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小剂量地塞米松对生长期小鼠骨密度及微结构的影响及其与OPG途径的关系。方法20只4周龄OPG^-/-雌性小鼠及20只野生型小鼠随机分四组(n=10):野生型安慰剂组(WT+saline),野生型地塞米松干预组(WT+DEX,地塞米松1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周3次),OPG^-/-敲除小鼠安慰剂组(OPG^-/-+saline),OPG^-/-敲除小鼠DEX干预组(OPG^-/-+DEX,地塞米松1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周3次)。6周后处死小鼠,一侧胫骨行显微CT扫描分析。结果OPG^-/-组的组织骨密度、小梁体积分数、小梁数量、小梁厚度均较其他三组降低(P〈0.05)。OPG^-/-+DEX组的组织骨密度、小梁体积分数、小梁数量、小梁厚度均较WT及WT+DEX组降低(P〈0.05)。OPG^-/-组的小梁模型因子及小梁分离度均较其他三组增加(P〈0.05);OPG^-/-+DEX组的小梁模型因子及小梁分离度均较WT及WT+DEX组增加(P〈0.05)。WT及WT+DEX组之间小梁微结构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生长期小鼠OPG基因功能缺失时,地塞米松有部分拮抗量丢失的作用,表明除了OPG/RANKL途径,地塞米松对代谢的影响是多途径的。

  • 标签: 地塞米松 小鼠 护骨素 基因敲除 骨微结构 骨密度
  • 简介:目的研究补肾中药复方延缓老年大鼠股骨皮质、松质量增龄性丢失的作用,方法36只24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4月龄本底对照组、30月龄增龄对照组、补肾中药复方低剂量组、补肾中药复方高剂量组,每组各9只。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均自24月龄给药至30月龄。各组相应处理以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左侧股骨以松质为主的近段、远段以及以皮质为主的中段的骨密度。结果补肾中药复方低剂量组大鼠股骨各段骨密度增龄性减少率出现延缓的趋势;高剂量的补肾中药复方则能明显延缓殴各段骨密度增龄性减少率,结论补肾中药复方具有量效依赖性地延缓大鼠皮质、松质增龄性丢失的作用

  • 标签: 补肾中药 复方 延缓 增龄性 股骨 松质骨
  • 简介:目的了解QDR-4500A型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测量活体大鼠的精密性和探测去卵巢后大鼠丢失的能力.方法测量15只体重为202~311g的SD大鼠全身、股骨及腰椎的骨密度(BMD),每只大鼠测量3次,可得变异系数(CV),15只大鼠CV的平均值为该指标的批内CV.结果①全身、股骨、腰椎BMD的批内CV分别为0.71%、2.02%和2.44%,全身BMD的批内CV显著低于股骨和腰椎(P<0.05);②全身BMD的批间CV为0.99%,股骨整体为2.8l%,腰椎总体(L3~L6)为3.42%;③术后4周去卵巢组全身、股骨、腰椎BMD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变化,而股骨远侧干骺端BMD低于假手术组(P<0.05);④去卵巢后14周腰椎总体(L4~L6)的BMD低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QDR-4500A型DXA测量大鼠全身、股骨和腰椎BMD有较好的精密性,全身优于局部骨骼;其精密性能满足检出去卵巢后丢失.

