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与胃饥饿素糖脂代谢异常模型大鼠血糖、血脂、体质量及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雄性无特定病原体级Wistar大鼠40只,高脂饮食20d,随机取10只作为对照组,其余大鼠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瑞舒伐他汀组、胃饥饿素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继续给予高脂饮食12周后检测血脂、血糖、体质量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组织中ICAM-1、VCAM-1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血糖、LDL-C、TC、hs-CRP、ICAM-1、VCAM-1明显增加,瑞舒伐他汀组体质量、血糖、LDL-C、hs-CRP、ICAM-1、VCAM-1明显增加,胃饥饿素组血糖、LDL-C、ICAM-1、VCAM-1明显增加(P〈0.05,P〈0.01)。与瑞舒伐他汀组比较,胃饥饿素组血糖、体质量明显降低[(9.89±6.32)mmol/Lvs(17.56±3.56)mmol/L,(289.62±32.66)gvs(358.72±30.89)g,P〈0.01]。结论胃饥饿素不仅调脂、抗炎作用与瑞舒伐他汀相似,而且降糖、降体质量作用优于瑞舒伐他汀。

  • 标签: 细胞黏附分子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糖尿病 胃促生长素 降血脂药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荷合作心脏康复模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患者进行中荷合作心脏康复模式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康复治疗,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行心脏多普勒检测两组患者心功能,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可溶性血管间黏附分子1(sVCAM-1)、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用健康调查简表36(SF-36)患者预后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康复组在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绞痛、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下肢静脉血栓和排尿困难的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多普勒超声结果显示康复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心功能1个月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后对比,康复组心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患者血清中的TNF-α、sVCAM-1、ET-1均小于对照组(P〈0.05),NO大于对照组(P〈0.05);生存质量SF-36评分显示康复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荷合作心脏康复模式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预后优于传统康复加强治疗模式。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康复 预后
  • 简介:目的分析入院血糖水平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80例行急诊PCI术后的STEMI患者,根据入院患者血糖水平及既往有无糖尿病病史将患者分为3组,A组(58例):血糖<7.0mmol/L(无糖尿病病史);B组(65例):血糖为7.0~11.1mmol/L(无糖尿病病史以及应激性血糖升高);C组(57例):血糖≥11.1mmol/L(有糖尿病病史)。观察3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主要包括B型脑钠肽(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功能Killip分级。结果血糖升高组B组及C组较A组患者BNP水平升高(P<0.05),LVEF降低(P<0.05),心功能Killip≥2级的比例升高(P<0.05);C组较B组患者BNP水平升高(P<0.05),LVEF降低(P<0.05)。结论入院血糖水平升高行急诊PCI术后STEMI患者心功能下降有预测价值。

  • 标签: 血糖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冠心病(CAD)患者停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需行CABG术的冠心病患者,连续口服100mg肠溶阿司匹林和75mg氯吡格雷1周,观察停药后1、2、3、4、5、6、7、9天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采用光学血小板聚集仪(LTA)测定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A)和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DP).结果停药后第1天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效应最强[(5.4±1.6)%],血小板功能在停药后第4天恢复至正常水平[(76.6±4.0)%];停药后第1天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效应最强[(29.5±12.1)%],在停药后第7天恢复至正常水平[(69.7±3.5)%.结论冠心病患者口服100mg阿司匹林和75mg氯吡格雷1周,停药后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第4天恢复至正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在第7天恢复至正常.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小板聚集率 花生四烯酸 二磷酸腺苷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患者应用多索茶碱其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入并实施治疗的慢性肺心病患者56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感染及口服和雾化吸入解痉平喘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索茶碱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并对比两种治疗方式心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F、LVSD以及LVDD值进行比较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与LVDD值均升高,LVSD值均降低,将两组进行比较后均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性肺心病患者应用多索茶碱注射液静脉滴注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

