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考证了《山海》关于中国西南地区地理和民族的一些记载,通过文物考古资料、民族史资料、语言文字学知识证明《山海》的记载还是有很多可信之处。只不过其中有些记载受当时的交流条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被扭曲;还有一些记载因为后世传抄讹误,需要重新校勘。

  • 标签: 《山海经》 西南部 考释 中国西南地区 文物考古资料 语言文字学
  • 简介:前几年,笔者在成都市古玩市场购得一长卷书法作品,虫蛀很凶,细看为清代黄绫精裱,细辨此件过去曾补过或重裱过.古玩铺的老板告诉我,这是集旧拓泰山中的四个字"即身说法"而成的一幅作品,整卷长3米以上.展卷而观,字大如斗,字体古朴,每字高约50CM,当时要价也不贵,就买下了.

  • 标签: 《金刚经》 泰山 经石峪 作者 艺术风格 “北齐人”
  • 简介:古代广东唯一一部天文学专著,叫《寰天图说》,是清代李明所撰。现存广东最古的观象台,为广州河南纯阳观的朝斗台,也是李明所建。李明,字大纲、云飞,号青来。祖籍江苏松江县(今属上海),先世入粤,系籍番禺。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出生于广州。他自小家境贫困,而品性端庄,勤奋好学,且天资聪颖,过目不忘。李明颇有抱负,立志寻仙访道,十二岁时,征得父

  • 标签: 李明彻 天图 纯阳观 青来 纯阳殿 恒星图
  • 简介:有一些佛经原典不止一次地被翻译成汉语,于是便形成了不同的译本,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同异译'。有不同时代的异译,也有同一时代不同译者的异译。由于初译本与后译本各自'译出的年代不同,译者不同,语言就会带上各自时代的特征和个人言语特征。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勘,不但能够帮助确定某些疑难词语的含义,而且可以从中发现语言演变的轨迹',~①因此充分运用汉译佛经的同异译经进行比较也是一种研究

  • 标签: 大明研究 般若经大明 道行般若经
  • 简介:雨琴(1884--1980年),又名鹤、鹤琴,桐城大关人。“吾氏固诗书世族也!自十五世祖常山公致仕归田。即卜居桐城之北峡关。”其父辈在大关街开设“春和堂”药铺.家境较为宽裕。受乡风濡染,雨琴自幼蓄志笃学,10岁入私塾.16岁考取县学。时逢停科举兴学堂.18岁辍学回家办私塾两年,20岁游历江西吉安等地,

  • 标签: 陈毅 桐城 私塾 致仕
  • 简介:考古技工万华书提起北京周口店古人类文化遗址时,人们立即想到1929年12月2日在这里发现“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的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裴文中。中国猿人的发现,震撼了整个世界,使一场关系到人类起源的重大辨论平息了下来。我们在纪念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时...

  • 标签: 考古学家 周口店 古人类文化遗址 新生代研究室 贾兰坡 挖掘工
  • 简介:钱大听《竹汀先生日记钞》卷一有“读与时《宾退录》”一条,言及“先鉴堂《朝野遗事》”,却未加详考,只称“鉴堂,未详其名”。检宋末周密《志雅堂杂抄》卷下“书史”条载:“《鉴堂朝野遗事》,子崧所编朝野杂事。”则“鉴堂”实为子崧。

  • 标签: 赵子崧 《朝野遗事》 书评 书介绍
  • 简介:意空是科甲出身的清末县令,宦海沉浮八载,历任六县,辛亥革命中几乎殉清;他也是民国间山西诗、书、画、印、医、学等各界不可或缺的人物。对其一生,特别是清亡后寓晋26年间治学、教学,乃至悬壶济世等多角度的研究,不仅可以弥补晚清"士大夫"阶层思想转型研究之不足,而且对于研究民国山西文化历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 标签: 晚清遗民 民国学人 赵意空
  • 简介:宋代出现的俗语“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虽经不少学者多方考索,至今缘由不明,成为一个难解之谜。本文认为“老”为“鲍老”之音讹。“鲍老”是一个自宋初以来就广为人知的民间文艺角色。古代节庆之时民间有送灯习俗,表演社团的演员扮作鲍老送灯于盼望怀孕生子的人家,以获取酬谢。灯既送出,留存于乞子之家,故云“一去更不来”。“更不来”是针对灯而言的,而非鲍老不回来。这就是“鲍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的本事。

  • 标签: 赵老送灯台 鲍老送灯习俗 俗语词
  • 简介:书及其山水画秋心书出生于1941年3月。是北京海淀外火器营正白旗满族人。他从小爱好美术,曾从师著名满族国画家段履青先生学画。1961年毕业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在北京制呢厂从事毛毯美术设计工作。他所设计的产品销往37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了国内外的欢...

