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5 个结果
  • 简介:椎弓螺钉技术作为一项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大量地应用于下腰椎病变的治疗,然而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的病例亦日渐多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下腰椎病变的治疗效果。本院1995年1月-2006年12月共使用椎弓螺钉系统治疗下腰椎病变(包括腰椎间盘退变伴不稳、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再发伴顽固性腰痛或椎间隙狭窄、腰椎间盘突出伴严重椎管狭窄、

  • 标签: 腰椎 脊柱疾病 内固定器 设备失效
  • 简介:目的评价经关节突入路手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9月~2003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83例,随访患者81例,年龄(55.25±19.21)岁,随访时间(1.68±0.93)年.按照不同的手术入路方法分为两组,Ⅰ组经关节突入路,椎间融合椎弓固定;Ⅱ组经椎板切除入路,椎间融合椎弓固定.按各组术中的临床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和术后JOA评分等数据经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术后采用Stauffer-Coventry下腰椎术后疗效评定标准:临床优良率分别为87%与75%;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87.81%与62.88%.术后均无螺钉松动、断裂或者滑脱加重等并发症,有3例假关节形成.结论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患者的手术治疗中,经关节突入路椎间融合椎弓固定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腰椎 脊柱前移 椎间融合 手术治疗 内固定器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
  • 简介:目的探讨提高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疗效的方法.方法对22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实行腰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复位等常规操作的同时,进行后外侧腰椎融合和椎弓螺钉器械固定.结果症状完全消失186例,部分缓解30例,无明显改善4例,治疗满意率98.2%.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4%,无再手术及症状加重病例,判定融合215例,融合成功率97.7%.结论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中,应用后外侧融合和椎弓内固定技术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后外侧融合 椎弓根螺钉 腰椎 退行性疾病
  • 简介:椎管内积气通常是一个无症状的偶然现象,大致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由创伤继发的硬膜外间隙积气较多见。Kim等认为椎管内气体是一种自限性的疾病,一般很快弥散吸收,不会引起神经损伤症状,即使出现神经症状也较轻,不需特殊治疗即可自行消退,无后遗症。而椎管内积气导致肢体肌力减退的严重神经损伤病例非常罕见,国内外文献鲜有报道。本院2013年8月收治1例因硬膜下积气而出现严重神经损伤的病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手术后并发症 创伤 神经系统
  • 简介: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手术治疗是否应固定伤椎尚有争议。跨越伤椎的固定方式有较高的内固定失败率。有学者认为通过植入伤椎椎弓螺钉内固定的方法可以提高损伤节段的力学强度。本文通过尸体生物力学研究对比了固定与不固定伤椎的后路椎弓螺钉固定的效果,并对相应临床病例进行了短期影像学评价。6具L1-3的尸体标本被切除下半L2椎体及L1/L3椎间盘以模拟前柱损伤、

  • 标签: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腰椎爆裂性骨折 后路手术治疗 生物力学 椎弓根螺钉固定 尸体标本
  • 简介:创伤性胸腰椎骨折常采用后路椎弓螺钉系统内固定,但术后内固定器械疲劳断裂及去除内固定后出现椎体塌陷、矫正度丢失、后凸畸形重现等,日益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关注。尤其是预防矫正丢失,已成为一项较热门课题,现将有关文献作一综述。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矫正度丢失 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 椎弓根钉 椎体 骨折后
  • 简介:目的评价双侧C4,5节段椎间孔切开对颈椎后路手术发生C5神经麻痹的预防作用。方法2003-2007年,共75例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男42例,女33例,平均年龄为57岁。其中单纯全椎板切除减压41例(A组),全椎板切除并C4,5双侧椎间孔切开34例(B组),分析A、B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结果乎均随访19个月,75例患者中有5例(6.67%)出现了C5神经麻痹症状,A组患者4例(发生率为9.76%),B组1例,发生C5神经麻痹的概率(2.94%)远低于A组患者(P〈0.05)。末次随访时,4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1例(A组)肌力恢复至4级。结论C4,5节段双侧的椎间孔切开扩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C5神经麻痹的发生。

  • 标签: 颈椎 椎板切除术 减压术 外科 内固定器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经皮穿刺颈椎间盘髓核成形术(PerecutaneousCervicalDiscNucleoplasty.PCDN)是继化学溶核、经皮椎间盘切吸术、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后的又一微创技术.本院于2003年7月~2005年4月应用该技术在CT引导下治疗神经型颈椎病31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 标签: 颈椎 脊神经根 X线体层摄影术 导管消融术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椎体内植骨结合膨胀型椎弓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2月~2012年3月收治的32例65岁以上的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行后路经伤椎椎弓椎体内植骨结合膨胀型椎弓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椎弓螺钉稳定性、脊柱融合率、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伤椎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改善情况。结果32例患者获得术后平均16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螺钉稳定性及骨融合良好。VAS评分、Cobb角矫正、椎体前后缘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经椎弓椎体内植骨结合膨胀型椎弓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椎骨折在促进骨折愈合、改善疼痛及减少术后后凸畸形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骨移植 内固定器 老年人
  • 简介:无论是跨伤椎的4钉2椎体固定,抑或是近年来报道的6钉3椎体固定,虽然其固定效果确切,但均为双节段固定。本研究对部分胸腰椎骨折采用经伤椎置钉单节段固定,以期减少脊柱运动节段的丢失。2006年1月~2008年5月采用经伤椎置钉椎弓螺钉系统单节段固定的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25例,现将其早期疗效报道如下。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研究山羊椎间盘损伤后的组织学改变及P物质(substanceP,SP)免疫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在损伤纤维中的分布。方法15只山羊,用直径1.2mm的穿刺针刀刺伤L5/L6椎间盘前纤维环全层和L6/L7后部纤维环内侧,以L4/L5椎间盘作为完整对照椎间盘。分别于损伤后3周、3个月、6个月随机处死5只山羊。观察实验椎间盘后部纤维环组织学改变和SP免疫染色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结果L6/L7椎间盘后部纤维环内层损伤后3周均未愈合。损伤3个月及6个月时,在L6/L7椎间盘的右后外1/4区很容易检测到SP免疫染色阳性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沿穿刺通道及周围组织向内生长。L4/L5/L6椎间盘相同区域未检测到相关免疫染色阳性反应神经纤维。结论经山羊椎间盘前方损伤后部纤维环内层后,纤维环内层很难愈合,并出现SP免疫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分布。