  • 标签: 慢性肺心病 多索茶碱 心功能
  • 简介:目的探析综合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共收治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82例,依其入院单双次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41)与观察组(n=41)。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结果由本次研究可知,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其收缩压、舒张压、肌酐、尿酸、尿氮素水平并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幅度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护理满意度上,对照组远不及观察组(80.49%vs97.56%,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具有极高的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在临床护理中大力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 老年高血压性心脏病 收缩压 舒张压
  • 简介:目的探讨脉搏分析连续心排血量(pulse-inducedcontourcardiacoutput,PiCCO)技术预测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利用PiCCO技术持续监测44例入院时间为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的心源性休克患者,统计其治疗24h的心指数(cardiacindex,CI)、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lungwaterindex,EVWI)、全心射血分数(generalejectionfraction,GEF)、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neralenddiastolicindex,GED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ystemicvascularresistanceindex,SVRI),并以28d存活情况为依据,将患者划分为存活组(24例)和死亡组(20例),对比两组PiCCO相关指标,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ROC)评价上述指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死亡组对比,存活组治疗24h时CI、GEF明显更高,SVRI、EVWI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24h时CI、EVWI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且可建立预测预后的风险评估模型:风险评分=-4.6×CI+4.5×EVWI,经ROC分析,该模型预测患者存活的曲线下面积0.976,最佳截断值为18.14分。结果利用PiCCO技术监测患者CI及EVWI,预测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有一定指导价值。

  • 标签: 心源性休克 预后 脉搏分析连续心排量 心指数 血管外肺水指数
  • 简介:目的老年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有效途径进行分析,并总结实际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慢阻肺患者共3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5例,跟踪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并采用HAD量表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护理效果进行判定。结果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得到改善,观察组评分更优(P〈0.05);HAD评分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改善情况更加显著;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率为93.3%(14/15),对照组为66.7%(10/15),观察组护理效率较高(P〈0.05)。结论对于老年慢阻肺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促进肺功能康复。

  • 标签: 综合护理模式 慢阻肺
  • 简介:目的探讨运动康复锻炼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6月~2015年6月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临床内科治疗相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运动康复训练。干预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心功能指标和自我效能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得分无明显差别,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较干预前增高,且观察组增高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心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别,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均较干预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自我效能得分无明显差别,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得分均增高,且观察组增高更明显(P<0.05)。结论运动康复锻炼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自我效能感,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运动康复训练 心力衰竭 生活质量 心功能 自我效能
  • 简介:目的分析非高血压人群中不同收缩压(SBP)水平新发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提取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于2006年7月~2007年10月第-次健康体检,以及2008~2009年、2010~2011年、2012~2013年第二、三、四次健康体检的相关数据.以第-次健康体检为随访起点,以新发脑卒中为终点事件,随访结束时间为2013年12月31日.依据基线收缩压水平分为3组:A组(SBP〈120mmHg,25239例)、B组(120mmHg≤SBP〈130mmHg,19087例)和C组(130≤SBP〈140mmHg,10433例).结果共纳入54759例,其中男性41321例,女性13438例,基线平均年龄为(48.48±12.53)岁.A组、B组和C组年龄、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体质指数(BMI)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随访6.97年,新发脑卒中825例,A组、B组、C组的发病率分别为1.06%、1.67%、2.29%,呈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B组、C组男性的发病率分别为1.20%、1.85%、2.53%,呈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为0.76%、0.94%、1.10%.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吸烟、饮酒、教育程度后,C组和B组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分别是A组的1.26倍(95%CI:1.05~1.51)和1.24倍(95%CI:1.05~1.46,P均〈0.05);男性中分别为1.41倍(95%CI:1.15~1.72)、1.33倍(95%CI:1.11~1.60,P均〈0.05).结论男性非高血压人群中,随收缩压水平的升高新发脑卒中的发生率升高,发病风险升高.

