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历史亡灵”复活的意味及其批判──近年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热现象思考郭宝亮仿佛是一种宿命。当我们从政治的梦魔下突然醒来,所面临的唯一选择便是由计划到市场的选择。于是。似乎在一夜之间我们便置身于一个“文化工业”(霍克海默语)的四面楚歌之中。它来势凶猛,如搅...

  • 标签: “文化工业” 新历史小说 历史题材 文化经纪人 现代主义 杰姆逊
  • 简介:张钧首先,我想提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你的写作资源主要来自于对生活的体验还是来自于想象?刘继明我觉得这两者都有。从我已经有了10多年的写作经历来看,个人对于生存的体验是贯穿其间的,个人体验是我写作的一个很重要的资源,它总是以一种隐秘的方式来到我的写作中;除此之外就是想象,想象是翅膀,它使我个人的生活超越了某种局限。我觉得没

  • 标签: 刘继明 小说 文化关怀 未来时间 客观主义 现代主义
  • 简介:新世纪的中国文艺理论界似乎有了新的繁荣迹象。摆脱传统学术路径、建构新的研究范式成为理论工作者关注的主要内容,这一点无论在古典诗论的现代转换中,还是在形而上学美学的观念转型中都已得到足够的证明。与之相伴的,自然是数不胜数的学术成果:五花八门的概念、范畴、理论、精神次第呈现,几乎建起一个春意盎然的“术语百花园”。的确,哪怕只是粗略地翻看一下当前流行的期刊杂志或专著论文,便会承认此言不虚。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些文论术语甚至已经播撒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 标签: 理论主义 文艺学 吴炫 贫困 理论工作者 中国文艺
  • 简介:现在人们多少将“作家”等同于“小说家”傅小平:十九卷长篇小说年编、二十卷散文随笔年编及七卷本中短篇小说年编的相继出版,读者大致可以藉此触摸到您立体而生动的精神形象.透过这些有着很大体量的作品,我的一个强烈感受是,您是有坚定价值观,有一贯的精神追求,且对此有充分阐释的作家.也因为此,当我试图从中找到一个入口,经由您关于文学、人生的既有思考再往里掘进时,我感觉是一次精神的历练和挑战.我首先想问的是,在您看来,某种恒定的价值观对于一个作家或写作者而言,有何特殊的重要性?您是否经历过思想危机,或怀疑过自己一贯持守的价值和信念?

  • 标签: 批判现实主义 19世纪 谈论 精神形象 中短篇小说 价值观
  • 简介:张光宇(1900-1964)是中国20世纪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家,他对中国绘画“装饰学派”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以装饰手法从事漫画、插图、书籍封面、广告包装、舞台美术、服饰设计、壁画设计及动画设计等不同门类的创作。本文通过分析张光宇漫画作品比较集中的《上海漫画》、《时代漫画》以及他创作的《西游漫记》等代表作品,从社会批判性和装饰性两方面论述其漫画艺术的特点。

  • 标签: 漫画作品 装饰性 张光宇 批判性 社会 中国绘画
  • 简介:曲亭马琴在金圣叹评点的影响下,对《水浒传》的忠义思想持否定态度,并对其中的残忍血腥描写深感不满。然而,曲亭马琴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垒圣叹评点的缺陷,即前后观点往往摇摆不定甚至自相矛盾。而且,马琴还对所谓贯华堂古本《水浒传》的真伪问题提出质疑,并断定古本《水浒传》中施耐庵的序言也为圣叹伪作。

  • 标签: 曲亭马琴 金圣叹 《水浒传》评论 辩论无定 真伪
  • 简介:20世纪90年代先锋诗人的文学史意识空前高涨,有不少诗人都自备了详细的“创作活动年表”;有的诗人明确提出要为文学史写作;更多的诗人由于不满学院派批评家的规范尺度和审美准则,在创作之余更是直接介入到理论批评的写作以及诗选集、诗论集的编纂、出版工作之中。90年代的当代先锋诗坛,诗人们上演了一场“自己的诗歌自己做主”的戏。诗人们这种直接参与到理论研究以及文学史写作中的热忱,大大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土改写了当代先锋诗歌的研究格局。

