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脑白质病变(WML)是一组影像学所描述的临床综合征,颅脑CT表现为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区弥漫性低密度影,在磁共振成像(MRI)T2加权像上为弥漫性高信号。WML属于脑小血管病变的一个类型,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良好的动物模型是WML研究的基础,本文将从动物类型的选择和造模方法两个角度对WML的动物模型进行综述,通过对脑WML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对比,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 标签: 脑白质病变 动物 模型 综述
  • 简介:神经介入影像技术的发展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材料的日益更新,使得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更为广泛开展。特别是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动脉瘤研究(ISAT研究)和Barrow研究结果的公布,促使血管内治疗成为颅内动脉瘤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法[1,2]。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一例术中破裂前交通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分析,探讨动脉瘤破裂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危险因素。方法重建患者的三维影像资料,建立病例特异性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流场特征、瘤壁压力、壁面切应力(WSS)、剪切震荡指数(OSI)等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动脉瘤破裂点受到局部较高速度的血流冲击,具有低壁面切应力、高剪切震荡指数的特征,局部压力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动脉瘤破裂与血流冲击、低壁面切应力及高剪切震荡指数密切相关。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 血流动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
  • 简介:目的研究经颈外动脉途径制作兔颈总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10只使用凝血酶直接注入颈总动脉,对照组取1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离颈外动脉,从颈外动脉取自体血,体外加入凝血酶制作兔自体血栓,经颈外动脉注入颈总动脉。两组分别在术后即刻测量血管内血栓长度,随后行动脉血管造影,观察血栓形态。结果10只新西兰大白兔直接在颈总动脉注入凝血酶模型成功率为40%,管腔内血栓量较少,主要围绕穿刺口周围,血栓平均长度为5±0.4mm;经颈外动脉途径直接注入血栓组成功率为100%,血栓量较大,充满整个管腔,血栓平均长度13±2.2mm。结论使用经颈外动脉注入新鲜血栓法,能够制作出较为稳定的兔颈总动脉急性血栓模型模型成功率较高,为器械研发提供一种较为稳定的血栓模型

  • 标签: 颈总动脉 血栓 数字减影造影 凝血酶
  • 简介:目的探讨人用脑深部电刺激(DBS)系统在构建猴脑深部电刺激模型中的应用。方法4只偏侧帕金森病(PD)猴模型,按照猴脑立体定向图谱,在右侧丘脑底核(STN)植入脑深部刺激电极(Medtronic3389),其中刺激组2只猴同期皮下植入Medtronic7495型连接导线和SoletraTM7426型脉冲发生器,术后一周给予慢性高频电刺激。另2只偏侧PD模型猴仅在右侧STN植入电极,不植入脉冲发生器,作为对照组。连续观察12个月,进行运动障碍评分观察和阿朴吗啡(APO)诱发旋转实验。结果术后影像学观察电极前端均位于STN核范围内;刺激组同期植入脉冲发生器给予慢性高频电刺激,猴偏侧帕金森样症状明显改善,有效高频电刺激可以立即停止APO所诱发的旋转,而对照组在观察期内症状无明显缓解。结论人用DBS系统通过立体定向技术植入猴脑内特定靶点,可以有效的建立DBS动物模型,为DBS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模型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 动物模型 帕金森病 丘脑底核
  • 简介:目的从U251细胞系中分离脑肿瘤干细胞并以其为移植物建立动物模型。方法应用悬浮培养法获得脑肿瘤干细胞,用免疫磁珠分选法分离CD133阳性和阴性细胞;将上述3种细胞植入裸鼠颅内。取移植组织切片观察及进行再培养。结果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可获得CD133阳性细胞。悬浮培养法所得的细胞和CD133阳性及阴性细胞进行裸鼠原位移植的成瘤率分别为71.4%、80%和0%。结论U251细胞系中存在脑肿瘤干细胞。裸鼠颅内注射移植脑肿瘤干细胞能够建立肿瘤模型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脑肿瘤干细胞 移植 模型 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