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正>存活组22例,死亡组16例,急性期血糖值分别为(7.97±4.59)和(15.10+6.51)mmol/L,P<0.01。脑出血急性期血糖增高率达为67.34%,重症组达78.56%,说明血糖增高与病程严重程度和预后

  • 标签: 脑出血急性期 血糖值 预后判定 重症组
  • 简介:<正>分析乙戊肝组156例,乙肝组50例,戊肝组60例。结果:乙戊肝的严重肝损害、重度黄疸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乙肝组(P<0.05~0.01),低蛋白血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戊肝组(P<0.01)。乙戊肝组ALT、TbiL均较乙肝组或戊肝组均显著升高。乙戊肝组病死率(20.5%)高于乙肝组

  • 标签: 戊型肝炎 病毒重叠感染 戊肝 重度黄疸 肝损害 低蛋白血症
  • 简介:男科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关,患者的心理因素对一些男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男科医师不仅仅是解除患者躯体痛苦,还应尽量减少病人的精神心理创伤。实习医师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注意培养、提高自己的心理学干预技能,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 标签: 男科疾病 心理学 临床实习
  • 简介:微核糖核酸(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组成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与靶信使RNA(mRNA)完全或不完全碱基互补配对,导致目标mRNA降解或抑制蛋白翻译,参与基因转录后水平调控[1-2]。一种miRNA可以参与调控多种机体功能过程中的mRNA,同时也存在多种miRNA同时调控同一mRNA[2-4],共同精细调节个体发育、

  • 标签: 微核糖核酸 胚胎干细胞 诱导多能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特异细胞周期簇
  • 简介:目的探讨在患者胸腔内注入A群溶血性链球菌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64例,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小导管闭式引流置管技术进行胸腔置管引流,在胸腔积液基本排尽后,在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胸膜腔内分别注入A群溶血性链球菌和顺铂进行治疗。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评价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0%)显著高于对照组(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率(93.9%)显著高于对照组(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热、胸痛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胃肠道异常、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A群溶血性链球菌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确切,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无明显胃肠症状、肝肾功能损害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胸腔积液 恶性肿瘤 A群溶血性链球菌 顺铂
  • 简介:目的:探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用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6月至2014年6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源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多巴胺组和去甲肾上腺素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盐酸多巴胺5~20μg/(kg·min)和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0.05~2.0μg/(kg·min),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治疗24h后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血乳酸水平以及用药期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相比去甲肾上腺素组,多巴胺组重症医学科(ICU)死亡率、治疗24h后的HR水平和用药期间心房颤动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死亡率、随访28d、6个月、1年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h后MAP和血乳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期间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用于心源性休克患者可有效降低ICU死亡率,减慢心率,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但不降低长期死亡率。

  • 标签: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 心源性休克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因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老年AMI患者,往往是多支病变,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严重,实施早期康复治疗提早出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无合并症老年AMI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早期康复治疗 心肌梗死患者 老年急性 无合并症 冠状动脉病变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手术方式.方法总结分析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实施甲状腺癌根治术同时行中央区及侧颈区淋巴结清扫的12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结果随着中央区阳性淋巴结个数的增加,侧颈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及多区转移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102例侧颈淋巴结阳性的患者中,Ⅱ区阳性55例(53.92%),Ⅲ区阳性62例(60.78%),Ⅳ区阳性76例(74.51%),Ⅴ区阳性17例(16.67%).在侧颈转移过程中,Ⅳ区为最易受侵犯的区域,其次为Ⅲ区,再次为Ⅱ区,最后为Ⅴ区.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首次治疗中常规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特别是阳性淋巴结较多(>3)患者应同时行患侧Ⅱ~Ⅴ区淋巴结清扫.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颈部清扫
  • 简介:<正>从本质上讲,结核病是一个与宿主免疫力密切相关的慢性传染病,宿主免疫力强弱和临床诊断治疗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对结核病临床诊疗和免疫研究中若干问题思索和探讨有助于临床医师更深刻地理解

