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7 个结果
  • 简介:近些年来,日语测试研究在国内外学界中备受瞩目。为明确我国日语测试研究的现状发展动向,本研究梳理了国内近35年(1982年~2016年)的日语测试研究,并以此为分析数据,进行了量化质性分析。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日语测试研究自1982年发端,2008年后呈明显增长;研究成果数量年度分布不均,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实证性研究较少。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国内日语测试研究经历了由介绍测试理论、测试方法到探究测试内部因素、测试教学的关系、测试评价指标的发展过程;近些年来,有关测试评价指标即信度、效度等的研究呈下降趋势。本研究认为,今后,有必要更多开展基于理论的实证性测试研究,同时,有必要开展基于国内日语课程教学的测试研究,真正发挥测试试对教学的正向反拨作用,以推动我国日语教学的发展。

  • 标签: 日语测试 研究现状 发展动向 量化与质性分析
  • 简介:日本作家田山花袋在小说《棉被》中试验性地尝试了一种介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的文体,并以此展示了对女弟子怀有欲望却又苦苦压抑的男性心理。《棉被》发表14年后,中国作家郁达夫出版小说集《沉沦》,收录于其中的同名小说《沉沦》以类似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的性苦闷。本文试对两个文本的叙事方法和叙事内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明确两部小说所开创的新的叙事模式,进而重新确认它们在两国小说史上的历史地位。

  • 标签: 叙事 人称 欲望
  • 简介:一引子学过外语的人大抵经历过“异中求同”的初学阶段。外国语母国语,音、形有异,“义”却近同,所以才能入门。如在日语中“机”即桌子、行是“去”,美形容“漂亮、美丽”,初学者的单词本上无不如此。但到了中、高级阶段,就不应满足于这种简单的“认同”,而该注意“求异”了。两种语言,即便是表达同一信息,由于文化传统、语言心理、国民气质等因素的影

  • 标签: 日语学习 语言心理 授受动词 初学阶段 授受关系 姜晚成
  • 简介:本文针对安倍晋三就任日本首相以来历次施政演讲中关于朝鲜主题的政治话语文本进行归纳整理。运用语篇一历史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安倍在施政演讲文本中涉及的主题、使用的语言手段和话语策略。用以揭示安倍借助政治话语进行阐释传播意识形态的方法和手段。研究表明,安倍在历次施政演讲中运用了所指策略和辩论策略,为争取国内民众对其政策的支持进而营造自身“敢作敢为”的政治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 标签: 语篇-历史分析方法 日朝关系 安倍晋三 施政演讲
  • 简介:研究表明:人类在面对面的直接交际活动中,90%以上的信息来源于无声语言。当有声语言无声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相互矛盾时,人们往往以无声语言为依据来进行判断。尤其是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对无声语言十分容易产生误解,从而影响交流的顺利进行。但是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这一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拟从无声语言的研究范畴、分类、特点、作用、运用无声语言的理想状态等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无声语言 有声语言 外语教学
  • 简介:有趣的重复字词翻译北京邮电大学佟终平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方法,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有时需要词语前后重复,有时需要句法的结构重复等等,使读者读起来感到生动、活泼,不呆板,字词重复的修辞方法就是其中之一。下面抄录几例供大家一起欣赏:/一句...

  • 标签: 重复字 字词重复 结构重复 修辞方法 文学作品 北京邮电大学
  • 简介:俳句汉译形式美西安外语学院贺明真俳句汉译,其句式有多种,脱离开具体内容,对一种句式就无法评论其妥不妥。俳句的原作虽然一般是17个音节,但所表达的内容却繁简不一。因此,俳句的汉译也就难以用固定的句式来表达。译文是思想内容语言形式的统一体。上乘的译...

