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和了解听神经瘤术中行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方法,以提高面神经功能保留率。方法在28例单侧听神经瘤患者切除肿瘤术中行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术后一周根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对患者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28例患者中,面神经解剖保留27例(占96.43%)。术后一周面神经功能评估,Ⅰ级10例,Ⅱ级8例,Ⅲ级7例,Ⅳ级2例,Ⅴ级1例。结论听神经瘤手术中进行面神经电生理监测为提高面神经解剖保留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帮助,该技术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 标签: 听神经瘤 电生理监测 面神经 功能保留
  • 简介:目的研究中药神经再生素(NRF)和神经生长液对成年兔视神经挫伤后修复的影响。方法16只成年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建立兔右眼视神经挫伤模型后.分别将载有0.06mLNRF(浓度为2g/L,实验组)或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的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于视神经损伤处;并向右眼玻璃体腔内注入0.02mLNRF(浓度为2g/L,实验组)或等量PBS(对照组)。实验组兔术后每日喂服神经生长液(5mL/kg),共6周。伤后1d、2周、8周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查。挫伤后8周时作光镜和电镜检查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视神经的改变,同时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作视神经纤维计数。结果术后8周时实验组致伤眼与未致伤眼FVEP幅值比为0.774±0.184,对照组为0.409±0.119,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8周时的光镜和电镜检查示:实验组RGC、视神经纤维的退变较对照组轻。两组视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15045±716.2)根/mm^2(实验组)和(7898±608.8)根/mm^2(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NRF和神经生长液联合应用能够增加RGC的存活,促进轴突的再生,因而对视神经挫伤后的修复、视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标签: 神经再生素 神经生长液 视神经挫伤
  • 简介: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样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评价INI1抗体在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1例儿童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样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进行总结,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NI1蛋白表达情况,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组织学显示肿瘤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包括典型的横纹样细胞成分和原始间叶成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两种成分Vimentin、CD99均阳性表达,横纹样细胞SMA阳性表达、EMA局灶阳性表达.原始间叶成分SMA、EMA阴性表达。血管内皮细胞核INI1阳性表达,肿瘤细胞核INI1阴性表达。随访示患儿术后2月余死亡。结论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样瘤为高度侵袭性肿瘤,横纹样细胞是其重要的形态特征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肿瘤出现两种成分表明肿瘤细胞有多方向分化的潜能,显示胚胎性肿瘤的特征。肿瘤细胞核INI1阴性表达提示肿瘤细胞有INI1基因突变或缺失,对明确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 中枢神经系统 INI1
  • 简介:目的介绍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切除及面听神经保留技巧.方法对51例大型听神经瘤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结果所有51例病人均行肿瘤全切,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6%.根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20例(39%)术后3个月内面神经功能为Ⅰ~Ⅱ级,27例(53%)为Ⅲ~Ⅳ级,4例(8%)为Ⅴ~Ⅵ级.根据Gardener-Robertson听力分级标准,3例(6%)听力保留.无手术死亡、脑干和后组颅神经损害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显微手术技术,绝大多数大型听神经瘤均可以在保留面神经解剖完整的前提下手术全切.

  • 标签: 听神经瘤 听神经 乙状窦后入路 外科手术 治疗
  • 简介:目的总结25例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中面神经功能保护的经验。方法对25例听神经瘤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20例(80%),次全切除5例;面神经解剖保留22例(88%),功能保留19例(76%),术后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至5年,根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标准,15例(60%)术后3个月内面神经功能为Ⅰ-Ⅱ级,6例(24%)为Ⅲ-Ⅳ级,4例(16%)为Ⅴ-Ⅵ级。结论熟悉面神经与肿瘤的病理解剖关系,采用正确的手术处理原则,熟练掌握显微手术技巧,可提高面神经的保护功能。

  • 标签: 听神经瘤 面神经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一聊神经外科如何治疗三叉神经痛。你知道吗,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疾病,有时候疼痛会像电击一样突然袭来,让人痛不欲生。但是别担心,神经外科医生可以帮助你缓解这种痛苦。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方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标签: 神经外科;三叉神经痛
  • 简介:肌电图(EMG)系临床诊断神经肌肉疾病所必需的检查手段,最常用的是针电极肌电图,有时还需进行以下较少使用的特殊方法,如单纤维肌电图(SFEMG),可记录单个肌纤维的电活动,通常可以记录到1~2条肌纤维的动作电位(AP);巨肌电图(macro-EMG),可记录肌肉轻收缩时整个运动单位所有肌纤维的动作电位;定量肌电图(qEMG),即去除多相波后计算平均运动单位电位(MUP)的参数以获取更为准确的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从而提高肌肉疾病肌电图检查呈源性损害的阳性率。