  • 标签: 双能X射线吸收法 骨丢失 去卵巢大鼠 骨密度
  • 简介:目的探讨一期清创、植、皮瓣、肌皮瓣转移或移植治疗感染性胫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自2000年12月至2005年1月,对8例感染性胫骨缺损骨折患者彻底清创,应用皮瓣、肌皮瓣转移或移植覆盖创面,对胫骨缺损同时行松质及灌注冲洗。结果8例患者转移或移植的皮瓣、肌皮瓣均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植在术后7~9个月获得性愈合,经术后7个月至4年9个月随访,感染无复发,肢体行走功能及外观满意。结论对感染性胫骨缺损行彻底清创、松质、皮瓣、肌皮瓣转移或移植、灌注冲洗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感染性胫骨骨缺损 一期闭合 植骨术
  • 简介: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前臂量丢失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美国NORLAND-Stratec周围型双能x线矿测量仪(pDXA)测量了183例绝经1年以上的女性健康志愿者非优势侧前臂远端桡+尺骨(distalradius+ulna)、近端桡+尺骨(proximalradius+ulna)以及近端桡骨(proximalradius)的BMD值,以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并测定了尿吡啶酚、血清雌二醇、甲状旁腺激素、钙素和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结果绝经后妇女前臂不同测量部位的BMD值均随年龄增长和绝经年限的延长呈加速下降,尤其是绝经后头十年内下降速度明显,此后逐步趋向缓和,其趋势与中轴测量结果一致。绝经早、绝经年限长、怀孕次数多和哺乳时间长等因素是绝经后女性丢失和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与非OP的绝经后健康妇女相比,绝经后患OP妇女的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血钙水平较低,血PTH和尿Pyd/Cr等明显升高,表现为高转换型。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可减缓绝经后早期量丢失,但使用人数比例仅为9.3%。结论妇女绝经后前臂量丢失规律同中轴改变,可采用周围型双能x线矿测量仪测量前臂BMD用于社区高危人群筛查。绝经年限、生育状况和雌激素使用情况等是影响绝经后妇女量值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 密度 骨质疏松症 绝经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同种异体段移植治疗下肢长管状严重粉碎骨折缺失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以来采用异体段移植治疗下肢严重开放、粉碎骨折、缺失6例的临床资料。年龄19~51岁,均为男性,均为开放性损伤。遵循开放骨折处理原则,彻底清创,控制感染,皮瓣转移、消灭创面。术前行X线检查,明确所需移植段的长度及直径并进行定制。术中进行实际测量,进一步确定所需段长度,并对段两端进行修整,使其与宿主端匹配,增加接触面,异体段与宿主间缝隙及其周围植。结果6例患者经20~27个月随访,均达到满意疗效。1例患者因过早负重(5个月弃拐行走)引起钢板断裂,改行髓内针固定16个月后性愈合。其他5例患者也均已正常行走。X线检查提示:3例性愈合,3例临床愈合,无排异反应发生。结论同种异体段移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同种异体段移植是治疗下肢严重粉碎骨折缺失行之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同种异体骨段 移植 长管状骨 骨缺失
  • 简介:目的研究年青女性甲亢和糖尿病人超声参数的变化,以了解这二种疾病对峰值量期量的影响及量丢失发生比的差异.方法测定健康对照组(A组)、甲亢组(B组)、糖尿病组(C组)3组研究对象的跟超声参数.结果B组超声传导速度(SOS)、振幅衰减(BUA)、强度指数(STI)显著低于A、C二组,A、C二组无显著差异.B组量丢失者17例(占31.5%),C组量丢失者4例(占9.3%),二组差异显著.结论在病程早期甲亢比糖尿病更易影响代谢,此差异可能与二者转换形式不同有关.

  • 标签: 年青女性 甲亢 糖尿病 超声骨量 骨量丢失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髓内钉入口处骨质供,在断端植治疗下肢骨干骨折的可行性。方法自2009年4月至2015年8月,对需要开放复位的52例胫骨干及股骨干骨折予顺行交锁髓内钉静力型内固定的患者,以自制取骨器钻取髓内钉入口处松质,于断端进行植处理,并对其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可取出一定量的松质柱用于断端植,促进了骨折愈合。所有病例均获临床愈合,愈合时间最短7周,最长18周,平均11.7周。均未出现不连或延迟愈合,未出现感染及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对需要开放复位的胫骨干及股骨干骨折患者予顺行交锁髓内钉静力型内固定时,可钻取髓内钉入口处松质,于断端进行植处理,以促进骨折的愈合,且无需增加新的创伤或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 标签: 下肢 骨干骨折 交锁髓内钉 内固定 植骨
  • 简介:目的通过临床及影像学的结果评估跟内移截术结合改良Kidner手术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19例(25足)经6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其中男7例9足,女12例16足;年龄18~52岁,平均(33.2±9.8)岁。患者均为柔韧性平足,伴有不同程度的平足及跟外翻畸形,术中切除副舟骨行胫后肌腱止点带线锚钉重建术。术前及末次随访患足采用Maryland功能评分及VAS疼痛评分评定。术前及随访拍摄足负重正侧位X线片并记录负重侧位X线片跟倾斜角(Pitch)、跟距角(Kite)及距第1跖骨角(Meary’s);负重正位X线片的距舟覆盖角(TCA)、距第1跖骨角(T1M1)的改变。结果术后19例(25足)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6±7.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足Maryland功能评分为(92.1±2.1)分,VAS疼痛评分为(0.7±0.9)分,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负重侧位X线片跟倾斜角(Pitch)、跟距角(Kite)及距第1跖骨角(Meary’s),负重正位X线片的距舟覆盖角(TCA)、距第1跖骨角(T1M1)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者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末次随防足部疼痛均消失,平足畸形明显改善。结论采用跟内移截术结合改良Kidner手术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可有效纠正平足畸形,术后患足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 标签: 副舟骨源性平足症 跟骨内移截骨术 足部畸形 改良Kidner手术
  • 简介:目的:分析7例样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总结诊断经验.方法:病变位于长骨干者4例,跟、髋臼、胫骨下端者各1例.对所有患者都进行了局灶切除及病理检查.结果:术后7例症状均消失.长骨干4例术前诊断与病理报告相符,其余3例术前均未得到正确诊断.结论:松质样骨瘤其X线表现不典型是诊断困难的重要原因,X片硬化和病人疼痛症状应为诊断的重要线索,必要时拍断层照片或CT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 标签: 骨样骨瘤 良性肿瘤 影像学表现 诊断
  • 简介:外固定专家夏和桃教授主编的、国内知名专家共同编写的《实用外固定学》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以新颖的编写方式,系统介绍外固定的最新理论、新概念、应用技术和临床医生所关注的问题。第一篇:绪论,介绍骨科再生控制学概念,应用力学、应用解剖与钢针布局,外固定器应用技术以及并发症分类及防治等内容。

