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牙周治疗(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对牙周炎患者改善口臭及降低挥发性硫化物(VSCs)水平的作用。方法采用鼻闻法评定口臭程度,筛选出全身健康的牙周炎患者40例(男19例,女21例)。便携式气相色谱口臭测量仪(OralChroma^TM)测定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周炎患者口气中VSCs中3种主要成分气体硫化氢(H2S)、甲基硫醇(CH3SH)和乙基硫化物[(CH3)2S]的水平。40例患者完成牙周基础治疗后重复以上检查。结果牙周基础治疗后患者牙周状况得到改善,口气中VSCs水平显著降低(P〈0.01)。其中H2S、CH,SH的含量降幅大于80%,(CH3)2S降幅大于50%。CH3SH/H2S比值在牙周治疗前后的改变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H2S在3种气体中的含量最高。结论牙周炎是口臭和口气中VSCs水平主要来源。牙周治疗是减轻牙周炎患者口臭程度和降低口气中VSCs水平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口臭 挥发性硫化物 牙周治疗 牙周炎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种植体在骨愈合过程中,种植体光滑颈部和粗糙颈部设计对边缘骨丧失的影响。方法2008年8月至2012年3月,因第一磨牙缺失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接受种植义齿修复患者137例,共151颗种植体纳入研究,通过测量根尖片中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的高度,比较光滑颈部种植体(ReplaceSelect~(TM)Tapered)和粗糙颈部种植体(XiVE~(TM)S)在不同颌位、直径、周期中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的各期累计丧失量和期内丧失量的差异,结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愈合期,粗糙颈部种植体边缘骨丧失量[(0.17±0.01)mm]比光滑颈部种植体[(0.80±0.05)mm]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267,P〈0.001);在二期手术至永久修复期,粗糙颈部种植体边缘骨丧失量[(0.59±0.02)mm]比光滑颈部种植体[(0.34±0.01)mm]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651,P〈0.001)。边缘骨丧失的各期累计均值,在愈合期与期内丧失量相同,在植入至永久修复期光滑组[(1.14±1.19)mm]少于粗糙组[(0.75±1.1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368,P〈0.001),不同颌位或不同直径种植体边缘骨丧失的各期累计值均值及各期期内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愈合期,与光滑颈部相比,粗糙颈部有利于减少愈合期种植体周围边缘骨丧失量;在二期手术至永久修复期,粗糙颈部和光滑颈部种植体边缘骨高度都出现明显降低,但粗糙颈部比光滑颈部种植体边缘骨丧失更多;不同直径和不同颌位种植体对边缘骨丧失无明显影响。

  • 标签: 牙种植体 表面特性 牙槽骨质丢失 牙种植体颈部设计
  • 简介:目的:通过咬合板治疗前后咀嚼运动时脑血流变化的测定,探讨咬合板在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时脑血流的变化。方法:使用德国DML系列multidopX1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脑血流的改变。对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末峰流速与平均峰流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在行使咀嚼运动后,大脑中动脉的血流明显增加。未戴咬合板和戴咬合板的TMD患者咀嚼运动后,脑血流速无明显改变。结论:咀嚼运动可以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咬合板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影响不大。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咬合板 咀嚼 脑血流 脑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正畸对牙周膜机械感受器的影响,探讨正畸牙移动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左上第一磨牙(ULM1)为对照,右上第一磨牙(URM1)施加0.49N近中向的拉力,分别在加力3、21天时,以及去除加力后7、14、21、28天时处死大鼠;取含磨牙及其周围牙槽骨的组织块,常规固定、脱钙、PGP9.5免疫组化染色。镜下观察压力侧牙周膜机械感受器形态的改变,并测量形态肿胀、模糊的机械感受器的面积百分比。结果加力后大部分牙周机械感受器均出现膨大和模糊的外形,在加力21天时形态肿胀、模糊的机械感受器比加力3天时明显增多(P〈0.05)。去除加力后,这种类型的机械感受器逐渐减少,但21天后尚未恢复到加力前水平(P〈0.05),均未见炎性细胞。结论正畸加力中牙周膜神经出现类似损伤性改变的应激反应。这种神经改变在去除正畸力后需要较长时间修复。

