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行节段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后发生症状性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对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OVCF)并行PVP的94例患者行回顾性研究,19位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出现症状性椎体再骨折(再骨折组),75位未发生再骨折(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生物学和手术各参数。结果随访出现再骨折病例中,邻近椎体再骨折11例(57.89%,11/19),非邻近椎体再骨折8例(42.11%,8/19),邻位椎体骨折均为术后6月以内发生,非邻位椎体再骨折中仅2例(25.00%,2/8)发生在术后6月以内。既往骨折病史(P=0.01)、骨水泥是否分布对称(P=0.02)、骨水泥量(P=0.02)及骨水泥分布位置(P=0.03)是椎体再骨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水泥填充位置、骨水泥量、分布是否对称以及既往骨折病史是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而PVP术后更长时间内出现椎体再骨折与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相关。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再骨折 骨水泥 水泥分布
  • 简介:目的通过对锁定钢板(LCP)外置与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的生物力学的研究分析,为临床应用LCP外置固定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不同长度的牛小腿骨(胫骨20条形成骨折标本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LCP外置固定和外固定支架固,观察标本在不同的载荷下承受的轴向压缩、扭转和弯曲作用下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在100、200、300、400、500、600、700N载荷轴向压缩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载荷越大则轴向压缩值差距越大。两组在4、6、8、10、12、14N.cm扭转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载荷越大则扭转角度值差距越大。两组在50、100、150、200、250、300N载荷弯曲位移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载荷越大则弯曲位移值差距越大。结论LCP外置固定骨折在轴向压缩、扭转和弯曲等生物力学方面优于外固定支架,其在临床治疗开放性骨折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锁定钢板 外固定支架 骨折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技术治疗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6月在泰州市中医院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0例,根据术前、术后1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VAS评分和ODI指数评价疗效。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术后1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MacNab标准评分优54例,良10例,可6例,优良率91.4%。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技术治疗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 TESSYS 靶向穿刺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目的探讨牛津第三代髁假体微创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与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1年6月采用微创髁置换术治疗10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疼痛及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Hss评分法),并测量术后假体力线,分析假体设计、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手术技术。结果100例术后平均随访36个月(12~75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股骨假体力线平均为0.69°内旋±3.18°,0.83°伸直±3.63°,胫骨假体力线平均为0.12。内翻±0.80°,0.39°伸直±1.24°,无假体位置不良、脱位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微创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具有很好的疗效,其关键在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手术技术。

  • 标签: 微创 单髁置换术 膝关节 骨性关节炎
  • 简介:目的比较椎间盘镜(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MED)与椎板开窗(FanestrationDiscectomy,FD)镜下髓核摘除术,在治疗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近期疗效上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节段性LDH行髓核摘除手术的患者97例,MED65例,FD32例,收集年龄、性别、慢性疾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及JOA评分。结果随访6个月-4年,17例失访,失访率为17.89%。MED组与FD组比较具有术出血量较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1周和2周的JOA优良率高,但手术时间较长,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中相关并发症(硬膜囊破裂、神经根损伤)、术后6个月JOA优良率及随访终末期术后复发率的比较中,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MED和FD均可缓解LDH症状,虽MED具有手术时间长,但MED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及术后并发症及低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椎间盘镜 椎板开窗 髓核摘除 单节段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目的探讨并分析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入路侧MIS-TLIF(Minimallylnvasivetransforminallumbarinterbodyfosion)联合对侧Sextant经皮钉棒系统内固定术(percutaneouspediclescrewfixation,PPSF)治疗节段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arlatemllumbardischemiation,FLLDH)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共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30例,均采用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入路侧MIS-TLIF联合对侧Sextant经皮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X线暴露次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JOA功能评分;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根据Bridwell法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30人获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1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55mL;平均X线暴露次数26.6次。末次随访时VAS及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为96.7%。按Bridwell椎间融合标准本组融合率为100%,平均椎间融合时间为8.6个月。结论微创Quadrant通道下经Wiltse入路侧MIS-TLIF联合对侧Sextant经皮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节段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期临床疗效满意,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能有效维持术后脊柱稳定性等优点,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宄。

  • 标签: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 MAST QUADRANT系统 Wiltse入路 MI-TLIF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