  • 标签: 骨外固定 出版 应用解剖 编写方式 系统介绍 临床医生
  • 简介:采用表面脱钙基质明胶(SDBMG)移植治疗长骨大块缺损9例,结果,除1例因适应症选择不当而致失败,其它8例均得到了治愈,患健肢等长。说明SDBMG具有良好的作用和可靠的支撑能力,是修复长骨大块缺损的理想移植材料,可作为自体合适的替代材料推广使用,但对感染性缺损宜慎用。

  • 标签: 骨基质明胶 骨缺损 骨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Osteoset人工一期植治疗开放性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开放性掌骨缺损13例,急诊手术行彻底清创、AO微型钛板或克氏针内固定联合Osteoset人工一期植进行治疗,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同时行皮瓣移植修复。结果所有患者创面均一期愈合,皮瓣移植均完全存活,术后随访6~16个月,平均11.6个月。所有缺损术后均愈合,愈合时间2~3个月,平均2.4个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功能评定标准,优良率达92%。结论应用Osteoset人工一期植加内固定治疗开放性掌骨缺损,能有效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术后功能尽早恢复,早期彻底清创和良好的创面覆盖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人工骨 内固定 骨缺损
  • 简介:目的为了解北方老年人矿状态和代谢是否存在季节变化。方法沈阳市60-75岁老年人59人,其中男性30人,女性29人。于3月份(春季)和9月份(季秋)分别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和尿,分析血浆中钙、磷、甲状旁腺激素、25(OH)D、1,25(OH)2D、钙素;尿中钙、磷、脱氧吡啶啉(DPD)。用DPX-L双能X线吸收仪(Lunar,USA)测定研究对象髋部骨密度和矿含量。结果男女血浆25(OH)D、钙(经血浆蛋白调整)和磷含量秋季均高于春季,而甲状旁腺激素含量秋季低于春季。男性血浆1,25(OH)2D含量秋季高于春季(P〈0.05)。女性尿中DPD/肌酐比值秋季低于春季(P〈0.05)。女性股骨径矿含量和全髋部骨密度秋季比春季分别高2.5%和1%(P〈0.05)。在男性全髋部骨密度秋季比春季高0.9%,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它指标没有观察到季节变化。结论中国北方老年人维生素D营养状态、代谢和髋部矿状态存在季节变化。

  • 标签: 骨代谢 骨矿状态 季节
  • 简介: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髂棘处取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1999~2002年201例后路取髂骨行脊柱植融合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85例患者获得随访,最短随访时间为2年.结果住院期间有2例发生局部感染,通过灌洗引流和清创得到恢复.1例发生髂骨内板穿透,未引起临床症状.3例发生持续性疼痛,1例发生麻木.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5%.在随访的85例患者中,21例(24.7%)有髂棘取处疼痛,其中13例(15.3%)影响日常生活.7例(8.2%)需要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以缓解取部位疼痛.6例(7.1%)瘢痕周围的皮肤感觉过敏,15例(17.6%)有瘢痕周围皮肤麻木.结论尽管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住院期间髂棘取处并发症较低,但经过长期随访,疼痛及麻木的并发症明显增高,应值得更多关注.