  • 标签: 山羊 腰椎 椎间盘 神经纤维 P物质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3D打印模板导航经皮椎弓螺钉置钉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中应用的可行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3月本院采用TILF治疗的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10例应用3D打印模板导航置钉的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一般情况相似的10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下肢无临床表现侧在3D打印模板导航下置入螺钉(模板侧),下肢有临床表现侧切开后经Wiltse入路顺导针置入螺钉(穿刺侧);对照组采用传统徒手法置入椎弓螺钉。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时间及次数、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脊髓、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模板侧透视时间及次数少于穿刺侧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穿刺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2级螺钉,对照组2级螺钉有4枚。0级螺钉比例,试验组两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3D打印模板导航经皮椎弓螺钉置钉应用于T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是可行的。虽然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皮肤移动、体位变化对置钉准确性的影响,但仍是一种新的、可选择的微创置钉技术。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计算机辅助设计 成像
  • 简介: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腰椎不同运动状态时椎弓钉的置入位置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影响。方法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正常人有效性腰骶椎“厂Si)模型。根据椎弓钉在椎体的位置,分别建立融合模型A、B、C。并根据不同工况对这3种模型施加相应的预载荷及扭矩,分析比较不同腰椎轴向运动时相邻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成功建立正常有效的S1三维有限元模型及椎弓钉棒系统融合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后伸状态下,模型A的L3A4椎间盘应力明显增加,而模型B、C较融合前无明显变化;在侧曲状态中,模型B、C的L3A4椎间盘应力变化不大,而模型A显著增加;在其余状态中,3个模型的L3A4椎间盘应力均升高,其中以模型A增加最为明显。3个模型在所有状态下L5/S1椎间盘的应力均较融合前略有升高,其中模型B、C应力的变化小于模型A。结论椎弓钉尖端位于椎体上1/3区域会显著增加融合节段上位邻近椎间盘应力,进而引起相邻节段退变;腰椎融合术不会明显增加邻近下位椎间盘的应力。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骨螺丝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椎弓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伴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9例腰椎不稳症的患者行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椎弓螺钉固定术,共融合29个椎间隙。记录其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观察其临床疗效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等。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0min,出血量约450mL。所有患者伤口均I期愈合。术中未出现硬膜囊撕裂、马尾神经损伤。患者均随访16—30个月。1年后所有病例均达到椎间隙骨性融合。3例术后0.5年仍遗留轻度腰背部疼痛,经非手术治疗后疼痛缓解失,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3.1%。结论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的椎弓螺钉固定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 标签: 腰椎 关节不稳定性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经皮间接减压内固定术治疗伴有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6月—2017年6月,共25例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接受后路经皮间接减压内固定术治疗。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功能等级,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程度。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矢状位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伤椎楔形角、椎管占位率等影像学指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6~24(12.6±5.6)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均明显改善,椎管得到有效减压,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椎体骨折复位愈合,随访无明显丢失,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经皮间接减压内固定术可避免椎管内直接减压,保护脊柱后方结构,减少手术创伤,临床疗效满意,对于伴有不完全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选择。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骨移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退行性腰椎疾病包括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和退变不稳等。传统的手术治疗常常行椎板切除减压,但减压不固定、不融合,常引起腰椎侧凸、脊柱不稳,继发出现背痛和神经系统症状。近年来,骨科医师已经认识到在减压的同时行腰椎椎体间融合,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我院2002年12月~2006年1月,采用腰椎椎体间融合和椎弓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48例取得较好效果。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外科减压术
  • 简介:目的对比椎管减压方式(270°和360°)并一期后路椎弓螺钉固定、脊椎前中柱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09年1月一2011年12月分别采用270°和360°椎管减压并同时行椎弓螺钉固定和脊椎前中柱重建治疗且资料完整的36例严重胸腰椎骨折病例,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A级2例,B级5例,C级17例,D级12例。接受270°椎管减压组(A组)17例,360°椎管减压组(B组)19例。观察并对比两组病例的临床和影像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4^48个月,平均28.5个月。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中和术后输异体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P<0.05),A组优于B组。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两组病例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占位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〇P<0.05);组间在术后Cobb角矫正度和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椎管占位的恢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〇P<0.05),B组优于A组。两组病例的钛网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中除ASIA分级A级患者外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在脊髓功能恢复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〇P>0.05)。结论对于严重胸腰椎骨折的一期后路固定、椎管减压和脊椎前中柱重建术,270°和360°椎管减压各有优缺点,采用360°椎管减压需慎重,而270°椎管减压有待进一步改进。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减压术 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后柱结构,有限椎板切除,腰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及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在15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中,采用保留棘突腰椎板部分切除腰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及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结果:经2~10年临床随访,临床效果满意,未发现继发性腰椎滑脱发生.结论:保留后柱结构,有限椎板切除腰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及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可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腰椎管狭窄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保留棘突 有限椎板切除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