  • 标签: 免疫研究 宿主免疫 细胞反应 结核疫苗 细胞免疫 保护性免疫
  • 简介: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受损和门脉高压症(portalhypertension,PH),常并发一种或多种外周血细胞减少,且影响到预后。已有文献报道,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所致脾功能亢进(脾亢)性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下降发生率可达50%以上,多呈轻、中度(较少发生重度)下降。在外周血细胞减少的病例中,64%表现为多种血细胞减少,36%表现为单种血细胞减少。

  • 标签: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外周血细胞减少 hypertension 并发 脾亢 门脉高压症
  • 简介:常规组11例接受常规治疗附因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5%碳酸氢钠静滴),机械通气组1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机械通气。结果:通气组在治疗开始4、24、48h血乳酸分别降至治疗前的79%、58%和26%,常规组分别为87%、69%和47%(P〈0.05):血pH通气组分别升高2.1%、5.3%和7.1%,

  • 标签: 机械通气 中毒抢救 乳酸性 乳酸中毒 常规治疗 碳酸氢钠
  • 简介:目的探讨喉上神经外支(externalbranchoflaryngealnerve,EBSLN)监测技术在甲状腺手术尤其是上极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其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发声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因PTC行初次手术治疗并于术中使用神经监测技术的139例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腺体上极者31例,位于其他位置108例。术后1周及1个月时评估患者发声功能。统计肉眼直视下与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nervemonitoring,IONM)技术辅助下EBSLN的识别率,比较甲状腺上极肿瘤与其他位置肿瘤手术中EBSLN的识别效率与损伤概率。结果139例术中共处理上极218侧(EBSLN218根),其中肉眼直视可识别145根(被IONM证实有126根(57.8%)),IONM可识别203根(93.1%),OR=8.27(χ^2=59.345,P=0.00)。同侧肿瘤位于上极的EBLSN中肉眼准确识别20/46(43.5%),IONM识别43/46(93.4%),位于其他位置的EBSLN,肉眼准确识别106/172(61.6%),IONM识别160/172(93.0%),肿瘤不同位置肉眼识别χ^2检验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01,P=0.027),IONM识别χ2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P=0.914)。5例在术后1周出现声音低沉,术后1个月再次评估均无声音低沉、发声改变。结论IONM较肉眼直视可有效提高术中EBSLN识别比例,保证手术安全性。甲状腺上极肿瘤手术中EBSLN肉眼识别难度较肿瘤位于其他位置的手术更大,IONM可提供神经保护的更可靠依据,降低手术风险。

  • 标签: 喉上神经外支 甲状腺手术 术中神经监测 甲状腺上极肿瘤
  • 简介:消化道晚期肿瘤如胃窦癌、十二指肠乳头及周围癌、胰头癌、胃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患者往往会出现胃出口恶性梗阻.从而发生顽固性呕吐、腹胀,不能进食,体重减轻,脱水,生活质量迅速恶化。虽然传统的外科手术可以缓解梗阻症状.但并不延长患者的实际生存时间,且创伤大、恢复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高。另有不少患者因各种原因而丧失外科手术机会

  • 标签: 内镜 金属支架 胃出口 恶性梗阻 消化道肿瘤
  • 简介:<正>40例患者分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化疗结束24h后即开始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3μg·kg-1·d-1(一般100~150μg/d),连续3d;对照组在化疗结束后第1~5天复查血象,白细胞低于4.0×109/L,即每日皮下注射G-CSF2~3μg·kg-1·d-1,连续3d或至白细胞≥4.1×109L。结果:G-CSF可有效防止白细胞过度下降,并可使其