  • 标签: 牙周鲁菲尼神经 PGP9.5蛋白 正畸力
  • 简介:在本回顾性分析中,称为“冰淇淋锥形”技术的拔牙窝或牙槽嵴保存方法被用于11个2型拔牙窝拔牙位点。2型拔牙窝的定义为唇/颊侧软组织存在伴有颊侧骨板部分或完全缺失。所有牙齿在拔除时为防止损伤未使用翻瓣术。将一个可吸收胶原膜做成冰淇淋锥形的置于拔牙窝.并植入人冻干同种异体移植骨。用精确度为001mm的电子卡尺测量处理前后的拔牙窝模型,并用丙烯酸模板、三维数字扫描仪以及CBCT扫描处理前后的拔牙窝以计算颊舌径变化。拔牙窝保存术后6个月安放种植体,均达到初始稳定性,其最小转矩为35Ncm,平均颊舌径减少1.32mm。拔牙前后牙槽嵴相对愈合的骨移植点.其颊舌径变化的范围为减少0.46~2.25mm.平均1.28mm(CBCT):0.31~2.71mm,平均1.36mm(电子卡尺):0.21~2.80mm,平均1.32mm(三维数字扫描仪)。所有11个种植体稳定且达到了临床骨结合。这种“冰淇淋锥形”技术可以重建缺失的颊侧骨板,使其能够安放种植体;然而.与拔牙前牙槽窝的宽度相比,拔牙后牙槽嵴尺寸减少达1.32mm。

  • 标签: 拔牙窝 颊舌径 冰淇淋 翻瓣术 锥形 移植术
  • 简介:目的:探讨游离端缺牙患者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前后咀嚼运动不同时段脑血流变化。方法:从临床选择双侧游离端缺牙患者16例,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探测仪,记录其咀嚼前、咀嚼5min和咀嚼10min三个时段的大脑中动脉脑血流数值,在患者可摘局部义齿修复1个月后,再分别测量其三个时段的脑血流数值,比较修复前后咀嚼运动不同时段脑血流流速的变化。结果:患者修复前后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游离端缺牙患者修复前、后咀嚼5min的Vs、Vd、Vm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修复前、后咀嚼10min的Vd、Vm值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可摘局部义齿的修复恢复了游离端缺牙患者的咀嚼功能,脑部供血量有所增加,咀嚼运动具有促使老年人脑血流量增加的趋势。

  • 标签: 咀嚼 脑血流 游离端缺牙 义齿 局部 可摘
  • 简介:目的:研究大鼠急性牙髓炎造成中枢致敏时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caudalpartofspinaltrigeminalnucleus,Vc)内c-fos蛋白的变化情况。方法:建立大鼠急性牙髓炎模型,利用免疫组化实验检测不同时间点Vc核c-fos蛋白变化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封药后12h至24h,Vc核c-fos阳性神经元表达数目显著增多。结论:Vc内c-fos蛋白的变化时程与牙髓炎进展密切相关。

  • 标签: 致敏 疼痛 C-FOS蛋白
  • 简介:医生将正畸间隙关闭作为一种恢复丧失的龈乳头的方法。我们进行了一次前瞻性分析来对正畸间隙关闭后龈乳头及牙槽嵴顶的水平进行评估。间隙关闭后龈乳头及牙槽嵴顶的水平得以提高。然而.牙根间距并不会影响龈乳头高度及龈乳头评分。有意思的是,牙齿的外形对龈乳头评分具有显著影响。结论:正畸间隙关闭可以显著提高龈乳头及牙槽嵴顶高度.提升美学效果。