  • 标签: 俳句汉译 汉译形式美
  • 简介:日语语音在汉字进入之前是比较单纯的(有人认为只有清音和浊音),随着汉字的传播,为较准确地将中国音移植过来,遂又产生出长音、拗音、拨音等。入声音用二个(或三个)假名表示。在我国,从南宋起入声开始在官话中弱化消亡,时至今日在普通活中已完全消失。但在广大方言区还大量存在,有的方言甚至保存得比较完整。本文试图从日语入声音读的演变过程、入声音读现状以及我国方言中的入声来探讨日汉入声读音的关系。

  • 标签: 入声音 声音汉语 日语入
  • 简介:本论文以主题非省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内省的方法主要从主题非省略的定位及其功能特征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得出具体结论:(1)主题非省略的提出虽然来源于主题省略,通过分类的过程、“は”的功能关系以及和主题的势的关系确立了其区别于主题省略的独立性和特质性。(2)主题非省略的功能特征可以从两大方面来探讨。第一为主题的凸显性,第二为句子衔接性。具体来讲,主题的凸显性包括主题的强调和主题的补充;而句子的衔接性包括新信息的再确认、歧义的消除、时空间的调和和表达视点的统一。

  • 标签: 主题非省略 主题省略 主题 定位 功能特征
  • 简介:意译,就是摆脱原文表面结构形式的约束进行翻译。它追求的不是两种语言在词义、句子结构、思维方式上的表面对应或一致,而是译文原文在实质内容上的相近或相同。意译的特点,傅雷先生曾概括为“重神似而不重形似”。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等方面差异较大,无法追求形似。其二、有时两种语言的语言结构形式虽不妨碍译文追求形似,但从切近原

  • 标签: 译文 意译 问题探讨 东西文化 句子 食力
  • 简介:20世纪初叶大量日语词汇流入汉语,促进了现代汉语词汇体系的形成。本文在近代知识环流的视角下,对日语借词的发生契机、传播普及过程及语词形式、语义特点等做了鸟瞰式的描述;对日语借词研究的基本方法、任务作了探讨。文中指出:日语借词来自其他语言的外来词不同,是近代汉字文化圈新词的一部分,是东方接受西方的产物;对日语借词的考察大大推动汉语词汇乃至汉语本体的研究,同时也是亚洲近代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

  • 标签: 近代新词 日语借词 语言接触 词汇交流
  • 简介:一公元十世纪后半期以后大约一百多年的一段时间内,正值日本平安朝时代的中期,亦即日本文学史上的所谓中古时期。这一时期堪称是日木古典文学的鼎盛、巅峰期。作为这段时期文学史上的突出特点是一批出身于贵族、服务于宫廷的杰出女流作家的崛起。她们的成就为日本古代文坛增添了璀灿夺目的光彩。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被誉为日本物语文学顶峰的《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和作为随笔文学的先驱作品《枕草子》的作者清少纳言。关于紫式部的生平及其作品的成就,在我国已

  • 标签: 清少纳言 枕草子 随笔文学 物语文学 《源氏物语》 日本文学史
  • 简介:人与人的见面、交往一般以寒暄(打招呼)开始,分别的时候也是由各种形式的礼貌告别结束,人和人的接触也离不开称谓,这是文明社会人类交往的一般规律和常识。我们中国人语言表达丰富,视各种场面和对象的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不尽一致,一般最普通的是“您好,,和“再见”,生活中也离不开“你、我、他”。日语也是一样。我们学习日语一般也是从常用的寒暄语开始,早中晚有“ぉはょうこさいきす”、

  • 标签: 日语 日本语 寒暄语 打招呼 称谓 礼貌
  • 简介:本文以《门》中"自然"一词的使用和含义为切入点,分析了作品中的人物特点、主题思想和作者对人生的关切。本文认为,《门》突出了"自然"无法被"自我"测知和把握却能左右"自我"命运的一面,通过宗助这一委身于"自然"之中,唯有依靠"自然的恩惠"——"时间"来被动地解决人生问题的人物形象,对"自我""自然"、"命运"的关系,进行了一次尝试性的人生实验。

  • 标签: 夏目漱石 自然 命运 时间
  • 简介:虽然也是时间的一种表达方式,但它的性格特征与其他的时间表现(如等)有所不同。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内”这个名词本身的特性。大家都知道,“内”是相对于“外”而言的,二者不可孤立起来看待。人们在使用“内”这个词的同时,其潜意识里还存在着“外”这一概念。尽管说话者不知道这个“时间范围”的“内”和“外”之间的界限具体

  • 标签: “内” 行为动作 用法 性格特征 表达方式 说话者