  • 标签: 先锋诗人 先锋诗歌史 诗歌史 命名
  • 简介:摘要鲁迅与大江健三郎同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两人在文学创作上跨越时间,跨越民族,有不少共通之处。本文主要从国民性批判角度探讨了两人创作上的共通之处。

  • 标签: 故乡情结 死亡意识
  • 简介:按着美国学者杰姆逊的说法,“到了今天,踏人晚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演变成为一个由多方力量所构成的放任的领域。在这里,只有多元的风格,多元的叙述,却不见常规和典范,更容纳不了以常规典范为中心骨干的单元体系”。打破单一僵化的理论思维、倡导多元论的理论观念曾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主要特征。

  • 标签: 文化解析 伊格尔顿 西方后现代主义 批判 旅途 批评
  • 简介:1920年代,一大批作家将目光转向了民众,主要是农民身上,由此开辟了一个更为新鲜和广阔的视域。乡土小说作为一股持久的创作潮流,不仅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清新的泥土气息,也拓展了新文学的题材,泥土气息一直蔓延着整个现代文坛。长期以来,受启蒙主义的影响,一般认为1920年代乡土小说的价值在于批判乡村社会的落后愚昧以及反人性的原始习俗,和鲁迅一样改造国民性是这些小说的重要主题。但是也有论者对乡土小说的国民性批判在美学上的“分离”现象提出质疑,即这些作家在讲述“别人”的时候,是否掩盖了另一种形式的傲慢。

  • 标签: 国民性批判 乡土小说 个人主义 民族寓言 重读 改造国民性
  • 简介:对主体性哲学的全面分析和批判──读《主体性哲学与文化问题》黄楠森谷方同志的新作《主体性哲学与文化问题》是近年来少有的一本对主体性哲学的全面的分析和批判的专著,说它全面,因为它不仅分析和批判了主体性哲学本身的各个方面,而且分析和批判了主体性哲学在文化哲...

  • 标签: 主体性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文化问题 社会性 主客合一 全面分析
  • 简介:《香水:一个凶手的故事》具有深刻的文化和政治寓意,在小说里,香水被演绎为一个包孕丰富的超验的能指,与西方形而上学体系中的"本源"、"中心"和"在场"相关联,在香水与巴黎之臭的对立中,作家开辟了一个探讨现世政治和权力的叙事空间,警示人们反思工具理性的逻辑和疆界。

  • 标签: 香水 超验的能指 政治寓言
  • 简介:<正>开篇便应说明,拙文止在探究女性形象的外貌刻划问题。换言之,它将不涉及所论女性形象的内心世界或曰“内貌”。而谈外貌,又主指人物的“静态肖像”即长相也。人物的言谈举止等动态性外在形态表现亦就旁置不顾。这样的肢解和割裂,对于本是完整艺术人物的女性形象来说,自是极片面的分析。然而,拙文进行的恰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事情。正因为在女性形象的“静态肖像”描绘的这点上,当代众多小说作品显露了它们充满俗气的套式化,而于此背后,又潜伏着一些聚含深层结构的文化心理与审美情趣的问题。也正是鉴此,我才决意来“亵凟”一下这些“美艺术”。

  • 标签: 女性形象塑造 当代小说 文化心理 深层结构 审美情趣 内心世界
  • 简介:一无论是从中国文学发展历程还是从当前的文学创作现状来看,没有人能够否定文学创作与政治的联系。当今的三农问题、打工文学以及文化研究的兴起,都说明了文学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面对现实问题而研究它们,在《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的作者刘锋杰等人看来,就不能完整地解释当代的文化与文学问题。

  • 标签: 创构 政治理想 文化心理 创作现状 美政 生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