸形患者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将病例分为A、B2组,A组为69例未接受牙槽突裂植骨手术的鼻畸形患者,B组为32例接受牙槽突裂植骨手术的患者,就INM、LPA、IPA、Gbase、Gsup、Glat、Sbal等反应梨状孔周围骨性结构的鼻翼基底部软组织标志点的对称性进行测量分析,应用SPSS11.5软件包,对2组资料中的左右侧成对测量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观察其到各个标准平面的距离有无显著差异。结果:健-患侧的对称性分析结果显示,A组患侧LPA,IPA点较健侧偏后、下、外侧,4对软组织标志点在患侧均较健侧偏后。B组患侧的LPA、IPA点较健侧偏下,仅LPA点较健侧偏后,患侧的Glat较健侧偏后、下,Sbal点偏后。结论:三维CT测量结果提示,未行牙槽突裂植骨术的患者在梨状孔中下份的骨性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裂隙侧无论是在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都较健侧明显偏移。而接受牙槽突裂植骨手术的患者,其梨状孔结构的对称性也低于预期。

  • 标签: 鼻畸形 单侧唇腭裂 三维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