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发疹可以分为皮肤疾病引起的发疹和某种疾病引起的发疹两种,宝宝生病时常会伴有发疹,这也是宝宝疾病的特征之一。家长在发现宝宝有发疹现象时,要做好记录,包括每隔2个小时测一次体温、观察疹子的扩散速度、面积、颜色、形状以及发疹部位等。另外,有发疹症状的疾病一般传染性比较强,而且病情发展速度快,一定要做好早期的护理和预防工作,避免传染给其他的宝宝。

  • 标签: 发疹 症状 皮肤疾病 病情发展 传染性 速度
  • 作者: 邓越
  • 学科: 医药卫生 > 儿科
  • 创建时间:2022-10-12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第17期
  • 机构:重庆市大足区中医院,重庆大足402360
  • 简介:小儿肺炎是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如吸入羊水、油类或过敏反应等)所引起的肺部炎症,其在X线可见肺部有大片致密阴影。小儿肺炎一旦治疗不及时,容易转为哮喘,更为难治,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很多时候很多家长以为孩子是普通感冒,但最后却变成了更为严重的肺炎。原因就是从早期症状上来看,小儿的普通感冒与肺炎都比较相似,比如小儿都会咳嗽、都会流鼻涕等,这就需要我们提高对小儿肺炎早期症状的认知与深度的了解,仔细辨别小儿肺炎症状与感冒的区别,争取尽早发现,尽早治疗,以免一直将肺炎当成小儿普通感冒治疗,导致孩子病情加重。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为了让更多家长了解到小儿肺炎,让更多的患儿得到及时的治疗,本人根据自身实际的工作经验,结合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就小儿肺炎早期症状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 标签: 小儿;肺炎;早期症状
  • 简介:剖宫产是一种切开腹部和子宫使胎宝宝娩出的生产方式,因此其伤口要比自然分娩大得多。并且子宫的复原、子宫切口的愈合速度较慢,因此接受剖宫产的新手妈妈产褥感染的几率要高于自然生产的新手妈妈。所以,剖宫产后新手妈妈的护理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通常情况下,新手妈妈产后主要的不适症状是嗜睡、疲劳无力。有的会有腹痛现象,这是由于胎盘剥离后留下的创伤面,在愈合的过程中产生疼痛现象。若新手妈妈是通过剖宫生产的方式分娩的,腹部伤口也会有两三天的疼痛。若是选择会阴侧切术生产的新手妈妈,产后会阴部会有肿胀感、疼痛感,坐着的时候疼痛会加剧。产后乳房开始准备泌乳,会有肿胀的感觉。

  • 标签: 不适症状 剖宫产后 子宫切口 疼痛现象 腹部伤口 自然分娩
  • 简介:目的:分析睾丸扭转病例临床资料,探讨Arda评分方法在睾丸扭转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2月作者收治34例拟诊睾丸扭转病例,共34枚睾丸,左侧29例,右侧5例。年龄2天至14岁。起病时间2小时至4天。根据Arda三级评分系统,按活检切口有无出血及出血出现的时间分为三级。Ⅰ级:出血明显而迅速;Ⅱ级:10min内有出血;Ⅲ级:10min内无出血。对评分低者予保留睾丸,评分高者与家属沟通后决定是否切除坏死睾丸。对于睾丸扭转者常规行对侧睾丸固定手术。术后随访1~5个月。随访方法为超声检查。结果34例均接受急诊手术探查,术中证实33例睾丸扭转,1例睾丸附件扭转。扭转270°~720°。Arda评分Ⅲ级19例,其中行睾丸切除者14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睾丸均梗死,5例家属要求保留睾丸未予切除。Arda评分Ⅱ级11例,均予保留睾丸。Arda评分Ⅰ级3例,均保留睾丸。1例睾丸附件扭转予睾丸附件切除。术后23例获得随访,其中切除睾丸组10例,保留睾丸组13例。保留睾丸组中术后随访睾丸萎缩者10例,睾丸正常者3例。结论睾丸扭转病情急,睾丸坏死率高,临床工作中需及时处置。Arda评分对于预测睾丸预后有指导意义。评分达到3分者睾丸预后不佳,无保留价值。

