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大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景秀丽,民风纯朴。县内有非常丰富而独特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近几年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增强,有力地支持旅游和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对外推介宣传等基础性工作,并深化体制改革,在产业的深度开发、品牌打造、发挥效益等方面大作文章,使旅游和文化产业得到较好发展。

  • 标签: 自然旅游资源 文化产业 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综合实力 基础设施建设 体制改革
  • 简介:近代东北城市化的推进冲击着原有的乡村文化生态,打破了乡村文化的封闭性,造成乡村社会秩序的重新组合,进而带来了深刻的城乡文化冲突和转型。城市和乡村在城市化运动浪潮的推动下,在文化层面的相互关系也更加复杂。城乡间文化认同与异质性并存,其表现是城乡间文化生活及风俗的二元性特点和城市文化的扩张对乡村文化的冲击。无论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民风习俗,还是娱乐生活,城乡之间都已发生改变且互相影响。

  • 标签: 东北城乡 文化互动 民俗民风 集市
  • 简介:“文化适应”是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本能”和“自觉”。回族在长期的中国本土化历程中进行了千年的文化适应,回族的文化适应的历史是一个文化拿来为主导的历史,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回族需要进行新的文化适应,而新时期回族文化适应主要是在互动的文化拿来与输出中完成。

  • 标签: 回族文化 文化适应 拿来 输出
  • 简介:王柏蕴涵着丰富的文学思想.这不仅体现了宋代学发展的新特征,而且充分反映出南宋后期经学与文学的交融互动.文学思想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学自身文学化发展思路的传承以及南宋后期文论思潮发展的影响.

  • 标签: 王柏 《诗疑》 文学思想 经学 文学批评
  • 简介:河湟流域汉人中广为流行的"南京珠玑巷移民"祖源传说,实为明代朱元璋上元节观灯野史传说和南雄珠玑巷传说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明代万历年间的特殊时期由于汉人族群的文化需要而出现并被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为一种族群历史记忆的。之后由于多民族文化的互动,又出现了在汉、藏、土族等多民族中演化互动的现象,从中反映出多民族地区祖源传说生成的机制性特点。

  • 标签: 南京珠玑巷 移民传说 河湟汉人 多元文化互动 族群历史记忆
  • 简介:美国学者滕华睿(GrayTuttle)的著作《建构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已译成中文。其书中的关键论点——佛教是现代汉藏民族间的桥梁已被很多学者反复引用。文章认同这一观点,不过从现代中国史学研究的观点看,藏传佛教徒甚至是汉传佛教徒,在建构现代中国民族国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微不足道的。

  • 标签: 滕华睿 藏传佛教徒 现代中国
  • 简介:在福州的鼓楼区。有一条古城的中轴线,俗称南街(今福州八一七北路)。在南街的西侧有一条与其平行的古街叫南后街,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就位于南后街的东两两侧:西边为“三坊”,东边为“七巷”,从北到南依次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富巷、吉庇巷,占地面积共40.2公顷。它是我国东南现存的最大的古民居街区,至今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民居和园林建筑百余座.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其古老的坊巷格局又为国内仅存。然而,三坊七巷的意义,

  • 标签: 福州 互动理论 城市区位 阶层性 历史文化街区 古代
  • 简介:互动式教学法在欧洲非常风行,但是在中国的法语教学实践中并不总是受到欢迎。这种教学法在实践课堂的边缘化可以由几方面来解释。教学硬件、教学时间和教学对象的思维定式等等都是阻碍互动式教学法推广的原因。但是,我们仍然有必要尽可能地将互动式教学法的某些原则和中国法语教学的实际相结合。文中举出两个例子来诠释“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理念。

  • 标签: 互动式教学法 法语 传统教材 语音 从具体到抽象
  • 简介:晚明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之後对佛教始终态度苛刻,而佛教人士对天主教的反应既显迟缓又呈现从温和到强硬的转变。本文通过追溯杭州云楼寺君体(虞淳熙、袾宏及其门人)与利玛窦及杭州天主堂在二十年间的数次互动,辨析佛教界应对天主教挑战时态度的变化趋势——从忍让调和到日趋严厉,由此窥视晚明佛教的社会处境以及当江南地区同时成为佛教重地和天主教重地之后呈现的文化冲突如何影响着佛教界人士的应变方式。这种现象说明,在一个并不有意倡导文化交流的时代,两种传统遭遇之後为保持自身特色会怎样本能性地自卫。由此更应体认,文化与思想的对话应该是当今世界的基本议题。

  • 标签: 佛教 天主教 文化交流 晚明
  • 简介: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国崛起的态势,吸引越来越多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华文化。中外异质文化的广泛深入的交流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大而深远影响。

  • 标签: 国际教育 中华文化 对外交流 互动性 适切性
  • 简介:民族之间互助合作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新疆塔城地区各民族杂居分布、经济互补、文化频繁交流,构成了族际互动结构性特征,族际合作的主要类型是自发合作。伴随以定居为核心的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转型,牧民生产生活从传统社区向公共领域转变,传统自发合作也向现代社会契约合作类型演变。辽宁对口支援塔城地区,既是一种扶助政策,更是在政府引导下的族际合作过程。

