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我科3台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PLT)检测结果的可比性。方法:3台血细胞分析仪做重复性试验和比对试验,算得CV值、信度系数并做方差分析。结果:PLT测定结果各系统的误差临床均可接受。结论l各检测系统测定PLT结果具有可比性。

  • 标签: 血小板计数/方法 血细胞计数/仪器和设备 随机对照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对危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其变化进行分析探究。方法取本院68例呼吸系统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来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2名作为对照组,用丹麦IL1610型血气分析仪对68例危重患者进行动脉血气的全自动检测,并与对照组22例相比较,从pH,PCO2,PO2和HCO3等主要血气指标的变化分析,得出血气诊断及统计结果。结果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支气管哮喘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组、呼吸衰竭组和晚期肺癌组pH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组、呼吸衰竭组PaCO2和HCO3升高显著,支气管组PaO2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血气监测可用于评价呼吸功能状况和判断酸碱失衡类型,对于呼吸系统重症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

  • 标签: 呼吸系统 重症 血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并分析在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中CTU技术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0例泌尿系统疾病或有泌尿系统症状的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IVP,CTU,MRU在这些患者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情况和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在各期图像上,均可以显示出所有患者泌尿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和形态,取得的造影效果较为理想。结论IVP检查方法较简便,能够大致了解肾脏功能,费用低廉;MRU处理功能强大,重组图像清晰,可以发现很多IVP不能发现的细小病变;CTU操作简便,图像清晰,可以为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值得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应用。

  • 标签: 泌尿系统 临床 高发疾病
  • 简介:祖国医学文献中无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名,但其临床表现在文献中有类似描述,如“蝴蝶丹”、“阴阳毒”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来源:(1)阴阳毒: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把阴毒病、阳毒病合称为阴阳毒,“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绵纹……;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类似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肤红斑、盘状红斑、冻疮样皮损、面部赤斑及彩色的花纹斑等。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侯论》及元代朱丹溪的《丹溪心镜》对阴阳毒进行了补充,认为阴阳毒伴有发热,手足指冷等症状,其更接近了红斑狼疮。(2)赤丹、茱萸丹: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有:“赤丹者,初发疹起,大者如钱,小者如麻豆,肉上栗如鸡冠,肌里由风毒之重,故使赤也,亦名茱萸丹”。赤丹又名茱萸丹,红斑狼疮的红色丘疹斑块,皮肤的斑丘疹,可以使用本病名来描述。(3)日晒疮:日晒疮病名出自明·申拱良《外科启玄》,皮肤受紫外线照射形成“日晒疮”(红斑狼疮皮肤损害),认为是“受暴晒而发”。因为暴晒,皮肤忍受日毒,形成一种毒热,毒热燔灼,除损伤皮肤外,伤津耗液,炼液成痰,灼伤五脏,阻滞气机,气血闭阻而发为狼疮。(4)蝴蝶丹、红蝴蝶疮:现代中医根据古文献的记载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面部蝶形红斑...

  • 标签: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科学术语 中医名词规范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孕产妇中采取系统性健康教育的影响分析。方法将在我院近期(2016年01月-2016年07月时期)产科门诊收治孕产妇71例,采取常规孕期、产前教育为对照组。2016年08月我院开展系统性健康教育,运用于(2016年08月-2017年02月时期)产科门诊收治孕产妇83例为系统组。对两组孕产妇进行为期10个月的有效随访,将两组孕产妇孕妇情况及新生儿情况对照分析。结果孕产妇情况中系统组并发症2.41%,顺产91.57%,剖宫产8.43%,出血率3.61%,而对照组分别为23.94%、64.79%、35.21%、18.31%。新生儿中系统组超、低体重儿2.41%、新生儿窒息1.2%,对照组分别为32.39%、14.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孕产妇而言,采取系统性健康教育,可有效减少孕产妇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剖宫产及生产出血几率,提高新生儿质量,效果理想。

  • 标签: 系统性健康教育 孕产妇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系统护理干预对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疾病患者中选取60例,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人数均为30例,所接受的护理措施分别为术前系统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疾病患者实施术前系统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满意程度及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效果。

  • 标签: 术前 系统护理干预 甲状腺手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中系统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至2018年2月来就诊的88例实施冠心病介入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别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各4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一般护理模式,实验组患者采取系统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并且实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实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在掌握患者各项体征的基础上,较为全面的采取应对措施预防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对护理环节的环环把握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冠心病介入治疗 系统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胃溃疡患者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86例慢性胃溃疡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79.07%明显小于研究组97.67%,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8(18.60%)明显大于研究组2(4.66%),且复发率H(25.58%)大于研究组的2(4.6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胃溃疡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既可以提高临床效果,又可以减少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的发生概率,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慢性胃溃疡 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围绕甲状腺患者开展术前系统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及影响,结合病案资料,判断找出最佳的术前护理干预办法及措施。方法将72例甲状腺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前进行系统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一般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种护理方法对甲状腺患者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在VAS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以及满意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前后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较于护理前明显降低,其中实验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提高对甲状腺手术切除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 标签: 系统护理干预 甲状腺患者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皮炎湿疹的情况做一个系统的评价,例如它对皮炎,慢性湿疹的效果和对身体是否有影响的安全问题。方法在官方网站查找相应药物与比例,到权威医疗机构了解是否科学。对于有过治疗经验的医疗机构,通过对治疗过的患者做一个系统调查,将使用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进行系统统计,通过详细对比来了解复方氟米松软膏对于治疗皮炎湿疹等问题的效果。结果通过详细的资料查询,选择了一些权威医疗机构进行了调查,发现该医疗机构在采用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方法后共记接受了40位皮炎湿疹患者,在治疗期间我们发现复方氟米松软膏外用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红斑、烧灼感、刺痛感、刺痒等暂时性轻微的不良反应,但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有限的调查和数据上显示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皮炎湿疹是有效并且较为安全的。但是由于调查范围与深度有限,所以本文对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皮炎湿疹的方法的评价还存在局限性,所以还需要更高质量,更大范围的,更多患者治疗情况的数据加以证实。