  • 标签: 睾丸扭转 诊断 外科手术 儿童
  • 简介:日间手术是一种先进的手术管理模式,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群众“住院难”和“手术难”的问题。湖南省儿童医院于2009年开始探索实施日问手术,采用分散与集中管理并行制模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一站式日间手术流程和职责,对过程的安全与质量进行把控。截止2017年5月底,共计实施日间手术11256例,涉及小儿普外、泌尿外科和骨科三个专科共计15个病种,在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提高医院服务效率、减少医疗费用和提高患者满意度方面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 标签: 日间手术 管理模式 儿童医院
  • 简介: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的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患儿6l例,按PCIS评分标准分为非危重组(n=18)、危重组(n=20)和极危重组(n=23)。入院24h内检测患儿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乳酸(LA)含量及血常规,比较上述指标在不同危重程度患儿中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PCT与PCIS及血清各指标相关性;再依据患儿的治疗结局,分为存活组(n=39)和死亡组(n=22),比较PCT、PCIS评分及其他血清指标在不同治疗结局患儿中的差异。结果非危重组PCT和CRP水平均低于危重组和极危重组(均P〈0.05),且危重组PCT和CRP水平均低于极危重组(均P〈0.05),极危重组患儿病死率(61%)显著高于危重组(35%)和非危重组(6%)(均P〈0.05);PCT与PCIS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63,P〈0.001),与CRP呈明显正相关(r=0.73,P=0.003);死亡组PCT和LA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0.05),而PCIS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结论血清PCT和PCIS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脓毒症患儿PCIS评分越低,血清PCT升高越明显,预后越差,两者联合是预测脓毒症患儿预后较为敏感的指标。

  • 标签: 降钙素原 脓毒症 4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预后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ACE水平、危重病评分的关系。方法确定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ICU)早产儿ACE基因型,生后第1天、3天、7天分别检测ACE水平并进行危重病例评分。结果85例早产儿中,DD基因型19例,ID基因型34例,II基因型32例,临床特征差异无显著性。第1天DD基因型和ID基因型ACE水平分别为33.42±7.93U/L和31.53±7.56U/L,显著高于II基因型的25.53±7.56U/L(P〈0.01);第3天和第7天,三者ACE水平逐渐下降,但仍是DD高于ID,两者显著高于II。比较危重病评分,生后第1天DD基因型为’87.37±8.30,低于ID基因型的95.82±5.85和II基因型95.88±6.85,差异有显著性,ID和II间差异无显著性;第3天,DD基因型显著低于ID基因型(92.95±7.10VS96.94±5.85,P〈0.05),与II无差异,ID和II间也无差异;第7天,三者间无差异。结论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与新生儿危重症有相关性,DD基因型携带者的病情相对重,血清ACE水平相对高,虽然疾病会对血清ACE水平有所影响,但决定ACE水平的根本因素是个体间基因型的差异。

  • 标签: ACE基因多态性 血清ACE水平 危重病评分 早产儿
  •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预后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作用。方法424名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纳入该研究,其中存活390例,死亡34例。收集患儿PCIS评分系统的相关生理参数及结局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PCIS评分系统对并发症和结局的分辨力。结果存活组患儿PCIS评分明显高于死亡组患儿(P〈0.01)。424名患儿中,通过PCIS评分进行病情评估发现危重型病例仅26名(6.1%)。PCIS评分分辨是否发生肺水肿、肺出血和死亡的AUC和95%可信区间分别是0.74(0.66,0.82)、0.82(0.74,0.90)和0.83(0.75,0.92)。结论PCIS对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症及预后有一定预测作用,但根据现有评分体系不能充分反映重症手足口病病情的严重程度。

  • 标签: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并发症 预后 手足口病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胃肠安丸对小儿阿奇霉素所致胃肠道症状的防治作用及观察胃肠安丸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方法,将112例阿奇霉素所致消化道症状受试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7例,分别用胃肠安、胃肠安模拟剂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胃肠安丸防治阿奇霉素所致消化道症状的综合疗效消失率,用药3、4、5次后,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经组间比较,第3、4次用药后两组等级疗效及第4次用药后的消失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计分和各访视点及其改善情况比较,第3、4次用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恶心、呕吐第3、4次药后等级疗效及第4次药后消失率,腹痛第2、3、4、5次用药后等级疗效及第3、4、5次用药后消失率,腹泻第3次用药后消失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研究过程中未发现临床不良事件。结论胃肠安丸治疗小儿用阿奇霉素所致的胃肠道症状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