  • 标签: 后龈乳头 间隙关闭 牙槽骨 前牙 牙槽嵴顶 前瞻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多次黏结对金属托槽槽沟及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04年9月至2006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及福州大学测试中心进行。选择因正畸治疗拔除的上颌双尖牙40颗,MBTTM迷你直丝弓托槽10个,采用高温灼烧后电解抛光的方法处理脱落的金属托槽,对托槽进行多次黏结。扫描电镜下观察槽沟底金属表面结构的变化,并检测托槽宽度和槽沟宽度。应用三角函数的原理推算出托槽弓丝接触角θc的公式,分别计算出多次黏结前后托槽指数、入槽指数及θc的变化。结果随着黏结次数的增加,槽沟底金属表面结构愈显粗糙;托槽宽度逐渐减小,与首次黏结相比,第二次黏结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第四次黏结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黏结次数的增加,槽沟宽度、θc均依次增大,托槽入槽指数、托槽指数显著减小,与首次黏结相比,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入槽指数的减小虽然有利于缓解滑动阻力,但多次黏结会引起金属托槽槽沟表面粗糙、托槽弓丝接触角θc增大,均有可能导致槽沟滑动摩擦力增加,因此,在正畸临床矫治过程中对托槽的多次黏结应慎重。而托槽指数的变化对托槽与弓丝间滑动摩擦力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金属托槽 黏结 摩擦力
  • 简介:目的:观察心血管病患者在拔牙过程中血压心率变化情况,采取安全措施,减少患者恐惧心理,安全实施拔牙术。方法:来我院口腔科就诊的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在心电监护下施行拔牙术。通过在麻醉前、局麻中、局麻后以及拔牙时、拔牙后对患者血压和心率的监测,导致的心电图变化的观察。结果:心血管病患者在经内科治疗病情稳定的状态下,实施心电监护拔牙术。在严密的观察护理下共进行91例安全完成拔牙术,无一例发生意外。结论:通过对心电监护拔牙术的观察提示.为心血管病患者进行监护下拔牙,对患者来说.首先在心理上是一种最大的安慰,有一种安全感。心血管病患者拔牙必须在心电监护下进行拔牙术.不但能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还能提高患者自我安全意识.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减少因精神紧张、恐惧导致内源性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的可能.以便顺利完成拔牙术。

  • 标签: 心电监护 拔牙 血压 心率
  • 简介:目的:研究无牙颌患者垂直距离变化与颞下颌关节凹改建的相关性.方法:对两组不同垂直高度的无牙颌患者,分别拍摄息止颌位双侧颞下颌关节(TMJ)标准薛氏位片,用硫酸纸描绘双侧关节凹轮廓,在描记图上测量关节凹最高点H到关节凹底边的垂直距离HH'代表关节凹深度;HH'的中点O'与关节凹底边中点O之间的水平距离,代表关节凹中心位置的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对左侧TMJ,关节凹中心位置在对照组平均为(-1.0±0.5)mm,而在实验组平均为(0.45±0.61)mm;对右侧TMJ,关节凹中心位置在对照组平均为(-1.19±0.63)mm,而在实验组平均为(0.65±0.52)mm.统计学检验显示,不论是左侧还是右侧,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牙列长期缺失或总义齿人工牙列长期重度磨耗致垂直距离明显降低时,其颞下颌关节凹有向前改建的趋势.

