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氟化钠抗碳酸饮料对乳牙釉质酸蚀的效果。方法:用人下颌乳切牙制备72个釉质块,将其随机平均分为3组:对照组釉质块不作涂氟处理,实验组两组釉质块分别涂0.6%和1.23%浓度氟化钠;各组再按浸泡在碳酸饮料中的时间不同分成30min和50min两个亚组。将各组釉质块分别浸泡于碳酸饮料中30min或50min,取出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将实验组重新涂氟,然后再将釉质块浸泡在碳酸饮料中,如此循环直至12h。用扫描电镜观察乳牙釉质表面形态改变,显微硬度计测定釉质表面硬度值(surfacemicro-hardness,SMH)变化,评估氟化钠保护乳牙釉质抗碳酸饮料酸蚀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两种浓度氟化钠处理过的乳牙釉质能不同程度地抵抗碳酸饮料的酸蚀作用,SMH值较高(P〈0.05);随着碳酸饮料浸泡时间的延长,氟化钠保护乳牙釉质抗酸蚀的能力下降;较高浓度的氟化钠的保护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化钠能够增强乳牙釉质抗碳酸饮料酸蚀能力。

  • 标签: 氟化钠 碳酸饮料 釉质酸蚀 乳牙
  • 简介:目的:探讨4类12种饮料对年轻恒牙釉质表面酸蚀作用的差别。方法:130颗离体前磨牙随机分为13组,每组10颗,分别浸泡于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乳酸饮料和去离子水中25h,每5h换液;使用电子酸度计测定每组液体pH,使用激光荧光诊断仪对釉质脱矿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碳酸饮料、果汁饮料样本酸蚀脱矿明显,实验前后激光荧光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茶饮料中的凉茶、乳酸饮料中的优酸乳和酸酸乳脱矿不明显(P>0.05)。结论:大部分饮料可造成釉质酸蚀脱矿,应当控制儿童软饮料的消耗量并建议改变饮用方式。

  • 标签: 酸蚀症 脱矿 激光荧光
  • 简介:目的应用自身增强聚乳酸接骨板治疗颌面部骨折,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大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35例颌面部骨折病例,均行坚固内固定手术治疗,术中共使用自身增强聚乳酸接骨板67块,下颌骨颏孔区骨折术后辅以牙弓夹板固定。术后观察并评价疗效。结果术后所有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固定稳定,咬合关系良好。其疗效评价:优22例(62.86%),良13例(37.14%),无效果较差病例;远期随访未出现骨折移位、瘘管形成和固定材料排出等现象。结论自身增强聚乳酸接骨板可广泛应用于上颌骨骨折和下颌骨正中线性骨折;颏孔区线性骨折需辅以牙弓夹板固定。

  • 标签: 颌骨骨折 自身增强聚乳酸接骨板 应力遮挡
  • 简介:致龋菌对树脂粘接材料的黏附及其在牙体组织表面产酸可引起继发龋,最终导致牙体缺损修复的失败。乳酸链球菌素(nisin)作为乳酸链球菌产生的一种3.4kDa的抗菌肽,通过在细菌的细胞膜上产生孔道杀菌,对口腔致龋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具有应用于抗菌材料防止继发龋的潜能。本文就nisin的特性及其口腔抗菌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乳酸链球菌素 抗菌肽 抗菌材料
  • 简介:目的:观察Er:YAG激光、1.23%酸性氟磷酸盐(acidulatedphosphatefluoride,APF)凝胶应用于乳牙釉质表面后保护牙釉质抵抗碳酸饮料腐蚀的能力。方法:采用拔除的滞留乳磨牙,分为对照组、Er:YAG激光组、含氟凝胶组、激光和含氟凝胶联合处理组4组,每组15个,经碳酸饮料间断性浸泡后,比较各组激光荧光诊断仪(laser-inducedfluorescencediagnostic,LF)读数的变化,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釉质表面形态的变化。结果:碳酸饮料浸泡可致乳牙釉质LF读数上升,经激光、含氟凝胶、激光与含氟凝胶联用的各处理组LF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两者联用组最低,与其他两处理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组与含氟凝胶组相比LF读数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扫描电镜下可见釉质表面有不同程度的溶解。结论:碳酸饮料对乳牙釉质表面有较强的酸蚀脱矿作用,釉质表面应用氟化物或者Er:YAG激光可增强乳牙釉质抵抗碳酸饮料腐蚀的能力,两者联用效果更好。

  • 标签: ER:YAG激光 含氟凝胶 碳酸饮料 牙釉质酸蚀
  • 简介:目的:探讨是否可以通过使用条件培养液(CM)和引导骨再生(GBR)技术加速骨再生。材料与方法:CM取自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CM被固定在聚乳酸一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膜上.该膜需用0,5mol/L氢氧化钠(NaOH)处理以提高亲水性。实验分为4个组:PLGA膜处理①磷酸盐缓冲液(PBS;PBS—M).②PBS和0.5mol/LNaOH(亲水性处理;PBS-HM),③CM(CM—M).④CM和0.5mol/LNaOH(CM—HM)。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这些实验性膜。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固定在PLGA膜上的来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的蛋白。细胞增殖实验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分析CM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性的影响。实验性膜被移植到大鼠颅骨骨缺损模型。移植4周和8周后进行显微CT和组织学分析。结果:来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CM可固定于PLGA膜上。PLGA膜的亲水处理可增强CM的固定。LC/MS/MS分析表明.在PLGA膜表面的固定化蛋白质属于细胞外基质蛋白.如胶原蛋白、核心蛋白多糖、纤连蛋白。CM里从PLGA膜释放出的蛋白质.可以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增殖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被CM—HM处理过的骨缺损区域新骨形成明显高于被其他组膜处理对应的骨缺损区域。结论:PLGA膜经0.5mol/LNaOH和CM处理后可促进此大鼠颅骨缺损模型的骨再生。

  • 标签: 条件培养液 引导骨组织再生 组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