  • 标签: 腹泻 胃肠安丸 治疗 阿奇霉素 副反应 消化道症状
  • 简介:目的分析并总结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患儿的临床感染特征和预警症状,了解预警症状对PID早期识别的应用价值。方法参考2011年免疫学会国际联合会(IUIS)PID分类委员会公布的方案、泛美免疫缺陷病组(PAGID)和欧洲免疫缺陷病协会(ESlD)提出的PID诊断和分类标准,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0年10月至2011年11月病例检索系统检索出院诊断中含有上述PID分类疾病的病历,对于诊断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和联合免疫缺陷的患儿除外继发性免疫缺陷病,逐份查阅病历重新诊断,并做出明确、可以和可能诊断,以明确、可以诊断的病例进行预警症状的分析。结果①174例PII)患儿进入分析,男女比例为4.4:1,其中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101例(58.0%),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34例(19.5%),吞噬细胞功能缺陷19例(10.9%),定义明确的免疫缺陷综合征10例(5.7%),免疫失调性疾病10例(5.7%)。渤5例(43.1%)存在反复呼吸道感染,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最为常见,与SCID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介苗接种后异常反应在慢性肉芽肿病(CGD)中最多见,与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和SCI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泻病在定义明确的免疫缺陷综合征中较常见,败血症在SCID和CGD患儿中较常见,但PID各类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72例(41.4%)患儿存在营养发育落后,PID各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肝和脾肿大以CGD和免疫失调性疾病最为常见;鹅口疮在SCID中常见,与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肛周脓肿以CGD多见,与其他PID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7例(61.5%)有明确微生物学证据。④PID患儿共电话随访到85例(48.8%),其中死亡28例(32.9%)。⑤124例为明确和可以诊断PID,

  • 标签: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预警症状 儿童
  • 简介:患儿,男,11个月。因“腹胀、发热、未排气、排便1d”入院。起病当日晨起无诱因出现腹胀、发热,体温最高达38.2℃,未排气、排便,伴哭闹、烦躁,无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在当地医院进行腹部B超检查考虑肠梗阻?遂入我院。入院检查:T37.8℃,精神差,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性哕音。

  • 标签: 肠梗阻 首发症状 川崎病 完全性 腹部B超检查 入院检查
  • 简介:目的总结以肾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甲基丙二酸尿症(MMA)患儿的临床特点,为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提供经验。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肾脏科以肾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MMA患儿为研究对象。从病案中采集患儿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结果、治疗和预后结局数据。结果9例患儿进入分析,其中男5例,女4例,确诊年龄1个月至9.9岁。9例患儿均以肾脏损害为首发症状入院,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其中2例患儿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9例患儿均无阳性家族史。9例患儿均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尿有机酸测定确诊为MMA,其中8例患儿同时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尿液检查提示6例患儿尿微量蛋白升高。1例行肾穿刺活检提示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外系统表现为精神、智力和发育落后、抽搐发作和贫血等。9例患儿确诊后均给予维生素B12等治疗。1例患儿合并溶血尿毒综合征并进展至多器官功能衰竭于住院期间死亡。余8例患儿经治疗尿甲基丙二酸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精神状态和肾功能均明显好转。8例患儿随访1~6个月神经系统症状均明显改善,未再发现肾脏损害。结论MMA可合并较严重肾脏损害,部分患儿以肾脏损害为首发症状,早期诊断和治疗能使病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并明显改善预后。

  • 标签: 甲基丙二酸尿症 肾脏损害 儿童
  • 简介:目的了解小儿脑性瘫痪婴儿期症状,为儿科医生、儿保医生提供脑瘫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线索.方法对江苏省7县市1~6岁4167例早产儿脑瘫患病率、脑瘫婴儿期症状进行调查,由受过统一培训的儿科医生、儿保医生完成.结果早产儿脑瘫患病率为32.9‰,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脑瘫患病率为34~37周早产儿的3.6倍.脑瘫症状婴儿期的检出率在30%~62%之间,特异度在99.4%以上,准确度在97.2%以上.阳性预测值在80%以上,阴性预测值在97.5%以上.结论脑瘫婴儿期症状为早产儿脑瘫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适用于脑瘫的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

  • 标签: 早产儿 脑性瘫痪 婴儿期 临床症状 流行病学 早期
  • 简介:儿童急性白血病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约占70%左右[1],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髓外浸润.据报道有以面神经瘫痪、浆膜腔积液、骨关节病变、气管受压或血性腹水为首发表现的[2,3],但以多饮、多尿为首发症状罕有报道.