  • 标签: 无牙颌 义齿 全口 垂直距离 颞下颌关节凹
  • 简介:使用固定矫治器对120只Wister大鼠分别施以50g、100g的持续力,通过电子计算机数字化图像处理系统及组织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大鼠牙受力后不同时期(1,3,6,12天)牙齿移动规律及相应组织变化。结果表明:三组正畸力值导致牙齿移动规律不同,且最终移动距离有显著差异;牙齿移动的各个时期内组织变化有各自的特点,相应的组织变化决定了牙齿的移动方式及移动速度。

  • 标签: 矫治力 牙周组织
  • 简介:目的探讨TipEdgePlus差动直丝弓技术治疗伴有重度深覆黯和深覆盖错骀畸形不同治疗阶段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样本包括恒牙初期伴有重度深覆黔和深覆盖的前突错殆畸形患者23例,平均年龄13.6±1.8岁。上颌均拔除第一双尖牙,下颌拔除第二双尖牙14例,拔除下颌第一双尖牙9例,并使用Tip—EdgePlus技术治疗,治疗前、第一期打开咬合后、第二期关闭拔牙间隙后和第三期正轴完成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并测量,进行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和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结果治疗后患者覆黯、覆盖和软硬组织侧貌明显改善。打开咬合发生在第一期,覆殆从5.35mm减小到0.52mm(P〈0.05)。上颌切牙的倾斜度U1/SN第一、二期分别减小20.21°和7.56°(P〈0.05),第三期增加10.16°(P〈0.05);上中切牙突度U1-AP第一、二期分别减小6.41mm和2.79mm(P〈0.05),第三期增加2.19mm(P〈0.05)。结论未使用额外支抗的Tip—EdgePlus技术能够成功矫正伴有重度深覆殆和深覆盖错骀畸形,打开咬合发生在治疗第一期,第三期能够控制上切牙的根舌向转矩移动。

  • 标签: Tip—Edge Plus技术 深覆[牙合] 深覆盖
  • 简介:目的:应用计算机咬合分析系统,评价正颌手术前后骨性Ⅲ类错He患者He力的变化。方法:收集15例骨性Ⅲ类错He需正颌手术病例。利用T—ScanⅡHe诊断分析系统在术前1周内、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对患者的He力进行测定,分析患者的总He力(TOF)、MIP/MAX指数、He力不对称指数(AOF)、He力中心点位置(COF)及咀嚼时最大位移距离(MCOF),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术后3个月时TOF有所上升,6个月时与术前水平相比已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患者He力水平已有提高。MIP/MAX指数略有下降,但6个月时增大并超过术前水平。AOF术后呈下降趋势,在3个月和6个月时均比术前显著减小(P<0.01,P<0.001)。术后COF逐渐接近正常,MCOF减小,术后6个月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说明患者He力水平已有提高.结论: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能够改善骨性Ⅲ类错He患者的He力水平及He力平衡性。

  • 标签: HE力 骨性Ⅲ类错He畸形 正颌外科 咀嚼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Damon自锁矫治器非拔牙矫治后牙列拥挤的软组织变化,为预测矫治后的软组织侧貌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门诊因错畸形就诊的牙列拥挤患者15例,采用DamonMX或DamonⅢ自锁矫治器进行非拔牙矫治,矫治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比较矫治前后上唇倾角、颏唇沟角、面角、Z角和面突角的变化。结果15例患者经过平均16个月的矫治后,牙弓内无间隙或拥挤存在;上下颌牙列排齐整平;磨牙关系及前牙覆覆盖关系正常;牙齿位置及咬合关系精细调整至正常。矫治后上唇倾角和面突角均较矫治前略增大,而颏唇沟角、面角和Z角均较矫治前略减小,但各测量指标矫治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Damon自锁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矫治,不会使患者面部软组织发生明显的前突。

  • 标签: Damon自锁托槽 非拔牙 头影测量 软组织
  • 简介:目的探讨IndianHedgehog(Ihh)及其受体Smoothened(Smo)和Patched1(Ptch1)在渐进性咬合紊乱的大鼠髁突软骨-骨改建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选用24只8周龄雌性SD大鼠,实验组施以渐进性咬合紊乱,分别于20和24周后取材,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及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Ihh、Smo和Ptch1的表达情况.结果髁突软骨后部20周实验组明显增厚(F=4.39,P=0.003),但24周组有所缓解.免疫组化检测24周实验组Ihh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F=3.78,P=0.02),而20周实验组Smo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F=5.16,P=0.04).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20周实验组Ihh(F=7.80,P=0.012)和Smo(F=15.67,P=0.003)的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4周实验组Ihh的mRNA水平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F=13.34,P=0.013),Ptch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4,P=2.13).结论渐进性咬合紊乱促进了大鼠髁突软骨中Ihh及其受体Smo的高表达.