  • 标签: 恶性肿瘤化疗 复查血象 集落刺激因子 粒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标准对胰腺癌血管侵犯的判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6例胰腺癌MSCT图像,对胰腺周围5支大血管分别按照Loyer等、Lu等及长海医院标准评价各支血管的侵犯程度及肿瘤可切除性。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各标准评价的准确性,并计算其与手术间的Kappa系数。结果Loyer等分型标准判断肿瘤可切除性的正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79%、86.27%、86.90%、59.46%和96.60%,Kappa系数为0.623;Lu等分级法判断肿瘤可切除性的正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21%、84.31%、95.20%、79.63%和96.46%,Kappa系数为0.777;长海医院标准判断肿瘤可切除性的正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36%、84.31%、97.82%、89.58%和96.55%,Kappa系数为0.841。结论长海医院标准对胰腺癌血管侵犯的评价是切实可行的。

  • 标签: 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侵犯
  • 简介:目的探讨将胰腺癌MiaPaCa-2细胞总RNA转染树突细胞(DCs)最优化的方法。方法以rhGM—CSF、rhIL-4和TNF-α联合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以获得DCs,观察DCs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面标志CD40、HLA—DR、CD83和CD86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DCs刺激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采用脂质体转染、电穿孔及被动转染三种方法将MiaPaCa-2总RNA转染DCs,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MUC1mRNA表达,MTF法测定DCs存活率。结果所获细胞具有典型的成熟DCs形态特征,CD40、HLA—DR、CD83和CD8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3%、50.2%、89.2%和73.6%,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具有极强的刺激增殖作用。电穿孔法DCs转染48h后,DCs的MUC1mRNA表达量为45.39±9.33,明显高于脂质体法的31.68±7.25和被动转染法的18.53±3.26;DCs存活率为(80.36±2.43)%,较被动转染法的(91.48±5.42)%略低,但高于脂质体法的(67.44±2.51)%,且基本稳定在80%左右。结论采用电穿法将胰腺癌MiaPaCa-2细胞总RNA体外转染DCs的效率较高,且较安全。

  • 标签: 胰腺肿瘤 树突细胞 RNA转染
  • 简介:膝关节骨关节炎是中老年常见病,常形成腘窝囊肿,引起膝关节后方症状。有学者认为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腘窝囊肿与关节腔相通,且与关节积液密切相关,当关节积液减少时囊肿会自行消失无需手术,但我们的临床经验表明,保守治疗患者通常不满意;另有学者主张手术治疗,采用的是与传统开放手术相似的原理,在腘窝后方在关节镜下进行囊壁剥除进行微创治疗,但这种方法对手术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须避免损伤神经血管。本文中采用了关节镜下囊肿内引流而不是囊肿切除的方法,操作简单安全,通过消除囊肿的成因,减轻了临床症状。

  • 标签: 腘窝囊肿 骨关节炎 磁共振成像 关节镜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时间胃管给予清胰汤及生大黄灌肠对SAP的治疗效果,探讨其早期应用的重要性。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SAP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成12h治疗组(n=34)和72h治疗组(n=27),两组分别于发病后12h和72h后给予生大黄灌肠和清胰汤胃管注入。比较两组血清TNF-α、CR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腹痛缓解所需天数、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结果12h治疗组发病72h后血清TNF-α、CRP水平分别为(265±66)U/ml、(32.1±7.1)mg/L,APACHEⅡ评分为6.3±2.0,腹痛缓解需(4±2)d,平均住院(18±5)d,费用(4.2±1.8)万元;而72h治疗组分别为(491±81)U/ml、(43.5±11.0)mg/L、9.1±1.8、(8±3)d、(34±8)d、(7.1±2.6)万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清胰汤胃管注入及生大黄灌肠治疗SAP效果更好。

  • 标签: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大黄 灌肠 清胰汤
  • 作者: 张月兰,周永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内科学
  • 创建时间:2022-07-07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2年 第2期
  • 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安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0
  • 简介:目的:研究远程交互式失眠认知行为对慢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慢性失眠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睡眠干预,观察组采取远程交互式失眠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睡眠质量情况。结果:在睡眠质量评分方面,两组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为(9.52±1.91)分、对照组为(14.39±2.32)分,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失眠症患者的干预当中,采用远程交互式失眠认知行为的干预方法,能够使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更为显著的提升,干预效果十分理想。

  • 标签: 远程交互式失眠认知行为;慢性失眠症;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