  • 标签: 多饮 多尿 首发症状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儿童 诊断
  • 简介:目的提高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死亡病例预警症状和体征早期甄别能力。方法复习文献穷尽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表现,临床诊断EV71感染重症病例时开始观察,死亡病例进入本文分析,以首次发热作为EV71感染起病零时点,系统记录症状和体征出现的时间,统计死亡前(特别是6、12、和24h)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进行神经系统定位。结果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5家参与医院住院并系统观察记录了54例EV71感染重症死亡病例,男31例,女23例,5岁以下53例,发病至死亡时间中位数78.5(6~432)h,120h内死亡43例(79.6%),4项一般指标均被记录(发热、皮疹、咽峡炎和流感样症状),余89项观察指标中7项未被记录到。除一般指标外,起病至36h出现的症状体征有8项:特异性指标(1项)、运动障碍指标(6项)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指标(1项);~48h症状体征增加了25项:运动障碍指标(16项)、意识障碍指标(1项)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指标(8项);~60h症状体征增加了15项:运动障碍指标(11项)、意识障碍指标(1项)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指标(3项)。出现超高热、顽固休克、深昏迷、超高心率和持续超高血压者,神经系统定位主要在延髓和部分下丘脑,6h内死亡;出现眼球共济失调、呼吸共济失调、咽反射减弱/消失、肺渗出、呼吸节律异常和血压升高者,神经系统定位于交感神经、中脑与延髓,12h内死亡;出现焦虑不安、疲倦思睡、肢体抖动、惊跳、呕吐、皮疹、发热者,距离死亡超过24h。结论EV71感染死亡病例临床表现具神经系统定位意义,及时甄别死亡前预警症状体征对降低EV71感染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肠道病毒71型 症状体征 病程 定位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非手术抗炎治疗对轻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儿临床症状、生命质量及注意力损害的疗效。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门诊就诊并行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的5~7岁、体重正常、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在1~5·h-1的OSAS患儿为研究对象。予鼻部糖皮质激素和白三烯受体调节剂(孟鲁司特钠)治疗16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行扁桃体、腺样体体积评分,PSG监测睡眠结构和觉醒参数,整合视听持续测试评估综合注意力商数及反应控制商数,检测尿液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水平,行生命质量评分(OSA-18),分析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66例轻度OSAS患儿进入分析,年龄(5.5±0.8)岁,男36例(54.5%)。1抗炎治疗后扁桃体、腺样体体积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扁桃体:(2.0±0.5)vs(2.4±0.6),腺样体:(1.5±0.7)vs(2.2±0.6);P均〈0.05]。2PSG参数快速眼动睡眠期百分比、AHI、总觉醒指数、呼吸相关觉醒指数、睡眠压力指数、最低SpO2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7例(41%)治疗后PSG监测正常(AHI〈1·h-1)。3治疗后综合注意力商数、综合反应控制商数和OSA-18总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综合注意力商数:(111.5±4.8)vs(106.0±9.5),综合反应控制商数:(103.1±7.1)vs(98.7±7.0);OSA-18:(33.2±5.7)vs(44.7±8.1);P均〈0.05]。4治疗后尿液Cys-LTs(pg·mL-1)/尿肌酐(mg·dL-1)比值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39)。结论鼻部糖皮质激素联合白三烯受体调节剂治疗可改善轻度OSAS患儿的临床症状、间歇性缺氧和睡眠片段化,且可改善轻度OSAS患儿的注意力损害。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抗炎治疗 生命质量 注意力 儿童
  • 简介:目的分析外源性一氧化氮吸入对新生儿低氧性呼吸衰竭症状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开封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低氧性呼吸衰竭新生儿6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机械通入氧气治疗,持续机械间歇正压通气,根据患儿血气变化及时调整通气参数。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氧合指数、血PaO2、血PaCO2、平均气道压,对比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心搏指数、心率,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氧合指数5.23±1.88、PaO2(52.29±2.86)mmHg,低于对照组8.64±1.75,(66.34±1.57)mmHg;PaCO2(45.67±2.38)mmHg,平均气道压(12.95±1.27)cmH2O,左室射血分数(79.83±1.35)%,心搏指数(.364±0.15)L/(min·m2),心率(79.36±1.11)次/min,显著高于对照组(35.61±2.29)mmHg,(9.53±1.37)cmH2O,(74.25±1.52)%,(3.15±0.38)L/(min·m2),(75.27±1.18)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源性吸入一氧化氮治疗新生儿低氧性呼吸衰竭效果较好,且能明显改善患儿心功能,不良反应轻,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低氧性呼吸衰竭 外源性 一氧化氮 心功能 婴儿 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