  • 标签: 收缩压 脑卒中 队列研究
  • 简介:目的:探究基于循证医学理念为导向的护理老年冠心病(CHD)患者负性情感及日常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88例CHD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被随机均分常规护理组和循证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接受循证护理)。测量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的不良生活方式情况、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护理满意度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干预4周后,循证护理组吸烟(40.9%比22.7%)、饮酒(54.5%比38.6%)、高脂饮食(43.2%比29.5%)、缺乏运动(45.5%比25.0%)、体重超标(52.3%比29.5%)比例、SAS评分[(50.4±3.3)分比(45.8±3.2)分]、SDS评分[(53.4±4.7)分比(48.0±4.2)分]、以及MACE发生率(25.0%比11.4%)均显著降低,护理满意度(86.4%比97.7%)显著升高(除超重的P为〈0.01外,余均P〈0.05)。结论:循证护理模式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能有效改善其不良生活方式,且能缓解其消极情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循证医学 老年人 冠心病 焦虑 抑郁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护理模式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到医院就诊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113例。所有患者均采取相同的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模式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优质护理模式护理。在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使用SF-36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定和对比,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SF-36量表各项指标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状况、精力状况、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5.5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53%(P〈0.05)。结论和传统护理模式相比,采用优质护理模式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其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

  • 标签: 优质护理 老年心血管疾病 生活质量 影响
  • 简介:目的:研究替罗非班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心肌梗死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于我院行急诊PCI治疗的124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术中使用普通肝素)和替罗非班组(术前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测量比较两组在PCI术前,术后2h、6h和36h的一氧化氮(NO)和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浓度,以及两组住院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与术前比较,常规治疗组术后2h、6h和36h的NO浓度均显著降低,vWF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替罗非班组术后2h、6h和36h的NO浓度无显著改变(P均〉0.05),仅2h、6h的vWF浓度显著升高(P均〈0.01),36h的vWF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879)。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替罗非班组术后2h、6h、36h的NO浓度[6h:(40.46±9.79)μmol/L比(54.84±10.76)μmol/L,36h:(49.42±9.82)μmol/L比(55.39±12.34)μmol/L]显著升高,vWF浓度[6h:(243.14±19.99)μmol/L比(121.58±18.92)μmol/L,36h:(223.38±19.76)μmol/L比(105.32±23.05)μmol/L]显著降低,P〈0.05或〈0.01。替罗非班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4.8%比16.1%),P=0.040。结论:急诊PCI治疗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能够显著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提高再灌注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替罗非班
  • 简介:目的:观察盐酸法舒地尔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3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法舒地尔组,每组67例。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的差异及脑钠肽(BNP)、内皮素1(ET-1)和心钠素(ANP)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法舒地尔组治疗前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治疗3个月后法舒地尔组LVEDd[(58.20±8.44)mm、(58.22±10.21)mm比(51.24±7.37)mm]、LVESd[(47.52±6.51)mm、(47.56±6.54)mm比(41.24±5.33)mm]明显减小,BNP[(381.35±62.48)μg/L、(377.82±61.46)μg/L比(294.52±51.33)μg/L]、ET-1[(81.93±13.53)μg/L、(81.32±12.63)μg/L比(68.44±11.42)μg/L]和ANP[(215.33±39.72)μg/L、(210.51±36.17)μg/L比(172.26±27.54)μg/L]水平显著降低,LVEF[(29.69±4.08)%、(29.94±4.25)%比(37.47±5.26)%]显著提高(P均〈0.01)。法舒地尔组治疗后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94.0%比80.6%,P=0.019)。两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盐酸法舒地尔可以显著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内皮素1和心钠素水平,延缓心室重塑、改善心功能,临床疗效显著,使用安全。

  • 标签: 心力衰竭 心肌重构 法舒地尔
  • 简介:目的利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监测急性脑卒中患者脑中线移位的程度,并不同程度脑中线移位患者预后进行分析评估。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应用TCCD监测脑中线移位患者58例,其中经头颅CT或MRI证实有脑中线移位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25例(脑梗死组)和脑出血患者33例(脑出血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头颅CT/MRI与TCCD监测的脑中线移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2±2.43)mmvs(3.28±2.31)mm,P=0.986;(3.64±2.03)mmvs(3.43±1.90)mm,P=0.630]。TCCD检测脑中线移位值与年龄、性别、血管危险因素及临床病情不相关(P〉0.05)。TCCD检测脑中线移位的ROC曲线下面积0.961±0.008,特定界值1.75,敏感性100%,特异性85.5%,准确性70.0%。结论TCCD监测脑中线结构及移位有优势,为临床工作提供更方便(床旁)、可靠、无创的技术手段,为患者提供更经济的检查方法