  • 标签: IHH SMO Ptch1 软骨 颞下颌关节 咬合
  • 简介:目的评价种植体支抗后牵引上颌骨对颅颌面的矫形作用。方法生长发育期恒河猴4只,3只用于研究(1只牵引1.5月、2只牵引3月),1只作为对照;采用颧骨微钛板种植体支抗后牵引上颌骨,铸造固位夹板粘接于上颌第一恒磨牙、第二乳磨牙及切牙上,牵引力值每侧1.47N(150克),方向与(牙合)平面平行;对实验前后X线头影测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动物A点后移,1.5月组1mm,3月组平均2.5mm;SNA减小,1.5月组1°,3月组平均3.5°。1.5月组前牙覆盖减小3.5mm,其中骨效应大于牙齿效应(2.5:1);磨牙关系改变为3mm,骨效应大于牙齿效应(5:1);上颌效应大于下颌效应(2.5:1)。3月组平均前牙覆盖减小6.25mm,其中骨效应大于牙齿效应(1.8:1);磨牙关系改变为5mm,骨效应大于牙齿效应(4:1);上颌的作用大于下颌(5.7:1)。结论颧骨微钛板种植体能够提供稳定的支抗后牵引上颌骨,不仅抑制上颌骨向前生长,而且使上颌骨向远中移动,同时伴有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 标签: 种植体支抗 上颌骨 后牵引 动物实验
  • 简介:目的建立颅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前牵引角度顺时针增大时其反作用力在颞下颌关节(TMJ)和颌骨的应力及位移变化,为正畸临床更好地治疗骨性Ⅲ类错铪,避免对TMJ和颌骨的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0---2012年在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实验室完成。选择1名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完整的包含TMJ的颅颌面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前牵引矫治器反作用力,直接在颏部施以一定大小的力并顺时改变施力的方向,测定TMJ和颌骨应力及位移的变化情况。结果(1)应力方面:从不同角度加载节点力之后产生最大应力点出现在加栽部位颏部,关节窝、髁突头颈部等部位应力也比较集中;从不同角度施加相同载荷时,上下颌骨均产生接触应力,40°时最小。(2)位移方面:以一定力值不同角度施加节点力后,该模型产生微小的位移变化,位移最大部位产生在加栽部位;下颌发生了顺时针旋转。结论(1)前牵引矫治器在牵引上颌向前的同时,确实对TMJ及颌骨产生反作用力,临床上在保证上颌牵引效果的同时,要考虑将其不利的反作用力降到最低;(2)传统加力方式中的角度(37°)似乎并不是最佳的选择,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两方面考虑40°要优于37°。

  • 标签: 前牵引 矫治方向 反作用力 颞下颌关节 三维有限元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实验性牙移动中P2X3受体在牙周膜的表达变化,初步了解P2X3受体与正畸牙移动疼痛信息传递的关系.方法54只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空白组(5只)、对照组(14只)和实验组(35只).选择左侧上颌第一磨牙作为观察对象,制备大鼠正畸牙移动不同时间点牙周膜组织切片.结果正畸牙移动加力后,牙周膜压力侧和张力侧P2X3受体免疫阳性表达增加,呈短时上调规律,两侧相同时间点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牙移动疼痛信息传递过程中P2X3受体在牙周膜压力侧与张力侧呈一过性上调规律,推测P2X3受体与牙移动伤害表达密切相关,但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实验性牙移动 疼痛 P2X3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