  • 标签: 并发症 患者 后路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麻木 疼痛
  • 简介:目的观察补肾壮方防治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丢失(AIB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其与ERα基因rs9340799、rs223469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的相关性。方法将116名接受AIs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均行SNPs测序,并口服钙剂+维生素D及常规中药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补肾壮方(仙灵脾15g、补骨脂15g、骨碎补15g、菟丝子15g、淮牛膝30g)。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代谢指标PINP、β-CTX、腰椎及股骨骨密度(BMD)及雌二醇、促卵泡刺激素水平,并分析代谢变化与SNPs分型的关联性。结果治疗6个月,治疗组腰椎及股骨BMD表现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的形成指标PINP高于对照组,重吸收指标β-CTX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Rα基因rs9340799与rs2234693位点SNPs对腰椎BMD值变化存在影响,纯合型A、T等位基因的腰椎BMD值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携带C、G等位基因患者的腰椎BMD值呈下降趋势。治疗期间,2组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雌二醇和促卵泡刺激素异常。结论补肾壮方具有较好防治AIBL的作用,能增加患者腰椎、股骨BMD,提高PINP水平和降低β-CTX水平。AIs对携带纯合型A、T基因的患者代谢影响较小,而C、G等位基因可能是患者发生AIBL的易感基因,补肾壮方能改善所有基因型患者的代谢异常,且具有安全性。

  • 标签: 中医中药 补肾壮骨方 乳腺癌 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骨丢失 ERα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简介:目的评价钒酸盐对Ⅰ型糖尿病大鼠代谢及显微结构的影响。方法45只雄性Wistar大鼠被分为3组:正常饲养组(n=15)、高血糖组(n=15)、高血糖钒酸盐治疗组(n=15)。对高血糖组和高血糖钒酸盐治疗组大鼠进行Ⅰ型糖尿病造模,正常饲养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以8w龄Wistar雄性大鼠按45mg/kg体重注射佐链尿菌素,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高血糖钒酸盐治疗组糖尿病大鼠应用钒酸盐治疗,每只大鼠按0.18mg/(kg·d)钒计量喂养,每只大鼠通过灌胃治疗,治疗共持续12w。正常饲养组和高血糖组则以生理盐水灌胃进行对照。连续喂养12w,期间每周分别对3组大鼠进行体重、血糖监测。喂养结束以后,分别取3组大鼠胫骨、股骨进行Micro-CT检测、免疫组化和组织形态学检测、生物力学检测、矿含量等相关指标检测。结果经过12w治疗,结果显示钒酸盐能够明显改善大鼠的高血糖状态,提高体重指标,而且治疗组平均小梁厚度、最大负荷载力、盐含量指标均明显高于高血糖组(P〈0.05)。但钙盐的含量并没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钒酸盐能够降低高血糖大鼠的血糖值,改善糖尿病大鼠的代谢、小梁显微结构及组织的力学性能,可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钒酸盐 Ⅰ型糖尿病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 骨生物力学 骨形成 动物实验
  • 简介:目的探讨片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内踝骨折的技术和疗效。方法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对11例儿童内踝骨折采用片钉进行内固定,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812岁,平均10.5岁。按Ogden分型,3型2例,4型2例,7型7例。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4个月。骨折完全愈合,踝关节功能参照Baird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10例,良1例,优良率100%。结论应用片钉治疗儿童内踝骨折使用方便,对骺影响小,疗效可靠,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骨片钉 儿童 内踝骨折 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跟骨折的效果及相关问题。方法自2001至2004年共手术治疗各型跟骨折32例(34足),男28例,女4例。伤因:坠落伤21例,车祸伤8例,其他伤3例。年龄19~50岁,平均27.2岁。合并全身其他骨折13例。按Essex-Lopresti分型,Ⅰ型:舌形骨折4足;Ⅱ型:压缩骨折24足;Ⅲ型:严重粉碎骨折6足。均采用切开复位支持钢板(AO跟钢板,国产仿AO跟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术入路均为外侧“L”形扩大入路,术后不用石膏固定,2~3d后即行不负重功能锻炼,6~8周后逐渐负重锻炼。随访12~34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并以每足为基数,全组优良率91%,其中Ⅰ型骨折优良率为100%,Ⅱ型骨折优良率为96%,Ⅲ型骨折优良率为67%。有各种并发症包括:跟部增宽、距下关节炎2例,跟骨刺影响行走1例,手术切口皮缘坏死愈合不良1例(后经换药而愈),螺钉后退刺激皮肤不适1例等。结论恢复距下关节面及跟骰关节面平整,维持正常足弓形态和跟宽度是治疗的重点,恰当地选择手术指征、手术入路,正确地骨折复位和术后处理是治疗的关键,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折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 标签: 跟骨骨折 钢板内固定 手术治疗 疗效评检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