  • 标签: 中国山水画 青绿山水 传统技法 先进工作者称号 虚实相生 毛泽东
  • 简介:中共中央原顾问委员会委员,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共湖北省委原书记辛初同志,“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文化部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劳动,与咸宁农民结下了深情厚谊。笔者采访了当地农民吴世兴、刘克富等人,现将情况整理出来,以飨读者。部长虚心请教吴队长1969年春,原文化部部分机关干部下放到咸宁“五七”干校劳动,成立了机关连,番号为一连。全连共九十余人,连长姚屈。由于他们是第一批到的,没有房子,就住在原咸宁县汀洒区甘棠公社星火大队第七生产队上庄吴,即现在的咸宁市甘棠村七组。星火七队由安家湾、上任吴、八甲李三个自然村组成,简称安吴李生产队。机关连大多数是文化部的高层领导干部,副部长辛初同志就在这个连里。由于

  • 标签: 咸宁“五七”干校 供销社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文化部 “文化大革命”期间 秧苗
  • 简介:<正>《左传》记载:“盾弑其君。”盾是普国的正卿,被弑之君是晋灵公,记下这件事的是晋国史官董狐。为此,董狐赢来了“良史”、“直书”的美名,千百年来盛赞不衰。我们以为:董狐不一定是良史,因为他记载的不是事实。《左传》本意未必是表彰董狐。为了弄清“盾弑其君”是否确实,首先应了解一下晋灵公和盾其人及“盾弑其君,一事的来龙

  • 标签: 赵盾 《左传》 晋国史 良史 孔子 纪事本末
  • 简介:<正>(一)瑶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散布在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他们随地开荒,利尽一山,再种一山,对于这些地方山地的开发是有巨大贡献的。但是在封建社会里,他们受着严重的经济剥剥、政治压迫和民族歧视,经济、文化落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清朝政府对他们另立“瑶牌”进行统治,对于瑶、汉间的争执和狱讼,每次都是抑瑶而护汉。利用他们的矛盾,使其互相仇视和残杀,消灭其反抗力量。这种人为的歧视,即使是清政府某些官僚,也认为是不公平的。如唐鉴说:“瑶亦人也,以人视瑶则瑶易治,以瑶

  • 标签: 瑶民 起义军 湖南 清政府 清朝政府 瑶族
  • 简介:1967年2月2日凌晨,这是一个平常的日子。这个时刻,人们不会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但对我来说,却是个难以抹去记忆的日子。因为那个时刻给我带来了沉痛和惋惜,萦绕着我整整37年。

  • 标签: 赵尔陆 生平 军事家 文化大革命
  • 简介:风云激荡、改换天地的岁月,时代的需求召唤各类杰出人物走上前台:他们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又作用于历史的发展;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100年前辛亥革命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这样的明星,使这片历史的天空格外璀璨;孙中山、黄兴、黎元洪以及袁世凯等等.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而凤昌的名字,于今人来讲还比较陌生。其实,只要知道此人几个雅号——“一代名幕”、“第一策士”、“布衣公卿”、“中山宰相”、“辛亥革命最强推手”、“南北议和活诸葛”、“沪上智囊”、“民国产婆”等等,就会看出这绝对是位“超级大腕”。

  • 标签: 赵凤昌 国产 辛亥革命时期 时势造英雄 杰出人物 南北议和
  • 简介:2006年5月在洛阳出土的唐代景教幢,上勒唐景净所撰《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简称《宣》),乃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有关唐代景教石刻的最重大考古发现,其与该敦煌残本正可互补。本文据幢拓片与敦煌本对勘,并参考国内已发表的录文简体本,制作了幢本《宣》校勘本。本文尚考证《宣》敦煌本与幢本的差异,认为唐代存在不同版本的《宣》,而敦煌本应较幢本为早。本文还考察了该石幢选刻《宣》的内外原因,认为石幢并未把《宣》全文刻完。最后,本文指出该景教幢的发现,再次确认了20世纪40年代现世的所谓小岛文书B系今人伪造的写本。

  • 标签: 大秦景教 宣元至本经 洛阳 经幢
  • 简介:太原的变化太大了.唱楼就是一个例证。处于鼓楼街的唱楼,改革开放前已破旧得几乎倒塌,畏缩在街旁破院危墙之内.如今它已修葺一新,青砖绿瓦,雕梁画栋,楼阁高耸,成了街头诱人的一景。

  • 标签: 改革开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