  • 标签: 复方氟米松软膏 皮炎湿疹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对整体护理在慢性盆腔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在采取抗生素、糜蛋白酶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以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情复发率作为临床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下降程度,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率均大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情复发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整体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在我院今后的慢性盆腔炎患者护理工作中进行应用。

  • 标签: 慢性盆腔炎 整体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在我院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6-12月200例我院急诊就诊患者为对照组,抽取2017年6-12月200例我院急诊就诊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急诊预检分诊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我院急诊预检分诊系统标准进行分诊。比较两组分诊时间、急诊危重患者就诊等候时间、急诊候诊患者意外发生率及患者或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分诊时间和急诊危重患者就诊等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急诊候诊患者意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或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我院急诊预检分诊系统标准进行分诊,在优化急诊就诊环境的同时,可加快分诊速度,缩短危重患者的等候时间和意外发生率,并提高患者或家属满意度。

  • 标签: 急诊预检分诊系统 危重患者 患者或家属满意度
  • 简介:摘要脑卒中是现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脑卒中一般发病较急,病情发展迅速,一旦发病后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患者的不行能力影响较大,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能力降低。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取得了很不错的发展前景,偏瘫站立训练系统开始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患者的康复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对偏瘫站立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以便于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尽早恢复步行能力。

  • 标签: 偏瘫站立训练系统 脑卒中 康复 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系统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护理就诊的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84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及参照组,每组患者各42例,参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干预护理。依据两组患者的护理方法不同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有效率为95.24%,参照组为78.57%,实验组的护理效果优于参照组,且p<0.05,证明本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系统护理干预方法对比常规性护理干预方法,针对于慢性胃炎、胃溃疡患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临床中的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慢性胃炎 胃溃疡 系统护理干预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根据中小医院会议系统目前状况,新技术应用情况,结合医院实际需要与国家政策,对中小医院会议系统智能化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中小医院 会议系统智能化
  • 简介:摘要DSA已广泛应用在全身各部位的血管和肿瘤的检查和介入治疗,DSA检查是所有血管检查的“金标准”,为确诊和治疗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参考,介入放射测量技术作为DSA后处理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凭借自身在测量精度与操作便捷性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已成为DSA后处理测量的主流方式。为了更好地发挥DSA的技术优势,为诊疗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参考,文章从不同维度出发,对DSA技术原理进行厘清,在相关理论原则的框架体系下,推动DSA后处理系统测量技术的完善与发展,以满足临床医学介入诊疗的使用要求,构建起现代化的DSA后处理测量体系。

  • 标签: DSA 系统测量 测量技术 开发利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发一种采用PLC控制的下肢康复训练和效果评估系统。方法通过模拟正常人的上肢运动和下肢行走姿态训练的评估,帮助医生判断及纠正对有运动障碍的病人开展肢体康复训练方案。结果患者可以接受机器人康复训练,帮助病人恢复一定的运动功能,实现正常人的行走姿态。结论通过介绍康复机器人机械结构、工作原理及PLC实现的电路控制系统设计,为深入研究人体运动规律以及大脑与肢体的控制与影响关系提供了一种途径,使机器人辅助治疗在提高工作效率和训练强度方面得以具体体现,通过运动软件的数据检测评估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治疗效果,帮助医生判断及纠正对有运动障碍的病人的肢体康复训练方案,形成一种从治疗、数据检测、系统评估、数据反馈的信息传递封闭回路控制,较常规治疗方法更具有发展潜力,是世界康复医学发展的新方向,必将成为今后康复训练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

  • 标签: 康复训练 减重 PLC控制系统,PWM调速 数据检测 传感器。
  • 简介:摘要肺部与呼吸系统都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人年龄逐渐增加,体内器官会相应出现衰竭,因而导致免疫反应出现氧化过激等变化。这部分因素在发展中,会加重肺部压力,从而导致肺部衰老速度增加。同样,肺部逐渐衰老,也会影响呼吸系统,导致其出现各种疾病。由此可见,肺衰老与呼吸系统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的关系。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阐述,首先阐述衰老与免疫反应,继而阐述衰老与氧化应激,最后分析衰老与炎症。通过多个方面分析与阐述,阐明肺衰老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之间的关系。

  • 标签: 肺衰老 呼吸系统 发病关系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讨易栓症相关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我院神经内科诊治的易栓症实验室检测阳性的 3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3例患者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均以头痛为首发症状。易栓症检测呈蛋白 S缺陷,其中一例伴蛋白 C联合缺陷。影像学检查提示均累及多个静脉窦或静脉。结论 易栓症是颅内静脉系统血栓的潜在病因,尤其对不明原因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进行易栓症实验室检测有助于及早诊断,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 ]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 易栓症 蛋白 C 蛋白 S 抗凝血酶 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