  • 标签: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卒中 脑梗死 脑疝 ROC曲线 磁共振成像 弥散
  • 简介: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右心室不同比例及部位起搏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植入体内埋藏式双腔心脏起搏器的患者64例,根据术后1年起搏器程控仪上显示的右心室起搏比例将患者分为A组(≥50%)和B组(<50%)各32例,将A组分为A1(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A2(右室心尖部起搏)两个亚组各1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A,B两组及A1,A2两亚组术后1年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房内径(LAD)。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x-strain软件测量并比较两亚组术后1年左室室间隔各段及左室中段室间隔各层的心肌应变率。结果A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平均(78.5±5.1)岁;B组男性22例,女性10例,平均(77.1±4.9)岁。A1组共16例,平均(78.8±5.4)岁;A2组共16例,平均(78.0±5.1)岁。A,B两组术前LVEF、LVEDD和LA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时A组LVEF下降,LAD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DD无明显改变(P>0.05),B组LVEF、LVEDD和LAD均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1年时A组LVEF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EDD和LA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1和A2亚组术前LVEF、LVEDD和LA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时A1亚组LVEF、LVEDD和LAD均无明显改变(P>0.05),A2亚组LVEF下降,LVEDD和LAD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A1亚组LVEF高于A2亚组,LVEDD和LAD低于A2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A1组左室室间隔基底段和中段于收缩期、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的心肌应变率高于A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左室中段室间隔的内中外3层于收缩期、舒张

  • 标签: 右心室 起搏比例 起搏部位 心功能 老年患者
  • 简介:目的研究降同型半胱氨酸(Hcy)疗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延安市人民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常规用药,氯吡格雷、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观察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联合采用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叶酸进行降Hcy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半年。比较两组的炎症因子、血清Hcy、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降钙素原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合并症、病变血管数目及冠心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半年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Hcy、白介素-6、C反应蛋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降钙素原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明显降低(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同型半胱氨酸疗法能有效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血清Hcy水平,保护心肌功能,减轻全身炎症反应。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冠心病 介入治疗 炎性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揭示其治疗机理。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4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应用药物的同时接受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心肌缺血总负荷;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以及峰值流速变化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心肌缺血总负荷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为(1.03±0.46)次/周,持续时间为(2.84±0.51)min,心肌缺血总负荷为(10.17±4.72)mm·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MD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D以及峰值流速变化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的FMD为(10.08±2.05)%,峰值流速变化率为(68.11±9.57)%,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可通过增强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增强型体外反搏 冠心病 稳定性心绞痛 血管内皮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家庭运动心脏康复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于安徽省省立医院就诊AMI并行PCI治疗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心脏康复组25例(男性21例,女性4例),予以早期家庭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对照组25例(男性19例,女性6例),仅接受常规运动康复教育及护理。两组均在PCI后48h内和术后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通过EchoPac-120软件分析基线与4周随访结束时整体和局部应变值。结果4周随访结束时心脏康复组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及死亡各1例。心脏康复组整体和局部应变值和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P均<0.05)。结论早期家庭运动心脏康复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后患者的心室功能。

  • 标签: 心脏康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 简介:目的评价经静脉和经冠状动脉内给予负荷剂量替罗非班注射液两种不同给药方式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artery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2例行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上游组42例(术前急诊室早期静脉使用替罗非班)和下游组40例(术中导管室经冠状动脉使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基础临床情况、介入治疗后结果、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3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下游组比较,上游组有较高的梗死相关动脉PCI治疗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3级血流获得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7%vs.57.5%,P〈0.05)。上游组术后30d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下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0%±7.1%vs.44.0%±5.4%,P=0.01)。两组术后出血并发症、3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前早期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可有效提高血管开通率、改善组织灌注和心功能。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替罗非班 不同给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