  • 标签: 族际合作 对口支援 民族关系
  • 简介:当前中越边境沿线的边民互市点,超越了简单的经济和集市范畴,具有广泛和重要的政治、社会、文化内含。搞好边民互市点的建设和管理,对促进我国中越边境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族群互动、增强国家认同、维护边疆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中越边境 边民互市 族群互动 国家认同
  • 简介:本文从女性主体的社会历史建构与后现代性研究、身心体验的信仰研究,以及历史文本、历史记忆与意义主体的探讨,论述了人类学的人本研究及其主体观照。

  • 标签: 人类学 人本 主体 身心 意义
  • 简介:1900年8月发生的日军登陆厦门事件,是日本政府在中央确立"北守南进"政策之后,在台湾总督府的策动之下,派海军登陆厦门并由台湾派陆军企图永久占领厦门的事件,在中外间引起骚动。福建官员、东南督抚运用"国际法",借用列强的武力与调停,逼迫日本撤兵。本文考察了此事件的前因后果及中国大陆、日本、台湾三方的往来互动,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日本对福建的野心以及清朝地方近代外交的发展。

  • 标签: 日军登陆厦门事件 北守南进 对岸经营 延年
  • 简介:公元1578年,俺答汗在青海湖畔之仰华寺与西藏哲蚌寺法台索南嘉措会晤,并皈依了藏传佛教。青海自然成为藏传佛教僧众来往与蒙古各部落与西藏之间的重要交通要道,藏传佛教必然会对甘青地区的土、蒙古等各民族产生重要的影响。藏传佛教传入土族社会并渗入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由此也产生了双重影响,本文对这些影响进行了阐述和探讨。认为一方面它成为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阻碍了土族社会的人口繁衍、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却使土族地区的寺院成为文化传播的中心,一些土族的高僧成为当时的知识精英,他们通过著述与宗教实践,对加强土、藏、蒙古、汉等民族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文化互动,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 标签: 藏传佛教 宗教威权 互动 多元
  • 简介:一、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与在粤东、台湾的分布与发展相传三山神庙始建于隋,显于唐,封于宋。元代的编修官刘希孟曾作《明贶庙记》,把巾、明、独三座山岳神格化的由来阐述得颇为详尽。

  • 标签: 三山国王 两岸关系 信仰 粤东 田祖 神格化
  • 简介:作为著名的中国研究者、边疆学家和蒙古学家,欧文·拉铁摩尔在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政治史上都占有过重要地位。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内政治格局的变革以及学术知识范式上的逐步转型,国内学界对于拉铁摩尔及其著述的态度与关注点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从20世纪50、60年代的批判与排斥,70年代回暖中的紧张,到8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正面评价,在90年代之后经由中美关系研究的推进而其著述得以被学界所熟知。随着之后拉铁摩尔代表性作品的引介,拉铁摩尔及其著述开始受到国内多学科、多角度的关注,有力地推进了国内的边疆研究和内亚研究,并对中国研究既有范式形成重要的反思性影响。

  • 标签: 批判拒斥 重新发现 20世纪50年代 国内学界 拉铁摩尔
  • 简介:白裤瑶婚姻习惯法作为一项地方性知识,已经被民众普遍接受并成为其生活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婚约、结婚、离婚等方面描述了传统婚姻习惯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习惯法与国家法冲突的具体表现及原因,并从观念层面、立法层面及司法层面提出建议,以期实现白裤瑶婚姻习惯法与国家法之融合。

  • 标签: 冲突与融合 白裤瑶 婚姻习惯法 国家法
  • 简介:2012年9月21日至25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2年年会暨“区域民族文化发展与多元文化互动”专题研讨会在甘肃兰州西北民族大学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西北民族大学承办,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民族研究所协办。来自全国各地184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类学、民族学代表共550余人参加了会议,共同分享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 标签: 中国人类学 多元文化互动 专题研讨会 文化发展 民族学 研讨会综述
  • 简介:案例村水族与苗族分族分寨而居,两族在经济交往过程中呈现的"界"与"合",体现两族的互动与交融。本文通过对村中族际经济活动的田野工作,揭示了族际经济活动与族际关系之间的关联,相对以往的经济民族学、经济人类学研究而言,期望能有一定的拓展及推进。在这个多族群共生共存的村落共同体中,水、苗两族村民互动互为的经济活动过程体现水、苗两族互信互惠的关系,体现族际双向互动过程中族际关系的解构与建构,呈现良性的族际互动的文化生态,印证了族际基于情感、信任与互惠而型构的情谊道德经济。族际的经济活动反映族际基于互信及双向情谊互渗且合谋的交往交流过程,体现族际的交融,进而体认到基于族际互信机制与族际间经济互助机理的建构,形塑族际情谊道德社会。

  • 标签: 经济交往 边界 认同 互动 交融 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