  • 标签: 单纤维肌电图 临床诊断 炎性肌病 运动单位电位 神经肌肉 动作电位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痉挛的疗效。方法对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5例面痉挛的临床资料、术中责任血管、术后疗效、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发现责任血管为椎动脉4例,小脑后下动脉13例,小脑前下动脉25例,未发现责任血管1例。术后34例(75.6%)症状即刻消失,11例(24.4%)仍有不同程度面痉挛症状。术后出现面瘫3例,听力下降2例,脑脊液耳漏1例。随访1~4年,症状消失41例(91.1%),仍有面痉挛症状3例(6.7%),症状消失后复发1例(2.2%)。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痉挛的有效方式,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及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疗效 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分析面痉挛病人是否有颅内责任血管压迫,为面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术中处理提供手术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经MVD治疗面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面神经是否存在责任血管,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面神经出脑干端面神经根区(REZ)至进内听道全程,在压迫点放置Teflon减压垫棉。结果术中发现单纯面神经REZ区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88例,既有REZ区压迫又有面神经桥前池段被责任血管袢推拉成角6例,单纯面神经桥前池段被责任血管袢推拉成角5例,动脉血管与面神经之间蛛网膜黏连增厚但未见血管压迫或推拉神经9例。术后抽搐症状立即消失92例,症状明显缓解16例,3个月后延迟治愈,总有效率100%。结论血管压迫面神经REZ区是面痉挛的主要原因,但血管袢直接推拉桥前池段或者间接通过蛛网膜牵拉面神经主干也可引发相关症状,术中责任血管的准确辨识、面神经全程减压松解,才能达到手术疗效。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责任血管 面神经根区
  • 简介:近年文献报道肉毒毒素能有效地治疗局限性张力障碍[1],我们自1999年9月~2000年9月,以肉毒毒素A(BTX-A)注射治疗面痉挛,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肉毒毒素 面肌痉挛 疗效
  • 简介:由亚洲大洋洲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协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香港中文大学共同主办的2009年亚洲功能神经外科大会暨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大会将于2009年1月8-10日在香港沙田威尔斯亲王医院进修中心

  • 标签: 中国神经外科 亚洲功能 分会功能
  • 简介:脑梗死属中医"中风"范畴,其病因以内伤积损为主,即脏腑失调,阴阳偏胜.中医药治疗中风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治疗经验.通心络是最具代表性的治疗中风的中成药之一,本文就通心络在卒中后神经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神经保护 通心络 脑卒中
  • 简介:近十余年随着工程学与材料学的密切结合,及神经外科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积极应用,加之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诊疗设备和手术器械的革新,脊柱脊髓外科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

  • 标签: 脊柱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目前较为流行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儿童脑瘫的手术中,选择低阈值的神经亚束进行切断是手术的关键。但手术中发现神经后根亚束阈值变化很大、为更好理解这一方法的理论根据和解释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我们用狗为实验动物模型进行去大脑、慢性脊髓化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riveposteriorrhizotomy,SPR),前后神经后根兴奋性和肢体肌肉反应级别变化的研究。方法:将动物分成三组,分别进行SPR手术,进行脊神经后根亚束阈值的测定,并对阈值的两倍刺激效应和阈下刺激的时间空间总和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在去大脑操作中短时间内阈值有大范围波动,部分脊神经后根切断后其阈值变化于5~10min内可达其基值的10倍左右。30s内用阈值量恒定的电流刺激后根,同侧下肢肌肉反应级别差异较大。另外,两倍阈值量刺激常使肌肉病理级别反应增加,这在对照组也有表现。邻近神经后根阈下刺激的时间,空间总和效应使对照组刺激阈电流变小,而肌肉反应级别并未变化。结论:这一实验结果表明目前广泛应用的SPR手术神经后根阈电流的不稳定因素来自脊髓本身,临床应用的阈值往往超过实际阈值,两倍阈电流刺激使病理反应级别增加。因此SPR手术判断神经阈值的电生理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 标签: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儿童 脑瘫 反射差异性
  • 简介:1临床资料例1女患,42岁,以'双眼上睑下垂伴复视10日'入院,病前3日曾受凉及出现皮疹,查:神清语利,双睑下垂,双眼上视、下视、内收均受限,左眼外展见水平眼震,双瞳孔不等大,左:右=4.0:3.0mm,光反射存在,除右下肢腱反射略减弱外,余正常,头MRI示:中脑导水管处见异常长T2信号.

  • 标签: 炎症 肿瘤 眼肌麻痹 诊断 治疗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痉挛的责任血管、手术疗效以及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微血管减压术的96例面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中均能见到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出脑干处,均为动脉血管压迫。术后68例症状完全缓解,26例明显减轻,2例手术无效;其中有1例复发。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面痉挛的有效治疗方法,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术中责任血管的识别以及减压棉片的放置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关键。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 简介:张力障碍(dystonia)也称张力不全或紧张异常,是病人不能随意控制的骨骼的不正常动作的一种,是由于某种原因使身体骨骼的协同和拮抗的不协调、间歇性、持续性的收缩导致身体一部分或全部出现的扭曲、重复的不自主运动和姿势异常的综合征.神经内科医生在临床上遇到以不自主多动为主要症状的张力障碍疾病的频率仅次于震颤麻痹.但在临床实践中有时诊断很困难,不易与其他形式的不自主多动相鉴别,有时易误诊.但如果掌握张力障碍的不自主多动及有关的一些常见疾病的特征,可减少误诊[1-4].

  • 标签: 肌张力障碍 诊断 治疗 临床分型 不自主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